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日食记录,历代历家用以校核和改善历法计算.自1887年自奥伯尔兹肇始,多种日食典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之一的《中国历史日食典》,总结和借鉴以往各种日食典、日食图表的得失,采用3-8个地点两套参数的时刻/食分表和中比例尺日食中心带图,给出中国地区公元前2300至公元2100年之间的日食.本文论其编算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授时历议”见于《元史·历志》,是一篇用以阐述《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等编制,行用于AD1281—1644)博大精深的长篇论文.通过对其中“仲康日食”记录的研究得出:1)“仲康日食”是一个与古代天文家推步合验的事件;2)《授时历》能求解出大部分“仲康日食”的现有结果;3)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僧一行(683—727)和郭守敬(1231—1316)推步“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但尚未得到现代计算的认同;4)公元前2128年为仲康五年,只是古代的一个年代学结论.  相似文献   

3.
《书经》所载“仲康日食”的时间确定问题一直是夏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 基于华夏历史时期天文家们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根据复原了的元代《授时历》交食推步术及有关史料 ,重新考察这次日食事件及古代的推步结果 ,确认了郭守敬等用《授时历》推算出的“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当是公元前 2 12 8年 10月 13日 ;提供了由《授时历》方法编算的 - 2 2 0 0至 - 1799年日食典 ;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5.
根据《开禧历》现存日食推算过程名称及天文常数,推断其日食计算方法与《纪元历》相同.给出了《开禧历》完整的日食推算公式以及使用《开禧历》计算淳祐五年七月朔日食的过程.将《开禧历》的日食算法编写为计算机程序,计算出1112至1303年间杭州的所有日食.与真实的天象作比较,得到《开禧历》日食计算精度为:日食食甚的平均误差0.46h,食分误差1.65分;有近20%的推算达不到当时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书经》所载“仲康日食”的时间确定问题一直是存年代学中的一个难题,基于华夏历史时期天天文家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根据复原了的元件《授时历》交食推步术及有关史料,重新考察这次日食及古代的推步结果,确认了郭守敬等用《授时历》推算出的“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当是公元谫2128年10月13日,提供了由《授时历》方法编算的-2200至-1799年日食典;为进一步的研究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细致的文献分析和研究,参考前人的已有工作并结合当代日食计算程序,逐条对两汉时期保留的日食记录的可靠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指出了前后<汉书>、前后<汉纪>、<通志>、<世史正纲>、<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及地方志等诸多文献中一些记录的错误情况,分析了一些错误的原因并予以修正.在此基础上指出,汉代在日食的观测和记录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最后采用汉代历法家的思路,利用可靠日食记录对<三统历>、<四分历>的合朔推算精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统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后天问题,并且在东汉初期变得非常严重,<四分历>虽然通过历元的调整暂时缓解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该历法所取得朔望月长度并没有实质进步,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梳理南北朝时期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对这一时期的日食、月食记录进行全面的搜集、勘误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这些记录的文献来源、时间分布、覆盖率和记录特征。南朝正确记录日食25条,占实际发生的40%;月食正确记录23条,占实际发生的14%;北朝日食51条,占65%,月食56条,占29%。  相似文献   

