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最新汇编的热流数据,对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编制出我国东部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图、中国东部大陆莫霍面温度图以及中国东部大陆"热”岩石圈厚度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东部岩石圈划分出5个\\"热-构造区”:华南、扬子、华北、西伯利亚和松辽.自南向北,它们冷、热相间,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来讲,我国东部地区热流变化范围大,在30~140mW/m2之间,均值为(61.9±14.8)mW/m2.莫霍面温度多在500~850℃之间,"热”岩石圈厚度多在60~100km左右,岩石圈热结构总体上属于"冷壳热幔”型.中国东部大陆地区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明显受中、新生代不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MariusHills火山高原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具有丰富的火山建造遗迹,包括火山穹窿,火山锥和月溪等.该区域保留了月海火山作用的典型特征,为研究月海热演化历史提供了有利的窗口.受以往观测数据类型的限制,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该区域的表面形貌和物质成分特性的分析,缺乏对月海火山次表层和内部结构等重要火山特征的研究.本文利用月球正面高分辨率地形和重力数据,结合附加表面和内部载荷的弹性薄壳均衡模型,对该火山区域的平均月壳密度,岩石圈弹性厚度和表面内部载荷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约束.结果显示该区域月壳密度较高,为3040kg m^-3,具有典型的月海玄武质的密度特征;地下可能存在侵位较浅的岩浆房或岩床状侵入体或是岩浆充填了壳层松散的区域:该区域的岩石圈弹性厚度较小,约为4km,反映该区域在形成过程中富集了大量的热,该结果与通过光谱矿物分析得到的风暴洋区域富集产热元素(如钍)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济阳坳陷的深反射/折射地震测深资料以及华北地区地温场资料和地震波速度(υp)与放射性生热率(A)的实验关系,建立了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模拟了济阳坳陷岩石层温度分布.研究表明:壳幔边界温度与地壳厚度密切相关,地壳厚度大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高,约为600~650℃,地壳厚度小的地区壳幔边界温度相对较低,在510~550℃之间;该地区居里面深度在30km左右,与Moho面的深度近似;计算得到该地区热岩石圈厚度在81-102km之间,其分布形态与莫霍面的分布形态相近.  相似文献   

4.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安徽下扬子区北缘薄皮构造之表层构造丰富、典型;受基底与盖层间的切性滑脱面及下志留统高家边页岩韧——脆性滑脱面的联合控制,薄皮构造呈往南东变浅的楔形。薄皮构造以单剪方式往南东运动,缩短量达94km,缩短率约63.4%;起因于印支运动晚期至燕山运动早期扬子板块对华北板块的左行客斗向陆——陆碰撞所产生的拆离,先存生长正断层及板块边界的陆缘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层块格局。薄皮构造的突发隆起带及韧性滑脱面分别是寻找油气和金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5.
南岭与下扬子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征的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岭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与下扬子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均产生在大陆地壳背景上的断裂拗陷带中,主要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本文通过对上述两地欧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矿床类型、矿床共生组合特征、伴生组份、产出特征、基底成份和性质,沉积大地构造环境、成矿温度、盐度、溶液成份、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的综合对比,认识到南岭和下扬子地区块状硫化矿床在所有以上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从而将南岭和下扬子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别命名为"南岭式""下扬子式",并探讨了它们与地壳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下扬子区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该区不同深度层次的多套滑动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推覆构造的分布在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外来系统与原地系统间节理裂隙的发育有明显差异。逆冲断裂带由浅到深其变形特征为由脆性—脆轫性—轫性变形。推覆构造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挤压推覆型、重力滑动型和复合迭覆型。该区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国东部不同时期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改遗了该区中、古生界沉积盆地的形态,因此,对推覆构造的研究是在该区进行中,古生界油气藏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不同路面和幅宽条件下冻土路基传热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多年冻土区高速和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冻土路基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 应用有限元计算分析发现,沥青路面下路堤底面的年均热流量为砂砾路面下的3倍;高等级公路在路面宽度较普通公路增加1倍的时候,底面年平均热流量增加60%,且增加的热流主要集中在路堤底面的中心部位,并产生“聚热效应”,导致多年冻土的退化进程加快0.6倍;这种关系不会因路堤高度增加而减弱. 因此,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等级公路,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工程病害,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才能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8.
