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民族走廊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山地地理环境是民族走廊形成的自然基础;长期的人口流动与迁徙是民族走廊形成的动力因素;中央王朝控制的弱化和权力的边缘化是民族走廊形成的政治条件;多民族并存和多元文化互动是民族走廊形成的人文条件。  相似文献   

2.
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是中国和越南两国人民长期互相交往的通道之一,也是中南半岛上民族迁徙的走廊之一,边境线上居住着苗族、壮族、彝族、瑶族等跨境民族。文章通过这条长期的中越通道,揭示中国云南文山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跨境历史、跨境关系表现及跨境特征,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同仁参与讨论,从而为构建一种良好的跨境关系,为边疆的繁荣与和谐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近年来,藏彝走廊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该区域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由于频繁的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所造成的民族边界的模糊性等现象均具有极高的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史研究价值。费孝通先生之所以将之称作"藏彝走廊",很大程度还因为藏族与彝族是今天此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代表性的民族。故而,藏族及其文化在藏彝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武陵民族走廊是沿武陵山脉和沅水等5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民族迁徙流动的地理通道和文化通道,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历史上的武陵郡和今天的武陵地区。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武陵民族走廊主要由沅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等几条通道构成。  相似文献   

6.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7.
"古苗疆走廊"是元明清时期连接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历史上,这条在文献中被称为"官道"的驿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纳入中华帝国的疆域版图的政治整合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年,杨志强教授等首倡这一概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此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回顾,探讨"古苗疆走廊"作为西南"国家走廊"的内涵及其特点,并就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若干总结。  相似文献   

8.
空间: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彩云之南美丽、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欢乐、团结、勤劳的各族人民。云南南连中南半岛,北连青藏高原,是古代各民族南北迁徙的走廊。早在秦汉时期,云南就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氏族社会时,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秦汉时总称“西南夷”,后经历代不断的迁徙、分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研究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及思路:人、地关系;从藏缅语分化演变角度认识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与历史演变;从整体和多学科综合角度进行藏彝走廊研究。并就这三个角度在研究和认识藏彝走廊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横向比较了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各文化分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藏彝走廊民族与文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指出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存在着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4.
蒋新红 《科技信息》2011,(22):I0015-I0015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也是民族居住和迁徙的走廊,在省内流经迪庆州、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等地州。从先秦的时候开始,这里就居住着彝族等各族人民。两汉时期,对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地区设郡置县,并实行移民垦殖,彝族地区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理体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富宁县境内的各民族,除壮族是土著民族外,其他民族都是不同时期从各地迁徙而入;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融合成民族大家庭;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边防巩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民族大调查工作,彝族、藏族、羌族、藏彝走廊等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中国民族学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学科应用诸问题,同时着重分析了藏彝走廊研究在民族学区域综合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尔苏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其历史演变和复杂的文化现象,都表现出藏彝走廊内族际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是研究民族走廊文化互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19.
借助费孝通先生关于武陵山区"通道""走廊"的概念,对明清王朝通滇驿道维护与沅水上游支流开发、地方政府兴筑"边墙"与经营湖南苗疆地区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和初步的讨论。立足于地方文献的解读,着重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湖南苗疆地区不同人群的复杂构成及互动,如何在以水陆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地域空间,留下其各自创造性活动的历史印记,不仅赋予"通道"以实质性内涵,而且构成可以整体把握的民族"走廊"的文化内涵;并以此区域研究的案例,作为主张地域及社会空间整体视野的"古苗疆走廊"研究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西藏民族工作的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治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西藏民众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大量史实奠定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的历史基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使西藏早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