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高温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10.13 Pa氧分压下,温度对CaO-Al2O3-FeOx及SiO2-Al2O3-FeOx两三元系液相线及平衡相关系的影响.平衡试样的EPMA(电子探针显微分析)、SEM(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对CaO-Al2O3-FeOx体系而言,随着温度由1 450℃升至1 550℃,液相区向高Al2O3区域扩展,且两个温度条件下其高Al2O3区域的平衡相关系均包括两相平衡共存以及三相平衡共存.另一方面,对于SiO2-Al2O3-FeOx体系,其液相区随温度升高向高铁区及莫来石初晶区扩展,同时该体系1 450℃下靠近SiO2-FeOx侧的平衡相关系与1 550℃下不同.此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对Cu—Cl~-—H_2O系进行了全面的热力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出了这个体系在25℃下的各种电位-pH图。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基本观点和计算步骤,原则上适用于一切有多种络合物形成的复杂体系,可导出一系列有用的结果,这些结果无论对理论研究或生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等温溶解度法所研究的25℃、75℃和100℃时Na2O-ZnO-H2O三元水盐体系的平衡相图,借鉴氧化铝湿法生产工艺,探讨了氧化锌在碱性体系中的溶解和析晶过程.结果表明,对100℃、Na2O的质量分数wNa2O<34%的平衡体系,可采用稀释分解实现氧化锌的分离,完成该碱浓度下的氧化锌循环;对100℃、Na2O的质量分数wNa2O>29%的平衡体系,可采用冷却降温实现锌酸钠的分离,锌酸钠稀释后易得到氧化锌,从而完成在该碱浓度范围的氧化锌循环.  相似文献   

4.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东北地区典型黑土对重金属Cu~(2+)的吸附热力学特征,以及离子强度、温度和DOM对黑土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一般条件及其不同影响因素下黑土对Cu~(2+)的热力学吸附过程(R0.985,P0.01).离子强度的增加抑制了Cu~(2+)在黑土上的吸附,不同离子强度作用下黑土对Cu~(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0.001 mol/L0.01 mol/L0.1 mol/L.温度的增加促进了Cu~(2+)在黑土上的吸附,不同温度作用下黑土对Cu~(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35℃25℃15℃.浓度范围在0~400 mg/L的DOM能够抑制黑土对Cu~(2+)的吸附,且抑制作用随着DOM浓度的增加而增大.Cu~(2+)在黑土上的吸附量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增加,DOM的抑制作用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同时平衡原理绘制并讨论了在不同总铜浓度 T(Cu)、总锌浓度 T(Zn)以及总硫浓度 T(S)下 ,Cu- S- H2 O和Zn- S- H2 O系的 E- p H图 .确定某一固体的稳定区时必须同时考虑该物质与体系中所有其它物质的平衡反应 ,当体系中所有固态物质的稳定区确定之后 ,剩下的区域即为溶液相稳定区 .在 Cu- S- H2 O系的 E- p H图中 ,在所研究的条件下没有出现 Cu2 O(s)的稳定区 .对 Cu- S- H2 O和 Zn- S- H2 O系而言 ,在高电势区出现单质硫的稳定区 .图 6 ,参 1  相似文献   

6.
运用同时平衡原理,讨论了Fe-H2O系中的相平衡关系,绘制了25℃时Fe-H2O系的电势-pH图.由于溶液中所有金属离子都与相应的固相组分同时保持平衡,因此,电势-pH图中出现了一个完整的液相稳定区,而不存在Fe^3 与Fe^2 之间的平衡线.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各相稳定区的位置和大小仅决定于体系中可溶性组分的总浓度,而与各可溶性组分浓度的相对大小无关.随着液相中铁的总浓度的升高,液相稳定区减小,而固相组分的稳定区相应地扩大.  相似文献   

