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家庭栽培成攻的七要素1.栽培介质:蝴蝶兰常见的栽培介质主要以水草、苔藓为主。2.温度:家庭养蝴蝶兰首先要保证温度。蝴蝶兰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生长时期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上。蝴蝶兰适宜生长温度为16-30℃。秋冬和冬春之交以及冬季气温低时应注意增温。一般冬季有供暖设备的房间,这个温度不准达到,但要注意,不要将花直接放在暖气片上或离之过近。夏季温度偏高时需要降温,并注意通风。若温度高于32℃,蝴蝶兰通常会进入半休眠状态。要避免持续高温。春节前后为盛花期,适当降温可延长观赏时间。开花时,夜间温度最好控制在13-16℃,但不能低于13℃。  相似文献   

2.
"一位年轻人在使用微波炉烧水的时候,被开水严重烫伤.这一事件使许多人对微波炉的使用心存疑虑.用微波炉烧开水是否有危险?怎样避免这些危险?"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实验表明,用微波炉烧热水的确存在危险.为了阐明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用水壶烧水的过程.假设我们将水装满水壶放在炉子上去烧,在壶底部与炉子接触的部分,很快出现许多热点,其温度大大超过水的沸点100℃.当水被加热后,就开始出现循环流动,较热的水上升到壶的顶部,较冷的水则下沉到壶的底部.当水达到适当的温度,一些水分子与另一些水分子发生分离,并从液体变成气体,这些气体聚积成蒸汽气泡上升到顶部.这意味着水现在已经达到一个恒定温度(100℃),即水的沸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1,(21):24-24,29
电站锅炉给粉浓度测量是稀相气固两相流测量,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效可靠的测量方法,尤其足直吹式电站.电容法因其特殊优点被认为足极有前景的方法,但燃煤锅炉输粉系统中被测电容远小于分布电容和引线电容,现场存在着严重的电磁干扰、信号泄漏和电路的基线漂移,而且温度、煤种、含水量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本课题开发了基于电容传感器的锅炉给粉浓度在线测量系统,分别进行了实验室冷、热态实验和工业现场实验,达到了工业应用要求.课题成果为浓淡燃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热电厂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提高电站过程控制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提供了在线检测手段,也为自动化仪表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建立敏感有效的防控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止疫情反复,最终消灭血吸虫病.采用前瞻、横断面和回顾性调查研究相结合,现场和实验室结合,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传播阻断地区残存传染源、钉螺和流动人口输入性传染源的发布特征及防控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制定系列防控监测措施方案,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广东省于1 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6~1988年历史病人和高危人群的血吸虫病原检出率分别0.40%(5/1260)和12人(2.4%);至2006年,来自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原检出率为0.05%(6/13076).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地、水沟及竹林等,占88.37%;湖区输入的钉螺在广东的可疑孳生环境生长繁殖状况良好.根据各阶段研究成果,率先建立省级防控监测体系,首次提出了传播阻断之后的近期采取选择性主动监测、清理历史遗留病人和高危人群为重点的策略,远期采取被动监测输入性传染源为重点的策略;创建了钉螺监测和质量控制体系,针对高危环境和可疑环境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应用效果显示,1 992年发现1个复发疫点并及时、有效处理,防止了疫情扩散;复治历史病人1 9688人,有效清除大批残存传染源,监测查获输入性血吸虫病人41 0例并予及时治疗处理;指导改造大量适合钉螺孳生的高危环境,实施查螺质量控制,防止可疑环境漏查,保证查螺质量,及时、有效消除隐患.迄今,广东省已连续1 9年未查获钉螺和本地新感染人、畜.广东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防止疫情复燃,以省级为单位,率先在全国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概念层出不穷,而任何新的概念都必须用新的术语来表达,这样,术语就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极为宝贵的信息资源,人类社会的科学和文明,都必然要在术语这种信息资源中留下其痕迹。术语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由于其学术性较强,它们并不属于全民共同语的基本词汇。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术语。据英国语言学家统计,智力平常的英国人一般只能掌握数千个词,他们所能理解的词很难超过一万个,而现代英语的词汇量已远远超出了一百万个,因此,就很有必要对语言中大量的词汇进行搜集、记录和控制。在大量的词汇中,由于术语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了。早期的术语搜集和整理工作主要是编写各种专业性的术语词典。这些术语词典有单语、双语或多语的,由于专业种类繁多,语言各有差异,用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式来编写术语词典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除了编写术语词典外,人们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操同一语言的不同厂家给同类产品取不同的名字,常常导致术语的混乱,就是在同一单位内同一专业的人,对于同样的术语也常常会行不同的理解,这又引起了学术交流的困难。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要进行术语标准化,首先就必须了解各个术语的具体情况以及术语使用者对各个术语的态度,为此,需要制作数以万计的卡片,这些工作用手工来做也是费力而又费时的。另外,由于新术语层出不穷,已编好的各种术语词典需要频繁地进行更新,而目前术语词典的印刷和出版周期都比较长,远远满足不了频繁史新的要求。可见,术语科学的发展,与传统的手工编写词典和各种卡片的方式发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术语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传统的手工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实现传统的术语工作的现代化。电子计算机为这种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大型的术语数据库开始在国外建立起来。所谓术语数据库,就是一部概念和术语的自动词典,全部术语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中,通过数据库的指令或程序,对术语数据进行操作和处理,并根据用户的需要,输出术语的有关信息。这些建立在电子计算机上的术语数据库,存贮量大,检索容易,更新方便,受到了术语学家和用户的普遍欢迎。我于1986年至1988年,受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派遣,前往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Fraunhofer-Gesellschaft)新信息技术和通讯系统研究部进行术语数据库的研制工作,有机会亲自接触国外研究术语数据库的不少学者,有可能直接阅读许多在国内看不到的珍贵资料,了解到当前国外术语数据库研制的一些前沿的情况。现将国外主要的术语数据库介绍如下。1.LEXIS:这是西德国防部的术语数据库,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6年完全投入运转,数语数据库中所收术语主要由国防部翻译服务处提供,也有一部分术语是为翻译有关核潜艇的技术文献而搜集的。LEXIS的术语工作与国防部翻译服务处的配合极为密切,术语的增加和更新都必须首先考虑翻译服务处的需要,每条新术语都要经过国防部内部的一个术语审定委员会的认可,才能收入LEXIS。LEXIS系统的维护是面向用户的。由翻译人员提出需要输入的新术语,最多不得超过两个星期就得处理完毕。为了不影响系统的研究和改进,LEXIS系统一分为二:一个是为用户服务的,在运行中,数据不能随便改变,另一个是供研究用的,数据可以修改,等系统更新之后,再提供用户使用。由于供用户使用的系统与供研究改进的系统严格分开,整个LEXIS的工作有条不紊。LEXIS现有工作人员约40人,其中包括20个术语词汇学家和5个计算机专家,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是35,000条术语,每个工作人员平均每天生产16条术语。每一条术语至少要注明德文和另一文种(如英文),因此,每条术语实际上是德语一一外语的术语对。由于西德国防部的大多数翻译工作是从英语译为德语,全部术语记录中都包括德语,当需要从英语查询法语的术语时,必须通过德语术语为媒介。LEXIS术语库中的语言,现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等七种。所收术语的专业领域有国防、航天、天文、数据处理、电子学、工业管理、机械工程、物理、造船及电子通讯等。术语库中的术语定期地进行新的增补。LEXIS系统在两台IBM中型计算机上运行:一台是IBM3033,供联机处理用,一台是IBM3031,供批处理用。这两台计算机都安置在波恩的西德国防部计算中心。输入数据时,必须通过打字员按一定的格式录入信息,可见其外围输入设备并不很好。输出时,除一般由打印机打印外,还可采用磁带输出、缩微平片输出及COM设备(计算机缩微胶片输出绘图仪),输出质量较高。LEXIS的主要用户是西德国防部翻译服务处,使用时,翻译人员不能直接向系统提问,而是首先由他们把被翻译文章中出现的困难术语划线标出,然后再由数据打字员以批量表的形式输入系统。此外,西德国防部的外语教员、西德联邦政府国防部以外的其它部以及Brown Boveri & Cie公司也可使用该库。LEXIS还将术语库中的一部分数据制成缩微平片出售,但是,由于保密等原因,术语库中大部分数据的存取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了出售缩微平片有少许收入外,LEXIS的经费全由西德政府提供,它是目前在西欧唯一完全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的术语数据库。