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2年2月16日报道,西班牙天体生物学中心和智利北部天主教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类似于探测火星土壤底层生命迹象的仪器,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下两米的疏水基底发现一个“微生物的绿洲”。这个有关“生命能够在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下繁衍”的研究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一良 《科学大观园》2010,(10):67-69
导语:生命在宇宙中到底有多普遍?生命幸存于何方?它会留下印迹吗?它有多复杂?这就是天体生物学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或者更浪漫一点,是对一个鲜活的宇宙的探索。在“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行走之后,在发现南极冰盖上的火星陨石之后,在得到土星卫星的新图像之后,在发现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之后,我们越来越期望看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
孝文 《科学大观园》2011,(11):62-63
天文学研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拥有一架太空望远镜。研究过程中,天体生物学家借助的设备便不是太空望远镜,而是显微镜。天体生物学研究宇宙中生命的起源、进化、分布和未来。这一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光聚焦于寻找太阳系的适居环境和系外适居行星,寻找火星及太阳系其他天体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迹象和生命存在证据,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进行实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不禁让人们对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充满期待。在36光年外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近似地球的行星。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获得了这一发现。  相似文献   

5.
数字生命研究是新兴起的计算机与生物学交叉的前沿科学领域,主要是采取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中产生展示生命特征的人工生命实体。本文概述了“磁芯大战”、“L-系统”、“生物形态”、“计算机病毒”、“Tierm世界”、“阿米巴世界”等数字生命模型的内容和特征,说明数字生命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捌《圣经》中的记载,来自东方的三位博士是在“伯利恒之星”的指引下才找到了耶稣出生的马槽。当时,这颗神秘的天体沿着天际从东方一直向西方移动,并最终停在了藏有新生耶稣的山洞上方。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时间里,天文学家们在“伯利恒之星”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其真的存在,那么其到底是怎样一颗天体一直争论不休。但在最近数十年中,科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基本形成了两种理论。  相似文献   

7.
数学与关于生命的思索,两者相互锚定,具有深度的耦合性:数学是理性生命追问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但历史上两者发生了形式上的疏离。20世纪“哥德尔革命”终结了数学对统一公理体系绝对确定性的追求,也深刻地重构了生物学。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因组学体现了生物学与新的“元数学”的相容。基因组学由关于“相互作用”的“组学”思维、多元化离散性数学实体、“共享抽象”方法塑造,超越了传统生物学对特殊物质成分的依托、关于生命本源假设之结构、关于物种关系的类比思维。这令数学与“生命”的耦合重新显式化,即以非线性、递归、反馈投射等为旨趣的复杂性思想转向。  相似文献   

8.
<正>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是科学家们面对的最大谜团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生命的来源很有可能是外太空,为此,天体生物学家们正在搜集证据证明生命可能起源于银河系中的其他地方,随后在38亿-40亿年前由小行星或彗星将最初的生命物质带到了地球上。这种理论被称为"胚种论"。科学家们此前在彗星上发现了有机物分子以及水冰成分,暗示这类天体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术语》2014,(3):60-60
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  相似文献   

