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通报》2021,66(26):3377-338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是一种由COVID-19引起的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炎性风暴(也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在COVID-19诱导的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导致NCP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核心病理因素.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和释放将导致组织损伤.研究表明,对炎性损伤的干预可能是中医药治疗NCP的重要机制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对NCP患者进行中医药早期干预可以显著缓解体征和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患者进入严重期的可能性,并降低病死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及已发表文献的分析发现,中医药对NCP患者炎性损伤的调控通过多靶点实现.一方面,一些中药对病毒的增殖具有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某些中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增加抗炎介质的分泌而重构机体免疫平衡. NCP的流行尚未结束,世界仍在遭受COVID-19病毒的攻击.本文旨在综述中医药对COVID-19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料帮助.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2021,66(26):3385-339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目前已有疫苗问世,但仍没有可靠的治愈办法.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在国内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涌现出若干临床研究,其中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信息、治疗现状及规律值得系统归纳与解读,为未来的临床与科研提供基础.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期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Rxi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文献,获取文献的基本信息及治疗内容信息,评价文献质量,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共纳入47篇文献,绝大多数以中文发表(42篇,占全部文献的89.36%);从临床试验注册的文献量(12篇)、被引量(单篇最高被引62次)及相关质量评价量表(改良Chalmers评分平均61.40分)的结果来看,整体研究质量仍有待提高.共涉及中药复方66个,其中苦杏仁、甘草、石膏、麻黄、茯苓、藿香等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结局指标中临床症状(发热、咳嗽、乏力等)缓解率、普通型转为重型率,实验室指标中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肺CT影像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受到关注.目前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质量亟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规范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医药主流治法为清热解表化湿,麻杏石甘汤为最常用的经典祖方,"三药三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中医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常见实验室指标、肺部影像学改善明显,安全性良好.中医药通过多机制、多途径防治COVID-19,其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因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和无特效治疗药物,导致其在全球大规模传播.目前疫苗的接种和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OVID-19大流行,但从临床治疗角度仍需要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抗病毒药物才能阻止这种新型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由于抗病毒新药的研制周期漫长,其研发过程涉及靶点的选择、体外药效筛选、体内药理学及毒理学验证以及临床安全性与治疗效果的确认等不同阶段,才能最终获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治疗药物.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特异性靶点而设计和筛选的少数小分子新型冠状病毒抑制剂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验证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COVID-19暴发以来的抗病毒热点药物,尤其是对SARS-CoV-2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代表性抗病毒化合物的药学分类、作用靶点、药效机制以及相关的临床测试结果.基于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明确了药物研发人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治工作中肩负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的新药的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4.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疾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疾病,与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疾病密切相关.临床防治较为复杂.目前发现的研究药物,包括抗氧化剂、胰岛素增敏剂和降脂药物等,虽然在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和部分组织学病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缓解肝脏纤维化方面效果有限.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BBR)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来源于许多药用植物,早期被用作一种抗腹泻药物使用,目前大量研究显示其在保护心血管疾病、抗癌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BBR具有调节代谢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BBR可以通过调节肝脏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途径改善MAFLD.但是药代动力学实验发现, BBR的吸收和首次消除主要发生在小肠,超过99%的BBR最终不会进入血液循环.由此推测, BBR主要在肠道发挥其缓解肝脏脂肪变性的生物效应,但具体机制和靶点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 BBR对肠道微环境改善和肠道脂质摄取抑制的作用可能是BBR缓解MAFLD的关键机制.本文综述了BBR的药代动力学、调节肝脏脂质代...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4月22日,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发布了《COVID-19研究战略规划(2020—2024)》,该战略旨在通过扩大支持生物医学快速发展的资源和活动,更好地了解SARS-CoV-2的发病机制、传播和保护性免疫机制,从而更有效地防治这一疾病及疫情。  相似文献   

6.