为了改进输入技术,LEXIS目前正在研制一个文章自动阅读系统,该系统可对欲翻译的文章自动地生成一个术语表存入术语数据库中。2.TEAM:这是西德西门子公司的术语数据库,建于1976年。西门子公司在慕尼黑(München)设有外语服务处,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们积累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多种语言的技术术语,再加上西门子公司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当把这些技术术语在先进的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建成术语数据库之后,便显示出术语数据库的优越性,大大地提高了西门子公司外语服务处的工作效率,同时,还把多年精心积累的技术术语变成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的术语库产品。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TEAM术语数据库除了为西门子公司的各个部门服务之外,还可为其它单位提供服务,并为出版部门进行数据处理。TEAM现有工作人员约30人,其中有12个术语词汇学家,8个计算机工程师,术语的输入工作大部分是临时雇用打字员利用OCR-B专用输入设备来进行的。年平均生产量只是10,000条术语。而从理论上说,平均每个术语学家一年可加工3,333条术语,为了克服人浮于事的现象,TEAM的人员将要进行精简。TEAM数据库现有术语1,000,00条,可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子库(Pool),所有的术语条目都包含德语术语并至少包含一种等价的外语术语。但是,术语的条目数并不等于术语库中所存储的概念数,因为在各个子库之间,存在着大量重复的术语,各个单独的子库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各自发展,而每个翻译单位还可以单独建立自己的子库;甚至西门子公司之外的一些用户,如荷兰外交部翻译服务处、荷兰菲利浦(Philips)公司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词典出版商等,也可以建立自已的子库、并纳入TEAM系统,这样,TEAM系统就显得非常庞杂,但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用户。TEAM术语库中的语言,现有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荷兰语、阿拉伯语等八种。所收术语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学、数据处理以及跟西门子公司的主要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TEAM系统建在Siemens 7000计算机上,输入方式可采用OCR-B专用打字机、软磁盘、VDU视频显示器(配有30个VDU)、文件编辑器等多种。输出方式也多种多样,可采用打印机、COM计算机缩微胶片输出绘图仪、照相排版、缩微胶片、磁带以及VDU等。所有的输入输出方式都配以相应的设备。由于有西门子公司在技术上作为后盾,TEAM的设备之先进,是其它的术语数据库系统望尘莫及的。TEAM的用户主要是西门子公司的翻译人员及技术文献的编辑人员。除此之外,荷兰外交部翻译服务处、荷兰菲利浦公司以及生产术语缩微胶片的翻译部门都可以使用TEAM术语数据库,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同西门子公司有关系的出版商,还可使用TEAM系统的硬件及软件。TEAM术语库是西门子公司外语服务处建立的,它得到了西德政府的支持。由于西门子公司以外的用户都为TEAM提供的服务交费,TEAM术语库现在已经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近年来,西门子公司开始研究机器翻译,他们打算把TEAM术语数据库与机器翻译联系起来,利用TEAM数据库,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来查询机器翻译中翻译不了的生僻术语,这样,就可以把术语库中术语的存取与机器翻译中的文句自动分析技术结合起来。3.EURODICAUTOM:这是欧洲共同体的术语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在DICAUTOM及EUROTERMS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于1969年开始研制。EURODICAUTOM系统的研制目的有三个:第一、给欧洲共同体总部的翻译人员提供一个方便、灵活的动态联机系统,使他们能迅速地查询到有关的新术语。第二、把欧洲共同体各国的术语工作集中起来,避免重复劳动,使得这个系统能够为欧洲共同体各翻译服务部门的翻译人员使用。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把欧洲共同体七种官方语言的文件的术语协调和统一起来。EURODICAUTOM系统现有12个术语词汇学家,他们几乎都上全日班,此外,还有自由职业的翻译人员(平均6人)和打字员(平均4人)作辅助工作,程序设计由翻译服务部之外的人来进行。EURODICAUTOM术语库的语言,现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丹麦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目前正设法把使用非拉丁字母的希腊语也包括进来。该系统有250,000条普通术语及75,000条缩写术语,术语的更新速度是每年10,000条。所收术语的专业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各个技术学科及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这是因为欧洲共同体是一个国际组织,它的翻译领域广,内容杂,与单一国家的情况大不一样。EURODICAUTOM术语库原来建在IBM370/158计算机上,现已转到Siemens 7760上运行,外围设备有大量的VDU视频显示器。EURODICAUTOM术语库的用户主要是欧洲共同体总部的翻译人员,共同体的其它单位和官方机构亦可对术语库提出询问,据统计,该术语库每天平均回答638个问题。为了供欧洲共同体各国使用这个术语库,EURODICAUTOM还通过EURONET通讯网络,为共同体内的两百多个向EURODICAUTOM登记过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该系统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卫生组织(WHO)以及法国的NORMATERM术语数据库、瑞典技术术语中心TNC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将一部分软件移植到墨西哥术语文献中心去。EURODICAUTOM术语库由欧洲共同体提供财政支持。4.NORMATERM:这是法国标准化组织AFNOR的术语数据库。开发这个术语库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和存取AFNOR日益增加的术语。由于标准化的特殊需要,只有那些经过AFNOR认可的标准术语才能收入NORMATERM的术语库中。目前,AFNOR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来管理NORMATERM。术语库的工作由AFNOR情报文献服务处兼管,这个情报文献服务处现有13个情报文献专家、2个图书馆员、1个非全日制的术语词汇学家、2个全日制的翻译人员,20个非全日制的翻译人员,他们除了管理NORMATERM以外,还得做情报文献方面的工作。由于NORMATERM术语库只收标准术语,它对于所收术语的控制是十分严格的,每一条术语都要求绝对可靠。术语库现存23,000个概念,以法语为形式来存储。这些概念都根据AFNOR和ISO的有关术语标准作过认真的审查和仔细的校核。AFNOR还打算把国际电工词汇也收入到这个术语库中。由于审查很严格,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只有1000条。NORMATERM术语库建在法国标准化组织计算中心的IRIS45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主要用来管理AFNOR的文献,用于术语数据库的联机工作时间每天只有1小时。术语数据的输入采用读卡机,输出采用宽行打印机、COM设备和VDU视频显示器。NORMATERM术语库除了用来作AFNOR的术语标准化工作之外,还要为AFNOR的情报文献学家作主题词表的工作,因而AFNOR是其主要用户。另外,工业界的一些赞助者亦来NORMATERM存取数据。NORMATERM主要由法国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亦得到了工业界的赞助。5.TERMDOK:这是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数据库。北欧国家语言比较复杂,给科技交流及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少困难,因此非常需要建立多语种的术语数据库。TERMDOK术语库现收术语70,000条,使用语言有瑞典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挪威语、芬兰语等。这个术语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克服北欧国家的语言障碍大有好处。由于涉及语种较多,术语的年平均生产量是5,000条到10,000条。TERMDOK现有4个术语词汇学家、3个文献学家,他们在瑞典技术术语中心还有其它工作,不能在TERMDOK上全日班。TERMDOK术语库原是建立在微型计算机上的,但随着存入的术语数目的增加,很快就暴露了微型计算机的局限性,现已转到DEC-10数字计算机上。TERMDOK的服务方式是多样的。用户可打电话直接向瑞典技术术语中心查询术语,除了供用户查询以外,TERMDOK还出版了一些多语言术语词典,并定期向读者提供情报服务。TERMDOK得到瑞典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出售词典和咨询服务,也可有一些经济收入。6.TERMNOQ:这是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委员会的术语数据库。TERMNOQ是根据魁北克省101号法令的精神而建立的。这个法令要求,在魁北克省的一切公司和单位都必须使用法语。因此,英—法双语言的术语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TERMNOQ现有70个术语词汇学家。术语库系统的维护由7个计算机工程师组成的一个小组负责,他们有75%的工作时间用于TERMNOQ。该术语库存的术语达1,000,000条英—法术语对。已经确定的术语存入一个公共文件中,而正在研制的术语则存入工作文件中,术语的存取受到严格的限制。TERMNOQ建立Amdahl计算机上,输入通过软磁盘及VDU视频显示装置来进行,可容许联机操作,但数据的处理及更新是脱机的。这个术语库供魁北克省的官方机构及公司使用。在法国巴黎装有一个终端,叫做FRANTERM,但尚未运行。