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言志,这是千真万确的。从宋江的诗作中,就不难看出宋江的志趣。一宋江“志”在何处?看看宋江颇为得意之作吧。浔阳楼上,宋江题了一首《西江月》、赋了四句诗,认为表达出了他的“志”,于是毫不迟疑地大书了“郓城宋江作”。在题这词,诗时,他那自鸣得意之状,真不可一世了,既“自看了,大喜大笑”,又  相似文献   

2.
“思无邪”本出自《诗·鲁颂·?》篇,而《论语·为政》第二则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思无邪”并非《鲁颂·?》篇的本事本义,而是孔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二、“思无邪”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思无邪”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这首《剑客》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形象, 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  相似文献   

4.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在《编集拙诗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有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那么,《长恨歌》的“风情”何在呢?我以为,洋洋一篇《长恨歌》,从它的问世时代与其创作艺术上两方面看,作者通过对唐玄宗与杨太真的爱情故事,对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表示了不满,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诗的阅读和批评上,应该把“悟”和“评”结合起来,把对诗的意会、感受和科学的批评、分析统一起来。“悟”是评诗的基础,舍此,“分析”可能走上歧路;而分析,则是对可贵的情感感受的进一步说明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自李清照批评淮海词“少故实”以来,前人少有异议,今人则在同意易安意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此作为淮海词的语言特色而加以褒扬。词学研究上的这种不多见的现象,很自然地引发我们思考如下三个脚题:第一,“故实一的概念内涵究竟怎样?第二,作诗填词该不该讲究“故实”?第三,淮海词是否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少故实”?  相似文献   

8.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我国瑰丽的文学宝库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值得提出的是,他的有些诗里蕴含着哲理。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借对卢山的观察,说明观察事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片面性、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作为整体,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苏轼还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相似文献   

9.
何之为诗?常有读者来信向我发问。以我之见,诗是抒情言志的纯金。诗之灵魂在于一个“清”字,诗之内涵在于一个“志”字。诗之所以为诗,其语言应该是筛过、滤过、淘边、铸过的闪闪发光的金子。诗中有我,我中有情,情中有志,这才算得上一首好诗。  相似文献   

10.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候人诗释义 要想明白这位神女的底蕴,唯一的捷径恐怕还是从一个较迂远的距离──诗经曹风的候人篇出发。从候人诗到高唐赋是一个大湾子,然而这趟路程无法缩短。 候人是怎么一回事呢?序曰“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近小人焉”。朱子说“此诗但以‘三百赤芾’合於左氏所记晋候入曹之事,序遂以为共公,未知然否”。这句“未知然否”太客气了。我认为不但共公与诗无关,连那所谓“近小人”也是谎话。(“远君子”则又是谎话中的废话。)一个少女派人去迎接她所私恋的人,没有迎着。诗中大意如此而已。若要摹仿作序者的腔调,我们便应当说“候人刺淫…  相似文献   

11.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12.
说“元白”文学史上“元白”并称。说明了元稹、白居易二人在诗的风格上有相似的地方,交往亦较密切。最近有同志写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白居易比元稹年龄既大,活得也长,作品则更多,又据教科书上讲,白乃新乐府运动领袖而元为中坚,然则元白并称为何但曰‘元白’不曰‘白元’?”并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解释。要而言之,即元之次韵诗比白强,元之艳情诗亦比白影响大,而这两者正是史称元白之根  相似文献   

13.
张明同志认为,薛涛的《西岩》诗证明李白确实到过万县并登过西岩。他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骑鲸客”指李白,在杜甫、贯休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诗题“西岩”当指万县之西岩,亦即今之万县太白岩。因为简阳、资中等地的西岩李白都未曾游览过。从《西岩》诗中的“如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星乱鸣蜩”看,《西岩》诗还可能与《九日遇雨二首》是同一天作的。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许多名篇在当时已成为旗亭乐宫争唱的歌曲,时人戏称他为“诗家天子”。他的七绝也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誉为“神品”。《采莲曲》就是“神品”之一。《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是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生活。写采莲的诗很多,但  相似文献   

15.
刘万苍 《科技信息》2009,(6):243-243
比照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内容与形式,显见岑参诗“尚巧主景”,高适诗则“尚质主理”。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人黄仲则一生游历南北,由此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赠别诗。其前后期赠别诗题式的特点与其游历大有关系,而其赠别诗的关涉对象、情感基调以及诗中有别以往的文人形象,凸显出其丰富赠别诗题材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有六义,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形成的共识了,但具体解说到“比兴”的含义,尤其是“兴”的含义,则千百年来聚说纷纭。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赏析例谈 明振来(阳新高中,湖北 阳新 435200)  古典诗歌的赏析与教学,要遵循诗的特征。诗为何物?“诗者,志(情、意)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何以言志?“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这些古人之论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特征:诗的功  相似文献   

19.
国文中宾语之位置居外动词或介词之後者,常也;然有倒装者。今详述之。 1疑问代名词为宾语时,必居动介之前。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 ?论语 终南“何”有?有条有枚。诗秦风终南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二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元年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庄子骈拇以上居外动词之前者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谁”为为之?史记自序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曷”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 隐元年以上居介词之前者 唯介词“于”,“於”,“爰”三宇介绍疑问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宋人“以文为诗”,其表现形态可概括为:句式参差;打破常规节奏,改变句律,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文,诗序长如散文,这样将散文的流动的形式和灵活的表现力,巧妙地运用于作诗,从而使诗获得了更大的表现天地,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