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鱼池水体体积大、热惯性大且经常换水,而采用传统的水温控制方式使得水温均匀性差、波动大,不利于鱼类生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水温控制方案。为实现养鱼池恒温加热控制,首先采用进水口处的加热管预加热和鱼池内加热线加热保温的联合加热方式;其次对温控器的控制策略采用二维模糊控制,利用热电阻测量得到的温度计算偏差及变化率,通过反复试验确定温度偏差的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表,依据max-min推理法及重心法计算得到输出精确量以建立查询表;最后对查询值进行比例因子归一化处理,控制通电时间实现精确控制水温。石斑鱼(Epinephelus)养鱼池的水温控制实例表明,采用该水温控制方案,其进水温度4~13℃,经加热管预加热后送入养鱼池加热线模糊加热,能保证水温(25.0±0.2)℃,换水期间水温的波动控制在24.3~25.3℃范围内,成功实现了水温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2.
养鱼池水体体积大、热惯性大且经常换水,而采用传统的水温控制方式使得水温均匀性差、波动大,不利于鱼类生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水温控制方案。为实现养鱼池恒温加热控制,首先采用进水口处的加热管预加热和鱼池内加热线加热保温的联合加热方式;其次对温控器的控制策略采用二维模糊控制,利用热电阻测量得到的温度计算偏差及变化率,通过反复试验确定温度偏差的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表,依据max-min推理法及重心法计算得到输出精确量以建立查询表;最后对查询值进行比例因子归一化处理,控制通电时间实现精确控制水温。石斑鱼(Epinephelus)养鱼池的水温控制实例表明,采用该水温控制方案,其进水温度4~13 ℃,经加热管预加热后送入养鱼池加热线模糊加热,能保证水温(25.0±0.2)℃,换水期间水温的波动控制在24.3~25.3℃范围内,成功实现了水温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3.
水温控制系统的主控模块采用的是STC12C5A60S2系列单片机;温度采集采用的是控温精度为0.2℃的DS18B20温度传感器;显示装置采用液晶显示模块。具体实现过程为:首先预设温度,温度传感器对水温进行测量,将测量温度实时显示,并通过I/O串口输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把送来的数据与预设温度数据进行比较,如果低于设定的温度则启动功率电路进行加热,直到设定值。当水温超出预设温度范围时报警器报警。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的温度值,实现温度自动调节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孵化后10 d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5组不同水温(16℃,22℃,28℃,34℃,自然水温)进行温控处理,从40 d时每10 d进行一次取样测量,通过比较各组小黄鱼的全长、体重,计算日增重量、全长和体重增长率,探明温度对小黄鱼早期生长的影响和适宜生长温度。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低温16℃组中生长发育缓慢且存活率只有16%;32.4±0.5℃是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当达到34℃时全部死亡;22℃组在前期加温阶段和自然水温组比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但养殖至90 d,全长、体重和自然水温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28±0.5℃是小黄鱼的适宜生长温度,当养殖至90 d时,28℃组与自然水温组相比平均全长、体重差异显著(P0.05)。70~90 d是小黄鱼平均日增重较多的阶段。综上所述,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高温对小黄鱼早期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自动限温加热带的电—热性能,得到的结果表明:主动电阻与温度为双曲线关系,功率与温度成线性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于加热带通电工作时具有自动限温能力,而自动限温的能力来自加热带的被动电阻具有很高的正温度系数的(PTC)特性所致.讨论了影响加热带输出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通电加热方式研究了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 PAN)基碳纤维的红外发热特性,进一步探索了其除冰性能。结果表明随输入功率的增加,碳纤维表面的升温能力显著提升,当输入功率为23.92 W时,样品在100 s内可升至215℃。