TERMNOQ的开发和研制完全由魁北克政府提供财政支持。7.TERMIUM:这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开发的术语数据库。加拿大国务院早在1974年就要求在加拿大各政府机构中使用英语和法语的标准术语,而加拿大政府的文件都要有英语和法语两种文本,必须进行规范的翻译,翻译任务是很重的。为了提高加拿大政府翻译服务处的工作效率,才由蒙特利尔大学开发了这个术语数据库。TERMIUM的工作人员很多,雇用了100多个术语词汇学家,术语库系统的维护由4个程序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来负责。加拿大联邦翻译局在从事浩繁的英法对译工作中,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英语和法语术语,因而自建库以来,术语库中的术语条目与日俱增,现已达1,700,000条,除去重复多余、质量较差的条目以外,至少也有600,000条优质的术语。术语的专业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及各个科技部门。TERMIUM术语库建在CYBER74计算机上,主要用户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翻译人员。另外,在加拿大的某些驻外机构(例如,巴黎的文化中心、布鲁塞尔的加拿大驻比利时使馆)也可以对TERMIUM存取术语数据。TERMIUM由加拿大联邦政府提供全部财政开支。8.GLOT:这是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的术语数据库,建立于1985年。为了促进欧洲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赶上日本和美国,保持和增强西欧的工业竞争能力,欧洲共同体提出了ESPRIT(“埃斯普里”)计划。所谓ESPRIT,就是“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European Strategic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首字母缩写。在ESPRIT计划中,有一个课题叫做HUFIT(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专门研究人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中的作用,而GLOT术语数据库的研制就是HUFIT的一个重要方面。GLOT术语数据库建在DEC-VAX11/750机上,使用VMS操作系统及ALL-IN-ONE软件。从1988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扩充术语并改进系统的性能,拟改用UNIX操作系统和ORACLE关系数据库。GLOT术语库中,每条术语包括下列项目:德文术语、专业领域、上位概念、等价的英文术语、等价的法文术语、同义术语、缩写术语、概念类别、出处、日期、定义等。定义一方面由研究院内的专家撰写,一方面采用忒尔斐法(Delphi-method)向研究院外的专家咨询,同时,还从各种术语标准和专业词典中精选一些定义。这样,就可以做到每条术语都具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为术语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定,我国学者于1986年到1988年在夫琅禾费研究院参与了GLOT术语数据库的研制,使用UNIX操作系统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成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GLOT-C术语库收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从1974年到1985年期间公布的ISO-2382标准中的全部数据处理术语。每一个术语条目包括如下项目:术语的索引号、英文术语等价的中文术语、中文术语的概念类别、中文同义术语、中文多源术语、用户对术语的使用态度、术语的使用地区限制和使用专业领域限制、中文术语的结构格式、中文术语的歧义类型。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GLOT-C中文术语数据库是从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来建立的。与国外现有的其它术语数据库相比,GLOT-C中文术语数据库的显著特点是:第一、重视术语结构与歧义的研究,提出了“潜在歧义理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PA论”认为,当汉语术语中的词组类型结构及句法类型结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时,就会产生潜在歧义。在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中插入词汇单元后,这种潜在歧义可能消失,也可能转化成现实的歧义结构。对此,“PA论”制定了在中文术语数据库中判定术语歧义的原则和方法。根据“PA论”,可以从中文术语的词组类型出发,经过有限步骤的分析,准确地判定中文术语的歧义类型。第二、重视术语数据库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证明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与术语平均长度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并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一定律。进一步的实验证明,FEL公式也适用于其它语言的术语数据库,因而它是描述一切术语数据库结构的一个普遍公式。9.其它术语数据库:丹麦政府正开发一个国家级的术语数据库DANTERM,主要供大学科研部门使用,主机为PRIME/550计算机。联邦德国标准化委员会DIN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TERM,现有术语56,000条,该术语库与TEAM及EURODICAUTOM有较多的联系。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技术大学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EWF,使用苏联制造的БЗСМ-6计算机。苏联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ASITO,使用MINSK 22M计算机。荷兰海牙的SHELL公司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叫做mechanized dictionary,工作人员17人,现有术语14,000条,使用IBM370/168计算机。法国克莱蒙费廊大学(Université de Clemont-Ferand)开发了一个小型的术语数据库CEZEAU,仅存建筑工程方面的英语和法语术语。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西蒙·博利瓦尔大学(Universidad Simon Bolivar)语言学系也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以搜集、储存和传播与该大学有关的各技术领域的标准术语。除此之外,正在开发的数据库还有:美国国家标准局在华盛顿的术语数据库,采用UNIVAC计算机和KWIC软件。加拿大IBM公司在蒙特利尔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和STAIRS软件,现有工作人员18人。法国IBM公司在巴黎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和一个支持文献翻译的软件。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在东京的术语数据库,采用HITACHI8450计算机和一个词汇控制系统的软件,已收术语35,000条。日本国际医学情报中心在东京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计算机。瑞士的Brown Boveri & Cie公司在巴登(Baden)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158,这个术语数据库是从LEXIS移植的。瑞士人造丝及合成纤维标准化国际管理局在巴塞尔(Basel)的术语数据库,现有3名工作人员美国Weidner通讯公司在犹他州的术语数据库,使用DEC11/70计算机,现有工作人员17人。这个术语数据库可以支持该公司的机器翻译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370/158计算机,现有工作人员11人。联邦德国Ruhrgas公司在埃森(Essen)的术语数据库,采用IBM计算机,软件是在EURODICAUTOM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也正在开发一个术语数据库,现有工作人员4人。由此可以看到,术语数据库的研制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术语数据库的研制进展得非常迅速。研制术语数据库软件包的耗费是巨大的。LEXIS,TEAM或EURODICAUTOM的程序耗资都各超过了50万美元。因为术语数据库软件的研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采用别具一格的富于创造性的新的软件技术。既使是一些在计算机方面颇有经验的单位,也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研制一套新的程序,其耗资也不会少于20万到25万美元。为了存储大量的数据,进行联机的或脱机的输入并进行检索,目前所有的大型的术,语数据库系统都使用了大型的计算机设备,采用了现代化的输入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输入仍采用脱机方式,只是在修改术语库或有紧急任务时,才采用联机输入。输出一般也是采用脱机方式,因为计算机终端的价值较高,而且有些用户不习惯于直接使用这种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当然,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联机输出将会越来越普遍。我们把LEXIS、TEAM、EURODICAUTOM、TERMDOK、NORMATERM五个主要术语数据库的详细特征,列表比较见下页表。表中未列出TERMIUM及TERMNOQ的详细情况,因为这两个术语数据库的设计人员认为,现有的软件已满足不了工作的要求,他们拟把原系统作根本性的修改。从表中可以看出,LEXIS,TEAM和EURODICAUTOM三个术语数据库是当今内容最丰富、条目最完备的数据库。目前,微型计算机的技术日益先进,有的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已达到了中型计算机的水平,因此,采用微型计算机来建立术语数据库,也是有可能的。上述各主要术语数据库的研制目的不尽相同。