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29-32,93
"未名四杰"是五四后期重要文学社团未名社的主力军,他们对未名社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文学翻译与创作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品具有鲜明的皖西地域特色。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坛活跃大半个世纪的霍邱作家群。  相似文献   

2.
现代皖西籍作家韦素园是"五四"后期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未名四杰"之一。在他30年追寻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塑造了完美人格,彰显了生命价值。他克勤致勉,脚踏实地,默默地为自己的文学理想而奋斗,留下了虽不是很多却弥足珍贵的作品,显露了他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和他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社会》特有的学科特色。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掘乡土资源,加强乡土情感教育,从培养学生爱乡情感开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升华为崇高的爱国情感。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利用乡土资源渗透乡土情感教育,以及对乡土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浅谈文学情感的变异与强化黄秀猛“文者情之著也,情不排嫣则文敞。”(袁枚《余贤村太守诗序》),文学作品要吸引读者,不能不重视它的情感表现。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说过:“感情可以提高和保持作品的价值。”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格主要来自描写对象和作家,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方言、风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从作家来说,主要体现在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等,具体地说就是作家的故乡情结或乡土情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特别多,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信息极其丰富,鲁迅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从环境、风俗、方言、宗教信仰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不定点”,读者通过“积极阅读”,并借助想象、联想、幻想等活动,对“不定点”进行填补,即“具体化”。读者在对“不定点”填补(具体化)过程中,应遵循“恰当具体化原则”,才能挖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晋“新移民”文学作家凌岚的新作《海中白象》以离散人生为书写对象,展示了从中国“离散”到美国的新移民的生活状态及离散心态,揭露了美国华人社区乃至整个美国当下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本文尝试分析作者如何在该作品中以“离散”主题为素材表现人性的思考、生命的价值,同时也尝试讨论作品中的情感书写风格和作品的诗意表现,唤起读者对新移民作家作品的艺术审美和普遍人文关怀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合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互通自古以来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许多的国内外经典文学被翻译成诸多的版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由于各国、各地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不同,给作品的广域流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将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让其成功被传至世界各地。同时,世界学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除作品中的基本内容外,原著中所表达出来的文化意境却是极难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若未能将其间的文化情感与意义传播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对于文化界,对于原著作者,却是一项极大的损失。该文将就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下,对翻译中的情感意义丢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物态系统,指文学作品的物质形态的整体,即文学作品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情状、具体表现的全部.听人朗诵完一首诗歌、一篇小说,听到的是该诗歌该小说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情状、具体表现的全部.处于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听者接触了文学作品的物态系统。文学作品的形态不只一种.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活动”中观察,创作主体创作文学作品,先在头脑中形成成型的感性情伏,如果说这可称为文学作品1,那么,作品1用物态构件物化为文学作品的物态系统,则可称为文学作品2.而读者解读作品的物态系统,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散文热潮中,“文化散文”以其淳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成为当时文坛最耀眼的星光。在概述文化散文的概念、特征基础上,以当代创作文化散文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为例,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和心灵审视三种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申报的江西省教委教育科研项目《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情感的形成与塑造的意义》立项后,即开始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我主要选择了我校中文系96级中秘班和97级公关文秘班进行审美教育实验,现将有关做法和数据叙述分析如下:1教改的基本做法从1997年9月至1998年1月,我为96级中秘班开设“外国文学”课,这门课不同于传统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而是重在介绍分析作品,顺带介绍有关的文学史知识。很显然,文学作品分析课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我着重抓住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原著这一感受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陈晓峰 《奇闻怪事》2007,(3):126-128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循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重符号,它“一语双关”。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构成形象和图画,深层意义构成情感、思维或哲理。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不着一字”法、双关法、象征法、析字法。表层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深层意义则是流动的、变化的。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透过字里行间去领略作者的言外之意,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土化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乡土化景观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体现,平淡朴实,但在园林创作中合理地表达却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要使我们的景观设计富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正确理解和把握乡土化景观十分关键。本文从解读乡土化景观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乡土化景观的要素和内容,最后,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呼吁广大的景观设计师关注"乡土",塑造具有乡土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是要有情感的,情感性是义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古今许多作x、理论家都谈到过.《毛诗序徽:“诗者,志之所之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作为文学之一的诗歌,都是人的志5情的表达.陆机在《文赋脚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里更把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又.”白氏是把诗比喻成一棵活生生的植株,情感是它的根,报者,植株的命根也,缺之,则无以生存.钱谷融先生对文学情感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钢琴组曲《皖西素描》的音乐研究,认识到该组曲中深厚的皖西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组曲总体而言风格独特、色彩明丽,在和声、调式、结构、节奏方面亦有创新而独特的处理。该作品在演奏方面也应配合音乐风格而要有一些特性的触键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