7.
结合已有热力学数据,对Ce-F-C-H2O体系、La-F-C-H2O体系和Nd-F-C-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25℃下各体系可溶解组分的lg c-p 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氟碳铈矿分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p H下,氟碳铈矿可被酸分解,生成难溶于酸的Re F3和可溶的氯化稀土,故酸分解过程中,氟碳铈矿只能被部分分解;在一定碱度条件下,氟碳铈矿可被碱转化为含氟量很低,易被酸处理的混合氢氧化稀土,并与溶液中的氟化钠及碳酸钠分离。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电中性原理对Bi(Ⅲ)-Cl~--H_2O和Bi(Ⅲ)-Me(Ⅰ)-Cl~--H_2O系进行了常温下水解平衡的热力学分析,计算和绘制了这些体系水解平衡的[Bi~(3 )]_T与[Cl~-]_T,[Me~ ]及[H~ ]或pH的热力学关系图。又将计算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得出了相应数模关系。这些数模与三氯化锑水解系的数模属于同一类型,后者已获得实际应用。因此,这些数模对湿法炼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高温 pH-电位图的构成。分析了 Pb-H_2O-S 系的热力学体系,应用“离子 的对应原理”对 Pb-H_2O 系和 Pb-H_2O-S 系离子的热力学数据作了几种温度的处理,计算并构成了 25、100、150、200 和 250℃ 时 Pb-H_2O 系和 Pb-H_2O-S 系的高温 pH- 电位图。最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引言根据文献记载,曾有人作过三元体系 KI——K_2SO_4—H_2O 溶解度的研究。但只研究了25℃时的情况,为了考查其他温度下的情况,并为了与他人的工作相配合,以便对 Mx—M_2SO_4-H_2O 型的体系得出比较系统的结论,因而进行了该题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同时平衡原理和电中性原理对Sb(Ⅲ)-Cl~--H_2O系,Sb(Ⅲ)-Me(Ⅰ)-Cl~--H_2O系和Sb(Ⅲ)-Zn(Ⅱ)-Cl~--H_2O系进行了常温下水解平衡的热力学分析.计算及绘制了[Sb~(3+)]_T,[H~+]与[Cl~-]_T,[Me~+]或[Zn~(2+)]的热力学关系图.经验证,彼此符合较好.又将计算及实验数据分别回归拟合,得出了相应的数模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核桃壳基生物炭吸附水溶液中Cu~(2+)的效率,用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对高温(600℃)热解制备的核桃壳基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N_2吸附等温线、SEM-EDX和XPS对改性前后核桃壳基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和表面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核桃壳基生物炭表面添加了新的含氧基团,含氧基团主要以Mn—O和Mn—OH的形式与锰基团结合.在温度为25℃、pH为5.3的条件下改性核桃壳基生物炭对Cu~(2+)的最大吸附能力为61.35 mg/g,是未改性核桃壳基生物炭的5.3倍.改性核桃壳基生物炭吸附Cu~(2+)能力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表面负载了MnO_x和氧基团.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热重分析法研究了650-850℃范围内W-O系在WO_2与W间的平衡。结果表明,在690℃以上W_3O不是一个平衡相。对于反应1/2WO_2(s) H_2(g)=1/2W(s) H_2O(g),本文得出: lgK_p=-(2186/T) 1.617 本文还得到WO_2(s)的标准生成自由焓、标准生成热及标准熵。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镀锌板防腐蚀能力,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计算了Zn电化学腐蚀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镀锌板腐蚀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绘制了25℃下Zn-H2O系和Zn-Al-H2O系电位-pH图,得出镀锌板的纯锌镀层和锌铝合金镀层电化学腐蚀倾向与外界环境pH值的关系,提出通过控制外界环境的电位或pH值来减缓或防止锌层腐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熔融还原炼镁热力学分析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现有硅热还原炼镁工艺中原料之间的反应速度,提出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在煅烧白云石中添加适量的Al2O3和SiO2,使整个体系在反应时呈完全熔融状态,从而加快反应速度。通过软件模拟、热力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在适当配比下于1 600℃可以获得完全熔化的CaO-MgO-Al2O3-SiO2四元系。通过对熔融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得出,平衡状态下还原温度为1 600℃时,对应镁蒸汽的露点为870℃。结果表明熔融还原炼镁新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Bi(Ⅲ ) X(Cl-,NO-3 ) H2 O体系中各固相稳定存在的pH范围 ,运用同时平衡原理和质量平衡原理对Bi(Ⅲ ) X(Cl-,NO-3 ) H2 O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计算 ,在此基础上绘制了Bi(Ⅲ ) X(Cl-,NO-3 ) H2 O体系在 2 5℃时的各种沉淀物的平衡浓度对数 pH图 ,确定了各种固相沉淀物稳定存在的pH值范围 .结果表明 :溶液中铋离子和氯离子 (硝酸根离子 )的浓度及溶液的pH值是影响各固相稳定存在的重要参数 .由热力学图可得出 :可以直接从溶液中沉淀得到Bi2 O3 ;要得到高纯度的BiOCl或BiONO3 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范围 .这为铋的湿法冶金过程和化工产品的湿法生产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研究MgO-Cr2O3,MgO-Al2O3,Al2O3和MgO-C系耐火材料对钢中氧含量和夹杂物的影响,以及采用热力学原理分析耐火材料向钢中的传氧机理.结果表明:在1600℃下,上述4种耐火材料向钢中的传氧能力依次为MgO-Cr2O3MgO-Al2O3Al2O3MgO-C;耐火材料中闭口气孔内氧化物组分分解所产生的平衡氧分压大于钢中的平衡氧分压,是耐火材料向钢中传氧的根本原因;MgO-C系耐火材料内部生成的CO在钢水界面处发生分解反应并溶入到钢中.  相似文献   

18.
应用湿渣法测定了NaNO3-H3BO3-H2O三元体系在50℃下的平衡数据及平衡液相的密度、折光率、电导率等物化性质,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绘制了NaNO3-H3BO3-H2O三元体系的等温相图。结果表明,在硼酸组成为5.73%,硝酸钠的组成为48.51%时该体系形成共饱和溶液,并且在该温度下无复盐和水合物生成。用经验公式对平衡液相的密度、折光率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溶液各组成同时处于平衡的热力学原理,分析了 Cu—Fe—s—Cl~-—H_2O 系的热力学平衡,从而绘制了黄铜矿—Cl~-—H_2O 系的电位—pH 图。从热力学分析表明,当氯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该体系出现一个 CuCl_((s))稳定区。氯量过低或过高,CuCl_((s))都会消失。文中还讨论了从 Cu—Fe—S—Cl~-—H_2O 系中获得 CuCl_((s))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XRD分析了催化剂的体相结构,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O和NO在CuO-La_2O_3/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并对表面铜的价态进行了表征。氧化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O、CuAl_2O_4,可能还有CuLa_2O_4物相,表面铜以 2价的形式存在。还原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0、CuLa_2O_4,可能还有CuAlO_2,表面存在Cu~0、Ca~ 和少量的Cu~(2 )。CO容易在Cu~.、Cu_2O及CuAlO_2上形成分子态吸附;同时还存在HCO_3~-、CO_3~(2-)物种。NO容易吸附在CuO、CuAl_2O_4和CuLa_2O_4上,在Cu~0上可能解离吸附,还产生NO_3~-吸附物种。氧化态样品上,150℃以上,CO使Cu~(2 )还原为Cu~ 。还原态样品上,NO和CO交替吸附和共吸附实验证明低温出现了NO/Cu~(2 )和CO/Cu~ 的选择吸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