EURODICAUTOM是为了翻译人员的需要,NORMATERM是为了标准化的需要,而TEAM则采用一般性的办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甚至还可以满足词书出版商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研究背景下,这些术语数据库不能彼此兼容,它们的数据库磁带难于互换。就是研制目的相同的术语数据库,术语条目的格式、数据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彼此之间也很难兼容。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术语和术语数据库的工作,这就是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研制术语数据库的动因之一是术语标准化,而术语数据库研制的实践又出现了术语数据库本身的标准化问题,对标准化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37技术委员会和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在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SO制定的标准ISO DP 6156-1980“用于记录术语/词汇的磁带格式”(Maguetic Tape Format for Terminological/Lexicographical Records)以及INFOTERM提出的“用于机器处理的术语数据记录方式指导草案”(Draft Guidelines for the Recording of Terminological Data for Machine Processing)都是设计术语数据库时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如果我们对于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问题以及术语数据库之间的兼容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将会减少重复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术语数据库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1日,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的Columbia(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途中解体,7名航天员遇难,这一震惊世界的悲剧,引起了世人对航天飞机的密切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一下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往返于地面和太空轨道之间运转旅客、给养或设备的飞行器。在上世纪60年代Apollo(阿波罗)登月工程接近完成时,美国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就寻求美国航天计划的未来发展。当时把航天员和设备送上太空的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于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即“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的概念想法就提出了。1972年Nixon(尼克松)总统宣布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即太空运输系统(STS)的计划。NASA决定航天飞机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置燃料箱组成,因为这个方案是比较安全和经济的。经过许多年的试验,美国建造了四架航天飞机,分别命名为Columbia、Discovery(发现号)、Atlantis(阿特兰蒂斯号)和Challenger(挑战者号)。1981年4月Columbia航天飞机由航天员John Young和Robert Crippen驾驶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飞行。随后其他航天飞机也相继进行了飞行。1986年Challenger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此后又建造了Endeavour(奋进号)航天飞机来替代Challenger。航天飞机的预期寿命是100次飞行。迄今航天飞机已经历了许多次设计修改,其目的是更加安全,运载能力更大。一、航天飞机的构成航天飞机的总长度是56m,翼展是24m。起飞总质量是2000t。航天飞机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图1):固体火箭助推器(2个)、外置燃料箱、轨道器。图1 航天飞机的组成a.固体火箭助推器——两侧长柱体;b.外置燃料箱——中间长柱体;c.轨道器——类似飞机形状固体火箭助推器2个。在升空初期提供推力。长度46m,直径3.7m,质量590t。推力11700kN,在升空中占总推力的71%。在使用后分离出去,依靠降落伞减速,降落在海上,可以回收再用。外置燃料箱。储存主发动机所需的燃料。长度48m,直径8.4m,总容积2×106L,可容纳燃料719t。箱内分隔成两部分:前储箱容纳液体氧,后储箱容纳液体氢。采用涡轮泵式输送系统。在使用后被抛弃,最后在大气中烧毁。轨道器(orbiter)。航天飞机的主体。外形像飞机(图2)。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置燃料箱分离出去以后,航天飞机就是轨道器。所以往往也把轨道器叫做航天飞机。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图2 航天飞机的轨道器1.机身。分为前机身、中机身和后机身三段。2.机翼、垂直尾翼、舵面。3.航天员舱。位于前机身,容积为74m3,可容纳至多8名航天员。4.主发动机。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共3台。位于后机身,安装在球形接头上,可调节推力方向,控制飞行。每台发动机长4.3m,直径2.3m,质量3040kg。燃料是液体氧和液体氢。燃烧产物水蒸气以2780m/s的速度排出。每台发动机的推力是1668~2091kN。为航天飞机升空提供29%的推力。在固体助推器分离后,主发动机继续工作,直到把轨道器送入轨道,随后外置燃料箱就脱离。5.轨道机动系统2个。在轨道器的后段,尾翼的两侧。该系统使轨道器精确进入轨道,进行轨道机动以及在最后使轨道器减速而脱离轨道。它们也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利用氦气将燃烧剂和氧化剂从各自的储箱挤压到燃烧室,一接触就自动燃烧。每个轨道机动系统可产生推力26400N。可以起动和关机1000次,总工作时间可达15小时。6.反作用控制组件。在前机身和后机身各有一个,互相配合工作,实现轨道器姿态控制或轨道微调。由38个固定喷嘴和6个游动喷嘴组成。可控制轨道器移动以及滚转、俯仰和偏航转动。由于当航天飞机(轨道器)返回过程中,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非常高,Mach(马赫)数高达20,产生的温度高达1650℃,为了保护航天飞机的结构和航天员,航天飞机的表面覆盖了陶瓷绝热材料,俗称绝热瓦。二、航天飞机的运行过程航天飞机一次飞行任务的时间是7~14天,必要时可以延长。典型的飞行任务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发射和入轨。1.在发射台上预先点燃主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当点燃固体火箭助推器时,总推力才超过重力,此时航天飞机离开发射台上升。2.升空20秒,航天飞机转身,达到滚转角180°,俯仰角78°。3.升空2分,固体火箭分离出去(此时高度45km),打开降落伞,降落在海上,将回收再用。4.升空8.5分,主发动机关机。5.升空9分,外置燃料箱被抛弃(将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毁)。从此以后,航天飞机就是轨道器。6.升空10.5分,轨道机动发动机开动,使航天飞机进入低轨道。7.升空45分,轨道机动发动机再次开动,使航天飞机进入较高的圆轨道。第二阶段:在轨道上执行任务阶段。航天飞机的典型轨道参数是:轨道高度350~650km,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角)39°~51.6°。航天飞机可执行的任务包括:进行科学实验、对地球和天体观测、向太空站运送人员和物资、释放卫星、回收失效的卫星,修理其他航天器(例如Hubble(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在执行这些任务时要进行许多次轨道机动和姿态机动。在正常情况下航天飞机的姿态是:机头向前,舱顶在下(近地球)。第三阶段:返回和着陆。在完成任务后航天飞机返回和着陆是十分复杂的过程。1.在离着陆场(Kennedy航天中心)大约半圈轨道距离时,地面控制中心发出返回指令。2.把飞机的姿态转成尾部向前,并开动轨道机动发动机,使航天飞机减速,从而离开运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这个动作叫做离轨)。3.经过大约25分,航天飞机到达大气上层。再次改变姿态,使得头部向前,且具有40°俯仰角。4.在大气中航天飞机能像飞机-滑翔机那样(没有动力)飞行,由机载计算机控制飞行。5.当航天飞机距离着陆场225km(高度45.7km)时,捕获到无线电信标,以后就由机长控制飞行,他要把航天飞机保持在一个直径为5.5km的虚拟管道内,因而能对准跑道。6.在放下起落架后不久,航天飞机就触地,除机轮刹车外,还利用垂直尾翼上的减速板和从尾部张开的减速伞,促使航天飞机停止。这样整个飞行任务就完成了。三、几点思考美国航天飞机的两次大的灾难性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这类航天器的思考。目前,天地往返载人航天器有两个基本的类型:美国的航天飞机是一类,俄罗斯的Soyuz(联盟号)飞船是另一类。当然,全面地比较这两类飞行器的优点和缺点是十分困难的。这里作者想谈谈粗浅的看法。航天飞机是航空与航天技术圆满结合的产物,是杰出的技术成就。航天飞机的优点,第一是可部分重复使用。除外置燃料箱被抛弃和烧毁外,固体火箭助推器壳体可以回收再用,轨道器则返回地面,经过修理后可以重复使用,预计可以飞行100次。这样就可以降低载人飞行的成本。但事实上航天飞机每次飞行后的维护和修理费用很高,所以经济性并不像原来预期的那样好。第二是承载能力大,可乘坐8名航天员,还能运送大量物资。而Soyuz飞船只能乘坐3名航天员。第三是具有强大的轨道机动能力,能执行许多功能任务。航天飞机的缺点是构造太复杂,飞行过程也太复杂。这不仅造成研制费用的极其高昂,而且也引起可靠性的降低。这两次重大事故的发生本身是偶然的,但是否也暗藏着某种必然性呢?图1 航天飞机的组成a.固体火箭助推器——两侧长柱体;b.外置燃料箱——中间长柱体;c.轨道器——类似飞机形状; 图2 航天飞机的轨道器作者注:本文顺便反映了作者关于处理外国人名、地名及飞行器名字的主张。作为尝试,希望得到编者和读者的理解。 ①由于现有航天飞机型号不同,有些数据相互稍有差别,本文技术数据均为概数。