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最复杂和最活跃的区域,其耕地演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耕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模型、耕地动态度模型、耕地重心变化模型等,对城市边缘区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8个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处城市边缘区的黄陂区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及耕地比较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中国东北样带(NECT)内的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经分析得出该区域属样带上近年来耕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耕地变化的自然气侯因素和人口、社会经济因素等分别进行相关分析,进而得出该区域近年来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初步结论为:人口是农牧交错区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的驱动力,次之为经济发展,再次为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1949~1997年福建省耕地变化归纳为四个时期,并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分析福建省耕地变化特点及耕地减少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模式:即立足各市、县,使全省耕地年变化量S≥0,为此,结合实际情况,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措施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照市2000—201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日照市1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6个社会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交通发展是影响日照市耕地数量变化的4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近50年来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政策变化,将该区近50年来的耕地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段(1950-1980年和1981-2001年).分别从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中选取9个影响耕地变化指标因子的22年和10年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驱动力判定,并建立相应的驱动力多元回归模型.用黑箱方法计算两个时段人类活动对耕地面积变化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川中丘陵地区耕地变化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方面,近50年来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与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的正相关;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的贡献率不断增大,耕地变化影响因子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在第一时段(1950-1980年)该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与气候条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大,而在第二个时段(1981-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作用较大,气候条件的作用依然明显,但在程度上比第一个时段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7.
耕地生态风险评价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05-2014年广州市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的生态风险因子;从自然压力生态风险、经济压力生态风险、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3方面,共选取22个指标来构建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对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结果表明:①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形成的生态风险因子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增长、土壤污染和耕地非农化,其中人口数量与耕地数量是直接呈负相关关系,人口因素对耕地变化量的影响最显著;②在2005-2014年10 a间,广州市耕地自然压力生态风险和经济压力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的社会环境压力生态风险自2005-2014年增大了3倍,近3 a依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选取河南省豫北、豫中和豫南3个典型样区,将土壤多样性理论引入耕地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与地形多样性分析中.在1km×1km网格尺度下计算2001、2007和2017年间耕地动态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空间分布多样性的关系,分析地形和耕地变化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典型样区在不同的研究时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均大于0.95,呈现出整体均匀状态;地形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是山地丘陵平原;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地形和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F=89.242Fcrit=3.285);由互熵关联分析可得平原与耕地的相关性最强,丘陵次之,山地最弱;以地形为基础,各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差异,豫北耕地变化相对最稳定且多样性指数变化小,豫中耕地不断减少但多样性指数变化较稳定,豫南耕地变化明显且多样性指数有较大起伏.  相似文献   

9.
基于分形理论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为例,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分形理论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福州市1988年的TM和2004年的ASTER影像进行解译,然后利用分形模型,计算出1988年和2004年各个地类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其中耕地、林地形态复杂程度上升,建设用地形状趋向简单化;水域一直比较稳定,耕地和林地稳定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建设用地稳定性从1988年的最不稳定变化到2004年的最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大连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分析大连市建国以来有关耕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针对大连市的耕地利用实际状况,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耕地数量的流失不仅包括耕地绝对数量减少导致的显性流失,还包括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导致的隐性流失。用耕地标准系数法系统地研究了1996年以来我国耕地数量的隐性流失情况,并分析了引起耕地数量隐性流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技术,分析了济南市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十年内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积减少4.26%,前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后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他类型用地转化为耕地的量很少;②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耕地转入转出明显减少;③耕地变化区域之间差异大,天桥区减少幅度最大,济阳和商河县面积略有增加;④本区的耕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14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开展耕地功能评价,分别采用主导功能系数和莫兰指数测度耕地主导功能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综合考虑耕地主导功能和空间集聚2个要素特征,划分耕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1996—2016年,河北省耕地功能由单一功能主导逐渐向复合功能主导演变,生产和生态功能增强,社会功能减弱。(2)河北省耕地功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平原区耕地生产、生态功能高值集聚,西北部山区耕地社会功能高值集聚的分布特征。(3)将河北省耕地划分为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社会功能优势区和功能低值离散区4个功能区,针对不同耕地功能区,按突出主导功能、兼顾综合效益的原则实施耕地管理措施,引导耕地功能的调整,实现耕地多功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正确处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方法采取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退耕还林进展情况的回顾,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影响,寻找应对的措施。结果退耕还林的实施,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使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建设尤为重要而迫切;封山禁牧的推行,使得传统的放牧形式受到挑战;同时,国家提供的钱粮补助也为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赢得了宝贵时间,生态条件的改善也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应对措施就是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结论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产业化建设又是确保退耕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巩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二者一定要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唐山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利用唐山市近16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耕地动态变化与主要驱动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市1992-2007年间耕地面积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唐山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宝鸡市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宝鸡市2000~2012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宝鸡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333 840公顷,缩减到2012年的299 600公顷,减少了34 240公顷,减少幅度为10. 26%,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受到该市人口、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应该认清耕地的现状,提高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