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主观博弈的高校“2011协同创新”共生稳定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引导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然而高校与企业并非自发进行资源互动,现有成果对协同创新动态共生的变化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研究不足。对此,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生成机制和内生演化机理,研究了引入“第三方指导”模式对博弈参与者的内生变化影响,探讨了博弈稳定状态和期望收益最大化的条件,进而提出对高校协同创新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当前法律和政策限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及其牵头单位自身利益考量等因素导致高校中心法人资格缺失,这使中心对外业务不得不依赖牵头单位,加大了牵头单位压力和风险,也影响了其他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但中心获得法人资格后又会带来税收增加、财政资金融通渠道堵塞等弊端。为保证中心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公益型"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的组织管理模式,确保效率和公益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被各国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在我国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各主体仍然存在各种量增效低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设计中表现出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特性,因此运用共生理论探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分析,试图优化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共生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集群行动者之间非线性的、具有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过程。集群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网络竞合关系,实现集群租金收益的动态均衡。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协同绩效促进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公共政策应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市场运行环境、创新网络、对等与信任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方面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5.
从博弈双方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纯市场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描述了具体的演化路径及影响因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初始状态影响系统演化的方向及速度,系统演化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协同创新的投入成本、额外收益、政策支持力度及惩罚机制等对演化路径产生重大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竞争使系统不断趋于非平衡,是系统演化的首要条件;合作关系则使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某些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支配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整体演化.建议政府从建立合理的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创新风险分摊机制,优化职能等方面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水平。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将引导大学科研加强协同创新的力度。科研管理在"2011计划"中应做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导向机制,注重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过程管理。在利用协同创新方式改变科研管理模式的时候要从战略层面上推动知识产权的实施,加强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管理,完善高校内部学科间的科研协同管理,注重机构组织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创新资源的有效共享、实施配套的创新政策、寻找相匹配的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高校协同创新是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建立沙普利(Shapley)值法的“四方博弈模型”,对新疆M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博弈分析,并对各参与主体的收益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进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协同的问题。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关键在于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和之间转移绩效,所以应从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界面协调四个方面探索研究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为走出协同困境提供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供应链融资中协同度低的问题,论文通过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供应链融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三方协同机制,并对三方博弈模型均衡点及演化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探索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协同效率影响因素。结论表明:额外收益及违约金是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协同的关键因素,当金融机构额外收益越高,选择协同融资的预期收益则越高;违约金越高,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选择松散合作的成本则越高。两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主体选择协同融资的概率越大,越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体系的首要一点是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还要通过某种组织机制,引导协同创新体系内的各利益主体瞄准目标,形成合力进行谋划和运作,并要保证资源投入的共享,构建运行高效、权贵利一致的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和一套独立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评价体系。技术路线图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未来技术发展路径的预见结果,更重要是在其绘制过程中凝练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通过磋商、协调和资源配置机制而成为一种TRM新型的创新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健  赵凯 《科技与经济》2016,29(2):21-25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通过智猪博弈对大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进行分析,通过引进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干预,研究了演化博弈下智猪博弈的动态演变过程,发现在政府对创新进行补助和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大小企业都进行创新会成为稳定均衡。  相似文献   

12.
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双培计划”的央属高等院校,积极投身北京市教委的教育改革项目,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文中结合教育改革需求和双培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对“双培计划”中思政工作提出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就两年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梳理,以期为“双培计划”的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科技园区中的中小企业,借助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运用囚徒博弈模型,探讨科技园区中的中小企业选择进行协同创新的条件,研究影响提升协同创新效益的主要要素,结果表明:保持长久的协同关系、降低知识与技术溢出效率以及控制等待模仿的企业数量是提升协同创新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的创新大部分还是分散、自主、无组织性的科研活动,并衍生出了社会资源浪费、时间和经济成本高、业内交流缺乏等等问题。首先研究了国内外的协同创新案例,并从我国目前企业创新领域现状出发,结合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使用集约化理论指导,研究我国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具体思路,对我国走自主化、集约化的协同创新道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创新视角,采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对主设计单位和专业设计单位可能的博弈情形进行研究,得到不同报价策略各方的收益和总收益以及各模式的特征和使用策略.当专业设计单位技术壁垒低时,适宜采取专业设计单位先报价的策略;当专业设计单位技术壁垒高时,适宜采取主设计单位先报价的策略.采用主设计单位先报价的分包模式分包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项目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校对口支援需要综合政策、各高校发展实际及支援发展的内在规律,选择合理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各项举措,突破发展瓶颈。重点在于以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高校战略联盟体,扩大支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政策法规等明确各方责任,以更好地协调各方高教资源,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引导、物流企业和学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在博弈过程中的不同策略选择,着重突出政府监管策略下的税收优惠与惩罚措施对三方演化博弈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在政府的高、中、低三种监管力度下,物流企业与学研机构做出合作或背叛的策略选择、演化走向及演化速率的不同;对政府及协同创新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和惩罚力度越高,物流企业和学研机构进行协同创新的概率越高;政府税收优惠力度和惩罚力度越低,物流企业和学研机构进行协同创新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18.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协同创新既包括政府的宏观管理.也包括高校的中观管理和教师的微观管理,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方主体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协同创新的目标才能实现。行政法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说明,协同创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师生之间的协同,还有学生相互之间的协同,校内校外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等。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需有管理创新的思想,只要认识到位、定位得当、措施有力.协同创新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科学管理研究》2017,(1):23-26
在集约化理论指导下,基于利益分享的企业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协同创新,为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关联各方的纽带就是利益。本文从利益分享机制出发展开研究,分析利益分享机制下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其效率上的优越性,并对我国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通过剖析当前制约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探讨其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保持气象行业特色,面向国家、行业的重大创新需求,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局校协同机制,通过实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举措,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气象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