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夏季湖泊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化学方法和PCR-DGGE技术测定里下河地区湖群夏季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pH值,Eh以及TOC,TP,TN,NH3-N,NO3-N的质量分数(w))和微生物多样性,并用Statistica和Canoco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pH值...  相似文献   

2.
啤酒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文章主要针对啤酒废水的处理,采用了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厌氧—好氧联合工艺技术.其中厌氧过程采用了UASB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其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BOD、COD的去除率可达86%以上.好氧过程则选用生物转盘,其运行简单、易于管理,BOD、COD去除率可达72%.啤酒废水最终经过此处理工艺,达到出水水质要求并安全排放,以免影响环境.  相似文献   

3.
啤酒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企业产生的啤酒废水可以实现稳定达标,不仅获得了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啤酒工业发酵副产品用于含铬废水处理的生物吸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作为基质,利用包埋的方法将啤酒工业发酵副产品和磁性纳米颗粒进行固定,制备了具有生物功能的磁性吸附剂,用于Cr(Ⅵ)废水的生物吸附处理,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实现迅速地对固液相进行磁性分离.研究结果表明,pH为2的酸性溶液利于该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最佳吸附温度为28℃.铬的吸附特性为:约88%的Cr(Ⅵ)被直接吸附,约12%的Cr(Ⅵ)被吸附剂还原为Cr(Ⅲ).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实验,该吸附剂对六价铬的吸附和解吸附均保持良好的性能.同时该生物功能磁珠还表现出了分离上的优势.图5,表1,参14.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啤酒废水的水质特点和污染来源,并从啤酒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停留时间分布与啤酒废水处理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鼓泡塔式(BC)和内循环气升式(AL)生物流化床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发现用组合模型可以描述这两种生物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AL反应器的完全混合区比BC比2.15%,由于AL强化了流体流动,因而比BC减少了流体走短路的比例。用AL和BC分别处理啤酒废水时,AL比BC的处理效率高。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内循环可以强化气-流传质并改善停留时间分布,从而明显地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PCR-DGGE研究厌氧复合床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DGGE技术对处理抗生素废水的厌氧复合床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厌氧复合床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丰富,距底部3m以下种群最多且相似性较高,3m以上的填料层部位微生物种群明显减少,除产甲烷菌为主外,污泥床层与填料层中分别有不同的优势菌种与产甲烷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菌EH-5所产絮凝剂处理乳品废水及啤酒废水,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发现,由EH-5产生的絮凝剂对乳品废水和啤酒废水都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乳品废水和啤酒废水COD去除率分别为74.79%和64.15%,色度去除率分别为75.00%和69.57%,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3.78%和95.51%。  相似文献   

9.
啤酒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啤酒废水的组成和水质,从厌氧生物处理方面介绍了高浓法工艺和几种厌氧反应器的特点及它们在啤酒废水中的研究现状、运用效果,并展望了啤酒废水厌氧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啤酒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探索、研究我国啤酒废水的各种处理工艺的基础上 ,对五种具有代表性的、相对较为成熟的生物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和比较 ,并提出了综合评价治理设施的评价因素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啤酒废水治理的工艺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SBR法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R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COD的去除率高于95%,处理后出水COD小于100mg/L,达到了国家GB8978-88规定的排放标准,提出了一套较佳的处理运行方案。并研究了不同进水方式对COD去除率及去除率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合细菌具有在黑暗好氧和光照厌氧条件下合成与代谢的特点。试验证明,光合细菌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适应性强、去除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处理焦化废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污水生物处理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污水处理微生物学近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一些仍不能培养的细菌被鉴定为对污泥膨胀、提高生物学除磷、亚硝酸盐氧化和脱氮负责,而许多原来认为的优势群体却对污水处理不是最重要的.这些知识可以为微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生态稳定和特定微生物种群活性等提供新的视野,可以应用于污水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处理参数的控制,为改进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策略等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不同培养基分离的细菌种群的多样性差异及获得高效脱酚菌,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以16S rRNA基因的V3区为靶对象,对3种不同培养基SJ(自制培养基)、LB(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EB(酵母牛肉膏培养基)分离细菌的种群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J培养基比LB和YEB培养基有更高的种群多样性,更适于细菌的分离筛选.利用SJ培养基筛选出的3株高效脱酚菌降解废水中总酚的能力均在99%以上,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建立了系统发育树,鉴定出这3株菌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污水处理效果,对生物的毒害效应,有无二次污染等方面出发,综述了传统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优越性,对微生物絮凝剂可能在将来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的无机及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作了科学的分析,从降低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的运行成本及提高处理效率等角度提出了几点优化方案,同时举例说明了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优势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SBR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硝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BR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考察了反应器内氨氮的去除、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情况,并对反应器的工艺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h,pH为7.5,溶解氧浓度为3mg/L时,氨氮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9%,反应器内的硝态氮生成量稳定,达到85%以上,亚硝态氮很少。污泥特性研究表明,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SV在35—40,粒径分布在183μm左右。  相似文献   

17.
将废啤酒酵母制成一种新型的生物吸附剂,通过正交方法研究不同温度、时间、pH值,以及不同初始Cd2+浓度和废啤酒酵母浓度条件下,废酵母对Cd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60 min,pH5,废酵母的浓度为2 g·L-1,初始Cd2+浓度为40 mg·L-1的条件下,废啤酒酵母对Cd2+吸附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18.
快速高效堆肥处理城市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城市污泥堆肥工艺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有显著的改变,同时对堆肥后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为城市污泥微生态和高效堆肥工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用光合细菌联合粉煤灰处理焦化废水的做法。讨论了粉煤灰联合光合细菌处理焦化废水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究不同液态奶样品中微生物的菌群组成和其多样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液态奶中细菌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研究了四组液态奶样品在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菌群结构。结果 四组样品中共有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目为119个,独有的OTU数分别占15.0%、6.85%、8.86%和12.35%。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四组液态奶的共有菌门,其中4组样品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8.9%、73.8%、20.9%、29.6%,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6.9%、10.0%、28.0%、17.2%;在属水平,4组液态奶中的优势菌属分别是芽孢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Cloacibacterium和寡养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杆菌属和异常球菌属。结论 四组样品在门水平的菌群组成基本相似。属水平上,液态奶中含有的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属于嗜冷菌,这些菌属可以导致液态奶发生腐败变质等现象。这为今后探索液态奶中腐败菌防治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