当输入电压低于5 V时,碳纤维电阻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表明了PAN基碳纤维的半导体特性。红外成像测试表明碳纤维表面温度分布均匀。融冰实验表明碳纤维样品的面积、温度、距离、融冰水等因素都对融冰速率都有影响;随着碳纤维加热片样品温度和面积的增加以及融冰水的去除冰柱融化时间不断缩减,纤维红外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恒定温度为125℃时,5 cm×5 cm样品最大融冰速率为0.385 g/min。恒定面积时,125℃时最大融冰速率相对于室温自然融化提升了115.3%。当面积温度恒定时,有无融冰水情况下,融冰速率相差43.9%。实验证明,利用碳纤维的红外辐射加热在飞机除冰方面这具有较大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通电加热方式研究了PAN基碳纤维的红外发热特性,进一步探索了其除冰性能。结果表明随输入功率的增加,碳纤维表面的升温能力显著提升,当输入功率为23.92 w时,样品在100 s内可升至215 ℃。当输入电压低于5 V时碳纤维电阻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现象,表明了PAN基碳纤维的半导体特性,红外成像测试表明碳纤维表面温度分布均匀。融冰实验表明碳纤维样品的面积、温度、距离、融冰水等因素都对融冰速率都有影响,随着碳纤维加热片样品温度和面积的增加以及融冰水的去除冰柱融化时间不断缩减,纤维红外辐射强度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恒定温度为125℃时,5 cm × 5 cm样品最大融冰速率为0.385 g/min。恒定面积时,125 ℃时最大融冰速率相对于室温自然融化提升了115.3%。当面积温度恒定时,有无融冰水情况下,融冰速率相差43.9%。实验证明,利用碳纤维的红外辐射加热在飞机除冰方面这具有较大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挤塑机电阻式加热存在效率低、加热慢以及温度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基于单管IGBT控制的电磁加热系统,给出了系统主要硬件电路和软件流程。在谐振电路参数L=120μH、C=0.8μF的情况下,分别选取160℃和200℃的挤塑机炉膛加热温度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加热功率管IGBT的栅极驱动脉冲占空比分别为23%和34%,集电极峰值电压分别为566V和672V,炉膛温度控制误差约为±1℃。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设计的电磁加热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工作,温度控制精度满足挤塑机加热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讨论了如何集扁电阻丝的厚度、长度与电阻值检测为一体,在线检测电阻丝的厚度、长度和每米电阻值,分析了厚度和电阻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实现电脑对整个系统的控制,以保证电阻丝生产质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单片机STC89C52为控制核心,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构成前置信号采集电路,固体继电器SSR构成后向控制电路,根据分段控制的思想简化复杂的增量型数字PID算法,对加热系统的水温进行控制。目标温度可在30℃~80℃范围内任意设定,静态误差小于1℃。经过实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温度保护电路是LDO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LDO及其负载电路工作在安全温度区间内,避免温度过高而导致芯片损坏。提出了一种应用于LDO的温度保护电路,使芯片工作温度过高时自动关闭供电通路。所提出的温度保护电路利用双极晶体管基极-发射极电压的温度特性,当温度过高时将比较器状态翻转,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调整管的栅极电压。本电路采用SMIC 0.18μm CMOS工艺进行电路设计并用Spectre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本电路能够实现130℃关断LDO,温度下降到105℃重启LDO恢复工作,温度迟滞为25℃,工艺角仿真结果显示该电路工艺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采用的传统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为:热烟气通过SCR 选择性催化脱硝,干式电除尘器DESP 除尘前利用空预器使烟气温度降到120~140℃.为提高脱硫效率和控制水雾排放,在湿式脱硫FGD 塔前后加装热交换器GGH,使烟气温度降到70~90℃再进入脱硫塔,脱硫后的烟气从60℃左右再加热到70~90℃排放.  相似文献   

13.
