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土壤微生物参数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指标,在内蒙古皇甫川流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恢复草地和人工油松林地土壤中好气性细菌、芽孢型细菌和霉菌的数量均高于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正相关关系,草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优于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遏制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甘肃省玛曲县)四个放牧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桕比,中牧处理下的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这表明在研究区域,适度的放牧可以增加士壤有效性碳、氮库;微生物代谢熵(qCO2)在禁牧、轻牧和中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承牧处理下的qCO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说明高频度的放牧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放牧处理下的w(Cmic)/w(Nmic)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存在显著影响,在研究区域内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SoilBox-FMS便携式土壤呼吸测量仪对白龙江流域陇南段5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土壤温度及土壤水分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天然草地、灌草地、农林地和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天然草地、灌草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显著性相关,而农林地、林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性相关.裸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不具有相关性,其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较平缓.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相对于其他生态修复模式,农林地更适合对坡度小于25。的研究区进行生态修复或者前期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实验样地中选取了薇甘菊入侵程度不同的4个样地,测定了土壤理化因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基质诱导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加快,土壤代谢熵(qCO2)下降,改善了入侵地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这可能是薇甘菊入侵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辽市天然草地土壤性状特征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通辽市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天然草地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并归纳出通辽市天然草地土壤性状特征:(1)天然草地土壤质地偏砂,土壤结构多为无结构或小粒状结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阳离子代换量都较低,土壤容重偏大,田间持水量较低;(2)天然草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显著缺乏且有下降趋势,致使生物产量下降;(3)天然草地盐渍化加重,处于荒芜状态;(4)天然草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针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局面,提出了整治对策:(1)退耕还林还牧,实行乔、灌、草结合,以林固沙护草,以草保林养牧,培肥风沙土;(2)采取玉米秸秆造夹层种稻及引种耐盐碱的优良牧草品种和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3)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改革种植制度,实行草田轮作,控制水土流失;(4)扩大林地,改良草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微量热法被用于分析连续种植桉树Eucalyptus granddis×E.uophylla、甘蔗的地块的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于雨季和旱季分别从接壤的种植桉树、甘蔗地块采集土壤样品(样地大小10m×10m,各采500g),加入含5.0mg葡萄糖和5.0mg硫酸铵的0.6mL溶液的1.2g土壤样品被用于微量热法实验,温度设定为28℃;另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也被测定,用于共同反映土地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1)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甘蔗连续种植地土壤内发酵型细菌为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但桉树林地只有雨季时发酵型细菌占优势;(2)与甘蔗连续种植地相比,桉树林地的土壤密实度较低,土壤微生物组成和代谢活动的季节性波动程度较高;(3)相对于桉树,甘蔗的连续种植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土壤微生物方法评价重金属Cu的毒性及其时间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微生物特征及其群落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重金属Cu的土壤毒性及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Cu进入土壤早期阶段,低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刺激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微生物呼吸强度迅速增加,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qCO2升高,Cmic/Corg降低;土壤溶液中Cu浓度很低,对发光菌E.Coli有轻度抑制作用,但随时间延长而更不显著;Biolog结果显示,在Cu胁迫下,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所改变,对碳源的消耗量增加,速度变快,这种损伤具有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伊犁河谷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cm土层的7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质量评价分值为耕地林地果园地荒地草地;土壤质量分级是:一级为林地,二级为耕地,三级为荒地,四级为果园地和草地.由此可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不同高寒人工草地选取人工建植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冷地早熟禾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建植年限(2 a、4 a)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在生长季内(6-9月)的动态变化特征,了解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3种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呈显著季节变化;同一土壤深度,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和冷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差异显著;同一人工草地、不同酶活性随生长季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人工草地同一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不同;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酶活性不仅受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气温等的影响,还受牧草种类、建植年限、生长月份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不同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关系,不同酶的活性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晏县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海晏县天然草地土壤各主要微生物的区系及生物学特性,阐明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草地土壤微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高于农田土壤。不同土壤的植被类型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有明量的变化,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与无偿划拨相并存,而有偿使用又以出让方式为主,在分析土地出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土地年租制的必要性,并在深圳土地年租制试点的基础上,对引进和推广土地年租制,实行双轨制并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理解,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模型,获得了1988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洛仑兹(Lorenz)曲线,并且参照了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合理开发区域土地以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能减少规划实施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指标体系,并对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与措施,为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蛇口工业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五种网格尺度讨论了均质度随网格大小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均质度随着划分的网格尺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信息单元的尺度越小,土地利用的均质度也越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反,随着网格的缩小,小地块的信息就可以逐渐提取出来,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变得复杂。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多个计量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多样化、集中化、组合类型、区位意义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模型来进行计算,得出相应数据,再用ArcGIS软件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最后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分析.通过分析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呈现由东向西增加的趋势,集中化程度与多样化相反,受地形影响,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2)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是河南省土地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型.3)从土地组合类型分析结果来看,河南省土地的组合类型仅为4种: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整体功能较差.4)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在全省多数地区具有区位意义,但河南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规划理论原理、规划过程、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贵姓性相当强,因此综合探讨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为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体系,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6类用地的利用格局进行拟合分析。研究发现,自然条件是影响义和镇土地利用格局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但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作用也逐渐显著;土地利用格局与到居民点的距离、到河流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的回归结果多为负方向,说明距离这些区位要素越近,土地利用的发生比越大,也表明耕作半径对地形复杂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到李渡工业园区的距离因子对各类用地格局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其短时间的发展尚未对义和镇的土地利用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CLUE-S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 制定现状延续、粮食安全、保护自然和城市扩展4种土地利用策略。使用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量化土地利用策略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需求的影响, 并利用CLUE-S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在不同土地利用策略下, 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空间格局与2010年有较大不同。现状延续策略以城镇持续扩张为特征, 建设用地增加2280 km2; 粮食安全策略下耕地面积显著增加, 共增加 3611.4 km2, 但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 保护自然策略以耕地大量减少为代价, 共减少耕地3082.13 km2, 但林地、草地和水域增加3726.4 km2; 在城市扩展策略下, 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增加3375 km2)外, 其他各类用地都呈现减少态势。在空间格局上, 各策略下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高度契合, 往往发生在原有城镇的周边地区; 生态用地的增加多出现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与太行山山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背景下, 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不同偏好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土地利用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 ,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数学模型的种类、评判结果的分析方法、隶属函数的确定及模糊矩阵的组成 ,并对评判方法所需的各种数据的处理给出详细说明。最后以某市某年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例 ,评价了土地利用的质量 ,证明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地利用质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且不可替代的、短期内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重要组分,又是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载体。在对全球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的逻辑体系、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的优化决策模型,比较了这些模型在应用上的优点与局限性,指出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应用中的实践意义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研究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