9.
 日食理论是传统数理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各文明的日食理论中,视差算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算法。日食的食甚、食分、食限、起讫时刻以及持续时间的计算,都与视差算法密切相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在公元前2世纪即已发现视差现象,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在《至大论》中,详细论述了视差的成因和计算,以及视差对日食计算的影响。在中国,视差现象最早为公元6世纪天算学家张子信所发现,唐代徐昂在《宣明历》中设计日食三差,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视差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中国、蒙古、后贝加尔和南西伯利亚的考古文物出发探讨三组青铜器的用途问题。这些器物在文献记载中名称不一,其中一个名称叫“轭件”(或称“挂缰器”——译者)。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专论中国“轭件”用途的文章中,A.B.瓦列诺夫详细评述了当时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见解,并列举了有关的论著目录。除了上述几个地区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这种令人费解之物——“轭件”。其使用年代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时限。在中国,它们见于殷、周时期,即公元前14—7世纪。在米努辛斯克盆地,出现于公元前约11—10世纪,即卡拉苏克文化末期;在其后的斯基泰人塔加尔文化中,这种器物继续使用至公元前3世纪。并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11.
于非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5):122-122
据说,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日全食发生于夏王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四位君主仲康在位时.从那时算起,人类观测和记录日全食的历史已有4 000年了.不过,在这4 0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日食的观测与"科学"二字几乎不沾边儿,其与"迷信"的关系倒是更为密切,无论古代中国、古巴比伦还是古希腊,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2.
沈括的天文研究(二)日食和星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梦溪笔谈》中关于日食问题的许多错误,指出在沈括之前或当时中国的专业天文学家对这些问题都有正确阐述。文中还分析了古代极星纬度的测量问题,说明了沈括虽然实测得极星去极一度半的结果,但他却错说成“三度余”,这是因为他犯了测量方法和几何概念的错误,而稍后的苏颂则纠正了沈括的错误。再后,姚舜辅又纠正了沈括关于恒星经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时差算法是中国传统历法中计算日食的关键算法之一.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宋代历法中的时差算法,并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讨论了历法中时差算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宋代的《应天》、《乾元》和《仪天》三历中,时差是关于黄经和时角的二元函数,《崇天历》以后的历法中,时差仅是时角的二次函数.通过化简时差算法的重建模型,得到历法中的时差算法是重建模型当黄经取90°和270°时的特殊情形.这表明,宋代的时差算法具有较为清楚的天文学意义,它是合理的和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古代足球的起源我国古代足球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根据殷墟出土文物推断,在我国殷代(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222年)就有了“足球舞”。在《殷墟文字类编》前编里有下面这样一条“卜辞”:“庚申卜,贞,乎(?)舞,从雨。”这条“卜辞”的大意是:“在夷申日占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十世纪发生的殷周牧野之战,对后来的中国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极大。由于种种原因,殷周易代的历史真相长时期晦两个彰,而由此而生的名义之争却一直争讼个息。中国思想史卜一些特殊的范畴及其逻辑的矛盾,远溯因由,都与殷周易代的名义之辨不无关系,问题一直打待于客观他深入地讨论。本文拟作初步探讨。周武王伐殷的“年号”问题周武王伐段的年号问题似是一个细微末节问题,仅此一个小问题也涉及对周灭殷商这一重大事件的总的评价,暴露出名义之争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矛盾。《书牟誓序》“推十有一年,武王代殷”。这所谓“十有一年…  相似文献   

16.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大食分日食,因处于明末历法改革及《崇祯历书》编修的关键时期,这为检验西洋新法与传统中国历法的疏密提供了重要机会。通过韩国奎章阁藏明刻本《崇祯历书》中的《古今交食考》和《治历缘起》等资料,发现此次日食的记载在入清后曾遭到传教士的人为删除,其背后隐藏了新法在此次日食推算中不及传统历法这一事实,其目的是为了掩饰西法曾经的过失,显示其一贯的优长。并且此次交食记录的删改不是独立的个案,类似现象曾多次发生。由此可知,西洋新法"与天密合"的现象并非完全因其推算精密,其中与传教士在其著作中有意突出对新法有利、隐瞒对新法不利的证据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天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夏书·胤征》记载,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发生日食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春秋时代,就有哈雷彗星出现的记载。在两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时代,魏国的石申和齐国的甘德,已记载了一百二十个恒星黄道数和距北极的度数,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随着观测材料的积累,人们逐步地认识了天体运行的一定规律,季节变化与天体运动的关系,并试图对天文观测材料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产生了对宇宙的本源、结构和演化的推测,出现了关于宇宙的各种理论。战国时代著名法家商鞅的老师尸佼,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早期井盐开发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XRD、SEM和液相包裹体的测试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了长江三峡库区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及其内壁附着物,证明了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是早期制盐容器.结合考古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制备井盐,比晋代《华阳国志》记载的我国最早开凿盐井的记录(约公元前255年李冰开广都盐井)大约早790年。  相似文献   

19.
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与发展和参与中,外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列举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珠是属于吸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方法和玻璃的成分配方在当地制造的,时间在西周末和春秋初(1000B.C.~800B.C.).中国最早的镶嵌(蜻蜓眼)玻璃珠是出土于河南浙川徐家岭和湖北随县擂鼓墩墓地,年代属战国初期(~500B.C.).从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属于从西方引进的,它促进了200年后中国古代自制的镶嵌玻璃的产生.文中又讨论了中国古代玉石和颜料的来源与中外交往的关系.分析了古代绿松石、软玉和作颜料的金青石的中国和国外的产地和来源以及历史上使用的情况,认为中国的古代绿松石有可能来自波斯(古代伊朗),时间在西周以前(>1500B.C.);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际(800B.C.~200B.C.).指出中国中原在夏、商之间玉器的玉料突然以透闪石型软玉为主,认为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北方古代玉器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透闪石型软玉.根据考古资料,提出在公元前1500~500年间古代玻璃器以及玉石材料从西向东和从北到南的转移路线图,这也是以古代草原之路为基础,从西亚和中亚进入中国内地.简单讨论了中、外在青铜和彩陶上的相互影响,其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也是通过早期原型的玻璃和玉石之路.讨论了原史时期欧亚间的游牧部落的来往和技术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正史31次日全(环)食记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日全(环)食记录一般表示为“日有食之,既”。本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正史31次日全(环)食记录,用现代4种不同计算日食的方法,给出了当时国都等地的见食情况-食甚时刻和食分;同时对这些全(环)食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并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合理料,方可进一步用于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