朱菡  姚颖 《科学通报》2019,64(3):291-297
肠道是"隐形"的免疫器官,具有调节机体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等重要功能.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参与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s,CKD)的发生发展过程.CKD患者肠道功能屏障受到破坏,一些肠源性代谢毒素和细菌移位进入体循环,从而加重CKD全身炎症反应,促进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益生菌治疗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干预措施,可能通过调节肠稳态,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而延缓CKD的进展.由于益生菌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菌株特异性,因此根据他们的功能特性选择适当的益生菌菌株干预是至关重要的.益生菌治疗更新了以往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理念,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本文主要概述了CK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益生菌在CKD治疗中的功效和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21,66(15):1802-18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潜伏期是传染病流行病学一个重要的参数,深入研究COVID-19的潜伏期,对了解疾病自然史、追溯传染源、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制定防制措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COVID-19潜伏期的相关研究进展.既往研究通常采用直接计算法或参数估计法对潜伏期进行估计,常用的分布有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Gamma分布等.由于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估计方法的不同,各研究对COVID-19的潜伏期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既往研究所估计的COVID-19的中位潜伏期约为5.9 d(95%CI:2.98~10.51),平均潜伏期约为5.7 d(95%CI:4.3~8.9).直接计算法的研究中所估计的COVID-19中位潜伏期约为5.2 d(95%CI:3.0~11.9),参数估计法的研究中对中位潜伏期的估计约为5.25 d(95%CI:3.57~8.19).由于COVID-19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可能多次暴露于同一传染源或不同传染源等,常常难以明确患者的准确暴露时间,给潜伏期的准确估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对中药双向调节的药物因素(拮抗性成份、配伍、剂量、炮炙)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趋中型双向调节”和“偏离型双向调节”两个概念。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药双向作用的机体因素,认为机体自身的双向功能结构是中药双向作用的根本机制。生理上的两极波动和病理性偏盛偏衰是中药双向作用的前提。根据药物对靶器官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趋势的影响,提出“顺势双向调节”“逆势双向调节”“顺逆混合势双向调节”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溴乙锭荧光探针法检测三链DNA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城 《科学通报》1993,38(13):1194-1194
早在1957年 Davis 等就曾报道过三链核酸的存在,但当时被认为是一种人为的没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构而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87年 Mirkin 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一种 H 型三链 DNA,同年 Dervan 等证实了可通过将第三股 DNA 粘接到含有真实基因的天然 DNA 上形成三链 DNA,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发现,通过三链 DNA 的形成,寡聚核酸可以充当切割 DNA 的“分子剪刀”和提供抑制基因转录的新手段、并可能在发展治疗病毒性疾病(如爱滋病、癌症等)的新型药物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鉴于这些原因,发展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有效检测三链 DNA 形成的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溴乙锭(以下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21,66(10):1195-1207
氧化铁纳米材料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唯一可运用于临床的无机纳米材料,在磁共振医学影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化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化学修饰改造为代表的优化策略在氧化铁纳米颗粒尺寸大小的调控、成分结构的改造以及表面功能化修饰中大量运用,使得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在医学健康领域,特别是肿瘤治疗方面的运用得到极大的拓展.本文将探讨以氧化铁纳米颗粒为基元的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分别就当前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效应功能、氧化铁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最后,讨论了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肿瘤药物向临床转化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春霞  曲广波  陈拥军 《科学通报》2020,65(22):2321-2325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肆虐,化学家为研制SARSCo V-2的检测方法和治疗药物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突破了核酸提取、扩增和便携式开发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后,结合恒温扩增、侧向流动检测、微流控等技术成功实现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12.
郭文君  陈雷 《科学通报》2023,(17):2213-2220
经典型瞬时受体电势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 TRPC)是一类重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该通道家族包含多个成员,在体内广泛分布,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是治疗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 FSGS)等疾病的药物靶点.得益于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解析的TRPC通道家族多个成员的结构展示了TRPC通道四聚体的组装模式、各结构域的空间排布、具有调节功能的钙离子结合位点和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位点.这些结构信息与功能实验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TRPC通道被钙离子双向调节的机制、小分子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人类遗传疾病中发现的致病突变体的激活机制.这些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索TRPC通道的工作原理和靶向TRPC通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政府在2022年3月发布了《国家COVID-19防备计划》,该项计划拟定了路线图,并聚焦于四个关键目标:针对COVID-19开发预防和治疗手段;为新的变种病毒做好准备;避免经济实体和教育机构关闭;继续向全球提供疫苗。随着美国民众开始回归到更为平常的生活,《国家COVID-19防备计划》(National COVID-19 Preparedness Plan)能够进一步帮助美国抗击COVID-19,使美国能够安全地推进和提升美国在过去取得的进展。展望未来,希冀美国民众不再担心“封城”、各行停业、小孩无法去上学。在这种未来中,美国会依赖于强有力的多层保护,并持续为下一代抗击病毒的手段投入资金。  相似文献   

14.