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自1999年3月在台北市召开了第一次会议,2000年11月在海口市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如今2002年5月在台北市已是第三次会议了。根据第二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在两岸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终于出版面世了。该书收集了约6000条大气科学名词,分别列出两岸定名的对照,以便于学术交流,这只是名词工作的第一步。根据会议纪要的第二项工作,大家分别提出对方定名50条较优、50条较差及50条新名词,希望在对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推荐用名;对新出现的名词能够共同研讨定名,减少新词再产生新的差异。对此,在第三次研讨会上海峡两岸专家畅所欲言,热烈研讨,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拟通过对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优差的比较(见附录表1及表2),探讨名词定名工作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一、科学性是名词定名要求中最重要的前提我们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要求,曾提出名词的定名通则,其中强调了名词定名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习惯性、民族性、国际性等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定名应遵循的各种要求中,科学性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就是说名词定名要在正确理解它的涵义后才能概括适当。对涵义理解的偏差,往往导致名词定名的不当。在比较两岸名词定名优差的过程中,科学性也是首要的标准,现举例说明:(1)index of refraction(或refractive index,refraction index) 按《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0》(美国2000年新版《气象学词汇》,这是一本带有详细注释的,收词全面而新颖的工具书。两岸专家商定在名词定名与收集新词方面以它为主要参考书,以下简称“GM 2000”)的定义为“The ratio of the free-space speed of light c,a universal constant,to the phase velocity of a plane harmonic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an optically homogeneous,unbounded medium.”(真空中光速与介质中的电磁波速之比),并引用了著名的斯涅耳折射公式sinθi/sinθt=nt/ni。由此显然可知上述名词即是中学物理中就有的“折射率”,现在望文生义定名为“折射指数”是不妥的,在refractive index项下,海峡两岸都有“折射指数”、“折射率”两种定名,看来“折射指数”应删去。大气科学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应脱离物理学再另搞一套定名。(2)remote sensing 按“GM 2000”的定义为“A method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properties of an object without coming into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at object”(即不与该物体接触而能获得有关其特征信息的方法),大陆定名为“遥感”,如雷达之类的探测属“遥感”范畴。而“遥测”则是指探测仪器与该物体接触,并将探测结果传送到远方接收站的测量方法,如无线电探空仪则是典型的遥测系统。这两者不是一回事,故将remote sensing译为“遥测”是不妥的。通过会议交流,台湾学者认为他们的“遥测”是指“遥感探测”,现在已成为全学术界通用的,如“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等。我们认为这种易引起歧义的简化值得商榷。(3)cascade impactor 按“GM 2000”定义为“A low-speed impaction device consisting of a set of impactor plates connected in series or in parallel for use in sampling both solid and liquid particles suspended in the atmosphere.”(……用于对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采样)。由其定义显见,这是对固体和液体两种粒子都能采样的仪器,台湾定名“串级采尘器”,限定了它只能对固体粒子采样,不如大陆“多级采样器”灵活,可用于固、液两类粒子。(4)Younger-Dryas event 大陆名新仙女木事件。这是指公元前10800~9600年期间,气候在短短的数十年内突降了约6℃,而在此期末又恢复正常的一次气候事件。它因仙女木草本植物生长地理位置的变动而命名。这是一个古气候研究的名词,“GM 2000”上也有此叙述。台湾专家说他们当时研讨定名时,因无这方面的专家而误以为是两个人名,所以定为“杨朱事件”,现需更改。此外,台湾定名中由于科学性准确,而优于大陆定名的也不少。如:(5)dust avalanche 按“GM 2000”定义为“An avalanche of dry loose snow”(干而疏松的雪崩)。显然“干雪崩”(台)比我们称的“尘崩”要合适。(6)microtherm 按“GM 2000”定义为“In botany,a type of plant life that requires a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0~14℃ for normal growth”(指在植物学中,一类正常生长要求年平均温度为0~14℃的植物)。显然“低温植物”(台)比“低温”准确。(7)thermal climate “GM 2000”定义为“Climate as defined by temperature”(由温度定义的气候)。显然“温度气候”(台)比“热型气候”准确。二、繁简适度,逐渐过渡按中文习惯,5字(含)以下的词语长度尚可接受,再长就不太好流行,需要适当简化,所以名词定名中的“简明性”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但“简明”也有个“度”的问题,太简了,意义不明确。按此标准来看,cyclogenesis,cyclolysis分别定名“旋生”、“旋消”似乎太简,而且与后面typhoon genesis(台风生成)、climatogenesis(气候生成),不配套,系统性不够。再如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按“GM 2000”定义为“An eastward flowing current ...that circles Antarctica and extends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ocean floor.”(一股向东流动的洋流,……它绕南极洲,从海表延伸到海底)。显然这是一股洋流,定名“绕南极流”就不如“绕南极洋流”确切。还有一个attractor(吸引子,引子)的例子,台湾定名“吸子”,似乎不太合汉语习惯,我们说“万有引力”,不说“万有吸力”,要简化也是“引子”较好。我们认为,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因词害义”,将“遥感探测”简化为“遥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就是逐渐过渡,定名为“[气]旋生[成]”、“[气]旋消[散]”、“绕南极[洋]流”、“[吸]引子”,天长日久,读者理解了,接受了,方括号内的字就可省去了。大陆在定名“[激]光[雷]达”、“声[雷]达”时就采取这种办法,但前者不知最后为何未通过,至今仍用“激光雷达”。我们的意见是:采用加方括号的方式,繁简由人,天长日久,自然过渡。但有时也有该简未简的情况,如band model定名为“带模式”已很常见,它从absorption band(吸收带)而来。absorption band不叫“吸收频带”,为何band model要定名“频带模式”呢?此处“频”字完全多余,至少可改为“[频]带模式”。按上述原则,台湾在对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As ra“辐状高层云”(大陆为“辐辏状”。“辏”与“辐”义相近,可省)和atmospheric turbidity“大气浊度”等名词定名时都简化得很好。而大陆在定名deflection force of earth rotation“地转偏向力”时也是繁简适度,不会有任何歧义。如用“地球自转偏向力”,意思完全正确,冗长了些,至少可改写为“地[球自]转偏向力”。三、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汉语与英语字母读音的逐字对照译法,不像俄语、日语都有逐字母对照表,机械地译过来即可。人名地名译成汉字以后,由于英语单字发音不一样,汉语单字同音字又太多,致使汉译人名、地名花样百出,实在难以记忆与应用。以美国50个州名的汉译为例,大陆近来又作了规定,如艾奥瓦(Iowa,曾用依阿华)、密歇根(Michigan,曾用密执安)、得克萨斯(Texas,以前有用德州的)、佐治亚(Georgia,有用乔治亚的)、威斯康星(Wisconsin,有用威斯康辛的)等,很难记忆,作为出版人经常要查阅规定,按章行事。但也常见许多书报刊各行其是,有规定不遵从,弄得读者无所适从。至于人名,更是自行其是,除某些名人比较一致外,其他就很难说了。常见的外国影星,同一人有数种译名并不为怪。在我们的名词定名中,涉及到人名的就很麻烦,例如Walker circulation(沃克环流)、Coriolis force(科里奥利力,科氏力)、Fourier function(傅里叶函数)等,常有写为“瓦克环流”、“柯氏力”、“傅立叶函数”或“福里哀函数”的,没有什么错,只是与规定不符。所以在涉及人名的名词中,我们认为能用原英语字母的尽量用英语字母反而简单易记,如M-J振荡、B-V频率、C-G近似、CFL条件等值得提倡。附录:注:以上15条较优用名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是:(1)科学性强:如涡度拟能、干雪崩、低温植物、温度气候等;(2)简洁易记:如大气浊度、空污、科氏力、CFL条件、光达等;(3)形象、通俗易懂:如压温仪、冠盖逆温等。注:以上15条用名较差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性差:如串级采尘器、反辐射、杨朱事件等;(2)系统性差:如旋生(相对于台风生成、气候生成而言);(3)该简未简,显得累赘:如地球自转偏向力、信号杂讯比、频带模式等;(4)过于简化,造成含义不清:如绕南极流(应为洋流)、旋生、旋消、雷送、遥测等;(5)不合通俗习惯:如吸子、云改造等。 ①周诗健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②王存忠编审是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  相似文献   

8.
