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残游记》的叙事模式是以空间维度为核心的地理叙事,其形成与作者刘鹗的经历有着内在关联。小说中的地理环境描写与人物、事件相统一,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按照地名标示的范围大小,《老残游记》可以分为宏观地理空间和微观地理空间。地理空间的呈现与转换,与故事的发生和情节发展以及叙事的真实合理等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贯穿全文的地理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2.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作品结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创作模式,从多个角度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在发轫期,唐传奇的题材、主题结构、叙事重点和叙事角度等都有所创新,为后来的传奇创作及叙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为唐传奇的兴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作品结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多种创作模式,从多个角度拓展了小说创作的空间。在发轫期,唐传奇的题材、主题结构、叙事重点和叙事角度等都有所创新,为后来的传奇创作及叙事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为唐传奇的兴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其作品《弗兰德公路》中成功地将绘画、摄影的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化的限制,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面。此外,作者通过高超的、娴熟的技巧运用实现了画面之间的转接,从而实现了文本叙事上的同一。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弗兰德公路》,并对图像叙事在小说中的表层和深层表现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近年来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空间叙事学已引起诸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早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大作家托马斯·哈代就认识到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局限性,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发挥了叙事的空间性。笔者以空间叙事学的视角深刻剖析了小说空间背景的预示作用和多重叙事空间的转换,思考了诸多事件的空间同存性和延展性。  相似文献   

6.
《干热的九月》中“陌生化”技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干热的九月》是作者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简练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小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愉悦。本文拟从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方面解析“陌生化”技巧在《干热的九月》中的运用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谓预叙,就是把以后的事情提前讲述出来的一种叙事顺序。法国学者热奈特指出:“与它的相对格——追叙相比,预叙明显地较为罕见,至少在西方叙事文化传统中是这样……”中国学者杨义认为,与西方文学传统中预叙相对薄弱的情形相比,在中国叙事传统中,预叙是其强项而非弱项。杨义先生同时还指出:“中国小说擅长于预叙,预叙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带命运感,甚至带神秘性的发展和变异,因而它的文字经常采取密码方式。”从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来看,确如杨先生所言,从汉代史传到魏晋小说,再到唐传奇、宋元话本,预叙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清代,《红楼梦》出现了神话、梦境、酒令、诗歌、曲词等多种形式的预叙,尤以诗词比例居大。诗词语言的含蓄性、多义性,使其成为最适合于预叙的形式,《红楼梦》也借助诗词建构了其完备的预叙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空间批评强调空间是地域、心理和社会的多维整合,为从多领域多视角赏析文本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最蓝的眼睛》,将小说的叙事文本划分为物理、心理和社会空间,从地理、认知和种族三个层面探讨南北城乡、优劣心理和黑白人群二极对立的内在关系,旨在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特征,展现《最蓝的眼睛》中的多维时空版图。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地理空间叙事是其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构建在文本中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谋臣的方略,一是争战中地理形势的分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实现的。它对《三国演义》叙事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叙事与地理空间之间是“随物赋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霍桑短篇小说叙事伦理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霍桑以短篇小说步入文坛,成为美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作家之一。在创作形式与艺术技巧上,霍桑追求短篇小说完整紧凑的叙事结构与单一印象效果,并将哥特式风格、罗曼司传奇与象征主义写法转化为其小说叙事的标志性特征,反映出其复杂深刻的伦理思考与基本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在其代表作《已知的世界》中,运用了互文性的写作手法,建立了小说同其他文本的深层联系,赋予小说叙述开放性、复杂性的特征。作者跨越不同文本之间的界限,使小说的叙事更易与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历史文本相融合,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回归——回归传统,小说用记忆逻辑来叙事,将形式纳入意义之中。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时间错置,文本中的时间被注入了叙述者的心理情绪,体现了叙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考察闵凡利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闵凡利在审美追求上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审美乌托邦,在现实关怀上专注平常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在审美与生活之间找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冷静的审美空间中,佛是智慧的集中代表,既无处可求,又无处不在,是作品审美空间的坐标;莲花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审美空间的亮点;“善州”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特定区域,成为故事发生和人物出场的重要平台。在小人物的底层叙事中,清官是重点塑造的对象,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清官政治实现政治文明的意愿;小人物、生活琐事等常被忽视的人与物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5.
瞿佑对唐传奇小说浸润颇深,这为其《剪灯新话》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体系。在《剪灯新话》中许多篇章在人物描写及情节构思上都明显地模仿了唐传奇小说。同时,瞿佑对宋代传奇志怪小说及话本小说也有着广泛的阅读与接受,除情节构思上的效仿外,他还接受了话本小说的审美趣味,从而使《剪灯新话》中的某些小说表现出明显的俗化倾向,显示出明代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在审美观念上的交汇互融。  相似文献   

16.
空间和时间同为叙事的基本维度。作为叙事艺术的大师,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对时间和空间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与时间相比,空间的诗学功能在福克纳研究中尚嫌不足。空间是当今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空间作为环境背景,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作为一种能动的叙事力量,空间也成为人物之间社会关系或身份的建构者,是情节组织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受佛教的影响,志怪小说空间观得以扩张,上至天界,中为人间,下达幽冥之地,虚构空间大大增加。它启发了后世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其后的唐传奇、话本及神魔小说影响甚大。六朝前文学作品重现实空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而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增多,则主要受佛教影响,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六朝前,宗教虚幻色彩对文学作品虚构空间观影响不大。六朝时,佛教兴盛,其虚构空间观的内容广阔度及逻辑严密性,对志怪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着重说明佛教入土中国后,其对六朝志怪小说虚构空间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他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中唐世风转交,文人观念转化,对性爱伙伴力求美与对爱的贤贞,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唐世风向内敛、保守倾向的转变,同时又反映了这个时期文人的女性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读关于“意象叙事”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运用,试图探求中国叙事言说背景下的鲁迅叙 事方略,在其小说文本中如何体现意象的双构或多构性,从而寻找到了以意象为中介,那种作者或隐含作者,与读 者或隐含读者间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空间形式"理论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写的地域空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通过空间的不断变易推动了小说的叙事进程,多个意象的并置和叙述视角的独特设计都增强了这部小说的空间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