雷克雅内斯洋中脊是北大西洋洋中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其北部冰岛热点的影响,而地壳厚度是评价热点对洋中脊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为更好地理解热点对洋中脊扩张过程的影响,利用雷克雅内斯洋中脊及其邻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和地形等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通过与地震确定的地壳厚度对比,得到研究区地壳厚度模型.模型显示雷克雅...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台区西部和西北部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含磷岩系中,产有许多角锥状、近方柱状的微体化石。它们个体微小(1—3mm),具有角沟或角脊、横肋等锥石类外壳所特有的典型特征,无疑是锥石动物的最古老成员。梅树村阶与中寒武统所产锥石类化石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研究它们早期演化的历史,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本文将梅树村阶锥石类分为3科、11属,共19种,并作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铁矿进入深部开采过程中采场出现的地压问题,优化并选取了合理的采场参数.考虑到矿体中存在软弱夹层,会对过渡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通过极限平衡法,决定采用8.5,10及12 m厚度的过渡区以备选用,运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其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增加,过渡区中应力集中现象越来越小,在开挖过程中,顶板位移也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仅12 m厚过渡区的塑性区没有贯通.所以留设12 m过渡区可保证采场的稳定,满足过渡期间安全生产的要求,为矿山的安全平稳过渡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Fissiontrackanalysishasbeenanavailablemethodtolearntectonicthermalevolutionandgeothermalhistory[14],anditprovidessomeinformatio?..  相似文献   

12.
曾昭华 《江西科学》1998,16(1):26-30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Ni,Ti,Mo元素的形成、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氧化还原环境以及地下水酸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扬子具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自震旦纪进入板内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发育三个向NE方向打开的拗拉槽,具有典型的三段式建造序列,槽内沉积作用不同于槽间区域的沉积作用。自晚奥陶世末期到志留纪末期,下扬子转变为前陆盆地。碎屑沉积厚度逾6000m,物质来自东侧,说明东侧有一新生的造山带崛起。自晚泥盆世初期到二叠纪末期,该造山带向前陆推挤,下扬子发生SN向引张,在晚二叠世出现成熟的撞击槽。槽内发育火山岩,碎屑沉积物来自该造山带。建议称之为东海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地区强降温过程的气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三峡地区强降温过程的标准,利用宜昌台1952 ̄199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统计了历年9月 ̄次年4月强降温过程出现的次数,分析了强降温过程温度状况与年际变化等天气过程的气候规律,分析特别指出:从年代际来看,自80年代起,9月、12月和1月份强降温过程次数明显减少,强冷空气活动少,致使近年来宜昌地区连续出现暖冬天气。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6年6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大面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合环境参数,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比较丰富,浮游动物种类数为322个(含27种浮游幼虫),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数量占到总种数的1/2以上,桡足类是其主要类群,中华哲水蚤是整个调查水域最重要的优势种.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的浮游动物分为5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量异常与旱涝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25°~35°N.100°~125°E)范围内利用48个测站1950~1991年降水资料和1470~1974年旱涝等级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6~8)月降水异常和旱涝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推断,得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降水量一般在450~600mm.相对变率为0.25~0.40.历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武汉地区、浙皖赣交界地区以及苏北兴化─东台地区、最小值出现在安徽合肥─霍山地区,20a、30a、50a─遇的异常多降水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武汉、衢县及兴化─东台地区,异常少降水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大别山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旱涝连续出现和交替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在长江中游地区汛期旱涝具有50a和20a的周期变化,长江下游地区具有100a和20a的周期变化,本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下游地区降水量波动增加.预计下世纪10~30年代将是洪涝多发期.10~20年代长江中游地区将是干旱多发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液滴交换模型计算了水平圆管内环状流液膜厚度沿管周的分布及液膜流量。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参数测量方案,这种方案对流动的阻力很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