一、GPS系统及构成全球定位系统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为GPS,是美国国防部为军事目的而研制的导航定位授时系统,旨在彻底解决陆地、海上和空中运载工具的导航和定位问题。该系统从1973年开始设计研制,在经过了方案论证、系统试验后,于1989年开始发射工作卫星,199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GPS系统的组成可分为:(1)空间卫星星座部分(2)地面监控部分(3)用户设备部分前两部分是用GPS进行定位的基础,用户只有借助于用户设备才可达到定位的目的。空间卫星星座 由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的24颗卫星组成(其中有3颗是备用卫星),每个轨道上分布有4颗卫星,轨道的平均高度约为20200km,偏心率为0.01,轨道相对地球赤道倾角约为55度,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GPS卫星的这种空间分布使得同一观测点上每天出现的卫星分布图相同,只不过每天的时间提前约4分钟;并且每颗卫星每天约有5个小时在地平线以上,同时出现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数目最少为4颗,多达11颗,随时间和地理位置而异;因卫星信号的传播和接收不受天气影响,故GPS是一种全球性全天侯的连续实时定位系统。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三代GPS卫星,分别为BlockⅠ,BlockⅡ和BlockⅢ。第一代(BlockI)为GPS实验卫星,现已停用;第二代(BlockⅡ,ⅡA)为GPS工作卫星,至1994年已发射完毕;第三代(BlockⅢ,ⅡR)正在设计中。GPS卫星的主体呈圆柱形,直径为1.5m,重约774kg(包括310kg燃料),两侧设有两块双叶太阳能电磁板,它能自动对日定向,以保证卫星工作供电。每颗卫星装有4台高精度原子钟,为GPS定位提供高精度的时间标准。GPS卫星的基本功能为:(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接收并执行监控站的控制指令;(2)卫星上设有微处理机,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3)通过星载的高精度铷钟和铯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4)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5)在地面监控站的指令下,通过推进器调整卫星的姿态和启用备用卫星。地面监控部分 包括卫星监测站,主控站和信息注入站,主要由分布于全球的5个地面站构成。卫星监测站设有双频GPS接收机,高精度原子钟,计算机和环境(气象)数据传感器。该站在主控站直接控制下自动采集数据,对GPS卫星连续观测,并监控卫星工作状况。观测资料经初步处理后存储并传送给主控站,以便确定卫星的轨道。主控站设在美国的Colorado springs,除协调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外,其主要任务是:(1)由本站及其他监控站的所有观测资料,推算编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的修正参数等,并把这些数据传送到注入站;(2)提供全球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3)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并使之沿预定轨道运行;(4)启用备用卫星以代替失效的工作卫星。注入站由分设在印度洋的Diego Garcia,南大西洋的Ascencion和南太平洋的Kwajalein三个站组成。其主要设备包括天线(直径3.6m),C波段发射机和计算机。注入站的作用是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他控制指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中,并监测所注入信息的正确性。用户设备部分 用来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以获得必须的卫星轨道信息及观测量,经数据处理而得到定位结果。随着GPS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用户设备依用途不同而异,主要由GPS接收机硬件,数据处理软件,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组成;硬件又分为主机、天线和电源。二、GPS定位的基本原理及系统运作方式1.GPS卫星星历及坐标系统GPS定位处理中,卫星轨道通常是已知的。卫星轨道信息用卫星星历描述,具体形式可以是卫星位置(和速度)的时间列表,也可为一组以时间为引数的轨道参数。按提供方式又可分为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精密星历)。卫星的位置(和速度),及用户定位计算的点位(未经坐标转换时)都是在协议地球坐标系(或叫地固系(ECEF))中表示的,其原点在地球质心,正z轴指向协议平均地极(CTP),正x轴指向赤道上的经度零点(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y轴与z轴和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GPS定位中的WGS-84坐标系和ITRF坐标系均属地固系。另外GPS系统主控站维持有专门的时间系统,称为GPS时,这是一种连续且均匀的时间系统,原点为1980年1月6日0时UTC,单位同国际单位制(SI)时间的秒定义,其后GPS时不受跳秒影响。2.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及基本定位原理GPS卫星中采用了现代数字通讯技术,运用多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伪随机噪声码(Pseudo Random Noise,PRN),这种伪随机码形成各GPS卫星的两种测距码,即C/A码和P码(或Y码);此外GPS卫星所播发的信号中还包括载波信号和数据码(或称D码)。这三种信号分量都是在10.23MHZ的基本频率控制下产生的。其中数据码包含有关卫星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卫星钟运行状况、轨道摄动改正等导航信息。GPS卫星以L波段中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为载波:L1载波频率为10.23×154MHZ=1575.42MHZ;L2载波频率为10.23×120MHZ=1227.6MHZ;P码频率为10.23MHZ;C/A码频率为10.23/10=1.023MHZ;数据码频率为10.23/10/1023/20=50HZ。GPS定位中的基本观测量包括伪距和载波相位。接收机在跟踪卫星信号时,机内同时产生被跟踪卫星的码信号的复制码。为将该复制码和进入到接收机内的卫星信号对齐(相关),码跟踪环路产生时移和多普勒频移;至两信号对齐时所需的时移乘以光速,即为所谓的伪距。其中包含了卫星和接收机时间系统的偏差,以及卫星信号在电离层和对流层中传播引起的时延,因而伪距的基本观测方程为:P=[(XR-XS)2+(YR-YS)2+(ZR-ZS)2]1/2+(VS-VT)·C其中卫星XS、YS、ZS、VS分别为观测时刻的卫星坐标和卫星钟差,均可由观测时间和卫星历星求出;VT为接收机钟差。由于P中已作了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延迟改正,因而上式中只包含XR、YR、ZRVT等4个未知数。欲通过GPS定位观测求得XR、YR、ZR,必须同时有4颗卫星的观测量P1…P4;由GPS定位系统中卫星的布设可知,任何时刻于任何地点均可获得至少4颗卫星的观测量,因而通过该系统的伪距观测量随时可获得空间定位结果。这种定位称为单点定位或绝对定位,其实质是测量学中的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由此可说明GPS定位的基本原理。载波相位是指接收到的具有多普勒频移的载波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参考载波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由于无法直接测定载波信号在传播路线上的相位变化的整周数,故存在整周不定性问题。另外由于观测环境等影响因素,其中还会产生整周跳变,因而与伪距观测定位相比,数据处理变得复杂,往往难以实现单次观测定位,不过由于相位观测量的精度比伪距观测值的精度高得多,它被用作相对定位,即精确地求定一点相对于另外一点的位置和精度。相对定位是指给定至少一个已知点坐标,用两台或多台GPS接收机的观测数据推求其余未知点坐标参数的定位方法。它与绝对定位一起构成了GPS定位的两种基本模式。由于绝对定位可直接实时地获取观测点的地理坐标,因而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飞机、船舶及车辆等运动载体的导航和调度,以及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作点位数据的采集等。相对定位由于其精度高,因而在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和许多其它应用场合中需要采用这种定位模式。三、 美国政府的GPS政策及用户的措施鉴于GPS定位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在该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中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限制非经美国特许的用户利用GPS定位的精度,因此将定位服务分为精密定位服务(PPS)和标准定位服务(SPS)。前一种针对美国军事部门及其特许用户,其实时单点定位精度可达510m;后一种则针对非特许用户,实时单点定位精度则降为100m(水平)和150m(垂直),这是因为其中采取了SA技术(Selective Availability)和AS技术(AntiSpoofing)。AS包括人为降低广播星历精度和在卫星钟频信号中加入钟频抖动;AS技术则将p码与保密的W码相加形成Y码,这种码严格保密,以防敌方干扰和电子诱骗。有鉴于此,目前普通用户普遍采用差分GPS技术来消除SA技术和AS技术对GPS定位的影响。经实施差分改正后的实时定位精度可达25m或更好(水平)。使用载波相位观测时,采用RTK差分技术可得到厘米级的实时定位精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这类影响,可建立地区GPS卫星跟踪网,采用广域差分GPS(WADGPS)技术自行确定GPS卫星精密轨道和差分改正数,以达到精确定位和导航的目的。四、GPS应用概况GPS是现代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结晶。这种空间定位与导航系统成为20世纪后期人类科技进步的里程碑。同时它将更广泛地渗透到地球物理学、海洋学、天文学、航空航天与遥感、交通及通信、气象科学等领域,并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GPS的典型应用包括:(1)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城市规划及资源管理中的定位。(2)地壳板块运动监测,地表沉降,建筑物形变及灾害的监测和预报。(3)飞机着陆,公路、铁路车辆运行监控与管理。(4)大气电离层变化分析,大气水汽含量及变化,遥感,天气预报。(5)旅游,渔业和探险中的定位和定向。(6)授时,通信网络与电力网络等时间同步服务。(7)飞行器的轨迹及空间姿态的测定和预报。* 杜道生教授是地理信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9.
