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墨经>"闻知"中的推理,多认为是一个三段论.但是本文认为其中含有等词并提出其理由.另外从现代逻辑的等同逻辑入手,通过对"闻知"中的三个关系推理的逻辑结构分析,运用等词替换实现了等词推理,进而由已知推出未知.最后说明这些推理是逻辑知识的讲解而非逻辑知识的应用."闻知"中有带等词的推理,就为<墨经>在关系逻辑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解释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定律对被解释项的覆盖或逻辑论证,而是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后者在逻辑模式上强调解释项对于价值项的包含,它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前理解--理解、解释"的简洁表达.  相似文献   

3.
"工艺"是一个经过近代多层内涵积淀,具有现代意义的传统词汇。鸦片战争之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传统主要表达手工技艺方面的实用、技巧和审美创造意义的"工艺"一词,具有了不同的近代形态与内涵,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工艺观念。文章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通过对"工艺"一词的重点分析与讨论,延伸出包含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内涵在内的近代工艺观念,以揭示出"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4.
逻辑的"博弈化"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的新颖概念。它是直到目前已有的四种逻辑博弈即语义博弈、模型比较、模型建构和论证与对话博弈的核心概念。文章通过考察范本特姆给出的这四种博弈,从哲学上分析逻辑的"博弈化",给出逻辑的"博弈化"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分析逻辑的"博弈化",发现其有以下主要性质:首先,它是与博弈逻辑相反的概念,这使得它模糊了逻辑和博弈的界限,引发了对逻辑的哲学思考;其次,它具有博弈的基本特征,由此它也引发了对博弈的哲学思考;此外,它是围绕语义模型去探讨的,由此还引发了关于"真"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上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嘲讽,而个体主义则从"个体的固有价值"视角进行了反击,二者的论争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范式,消除分歧,整合思想;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消除困境,开展行动,是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散谈     
"创新"成为中国媒体的热门词,已经有好些日子了.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创新"两个字更加炙手可热.可是,很多人是按照中文字面来理解"创新"的,这种理解,与国际学术界正在讨论的"创新"基本上不搭界.例如,把新颖的认识和思路称为"观念创新".那么,按照这样的逻辑,"观念创新"这个命名本身也算是一种"创新"了.既然创新这个概念是国外传过来的,我们就应该密切关注国际上对"创新"的认识,这样才能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格里森提出了群落演替"个体论"。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个体论"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艾格勒提出"初始植物区系学说"才推动了这一范式理论的复兴。随后,格莱姆提出"适应对策学说"。不过,这一理论受到蒂尔曼的质疑,由此提出了"资源比率假说"。"资源比率假说"存在固有局限,休斯顿和史密斯对其批判,进一步提出"个体-本位模型"。这些演替理论被称为"新个体论"。作为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逻辑延续,"新个体论"更为开放和充实,也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8.
与西方的抽象智慧相比,中国智慧主要表现为具体型。但具体智慧同样具有普遍性蕴涵与超越性追求,其特征在于:或以个别类推一般并含括普遍,或以具体蕴含抽象并表达超越。二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同质”还是“异质”、物理认知还是人文价值之间。只有以其本身的特征去接近传统,才能正确解读传统;也只有正确地解读传统。才能以开放的诠释,拓展传统文化的普遍性蕴涵与超越性追求。  相似文献   

9.
知道者悖论产生的根源在于“知道”一词的意义的模糊性。现代逻辑追求对“知道”的明晰表达,但对于“知道”本身缺乏深入的反省。本文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知道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认识论逻辑的语义基础。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秩序”是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知识可以理解为与作为普遍性知识的科学相对应的概念。地方性一词预设了其空间的地域特征,但普遍性一词还含有时间的维度。从时间维度考察,地方性知识常常是稳定的,历史越久,越具稳定性。科学知识则内在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因为科学被要求创新,更新,并且以新为好,为善。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本地生态环境的,而科学知识是指向未来的,脱域的。科学知识在当下并不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普遍性,而是被认为在未来可能会达到的一种状态。因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并非实然,而是应然;是一种信念,或者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在论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无奇迹论证试图从科学的经验性成功推论其"近似真理性",并以"无奇迹"作为置信度指标.豪森分析了无奇迹论证的基本逻辑,批评了其在"近似真理"概念上的问题与逻辑困境,并通过揭示论证过程中的基础概率谬误否定了其逻辑有效性.随后,通过引入主观概率解释以及"休谟不等式",豪森提出了一个逻辑上有效的无...  相似文献   

