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Kahane G  Shackel N 《Nature》2008,452(7185):E5; author reply E5-E5; author reply E6
Neuroscience has recently turned to the study of utilitarian and non-utilitarian moral judgement. Koenigs et al. examine the responses of normal subjects and those with 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 (VMPC) damage to moral scenarios drawn from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ies by Greene et al., and claim that patients with VMPC damage have an abnormally "utilitarian" pattern of moral judgement. It is crucial to the claims of Koenigs et al. that the scenarios of Greene et al. pose a conflict between utilitarian consequence and duty: however, many of them do not meet this condition. Because of this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t is too early to claim that VMPC patients have a utilitarian bias.  相似文献   

2.
Representation of a perceptual decision in developing oculomotor commands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Gold JI  Shadlen MN 《Nature》2000,404(6776):390-394
Behaviour often depends on the ability to make categorical judgements about sensory information acquired over time. Such judgements require a comparison of the evidence favouring the alternatives, but how the brain forms these comparisons is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in a visual discrimination task, the accumulating balance of sensory evidence favouring one interpretation over another is evident in the neural circuits that generate the behavioural response. We trained monkeys to make a direction judgement about dynamic random-dot motions and to indicate their judgement with an eye movement to a visual target. We interrupted motion viewing with electrical microstimulation of the frontal eye field and analysed the resulting, evoked eye movements for evidence of ongoing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oculomotor response. Evoked eye movements deviat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onkey's judgement. The magnitude of the deviation depended on motion strength and viewing time. The oculomotor signals responsible for these deviations reflected the accumulated motion information that informed the monkey's choices on the discrimination task. Thus, for this task, decision formation and motor preparation appear to share a common level of neural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3.
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上.建立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多层面的分析.指出在由多因素构成的大气环境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具有更加客观性、准确性.包容信息量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情绪和认知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理性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推理的过程,强调认知的作用;而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直觉过程,强调情绪的作用。G reene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加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双加工模型的提出为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道德情感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布依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道德心理结构。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对布依族伦理道德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伦理道德认知由感性到理性;伦理道德情感由简单到丰富;伦理道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法是系统工程中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它通过把人们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有效地对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客观描述,这对于处理分析许多社会、经济、科技系统十分有用处。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正确地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对此国内外有过不少研究,本文评述了它们中一些成果,提出了构造层次分析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怀伦理学家认为,女性道德思维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它强调人际关系与责任而不是原则与权利的重要性;在处理道德两难问题中,诉诸特殊的境遇,而不是诉诸普遍的原则。这些特点使得关怀伦理成为不同于现代西方主流伦理思想(即正义与规则伦理)的“另一种声音”。而且这种“不同的声音”不仅仅来自于西方伦理传统的内部,而且也来自于西方伦理传统之外的其他伦理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不同的声音”也就是一种呼唤伦理学多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传统补偿方案的优缺点后,提出一种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的无功自动补偿综合判据新方案。该方案以电网功率因数作主判据,电网无功电流余量和电压作辅助判据,从而实现了电容器自动循环投切并使无功缺额最大限度的补偿。彻底消除了在电网功率因数及负荷变化的整个范围内投切振荡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既判力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判决确定之后的诉讼中,其典型的作用是禁止当事人提起诉讼标的同一的诉讼,法院也不得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有法的安定说、权利保障说、二元说等。  相似文献   

10.
黑尔认为,伦理学的研究就是对道德语言的逻辑研究。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其功能是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道德语言的模糊歧义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困惑,更会引起实践上的混乱。因此,道德语言的明晰十分重要。黑尔对道德语言的分析主要立足于对描述语言和规定语言的比较以及对道德判断和祈使句的比较。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文章将从道德概念的分析开始,进而到道德判断,再到道德推理,介评黑尔对道德语言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判决书的潜在功能--从刘涌案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决书在现代社会承载着重要的功能:确保判决的正当性与权威性,缓解社会矛盾;遏制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法官素质,造就优秀法官;推动民众参与司法,促进司法民主化。要使判决书在我国发挥上述潜在功能,还需现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针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对象和内容的特殊性,分析了大学生三重道德困惑:物质商品的丰富与精神家园的贫困,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网络交往的亲密,自我认同的困惑与道德教育的薄弱.剖析了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中国大学生道德培育的新模式——延展式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13.
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柯尔伯格公正伦理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其理论关注独立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试图论证道德原则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主张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交给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公正评判委员会裁决。而吉利根和诺丁斯在道德教育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她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怀出发,通过具体道德情境中差异性主体间的交谈、对话、实践等方式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关系自我"。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在道德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我国道德教育的连续性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激行为事件出现,如学习压力过大或失恋引致的轻生等,这些事件都有事前的通过网络传递的负面情绪信号出现。因此,将大学生网络负面情绪作为大学生压力的一个预警信号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对大学生网络负面情绪的理性解读和合理疏导的前提是对情绪传递者的意识行为进行根源性剖析,为此我们将借助MOA模型对大学生负面情绪的产生和传递选择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应对的疏解方案。  相似文献   

15.
篮球运动员临赛心理障碍外观诊断及其调节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心理训练在当今体育运动训练中越来越重要,篮球运动的激烈与多变的特征,决定了运动员要有极高的心理适应、应变和调节能力,赛前进行一定的心理调节是有必要的.首先从生理机制分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以及反应所表现的特征,正因为人们有这些反应与特征,所以进行外观诊断是可行的.文中大概归纳了四种临赛状态来对运动员进行具体地分析,心理调节对运动员比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学生道德意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即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水平 ;增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 ;提高个体在道德领域把握世界的能力 .同时指出了培养道德意应能力的途径 ,主要是培养学生道德动机与情感激发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与情感的选择与控制能力 ;培养学生道德需要与情感的迁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7.
模糊数学方法在幼儿品德测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运用模糊理论及模糊数学方法对幼儿品德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隶属函数,模糊排序,模糊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等方面进行了幼儿品德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分析,撷取有益的成分,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启示,如转变灌输模式为引导模式;理解教育对象;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开展咨询式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他们在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着认知不全面、情感意志不坚定、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对增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美丽的生态文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简论道德情感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建设中,道德情感在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着重要性,体现在一种心理的内在力量对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动机、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