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取德里达解构理论中的“出走”与“回归”的“游戏”精神对当代文学寻根思潮进行了一番观照。寻根文学思潮解构了传统的政治道德文化中心语境并呈现出两大解构性体征,它试图反抗在世界文化中的边缘化处境却陷入了对西方霸权话语的潜在认同,最终在自身的悖反中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2.
3.
启蒙就是真正做的思考的独立。雅克.德里达以"解构"入手开创了人类思想的新篇章。他质疑语言学、语言和话语中心主义,强调差异,把自己全部溶入了人类的批判生活。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自从产生到介绍到我国来,对国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对解构主义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学阅读层面的解构主义,却一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有的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把解构当作解开或者拆开,是对文章结构、意义等的破坏。认为解构阅读会导致虚无主义;有的简单地从德里达所言解构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等级秩序的颠覆出发.对号入座似地去寻求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于是不免牵强附会,离真正的解构阅读远矣。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特定的文本,分析文本的目的是为了阐释解构主义。解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5.
刘金昌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7,22(4):21-23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6.
对革命的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新历史小说相较于此前的"红色经典"以及80年代初中期出现的带有启蒙意味的历史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解构"为使命,解构历史目的、解构革命动机、解构英雄神话,表现出了极强的颠覆性。 相似文献
7.
朱耀平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2):13-19
胡塞尔在他的《逻辑研究》第二卷的"第一项研究"中,对意义与表达、表达与标志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语言哲学和意义理论实行解构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对胡塞尔所作的一系列本质性区分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揭示,达到对这一系列区分的有效性及作为其前提和预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在场形而上学原则进行瓦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陈晓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31-36
德里达后期思想有一个伦理学转向,绝境的概念就是在伦理与哲学双重语境中来讨论的主题。绝境的概念也是一个死亡的概念,在时间的绝境中,死亡如何构成存在之界限或者绝境。“向死而在”,这就提出了对死亡边界的跨越问题。这就是在死亡、见证和幸存之间的某种谜一样的关系。这就是说,绝境就是指向界线,没有通道、步伐、位移或替代。解构就是在绝境中的思考,解构思考不可能性,解构不能去“能去的地方”,去能去的地方那不是解构,不是真正对责任的承担。解构没有一个地形,解构身处绝境来思考,它只思考绝境。 相似文献
9.
“异延”(defference)是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激进的解构主义的和心概念,同时“异延”又代表一整套解构策略,一种后现代解构思维方式或模式。文章拟从德里达对几种主要辩证法形态的解构和改造的角度来分析“异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彭朝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94-97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李丽楠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8):17-19
阐述了图书馆权利政策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图书馆权利和道德的内在关联以及高校图书馆权利和道德的主要特点及其特殊性,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权利政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体育口号与理念作为体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手段之一。研究选取大学体育口号与理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梳理大学体育口号与理念的历史谱系,以不同时期清华大学的体育口号与理念为个案分析,审视我国大学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研究指出,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到“无体育,不清华”体育口号与理念的谱系,体现了从“卡里斯马”到“集体无意识”的价值导入,呈现出大学体育价值理念的文化记忆。大学体育口号与理念的内涵表现在:从中华民族的救国到建国再到强国的爱国性,从体育运动的强迫到认同再到自发的传承性,从影响范围的区域到国家再到国际的卓越性以及对大学体育的引领性。研究认为,大学体育口号与理念体现了大学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大学体育思想的继承发扬,是实现“体育的迁移价值”和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焦亚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1)
批评家可以在无需顾及作者和文本本意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活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批评,例如解构批评,就是如此。但是,在这样的解读中,如果一方面肆无忌惮的消解本意,一方面又在本意中去寻求意义,是否意味着陷入了一个阐释的悖论? 通过对一篇批评文章的批评,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荀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1-6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具有两歧性,这给人们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对德里达的文本,不同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作出迥异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解读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解构思想理论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里达打破了学科界限,他的解构思想也呈现出多重性的理论形态。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是在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及文本实然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的反思、批判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文本批判方面,解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的解读实现的;在思想批判层面,它的实质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解构;在日常生活批判方面,解构打破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与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杨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77
考察农民与市民的内涵与外延,并辨析几对相关概念。对农民市民化定义综评的基础上,指出:农民市民化是指在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逐渐转化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其间不仅仅表现为地域、职业、身份、权利等的转变,而且伴随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与交融。农民市民化是人口城市化、人口现代化与人口社会化进程的有机统一。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农民市民化可分为农民城市居民化与生活方式城市化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旭曙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4-20
反形式论的思想核心是非中心、非确定性,它是后结构思想家们反思启蒙现代性,消解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诸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等)的必然结果.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巴特的批评实践、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在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体现了怀疑、批判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概念思维、中心情结、主体主义等的共同特征.后结构思想的破坏性实践中孕育着重建的契机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郭慧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36-38
文章从两方面讨论了英语翻译中由于习惯、理解方面的原因,中英文在翻译上的差异及多义性。论述了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译出符合中文习惯的句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