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所讲的“性善“之“性“,不仅仅只停留在生物学意义上,而且具有逻辑和道德的深远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虽然认为人之生而固有四种善良的心,并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所以孟子“性善论“构建了一个自律的伦理学体系,性善的实现是人后天自我修养的完善.孟子从“源头上“说“性“,展示善良的人性原型,主要阐述人的理性、自满性、理想性,检讨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之善恶与人性之沉沦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修身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先天善端出发不断推扩,他立论的重点在于后天修养。孟子反复倡导人们要在主观上自凭"心"力,反身内求,提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修身命题。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境界,实现仁义满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3.
纵观<孟子>,洋洋洒洒,十万余言,除了其主体仁政--内圣外王思想之外,孟子的"时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变"思想,是孟子进行游说、讲学、辩论等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孟子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孟子师说>还原<孟子>太和气象,主要由三方面展开:以"知痛痒心"解说孟子"性善论",以"即事即义"发挥孟子"养气说",以"本之心术"阐扬孟子"尊王斥霸"思想.<孟子师说>从人之本心出发,还原了孟子的个人修养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四端"固有说,主张先天的人性仍受制于后天的客观环境和主观修养;只要协调好人的生理欲求与人的本性矛盾,找准自我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途径、措施和方法,就可以构筑起"学为圣贤"的自我完善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6.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先天赋之而有四德”。客观上,环境影响人性后天发展,主观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需努力将四善根扩充推广而为“四德”。孟子的性善论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纵观《孟子》,洋洋洒洒,十万余言,除了其主体仁政——内圣外王思想之外,孟子的“时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变”思想,是孟子进行游说、讲学、辩论等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孟子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盖子不仅是儒家的大宗师,而且其文学地位亦可同庄子相比肩。《孟子》一书所提出的"充实之谓美"和"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著名的美学思想,对其散文焕然一新的语言风尚、写实的精神、论辩的技巧、理直气壮的文风等,都有深切的影响,同时盘子散文的语言成就,对我国传统的文言语体的形成,也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主要着眼于人的品性来进行审美评价。关于"充实"的含义,焦循《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意思是说只有"善"和y"这两种美达到充溢,无所不在又形成"茂好"时,才算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9.
赵岐对章句学的突破及其对"以意逆志"说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已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历来的注释者对"以生道杀民"的理解不是没有分歧的,然就《孟子》全文来看,这样的分歧是可以给予恰当解决的。从历来的注释中可以看到"以生道杀民"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些情况为何都可以说是生道,这是值得思考的。"以生道杀民"只是生道的一个表现,生道的含义还要更为丰富深刻,是与孟子的核心观念即性善说相关联的。恻隐之心正是人之生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生道,也是人皆有之的。  相似文献   

11.
孟子"好辩"是历史所公认的,但对孟子"好辩",流行的看法蔽于孟子言语的机巧,或心思的诡诈,抑或生性的争强好胜,与孟子"好辩"意涵不相切合。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为何要这样说,其间的隐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孔孟学派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牵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三圣"之后的文化走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个探析。本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以及孟子对自己的期许进行分析,梳理出孟子不得不辩的内幕。  相似文献   

12.
成人思想是既古老又崭新的一个课题,先秦儒家学者孟子对成人思想作了很好地探讨。他提出了人禽相异之说,架构了成人"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主张"求放心"、养浩然正气的修养功夫,其成人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义凛然、果敢英勇、不与世俗妥协的刚毅品格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3.
权变思想是孟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孟子那里,权变主要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行为准则发生冲突的两难情境时所进行的变通行为。贯穿于其权变思想中的根本原则是"仁者爱人"。虽然孟子的权变思想自身及其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审慎批判地来对待,但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去提倡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继汉晋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研究《孟子》的重要时期,唐代《孟子》研究的复兴与其时经学风气的转变、古文运动的展开紧密相连。"孟子升格运动"肇始于中唐,这不仅体现在开始出现将《孟子》升格为"经"的议论,也体现在对于《孟子》的具体研究之中。在《孟子》的注疏方面,陆善经撰《孟子注》,张镒撰《孟子音义》,丁公著撰《孟子手音》,时间都集中在安史之乱前后,即唐代古文运动和经学变古初起之时。在《孟子》的阐释方面,有李景俭《孟子评》、刘轲《翼孟》、林慎思《续孟子》等三部著作,而三人全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孟子》研究在唐代的复兴,是经学变古和文学转向共同交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孟子的赋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其田赋税率观是动态的,同时还对学界笼统说孟子“税率不过什一”的观点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8.
孟子关于性善论、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大丈夫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格思想,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而且对当今人格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详细探讨了人格与孟子人格思想,分析了大学生人格现状,把孟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有机融合,借鉴其人格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分析利用孟子人格思想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纂.该书记述了孟子关于政治、哲学、道德修养和文艺批评方法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三"的倍数;三层次;三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韩愈对孟子的推崇是明显的,除了著名的“道统论”以外,韩愈还对孟子的“禽兽”、“仁义”、“道德”进行了重要的证明和展开,它对于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孟子思想是十分有帮助的。孟子通过“禽兽说”指出了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而其道德的实际内容却是家庭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