李祥 《科学通报》1989,34(5):329-329
在《“中介逻辑”的特征问题》一文里,我们对近来朱梧梗、肖奚安等同志发表的称为“中介逻辑”的命题系统MP的三个联接词(对立否定),~(模糊否定)与→(蕴含)建立了如下的三值真值表:  相似文献   

15.
马月英 《科学通报》1965,10(11):1034-1034
1964年5月份中华医学会在广州召开内分泌、代谢及肾脏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78篇,并从中选出“内分泌研究发展的方向”等5篇综述性的文章及“助阳药与滋阴药在内分泌和肾脏病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及肾脏病学术会议总结报告”等文印成专集,以飨读者。在本集中还附录了1962—1964午北京生理学会举行的内分泌学术讲座三篇论文。在有关内分泌进展的综述中,刘士豪教授介绍了内分泌学中的调节与控制、激素的生物合成、激素的运转机制、激素的化学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内分泌的免疫学、激素的作用机制等六个问题和它们  相似文献   

16.
双醛淀粉纳米颗粒制备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俞丹密  肖苏尧  童春义  陈霖  刘选明 《科学通报》2007,52(12):1407-1412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和交联法, 用高碘酸钠(NaIO4)氧化可溶性淀粉(St)成功制备了双醛淀粉纳米颗粒(DASNP). 红外光谱仪检测显示所得颗粒含有醛基, 并用“碱消耗法”测定醛基的含量为(50±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结果显示该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 热分析(TGA-DTA)表明DASNP的热稳定性比淀粉纳米颗粒(StNP)、双醛淀粉(DAS)有明显提高.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颗粒结合多柔比星(DOX)的最适宜质量比为15:1, 并对药物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细胞实验证明该颗粒的低毒性. 载药颗粒(DOX-DASNP)与人乳腺癌MCF-7细胞共培养, 发现DOX-DASNP能长时间释放药物作用肿瘤细胞, 增强了药效. 结果显示, 所制备的DASNP热稳定性好, 颗粒小, 生物毒性低, 对药物具有缓释作用并提高药效,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2月,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发布《美国和全球应对COVID-19的专家建议》(Expert Recommendations for US and Global Preparedness for COVID-19)报告。该报告综合了来自全球发展中心、乔治敦全球健康科学与安全中心、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专家的意见。该报告提出,在COVID-19已经传播到中国境外,且持续人传人模式几乎难以遏止的情况下,是采取行动解决美国和全球在灾难应急措施方面存在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液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临床疗效.方法液针刀先松解腰三横突压痛点,后注射药物,再手法整复.结果60例患者中,55例痊愈,5例好转.结论液针刀先松解后注药,再手法整复,效果比常规针刀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马睿  吴南  田莫千  伍珍 《科学通报》2023,(17):2258-2268
作为维持社会公平规范的利他性行为,第三方惩罚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但其背后的动机究竟是惩罚违规者还是帮扶受害者,仍有待进一步厘清.本研究借鉴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N=109)探查了7~10岁儿童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动机及其年龄发展特征,实验二(N=122)进一步明晰在不利不公平情境下儿童第三方惩罚动机的表现.结果发现,多数7~10岁儿童在面对不公平分配时都愿意付出代价,做出维护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惩罚行为,且背后动机多指向帮助性的扶弱动机.此外, 7~9岁儿童第三方惩罚动机的发展轨迹受不公平类型的影响表现出两种模式,而9岁后发展轨迹趋于一致,即惩恶动机逐渐显现增多,与扶弱动机并存.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曾被认为是一种可造成烟雾和酸雨的大气污染物,然而1980年代开始.大量研究显示NO是一种内源性信号分子,在血管平滑肌舒张、血液流动调节、炎症发生、细胞生长和长期记忆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至于1994年美国<科学>周刊将NO评为当年的明星分子.NO作为内源性信号分子的发现不仅成功解释了许多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而且在疾病治疗和诊断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