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应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别山精神,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信仰执着的责任、为理想奋斗的责任、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责任诸方面。大别山精神在培养大学生对信仰执着的责任意识、为理想奋斗的责任精神、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情怀、为民族和国家奉献的责任境界方面,必将发挥其积极而独特的教育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起来的钢铁长城,“对党忠诚、坚信马列、人民至上、无私奉献、鱼水情深、勇往直前”是大别山精神的概括表述。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更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问题逻辑方面,部分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文化的运用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的现象,课堂教育和实践教学融合度不够;在实践逻辑方面,应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提升实践教学育人实效四方面构建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隐喻架构理论,考察报道中使用的隐喻架构类型,并分析其对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相关报道主要运用了人体、颜色、建筑等12种隐喻架构类型,其激活的“奉献、奋斗、献身、团结、传承”等深层架构,是媒体对大别山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尝试。报道中隐喻架构的使用可帮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旨在为媒体与受众展开有效话语互动,增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话语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而新疆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财富正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学校应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有机融入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及物质文化之中,并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培育及行为习惯养成有机融合,使学校文化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贯通并形成合力,构建多维立体的整体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6.
吴春艳  张宁 《科技资讯》2024,(3):1-3+28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践行教育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它是基于认知认同而产生,经过情感内化最终成为个体自觉行为的过程。可以从科学运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充分挖掘情感资源、提升政治实践活动水平等方面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践行。  相似文献   

7.
在新发展阶段,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需要从培育时代新人入手。广大青年作为民族复兴事业的奋斗主体,构成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主体部分。新形势下,培养时代新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应对百年变局的现实选择,更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实干才能、坚韧的担当精神、开放的国际视野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要在坚持党对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统一领导下,以学校高质量教育为支撑,以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为重点,以国际交流实践为抓手,有效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精神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积极的价值作用,既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又有利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定力。但是,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的综合数据显示,大别山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实现的状况,会受到教师、学生、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现实效果并不乐观。因此,从教学过程的主客体、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着眼,提出因应性策略,不断探索更多形式的价值实现路径,化不利为有利,切实提高大别山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价值实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讲好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回应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课程之切,顺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之需,满足提高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实践之要。“讲好中国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抓手,其内容、价值导向和目标与思政课相互关联。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优化中国故事内容、丰富讲述形式是增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育人实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胡杨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等内涵丰富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是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用胡杨精神筑牢高校青年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统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助力高校青年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实践教学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该成果依托“拔尖计划”、生物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创新型生物学一流本科人才”为目标,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将川大特色“红色文化”和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使命担当,加强文献阅读与实验设计训练,开设探究式和开放性实验项目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改革实践教学学业评价,构建了厚基础、强综合、促创新的生物学一流本科进阶式实践育人体系,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潜力得到了极大激发.  相似文献   

12.
“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是不同内涵和定位的两个精神实质,川陕苏区红色城市在其文化宣传中,长期用红四方面军“十六字”军训训词解读“红军精神”,并用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口号进行宣传,使川陕苏区红色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红色文化名城定位迫在眉睫。由此界定“红军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巴中地区开发红色城市历史文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为核心的“抗大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重要精神之一。“抗大精神”所蕴含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传承与创新“抗大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纲要”课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契合点、价值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在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内涵、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形成以历史梳理为根基、以理论阐释为主线、以价值塑造为目标、以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多维立体教学“矩阵”,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安源精神源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样态,更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实践。安源精神为建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课题组认为将安源精神内涵修正为“义无反顾、敢为人先、团结群众、英勇斗争”,并促成学界对安源精神基本内涵达成高度共识,这是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安源精神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 ,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精神复兴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民族精神复兴的科学内涵和资源、高等学校在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复兴进程中的作用和途径以及高校建构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东莞科技》2005,(1):40-41
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这三者构成了我所说的血肉丰满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8.
校训,原本是学校育人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学校对师生员工带有导向性、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与要求。正如《辞海》所释:“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在形式上如同格言、箴言、座右铭,或取自经典古籍,或引自名人语录,或征集于社会大众。好的大学校训,除能达成训育目的之外,更应该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如同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所说:“所谓校训,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思创融合”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思创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尚存在培养路径不明确、工作保障机制不顺、教育传承机制不顺、融合型师资培养渠道不足等问题。从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视角,分析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是“思创融合”的核心点,并且从理顺教育机制、搭建师资融通平台和实践平台等方面论述企业家精神培养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0.
代大为 《科技资讯》2006,(21):184-185
在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境遇的同时,本文作者从一个当事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的种种原因。面对大力宏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这一时代命题,作者明确提出“文学者,民族精神之寄托也”等一些新的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