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六安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着乡村五大振兴的现实挑战。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六安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六安乡村振兴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六安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梳理存在的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地方政府双创政策、六安乡村双创环境、大学生双创能力等制约因素,提出“高校、政府、乡村、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六安乡村振兴和大别山绿色发展的价值发挥。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不仅能从精神文化层面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更能够涵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文化动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优秀文化创新与传承,确保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美好的乡村未来。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 对比分析法等,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奇葩。研究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功用;其次,具有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第三,具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来促进乡村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该文在国家大力倡导智慧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找出互联网+、振兴乡村、智慧旅游三点之间的契合点,探寻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态环境变迁、文化认同淡化等困境。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学校传承、塑造国际品牌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已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它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推动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厚植人力资本,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消除教育壁垒,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扩充教育场景,促进乡村教学质量提升等。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通过建设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培养数字化教育人才等路径,重构数字化乡村教育生态,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村与市场连接的重要桥梁。研究运用组织化理论分析了我国供销合作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以重庆市多个案例总结供销合作社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发挥及其成效。研究发现,供销合作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表现为:基层供销社采用组织化功能,实现了对农业合作组织进行组织能量、组织统筹与社会动员,以及自身发展的协同。实践中,通过基层供销社相互入股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构建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路径,实现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的关联共进,进而通过组织化功能的水平提升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基于此,应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让供销合作社活跃于乡村产业中。  相似文献   

10.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童蒙教育作为朱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于培养乡村儿童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童蒙教育思想在当代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现状,探讨了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普及和传承朱子童蒙教育思想。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措施,可以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推动朱子童蒙教育思想在乡村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传承,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武陵山片区桑植县为研究区,采用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获得感,发现影响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获得感的主要因素有4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区域因素、宣传因素和主体因素.基于此,从夯实民生基础以应对“新三农”问题、挖掘区域优势以助力乡村发展、加强农村宣传以提升农民认知、提高农民素质以培育职业农民等4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获得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岜?”文化的提出源于壮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岩溶地区的地理人文事实。就“岜?”文化的表征而言,壮语地名展现其景观文化,干栏建筑展现其居住文化,山石崇拜展现其信仰文化。“岜?”文化还与其他文化联动,其与“那”(水田)文化互补相通,与“欢”(山歌)文化关系密切,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岜?”文化还可进行现代价值转换,调动其生态文化可守护“绿水青山”,挖掘其特色文化可助力乡村振兴,坚守其文化风情可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发扬其包容精神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振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个方面的振兴,其中生态振兴就是现阶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需要建立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梳理了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困境,并分析其困境产生的原因,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乡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培育健康土壤,助力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阐述了培育健康土壤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健康土壤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安全、生态系统健康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大健康(One Health)产业发展的视角,讨论了如何从基于健康土壤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青海涉藏地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探索非遗产业发展道路,是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海涉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藏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财富,反映不同时期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等,随着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青海涉藏地区人民不断优化其运行模式。研究发现:青海涉藏地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作用,非遗文化产业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提供生态理念,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头作用,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多种增收途径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等。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非遗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创新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限制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数字化平台帮助宣传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品牌以及健全人才培养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点睛之笔,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品质、传承乡土文化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进行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采用循环、共生、参与的理念,使之与村民生产生活、乡村生态环境相契合,突显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启强  陈岚 《广东科技》2022,(10):42-44
赵红霞是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蜜蜂与蜂产品研究组的负责人,主要从事蜜蜂与蜂产品研发方面的科研工作,长期在养蜂生产一线,对贫困村地区进行蜜蜂养殖培训及技术指导,于2022年2月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标兵。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推动全省蜂产品产量从水蜜1万吨上升到优质蜜3万吨,年产值从3亿元上升到10亿元,以科技养蜂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一大批山区贫困户通过养蜂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科技红利带给百姓,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文件印发,关于乡村自治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了热议的状态。由于民族地区在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具有异于其他地区的特征与问题,所以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对民族地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采取法律举措时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法律的作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实践与特点;建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