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是包含着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的持续不断的创造过程。自然创造是由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存在形式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所引发的自然分解、自然组合、自然发生和自然生产的过程,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效应,是客观的、无限的自然过程,其伟大成果是人类的产生。人文创造是由人工实现和完成的事物的自然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是真与善的统一,统一的基点就是人文美。人文创造具有开放、自由、创新的品质,因而它在完善人的同时还创造了种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各有其功能效应,二者和谐协调地展开,天人之分才会由此走向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王晓莉 《科技信息》2011,(17):154-154,121
哲学家们对“哲学的含义”“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得出多种答案。笔者认为哲学是一种存在方式,对于物,人们侧重追求它存在的真理,对于人,则更注重其价值追求。然而对于事物真理的追求,也是人的行为,是人价值追求的一种情况。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要蕴含于人自己创造的文化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就是对人的价值变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出发,把形式概念分解为具体形式和理性形式,而内容只能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和被人把握,进而阐明了一切存在都是具体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具体形式表达着理性形式,理性形式支配着具体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这就是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进而论证了自然规律与意识精神具有同质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关系,人类精神是自然规律演进的最高境界.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依存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或谁决定谁.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新的哲学观念即世界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一切存在都是按照感性形式与理性形式互为前提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体的方式存在着;感性形式是以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着它的内在理性形式,而理性形式是以抽象而单纯威严的方式支配着它的外在感性形式;二者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接着对常见事物、微观粒子、宏观物体、真空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到并展示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同时佐证了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进而得出物质和精神也是依存体,遵循世界存在方式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没有任何联系。要对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条件。条件不仅是多样的、具体的,而且是可变的。正如具体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只有承认联系、条件的可变性,才能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贾琳 《科技资讯》2006,(28):227-227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没有任何联系。要对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条件。条件不仅是多样的、具体的,而且是可变的。正如具体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只有承认联系、条件的可变性,才能承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古代属性本体论是从事物的"属性"或"本质属性"探讨世界本原的哲学尝试.是对以感性物质存在为世界本原的"始基本体论"的超越.属性本体论主要有以事物的"数量"属性为本体的"教本体论"、以事物的"存在"属性为本体的"存在本体论"、以事物的"逻辑"属性或"规律"属性为本体的"逻各斯本体论"等.属性本体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的哲学抽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从朴素的直观本体论到概念本体论的必经阶段,它创造的一些重要范畴具有超历史的意义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对于万物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自因"的思想,在哲学发展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属性本体论的局限性是时代造成的,后人不应苛求.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既肯定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又承认物质世界中具体事物有其确定性和特殊性。每一个特殊的事物都作为系统而存在,就是说,它们都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由本世纪40年来兴起的系统论,愈益深刻地揭示出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系统性。系统论是主要研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及其相应功能等本质联系的科学、系统是客观世界的普遍存在。作为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系统已进入哲学范畴,其方  相似文献   

9.
谢理开 《龙岩师专学报》2001,19(2):61-63,72
在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主要借助“江湖”和“侠客”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象的荒诞悖立来表现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体验。在金庸笔下,世界秩序是错乱的,人类存在是荒谬的,无论是世界秩序的错乱还是人类存在的荒谬,都具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可抗争性,人们对其只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倒底什么是个性呢?个性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哲学上的解释: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事物都有个性和共性,个性就是事物的特殊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种是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人的个性,人也有个性和共性。人的个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性,人的共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一个具体的人,既有人的共同性又有其本人的独特性。所以个性就是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动机心理特征、性格心理特征、气质心理特征、能力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有复杂的特征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自然观,是一种处在不断流变之中的物质的观念。事物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蒯因在《论何物存在》中指出存在是变元的值。自然物和变元都没有固定的恒久不变的模式。自然物的不断发展可以是变元被不断地被赋予了新值。所以说自然物和变元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自然物可以作为一种变元来存在。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无"的思想对于其基础存在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并非直接是对某存在者的否定,而是对存在者整体的否定;但同时作为这一否定的无,其自身却不是一个存在者,它并不作为否定者而自为地出现,也不出现在存在者之旁.这一所有现存语言都无法言其是的无是任何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都无法通达的,因为将一切都作为存在者固定下来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贯原则.因此,无的否定意义便在这样的向度上被提示出来:否定在者自身的同一性,在者既是其所是,同时也不是其所是.无也由此彰显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也有相似之。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辩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一函数概念我们要实现四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处理一切,因此必须先认识客观现实,力求掌握其规律。但世界是处在永恒变化中,所以必须从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我们要认识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重要的是认识该事物的特殊本质。量与质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因此通过事物量的变化认识事物质的变化常常是必要的。又因不同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为此我们不仅要对某一事物量的变化加以考查,更重要的是把不同事物量的变化问的内在联系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客观现实获得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进一步改造客观世界。这种量的变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反映到数  相似文献   

15.
在金庸的新武侠小说中,作家主要借助"江湖”和"侠客”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意象的荒诞悖立来表现其对现实世界的主观体验.在金庸笔下,世界秩序是错乱的,人类存在是荒谬的,无论是世界秩序的错乱还是人类存在的荒谬,都具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和不可抗争性,人们对其只能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7.
品牌是哲学     
任立 《科技智囊》2009,(4):I0028-I0029
任何事物达到一定境界时,都可归结为一种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也就是探究事物真理、本质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到某一行业、某一事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有效的方法论,就是要掌握和运用该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以此为人们创造更大的、更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幸福以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占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成为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出发点。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本真性生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生存论是此在对自己存在的领悟并在领悟基础上的解释。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摆脱传统认识论的羁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他忽视了非“此在”的存在者,在先天的层面上缺乏对“共在”结构的深入反思,其哲学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路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做比喻?这样提出问题,好似无疑而问,会被认为新奇事。其实,什么叫做比喻,的确还不曾弄得很清楚。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清,蒲杜龄《聊斋志异·促织》) 例①,姜宗伦先生著《古典文学辞格概要》19页上认为是比喻,是明喻格。同书“页上有一个定义:“比喻,也叫打比方,或叫譬喻,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根据这个定义衡量,例①是借具体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比较"是"字存在句与其他"是"字判断句,得出:"是"字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NP处所+是+NP主体",语义上表示"某处存在着某物"(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包含关系),语用上构成"话题+说明"(或"背景+目标")的聚焦式表达,反映的认知方式为只凸显视觉感知上的聚焦;"是"字存在句的"是"比其他判断句的"是"语法意义更虚,可以省略;这种表达是标示空间域所包含的事物C,其话语信息焦点位于C段,即新信息为C事物的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