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突圆蚧种群分布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照区和放蜂区的松突圆蚧雌成虫分布均呈负二项式分布,两区负二项式分布的k值不变,两区每束松针上的平均雌蚧数的变化系由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寄生所致。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对松树危害严重,为了寻找防治松突圆蚧新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自然感染松突圆蚧的几种微生物,经分离、扩大培养后对松突圆蚧进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采取本方法分离出的微生物对松突圆蚧防治校正死亡率达75.73%以上,效果明显,表明此几种微生物可以应用于松突圆蚧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混合及单一杀虫剂,采用注干、涂干等方法对松突圆蚧进行林间药效试验,同时对几种方法处理后的松突圆蚧种群消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注干和涂干法处理时,混合药剂的最佳组合均为40%杀扑磷乳油(V(杀扑磷乳油)∶V(水)=1∶5) 40%毒死蜱乳油(V(毒死蜱乳油)∶V(水)=1∶5) 40%氧乐果乳油(V(氧乐果乳油)∶V(水)=1∶2.5)混合,采用注干法和涂干法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8%和81%,虫口减退较明显,而喷雾法处理的虫口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林间调查发现,目前福建松林生态系统中寄生松突圆蚧的本地寄生蜂有惠东黄蚜小蜂Aphytis hui-dongensis Huang、带恩蚜小蜂Encarsia fasciata(Malenotti)、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a Viggiani et Ren、长缨恩蚜小蜂Encarsia citrina(Craw)4种,其中惠东黄蚜小蜂为福建省新纪录种,松突圃蚧则是带恩蚜小蜂在福建的新寄主;比较这些本地重要天敌的鉴别特征,可为本地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记述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在桂东南发生和危害特点,回顾国内松突圆蚧防治历程,天敌真菌发现、试验和利用推广,证明生防菌是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生物制剂,可在松突圆蚧发生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松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在不同梢位间的扩散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松突圆蚧在松林不同梢位间的扩散与分布可知:松突圆蚧于9~10月从秋梢向春梢扩散,9月中旬开始,10月下旬为扩散高峰期;于3~5月从春梢向秋梢扩散,5月上旬和下旬是扩散高峰期。9~12月期间,旧梢上松突圆蚧虫口总数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新梢上虫口总数则快速增长;自新梢有虫为害始,约经过105 d,种群数量达到旧梢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恒温培养与林间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突圆蚧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龄若虫(6.99±0.23)℃,2龄若虫(8.74±1.06)℃,蛹期(13.08±1.56)℃,雌成虫期(9.44±1.22)℃,整个生活史(10.47±1.03)℃;有效积温分别为1龄若虫208.30℃.d,2龄若虫200.23℃.d,蛹期77.61℃.d,雌成虫期477.80℃.d,整个生活史810.87℃.d。用有效积温法估测松突圆蚧在福建省各县(市、区)和广东部分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估测值与实际年发生世代数基本相符,可作为松突圆蚧监测预警和防治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陆川县利用生防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严重危害松树的危害性害虫松突圆蚧的真菌发现、利用,明确自然寄生于松突圆蚧上的真菌可以应用于生物防治作业,其感染率高,维持时间长,可以达到控制松突圆蚧、降低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在6种温度(19℃,22℃,25℃,28℃,30℃,32℃)下Aphytis sp。各虫态的发育。用直线回归法,最小变易系数法,直接最优法分别计算了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提出了新的发育起点温度计算公式,建立了发育模型。  相似文献   

10.
湿地松粉蚧自然种群动态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是一种新入侵森林害虫。在广东,每年有4~5代,以4代为主。种群增长指数越冬代最大,Iδ=5 16,第3代次之,Iδ=1 67,第1、2代较低,分别为0 98和0 74。每年5-7月自然种群密度最大,8月中下旬后,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9、10月密度最低,11、12月密度逐渐回升。温度、降雨和针叶营养成份N、K质量分数对自然种群密度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22~28 5℃范围内,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中、高龄若虫的存活率都随温度增加而下降,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 9590,-0 9920,-0 9660,-0 9970,-0 9980(P0 05=0 9500,P0 01=0 9900)。连续降雨24h雨量20mm以上,能大幅度降低中、低龄若虫的存活量,降雨前后中低龄若虫数量变化极显著(F值为8 92,P<0 01)。但对已固定的雌成虫和高龄若虫影响不明显。种群密度大小与针叶中N、K质量分数成正相关,与N质量分数的相关极显著,平均每梢雌虫密度为23~137头时,r=0 8630(P0 01=0 8343),平均每梢雌虫2~45头时,r=0 9620。受害松针中N、K质量分数和未受害松针中的N、K质量分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t检验,N的t值为3 6978(P0 05=2 776),K的t值为3 2407。温度、降雨和针叶养分(N)的变化综合作用,对湿地松粉蚧雌虫平均寿命、存活率、产卵率和若虫的存活率有极明显影响,是造  相似文献   

11.
研究惠东黄蚜小蜂的方位动态,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中的不同坡位上、树冠不同方位上其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在树冠的不同层次上其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测定惠东黄蚜小蜂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块标准地惠东黄蚜小蜂聚集度指标均服从聚集分布.Iwao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别为:M·=1.1447-x+1.7983和S2=2.90681-0.8501x,两个方程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惠东黄蚜小蜂的种群分布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这种种群聚集与其寄主害虫松突圆蚧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关.最后列出其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12.
小翅雏蝗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小翅雏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虫每年 6月上、中旬蝗蝻开始孵化 ,6月下旬达到高峰 ;7月是 1~ 4龄蝗蝻混合发生时期 ;8月为蝗蝻与成虫的过渡时期 ,此期蝗蝻占总量的 5 4 .6 1% ,成虫占 4 5 .39% ;9月中旬后全部羽化为成虫 .小翅雏蝗在草地是以个体群为基本分布成分 ,个体群间的分布属聚集分布 ,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聚集表现主要是由草地的环境因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贵州董架乡小蓬竹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蓬竹无性系种群中1、2年生竹比例超过了50 %,2、4年生竹数量多于1、3年生竹,个体地径主要集中在0400~0698 cm范围内,4~6 m高度级个体数量比例最大。小蓬竹丛平均地径与丛株数大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该种群目前处于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大小年现象,小蓬竹竹丛数量随丛株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丛株数为10株以上的竹丛,其平均年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对青花菜上的桃蚜种群动态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11月中旬以前桃蚜数量较少,11月下旬后桃蚜数量剧增,至12月上旬达到高峰。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阿维菌素、蚜虱灭、蚜虱蓟净等杀虫剂对桃蚜种群控制的作用。药后1 d各处理对桃蚜的防效较低;药后3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阿维菌素处理,其干扰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0.0117,0.0717,药后10 d,蚜虱灭、蚜虱蓟净处理的蚜虫数量仍保持很低密度,其IIPC分别为0.0010,0.0186,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