12.
尼安德的"传递论证"中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在促进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地质学科技论文编校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科术语的混用、错用现象。文章列举了四组常见词汇,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其混淆使用现象比较普遍。借助词典、地质行业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及百度学术搜索引擎,对“勘查”“勘察”、 “降水量”“降雨量”的词义及使用语境进行分析,对“平硐”“平洞”、 “硐室”“洞室”的正误使用进行辨析。最后提出建议:期刊学科编辑需要加强对科技术语规范化表达的重视,工作中遇到把握不准的词要查证辨析,做到改必有据;编辑部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等平台公布易混淆词汇,促进作者和读者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化表达,并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从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真理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与一般的事实真理有本质的不同.我们认为,逻辑真理不应看作是真理,而只是一类逻辑有效式,它们与逻辑推理的普遍有效式是一致的.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探寻逻辑真理.  相似文献   

15.
模态知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成或知道那些仅仅属于可能性(mere possibility)的宣称,与那些既非逻辑亦非数学的必然性宣称?"对于这个问题,威廉姆森论证并主张:由于每一类的模态宣称都逻辑上等价于某一类的反事实条件句宣称,因而日常透过"想象模拟"去评估反事实条件句的认知能力也就给了我们认知形而上学模态性的能力。威廉姆森并且认为,有些这样得来的反事实条件句知识和模态知识,既非先验,亦非后验,应被归属为第三类的"椅验知识"(armchair thinking)。作者们认为威廉姆森的理论虽大体上可信,但仍至少有九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n adequate conception of a good life should recognize, in addition to happiness and morality, a third dimension of meaningfulness. It further proposes that we understand meaningfulness as involving both a subjective and an objective condition, suitably linked. Meaning arises when subjective attraction meets objective attractiveness. In other words one’s life is meaningful insofar as one is gripped or excited by things worthy of one’s love, and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positive about i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speculations about how this conception of meaningfulness might help to explai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ocial volunteering can be especially rewarding.  相似文献   

17.
As an art theoretician, and as a father, I focus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Vanderbeeken’s postmodernist negative theology. I express doubts about the relevance of a poetics of catastrophe that conflates any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the alleged technocracy under the sign of the simulacrum. To my opinion,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are in a deadlock. Following the lead of American novelist Thomas Pynchon, I rephrase these critical doubts in Luddite terms: should we imagine a counterattack as radical as the alleged dystopian nightmare dreamed up and sketched out by Vanderbeeken? I try to show that this line of thinking risks to result in a bold and speculative logic where ethical nuance collapses and, ultimat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theory and the social culture is reduced to metaphorical analogy. To make this point I retake a critical, phenomenologically inspired reaction by Vivian Sobchack to Baudrillard’s account of Crash, J.G. Ballard’s controversial novel on techno-fetishism. My argument is that the scar that marks Sobchack’s ‘technobody’ might here stand for an alternative that approaches our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not as a discursive machine but as a social pragmatics with deep eth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伴随古希腊学术典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著作在13世纪巴黎大学艺学院的普及和流行,理性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汇入到传统"七艺"教学框架中,为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注重逻辑思辨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讲授"和"辩论"两大教学环节当中,形成了以"究问"和"辩驳论证"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崇尚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有效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14世纪后半叶,在唯名论思潮的影响下,以布里丹为首的巴黎学派将词项逻辑应用于自然科学教育与研究,逻辑思辨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的假说性论证成为艺学院自然哲学辩论命题的新导向。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本质"的两个命题虽然在表述上大相径庭,但在理论内核和论证方法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内容上看,1938年"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和1953年"科学是现实之物的理论"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命题蕴含了科学"对现实之物的干预性加工"、"方法对科学的胜利"以及科学"专业化"的必然性与积极方面,体现了海德格尔科学思想的深邃和丰富性的一面。从逻辑结构上看,这两个命题通过"对置性"(Gegenstndlichkeit)这一概念贯通起来,体现了其思想与方法论上"一致性"的一面。只有把这两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命题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地把握"科学的本质"及其局限性。这两种论述基本上包含了海德格尔关于"科学"的其他命题。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不迷恋确定性、严格性与客观性,立足于"存在的历史"和活生生的"此在的生存",才能更好地把握科学。  相似文献   

20.
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