10.
凌日和日凌     
《科学大观园》2005,(18):70
从字面上看,“凌日”与“日凌”是两个相同汉字的正反排列,而实际上它们却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科学现象。凌日是一种天文现象。天文学上把一个比较小、比较暗的天体A,正好运行到另一个比较大而且明亮的天体B前面,称为“凌(transit)”。这时天体B、天体A和观测者(通常指地球上的观测者)三点连成了一直线,观测者可以看到B从A的前面通过,所以“凌”也是一种交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强人工生命认为,我们在自然环境或计算机的虚拟环境中创造的展示生命特征的人工实体可以成为真正活的生命,因为不管我们怎样定义生命,这样的定义必然会把这样的人工实体包括在内,强人工生命的反对者主要从物质和形式的关系、虚拟生命缺乏生物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的经验性、“鞋子/苍蝇”谬论等四个方面否定强人工生命的可能性。本文则对这几个反对理由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理由不足以穷尽强人工生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用人工的方法制造生命”的论述,曾关系到我国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部署。立足于现代科学对生命的理解,人工合成生命走有机合成之路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以基因学谚DNA双螺旋模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学的方法论基础,指出机械还原纲领虽然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有基巨大贡献,但对于探索生命现象的复杂性还存在根本上的限制;有机率虽然肯定了组织结构的核心地位与可考察性,双说不出生命整体是如何“突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智利是拉丁美洲比较富裕的国家,它拥有非常丰富的矿、林、水产资源,铜的蕴藏量居世界第一,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政府对外实施全面的开放政策,并鼓励外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使智利成为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由于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智利的交通运输业也相当发达,这使得到智利旅游十分方便。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哥白尼的巨著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应该译成《天球运行论》而不是《天体运行论》。“天球”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哥白尼正是这一数理天文传统的正宗传人。强调是“天球”不是“天体”,是为了恢复科学史的实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生命信息学研究的若干成果,包括信息二重性理论、生命信息进化论以及宇宙信息四雏模型等;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一种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理解生命的方式。作者把“熵增原理”移植到信息学,把薛定谔说的“吃进负熵”推广到“学进负熵”。于是,两类“熵增”指向生命的死亡和毁灭,而两类“熵减”则指向有机体繁殖和生命进化;两种倾向的竞争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二、问题的讨论其实,关于“生物”与“生物学”的名称之争,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不少大学教授就“生物系”的称谓提出过批评,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使用“生物学系”。但事实上,到今天为止国内各高校使用“生物系”称谓的还是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改用“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系”或“生命科学系”等。在英文中,“生物学”(biology)与“生物”(living beings或organism)是很容易区别的,前者指一门科学,后者指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但在中文里,使用就有些复杂。笔者认为,生物与生物学两个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用,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严格区分开来。(一)可以互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多,比如生物系——生物学系;生物教育——生物学教育;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教师——生物学教师;生物课程——生物学课程;生物实验——生物学实验;生物课——生物学课等等,是经常被混用的。按照英文的翻译,当然后者更准确,比如“biology teacher”直译就是“生物学教师”;“biological education”直译就是“生物学教育”。那么在前者中使用“生物”是否算错呢?笔者认为,不能算错。一方面从约定俗成的角度讲,叫“生物”有其便利性(简单顺口),比如生物教师、生物系、生物课等已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被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使用“生物”的表述也是解释得通的,而且这里的“生物”仍可以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生物课程”是意指研究生物的一门课程;“生物实验”意指研究生物的实验;“生物教师”意指教授生物课的教师。当然,这样互用的话,又很容易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比如进行文献检索,假设你到图书馆查阅一本名为《生物学教育心理学》的书,如果输入“生物教育心理学”就有可能查不到。(二)需要严格区分开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生物”与“生物学”都是可以通用的,关键是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种是作为专业,应称为“生物学专业”或“生物科学专业”,不应称为“生物专业”;二是作为科学,应称为“生物学”。如果作为学科,既可以称为“生物”也可以称为“生物学”,但作为科学,只能称为“生物学”而不能称为“生物”,比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大学生物学等。生物科学是对客观现实的生命自然界及其规律的逻辑反映,生物学科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物科学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物科学的体系囊括了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成果;生物学科则是旨在实现教学的课题、目标,从生物科学中选择和组织的最基本的知识而构建的体系。生物学教材的选择、排列不应当仅仅凭借生物科学的逻辑关系,还必须受学生的心理发展条件的制约。生物学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就是生物科学的逻辑体系经过教学心理学改造后的变形。所以,就教科书而言,中学教科书是科普性质的,科学体系并不严谨,称为《生物》比较合适;大学教科书是专业性的,科学体系非常严谨,应该称为《生物学》。当然,也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生物”而不能用“生物学”,比如“生物工程”、“生物分类学”、“生物心理学”等,这里是将“生物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生物学”作为研究对象。(三)前后使用需要一致对于第一种情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论著或同一体系中应前后一致。比如不应当时而称“生物教师”和“生物教学”,时而又叫“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其实这种情况在专业论著和国家课程文件中也时常出现。关于课程文件,“生物教学大纲”和“生物学教学大纲”在过去都同时使用过,现在我国新的初、高中则统一改用“生物课程标准”的称谓。但是作为“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叫法又不一致起来,有称《生物》的,也有称《生物学》的。比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使用的是《生物》;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教科书则使用《生物学》。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与初中《生物学》配套的高中教科书又改称《生物》。事实上由口头语和不规范书面语的顽固性造成的混乱在专业性的表述中将会长期存在。这正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对此我本无权置喙,但终觉这里面的确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故不揣深浅,权作巷议,期专家斧正。  相似文献   

18.
<正>“三亲”并非社会意义上的,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是指一个爸爸和两个妈妈与孩子有生物遗传关系。那么,“三亲婴儿”真的能从源头上阻断母系遗传病吗?据媒体前段时间的报道,在监管环境中、线粒体捐赠治疗(MDT)背景下,英国首批体内含有三人DNA遗传信息的“三亲婴儿”已经诞生。“三亲”并非社会意义上的,而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是指一个爸爸和两个妈妈与孩子有生物遗传关系。那么,“三亲婴儿”真的能从源头上阻断母系遗传病吗?辅助生殖的线粒体捐赠治疗技术又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9.
液晶生物学——正在崛起的交叉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制备了一种胆固醇醋(胆甾醇苯酸脂),在测定其物理性质时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具有两个“熔点”。稍后的研究者报道,胆甾醇苯酸脂有四种物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和一种介于液态、固态间的状态──液晶态。物质第四态──液晶态的发现即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美国肯特大学的G.H.Brown博士出版了。《LiquidCrystalsAndBiologicalStructurs》,首次将液晶态的概念正式引入到生物学领域。液晶的物理性质表明,它是一种极适于生命特征的状态,无论从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还是当今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上均有液晶态现象表现。液晶生物学为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研究细胞的起源、明确病毒的进化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从液晶态的不同物理状态存在于生物体各个时期、各个研究水平的事实提示我们,仅以物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看作是普适的科学范式是不全面的,现代生物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范式,但一种范式是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范式所取代,多元化科学哲学的观点。是最具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的拉丁文原名是De Revolutionibus,其中的revolutionibus一词原意指“运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所以revolutionibus一词逐渐又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来,“科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构成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很久以前,西方科学史家们主要持一种内史论观点,即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或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