与联机检索文献相比,联机查用计算机化的词典(多语种或单语种术语数据库),在国内还是一个新事物。作者与中国科技情报所联机检索服务部的同事一道,于1988年8月下旬对欧洲共同体的术语数据库作了一次参观访问,现将所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这一术语库简称EURODICAUTOM,意即欧洲自动化的词典。该库最早于1980年开始向公众提供联机检索,具体是通过欧洲主机组织(ECHO)提供服务的,ECHO的目的是利用其计算机内存贮的参考数据库与此种术语库向用户提供联机检索的。用户状况其用户主要是一些熟悉联机检索的机构,他们既查找一般数据库,也查找该术语数据库。在1981年8月在全部104家ECHO用户中就有95家要求查用此库,其用户包括大学、翻译部门、文献工作部门与出版商。与欧洲经济共同体联机网络(Euronet)的2000家用户相比,其用户尚少,这是因为它尚处于实验阶段,宣传推广不够。该委员会对此已有所觉察,正在改进之中。他们曾在1980年的英国专业图书馆与情报机构联合会机器辅助翻译者会议与“国际计算机通信与办公设备展览会”上,做过展览,并提供了培训,包括ECHO于1987年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曾举办过一次培训班。发展过程和专业范围J.A.巴克拉克为欧洲煤钢联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并协助进行翻译。早在1963年他们就制定了自动词典(DICAUTOM)计划,几年后,计划执行一度中断,后于1973年重新实施,并改用现名。现在该委员会建立此多语种术语库,主要还是为了支持该委员会设在卢森堡的翻译处外语办公室的繁重翻译工作,因为大量欧洲共同体的官方文件需要尽快译成多语种的。具体来说,该库是为了给翻译特殊术语的术语专家、需要科技术语最新译名等项目服务的。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节约时间,以及推广标准化术语。该库是由欧洲共同体委员会(CEC)术语与计算机应用专业部建立。除建库外,该部还对术语与文献领域的翻译工作提供服务,开发相应计算机化的系统,并开发SYSTRAN与EUROTRA自动翻译系统。编有二种出版物,(1)《术语学通报》,每年2-3期。(2)所有共同体机构所编词典简介。还通过使用该库103编辑一些专业词典。并拥有一个专业图书室,订有200种期刊,7500卷藏书。该部主任现为J格律恰尔斯基赫(Grotschalckux)先生,拥有25名术语学家与15名办事员。该库现包括欧洲共同体各种官方语言(希腊语除外)的科技术语,原文词组与缩写词,共收集了42万余个术语与原文词组。这对于要翻译特殊术语的术语学家和译者们是很有价值的。另外还有12万余个缩写词。现每月约更新2000条新词。该库的专业范围涉及欧洲共同体下列活动领域的术语,包括农业、煤矿、炼钢、医学、职业卫生、核科学、运输、工业、纤维、玻璃、经济、共同体的条约与法规、预算、情报与文献学、数据处理、土木工程、电信、城市规划与管理、药物等。术语记录每一条记录上要给出主题词与分类号,其他术语数据单元包括:各语种的关键词(由短语中抽取,可用以编索引)、原文词组、参照项、复合术语的每一成份与其来源、语种指示符、记录号、概念号、记录日期、记录者、可靠性代码(指术语的一种质量标准,共分0-5级,指术语有否可靠出处,0——无任何出处,5——出自某种标准或类似文件)、术语来源的文献类型。还有各种语言的对应术语,同义词,缩写词,定义(注释),上下文等。在检索时每种语言皆可作为来源语言,其术语即为入口词,其他语言则为目标语言。术语主要提供者是卢森堡术语公司,它们提供带有上下文的术语,记录上的术语则是上下文中的关键词。部分术语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与魁北克的术语库。该库非常重视原文质量,原则上总是从第一手资料中吸取术语。约从100种期刊以及现代词书,手册中吸取,也从欧洲议会、国家术语办公室与专业团体输入术语。检索方法该库检索软件原为CEC内部软件,因不能很好满足各种用户要求,后改用GRIPS普通书目检索软件包,要求用户对该库的应用反映意见,以便能取得经验。用户经终端键入口令(以D结束,即以GRIPS软件查寻所有ECHO的数据库),再给出进入指令BAS-E EU85。此后,先要设置好四种参数:(1)一种来源语言SL;(2)一至数种目标语言TL,(3)字段F,可由指令DISPLAY(显示)或SHOW(展示)给出;(4)功能FU。设置参数可选择二方案:a)开始时设置四种参数。b)单独设置,可用下列指令:SL ca11 choice(调用选择),键入语种(有丹、荷、英、法、德、意、拉丁、葡、西等国语种):TL ca11 choice,键入语种;F call choice,有十种字段供选择,即BE、VE、AU、RF、AB、MC、PH、DF、PS、NT(详见表1);FU ca11 choi-ce,计有D、F、A三种功能,即A缩写词典、D标题词典、F自由文本检索供选用。例如a)用户欲将EURODICAUTOM用作英法词典:系统接收BASE指令后,键入call choice,选定SL Engl,(回车);选定TL French;选定F VE(标题),若你需要定义与术语来源时,键入VE、DF(定义)、RF(术语来源);选定FU,键入D(标题词典功能)。系统于是准备好了,将可显示指令后键入的词按字顺显示一系列的词,并将提供所选目标语言的参数F的所有字段集合的有关信息。在此,你会发现使用截断与字符掩蔽是有用的。b)用户要知道某些语言(如英、法、德语)的缩写,可选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1)在BASE指令后,开始先由用户键入ca11 choice,同样设置SL、TL;选定F,键入AB、DF(AB字段导致显示缩写本身),若需要缩写全称,还需要DF字段;选定FU,键入A。2)按方式a)去使用该系统,先改变TL,键入ca1l choice;TL=(French,Germ);改变输出字段F,键入ca11 choice,F=(AB、DF);改变功能,键入call choice,FU=A。另外,若用户临时有问题,有七种联机帮助(Help)指令供选用。在表1中,除去BE、CF、CM外,所有字段都是多语种的。CM(学科代码),只在自动附加信息时,才是多语种的。注释1):在所用语言中的自由文本(freetext)中是可检的。注释2):在一种所用语言中直接可检,或在自由文本中可检。在前述三种可选择的功能中,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是以传统方式进行检索,系统在一次检索中,先答复所找到的命中数,再用指令Show(展示)按所需格式给出详细信息。而在功能A、D这两种显示方式中,用户将得到所需全部信息连同该“显示”(Display)方式中所要的术语,就不需要Show(展示)指令了。如何按用户专门需求来准备该系统呢?如按下列参数来设置该系统。SL Eng1TL French GermF VEFU DD Farm AccountingD Farm Accounting$在此例中要注意D Farm Accounting与D Farm Accounting$的区别,前者是以字顺连续显示该词下接术语;后者是只显示某一个确切的术语的法、德语对应词,$是指检索语句终止符。在一次检索中用户可随时改变上述任一个参数。在缩写功能中,用户应该知道只在定义字段(DF)中才有某一缩写的全称,例如,若查IBM在德文、法文中的全称,应设置参数如下:SL=Engl,TL=Fren Germ,F=AB DF,FU=A(缩写词典功能)。在自由文本检索中:用户要的一切信息,作为Display指令中的“辅助信息”给出。因此无需用Show(展示)或Find(发现)指令。在被选的来源语言中,自由文本功能包括下列字段:VE(标题词)、MC(关键词)、PH(上下文同组)、DF(定义),如SL=Engl;TL=Fren Germ;F=VE RF;FU=F(来源语言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F Farm5.00 H TS(命中):331?F Farm/VE6.00 HITS:243?F Fram/DF7.00 HITS:89?F Farm/MC8.00 HITS:4?简易的Show指令(Show或S)将给出来源语言与全部目标语言中所选全部输出字段中的术语信息。通过用布尔算子、不同字段标记与语言前缀,可容易地限制或扩展某一检索。如键入F Flower与Fren=Fleur/DF,即显示10.00 HITS(命中):13?S而后即能够进行“多语种检索显示”,这是一个有力的特征。这里S即Show指令的简写,能在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展示所选输出字段中的信息,如10.00/000001 ECHO:-EURODICAUTOM/COPYRIGHTCECVE(ENGL)RECEPTIV1TYVE(FREN)RECEPTIVITVE(GERM)REZEPTIVITAETRF(ENGL)FORD-ROBERTSON,SOC AM FORESTERSRF(FREN)METRORF(GERM)METRO10.00/000002VE(ENGL)POLLINATIONVE(FREN)POLLINISATIONVE(GERM)BESTAEUBUNGRF(ENGL)FORD-ROBERTSON,SOC AM FORESTERSRF(FREN)METRORF(GERM)METROMORE若用户只要在来源语言中选择附加的字段,用一扩展的SHOW(S)指令即可满足。例:若用户选择VE与RF作为正常输出字段。现在来源语言中只加字段DF.S F=STD;OF.指令SF=DF将导致只在来源语言中增加DF信息。用指令SF=VE;RF;DF将导致在来源语言中展示所需一切字段中的信息。c)为获得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中的附加字段信息。