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记为IRAS 13348+2438的星体,是被红外天文人造卫星发现的红外线源之一.它被加州理工学院、国家光学天文观测台和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些天文学家确认为红外线类星体.这颗类星体发射的能量,90%以上是红外线.而原来发现的大约3,500颗类星体,发射的大部分能量处于紫外线、可见光或无线电波段.对这个类星体的形成提出的解释是,由于两个星系碰撞的结果,将大量的质量提供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位于这两个星系之一的中心.当物质汇入黑洞而释放出巨大的辐射能时,它并不容易成为可见的,因为它会被碰撞中释放出的星际尘埃所遮蔽.在另一方面,这些尘埃又 相似文献
2.
3.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正>不寻常的细胞系帮助测序设备读取过往难以辨认的DNA片段。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一直在完善,却始终不完整。第一版序列诞生于20年前,破译了大部分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却也留下8%,也就是大约2亿碱基对的空白,它由高度重复、复杂的DNA片段组成,其中包含功能基因以及位于染色体中间和末端的着丝粒和端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测序技术所限,要填上这8%的空隙看起来是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7.
8.
据2005年9月14日英国New Scientist的网站报道.一国际天文观测小组发现一例显得无宿主星系的孤独类星体HE0450—2958。该小组是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大口径望远镜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无线电技术,射电天文学在战后得以蓬勃发展。1963年,通过证认3 C射电源表,发现了类星体。类星体在各电磁波段都有辐射,因此有多种方法可以寻找类星体。作者利用无缝光谱方法,找到第一颗中国人的类星体,并首次使用美国的海耳5 m望远镜。 相似文献
10.
11.
本刊1997年第2期曾报道过一美国天文小组发现红移4.38的遥远星系.后来,哈勃空间望远镜通过一中介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又发现了红移为4.92的一个遥远星系.现在,两个美国天文小组用10m口径的KeckⅡ反射望远镜又各发现了一个红移大于5的更远星系.第一个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rjan Dey领导的小组在研究三角星座 相似文献
12.
假如,在以每秒钟150,000哩的速度(对静止的观察者而言)前进的一艘宇宙飞船上,有位宇航员向同一前进方向发射了一枚速度为每秒150,000哩的投射器。常识告诉我们,静止的观察者可能认为,这个投射器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哩——简单地将这两个速度相加。可这会比光速(每秒钟186,281哩)还要快,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是不可能的。相对论公式告诉我们,假如这位静止的观察者测量这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日,自称是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梦想家的斯蒂芬·霍金给热衷探索外星生命的科学家大泼冷水,还把外星人造访地球,形象地比喻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土著"的地球人将处境不妙。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人的patched基因突变引起遗传性皮肤癌,并可能是散发性皮肤癌的病因,该基因首次在果蝇发育途径中被鉴定。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