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DEA的中国建筑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度量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采用DEA方法分别从产业自身发展的纵向角度和产业竞争的横向角度对我国建筑业产业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998~2007年,我国建筑业虽然一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升产业的内涵素质,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生产力水平,但自2002年开始,特别是2004年以后,建筑业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外部环境,使得建筑业产业外部效率直线下降,产业竞争力正逐渐消失,这十分不利于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最后,针对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图促进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系统思维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三阶段DEA与超效率DEA模型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研究表明,环境系统对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显著性影响;在剥离了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情况下,各省市高等教育技术效率发生明显变化;调整后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均在0.90以上,整体水平较高;影响高等教育综合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率;中国有15个省市处于高等教育技术效率前沿面,但是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超效率DEA值差异明显。对此,各地区应通过管理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改善外部环境来挖掘高等教育效率提升潜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好节能减排,提高用能效率进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考察中国能源效率现状;同时结合四阶段全局DEA和方向距离函数,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能源生产/消费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揭示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中国能源效率提升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外部运营环境中的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以及行业内部的技术、管理、规模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别提高-0.0601、0.0179、0.0136、0.4679、0.3972、0。4350个百分点;2003—2010年间,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从0.8391降至0.8202主要是因为行业内部效率的总体下降,而行业内部效率下降则归咎于行业内部规模效率的逐年降低.因此,合理调整行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是现阶段中国提高区域用能效率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首次从外部运营环境和行业内部因素两个角度来探讨能源效率问题,有助于厘清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行业DEA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2007年数据,运用DEA优势效率模型和劣势效率模型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DEA综合效率进行测评,得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排名. 结果表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效率总体上明显不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与2003年的数据对比, 认为尽管四大行效率有所增进,但劣势依然明显.研究还运用CCR模型进行Charnes-Cooper线性变换和对偶变换后的模型(D),分析了14家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5.
在包含污染治理的DEA三阶段模型基础上运用30个省市的数据对2004年-2008年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投入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环境治理差异在区域间投入效率差距以及累积效应的影响下呈逐渐扩大趋势.东中部效率差异更多体现在纯技术效率上,而西部除受到投入总量限制,还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约束.同时,环境治理投入效率仅在中部出现收敛.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包含非期望产出在内的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并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物流外部营运环境条件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变化的影响。结论显示:(1)我国物流业的ML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0.45%,而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02%,忽视非期望产出使得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过高,物流业普遍存在技术不环保。(2)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影响因素后,物流业的技术进步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技术效率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物流产业效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3)我国物流业大多数地区的外部营运环境水平较低,优化外部环境,有助于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险业DEA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DEA优势效率模型和劣势效率模型对我国9家保险公司2001年度的DEA综合效率进行测评显示:它们的效率总体上不占优势;运用CCR模型进行Charnes-Cooper线性变换和对偶变换后的模型(D),分析它们2001年的规模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大多存在非规模经济现象;运用回归模型分析综合效率、所有制形式对它们总资产报酬收益率的影响,得出总资产报酬收益率与上述两个因素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9.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研究——基于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不足,结合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过程的特征,将其研发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经济转化两个前后相续的子阶段,考虑“子阶段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初始投入在两个子阶段间的分配结构”,构建了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从而实现了对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测算方法的改进,运用该模型实证测评了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研发创新的整体及各子阶段的效率,并同时得到初始投入的配置信息. 与现有研究相比,该模型突破了传统DEA模型无视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系统内部组织结构的限制.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不论是从研发创新整体上,还是从研发创新的两个子阶段,效率值都偏低,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两阶段效率矩阵图可知,除了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等3个细分行业属于高效集约型研发创新,大部分行业表现为两个子阶段效率双差或一强一差;根据17个细分行业所隶属的5个产业大类来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最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最低.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与随机前沿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随机前沿C-D生产函数,通过对全国和三大区域分别建模,对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区域格局为: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生产效率变化率的区域特征为:中部大于西部大于东部,中西部与东部生产效率差距逐步缩小;各模型一致表明,对外开放程度与基础设施的实际有效利用对生产效率变化具有普遍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东西部生产效率的边际效应最为显著;对中部而言,科技创新投入的作用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企业规模VS效率:对中国保险企业的DEA经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两难冲突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谜团,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没有对此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因此成为一个经验问题。DEA(主要是CCR模型)是对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经验分析的有力方法。对中国保险企业的DEA分析结果表明,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在中国保险业中更具有一般性,但在程度上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DEA改进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重庆市2007年企业创新统计数据为依据,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0类不同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针对多个相对有效的企业运用改进的DEA方法(MDEA)进行区分和排序。对于无效的企业分别从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两个方面讨论无效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极效率DEA模型的港口绩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集装箱港口的绩效进行评价一直是港口当局关心的问题,现有文献尚未提出比较有效的方法,尝试利用极效率(super-efficiency)DEA模型对集装箱港口的绩效进行评价。极效率DEA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别出有效(绩效值1)决策单元之间的绩效差异,可以对所评价的决策单元进行有效的排序。此方法已在城市和企业的评价中得到了应用,但尚未在港口得到应用。在案例中,汉堡港最有效率,新加坡港次之,然后是香港港、泽布勒赫港和基隆港,香港港由于船舶的无效逗留时间长、新加坡港集卡数配置不合理,导致两者的绩效低于吞吐量远小于它们的港口。 相似文献
14.
应用DEA方法对合肥地区工业行业效率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方法分析比较了地区工业各个行业在相同时期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将DEA有效的行业作为一类,而对非DEA有效的行业进行DEA评价,可以得到地区工业行业按不同效率水平的分类。本文应用这种方法对1991年合肥地区的工业行业进行了实际应用,其结果可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合理性及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环境效率评价模型ISBM-DEA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对中国30个地区2009年环境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从投入产出冗余看,导致不同地区环境效率较低的原因不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水资源、人力资源、能源投入冗余和环境产出过剩;同时利用stepwise model方法对各投入指标进行分析表明,减少水资源、人力资源及能源的投入对期望产出的降低或非期望产出的增加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对我国降低要素投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排污标准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界定区域创新能力基础上,构建一套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级地区进行分析,对比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并将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多元统计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较大.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类特征,搜集相关变量和数据;利用Q型聚类方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指标;对缩减后的变量作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按照各区域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确定各区域所属类别.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所属类别进行检验、调整.通过研究各类别的主要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升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