石墨烯复合材料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和高导热性,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研究石墨烯加热膜在电热除冰上的应用,通过实验比较石墨烯和电阻丝作为加热元件时的温升速率;将加热元件制备成可用于电热除冰的加热膜,在相同加热功率下验证两者的发热均匀性;根据自行搭建的电热除冰实验台,研究不同热流密度和结冰温度对石墨烯加热膜除冰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的石墨烯加热元件比电阻丝升温速率快,由石墨烯作为加热元件制备而成的加热膜发热更加均匀;随着热流密度的不断增加,石墨烯加热膜除冰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结冰温度越低,除冰时间越长。验证了石墨烯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加热膜材料应用于电热除冰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动态电阻应变仪对加热—冷却过程毛竹的弦向应变特性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竹材的弦向应变大体呈抛物线状变化,在80℃以前,随温度上升正应变逐渐增加,而后正应变逐渐减小,超过120℃后成为负应变。在冷却过程中,从150℃下降到100℃时,竹材的弦向应变变化不大,从100℃下降到30℃时负应变大幅增加。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对应同一温度的各试件弦向应变差异较大,表现出多分散性。竹材加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应力会使竹材表面产生扩张与皱缩应变,这种应变会导致竹材表面粗糙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针对铁路交通车辆用 60 0 5A铝合金型材的焊接变形 ,采用火焰加热方法进行矫正·研究了火焰加热温度对焊接接头抗拉强度、硬度及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加热温度低于 2 0 0℃时 ,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硬度未降低 ,热影响区内软化区的显微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 ;当加热温度超过 2 0 0℃时 ,焊接接头的硬度发生较明显降低现象 ,软化区范围加宽·软化区材料性能下降的原因是在火焰加热的热输入过程中过热导致该区晶粒粗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混凝+两段活性污泥法对硝化棉废水处理工程运行效果的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利用不同的运行方式所产生的运行效果,寻求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结果表明:当水温在18℃以上时,只采用两段生化(低氧-好氧)处理即可使出水CODCr、BOD5、SS等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1996)二级标准,仅出水色度稍高;而当水温T<18℃时,经过两段生化处理后废水CODCr在300mg/L以上,需要启动物化处理单元,在生化处理前或后增加一级混凝沉淀处理,处理出水均可达到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煮熟化的加工方式,设置不同的水煮温度(50、60、70、80、90℃)和时间(10、20、30 min)条件下水煮,糙海参体壁的流变学参数通过质构仪的全质构测试和剪切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新鲜海参体壁硬度通过水煮后下降,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硬度下降程度越大,黏性也越来越大,致使咀嚼性升高;新体壁的弹性与水煮体壁的差别不大,水煮体壁的回复性较新鲜样品稍高;韧性则是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有升高的趋势。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判断糙海参的水煮温度应为70℃以上,或60℃加热30 min以上,但加热温度80℃以上时加热不宜超过20 min。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神仙鱼主要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和不同的饲养水温条件下,研究神仙鱼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pH7.5、反应时间10min时,蛋白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在pH6.9、反应时间5min时,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pH7.5、反应时间60min时,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16~25℃养殖水温条件下,3种酶的活性随水温的降低而降低.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最适水温均为25℃,但均与22℃时的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水温为22℃,但与25℃时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李素敏 《科技资讯》2014,12(18):18-18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可以实现对常温的水加热到最大100℃而精确的控制,可以设置上下报警温度,当温度不在设置范围内时,可以报警。该设计实现的功能有:温度最小分辨率为0.5℃;显示范围为零下-10℃~50℃;用LED显示当前温度值;可通过键盘设定温度上、下限,超限报警;使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温加热预损伤试验,分析花岗岩密度、纵波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岩石加热损伤效应评价方法,并将高温损伤后的岩样应用到滚石碰撞试验中,以检验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花岗岩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纵波波速逐渐降低,当温度低于400℃时,变化幅度较小;在400~600℃时,试样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程度加剧;在800℃以上时,试样损伤严重,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仅为常温下的10%~35%。因此,采用控制温度加热方法,可获得不同质量和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预损伤岩石试样。加热温度越高,滚石碰撞越破碎,高温损伤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