通过改变系统中设置的参数F,即可实施此改变,指令call choice;F=(VE,RF,DF)。表1中所列字段中给出了标志,内容说明,其中用括弧给出实例,它的可用于自由文本检索功能F文中,并假定英文为来源语言,当然在每一记录中不会包括一切字段。该库有下列三种方式来表示信息:(1)记录带一标题词,加上定义或上下文,给出一个单词或语词或词组,它们由一定义说明,或置于上下文之中。(2)带词间关系的记录。给出单词或词组,连同其他语种中的等意词。(3)措词(Phraseological)记录。给出几个语种中词组句子的等意词。这些记录大多有MC关键词字段,它在其手册或词典中未以词组出现(如该字以复数出现,则用单数)。该库可联机或脱机存取,结果可显示在屏幕上或打印输出,也可输出在缩微胶片或卡片上。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术语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术语的丰富以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对《大气科学名词》增加定义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搞好术语的规范化,名词的定义工作是基础。因为只有从术语的概念出发对术语加定义,才不会出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错误定名。下面就术语定义的意义、原则和形式谈谈自己的认识。一、术语定义的意义从现存的五种情况来说明术语审定工作中定义的重要意义。1.通过定义可避免混用、错用近义词。例如大气科学名词中“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三词经常混用。通过大气科学名词的定义工作,分别给三者加上了明确的定义,在今后的使用中可根据各自的概念对号入座:“气候变迁”是指太阳发射周期、非周期的变化,或地球轨道参数的长周期变化,而引起的时间尺度为104—106年的气候变化。“气候演变”是指地壳构造的活动和太阳变化的时间尺度超过106年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演变”的总称。2.通过定义可避免将两个同义词误当作两条不同的术语使用。《大气科学名词》中收了“沙[尘]暴(sandstorm)”、“尘暴(duststorm)”两条术语,经加定义后,发现它们是同一概念,即“大风扬起的地面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审定中决定选取“沙[尘]暴”,去掉了“尘暴”。3.通过定义可避免将概念不同的术语当作同义词使用。例如石油科技名词中freezing point最初定为“凝点”,又称“冰点”、“结晶点”。经过剖析这三个术语的内涵,发现它们并不是同义词。“冰点”和“结晶点”不能作为“凝点”的同义词。它们只能作为概念不同的三个术语列出,其定义分别为:“凝点”是水或其他液体开始凝结或固体化时的温度;“冰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开始凝结或结冰时的温度;“结晶点”是物质开始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时的温度。4.同一术语,不同的地区其含义各异,只有加了定义才不会误用。例如“海事(maritime peril)”一词,大陆和台湾的用法完全不同。大陆的“海事”是指航海中航行管理与航海法规,而台湾的“海事”则包括航海、轮机、船艺、航运业务、造船、海洋气象、船舶通信、危害品、海军军语、港埠工程、港湾、水产等,其范围宽得多。同一术语因处在不同地区,它的概念宽窄程度相差甚远,不加定义予以区分,会引起概念混乱。5.术语加定义能纠正术语定名中的错误。例如“潟湖”与“泻湖”混用多年。“潟湖”的定义为,浅水海湾的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坝所封闭(或半封闭)而成的湖泊。“潟”是咸水浸渍的土地;而“泻”是水流泻的意思。根据术语的概念和“潟”与“泻”的内涵,选定“潟湖”是符合含义的科学名称;“泻湖”是误称。二、术语定义的原则名词委术语规范化定义不同于普通词书,应建立自己的统一原则。现提出以下五条供参考。1.实质性 定义要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即内涵定义。例如“云顶高度”定义为,“云体回波顶部所到达的高度。雷达探测中有时将回波顶高作为云顶高度”。定义中只取它的内涵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属于外延可以去掉。2.准确性 定义中用到的词、句要准确表达术语的内涵。例如“饱和比湿”的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比湿”。定义中的“压强”不准确。压强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为泛指词。而这里专指物体受到的大气压力,应改成“气压”才准确。3.简明性 术语定义所用的语句要最明确和简洁。例如“农业气象灾害”的定义:“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危害”。其中“对象和农业生产过程”可去掉。精练成“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4.不用自身定义。例如“气温”的定义,(1)大气的温度;(2)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这里的定义(1)是自身定义,并没有说出其内涵,等于没定义;定义(2)准确清楚。5.定义中用到的术语,应提前定义。例如“相对湿度”定义为“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其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应该是已有定义的名词。三、术语定义的形式根据术语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定义形式,才能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地揭示其内涵。现将定义形式大致归纳如下:1.种差加属式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雨量器”定义为“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定义中种差为“测量降水量”,属为“仪器”。2.专指式 定义特指某一事物。例如“大气偏振”定义为“太阳光中的自然光经地球大气中的水分子和气溶胶的散射而改变为部分偏振状态的现象”。定义中特指太阳光中的自然光。3.形象式 借用声、动作、物体来描述一种事物。例如“雷”定义为“沿闪电通道的气体迅速膨胀而发出的隆隆响声”。4.比较式 以两种事物作对比,借以显示两者概念之异同。例如“半潜船”定义为浮态介于排水型船和全潜船之间的船的统称。定义中用比较船的浮态来区别半潜船、排水型船和全潜船。5.比喻式 选用形似的事物阐述事物之间的异同。例如“机帆船”定义为“备有风帆装置,形似帆船的小型机动船”。6.定量式 用数量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顶波浪”定义为船舶首向与波浪行进方向的水平夹角在180°±15°之间的波浪”。7.用途式 根据不同用途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空化水箱”定义为“主要用于测试螺旋桨或其他物体产生空化现象及其性能的能调节压力的循环水箱”。8.结构式 从结构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单锚腿系泊装置”定义为“以单根锚腿与固定于海底的基础相连接的单点系泊装置”。9.混合式 用几种方式一起揭示事物的内涵。例如“碎石锤”定义为“由落锤和套锤组成,挂于吊杆上,靠自重抛落,以击碎冰下石块、岩石的重型凿锤”。其定义是结构加用途式。10.材料式 根据材料区分不同事物。例如“玻璃钢导流罩”定义为“用玻璃钢作为材料制成的声响导流罩”。11.假设式 假设条件下发生的事情。例如“核冬天”定义为“假设热核战争后烟尘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气温降至-15—-25℃而形成类似冬天的严寒气候”。12.公式式 利用公式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揭示其内涵。例如“泰勒直径系数”定义为δ=nD/VA,n表示螺旋桨转速、D为直径、VA为进速。13.图形式 用图形直观其内涵。对某些以外部形态为区别特征的术语可用图形定义,或以图形作辅助手段。例如“风玫瑰图”定义为“用极坐标表示各方位风向频率或风速大小的图”。14.因果式 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风暴潮”定义为“由于风暴的强风作用而引起港湾水面急速异常升高的现象”。15.时空式 揭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存在的时间。例如“季风”定义为“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分别称夏季风与冬季风”。16.表格式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其内涵例如“云族”的定义为,根据云层经常出现的高度进行分类,如下表:  相似文献   

11.
TERMIUM术语库     
一、委任加拿大政府术语库建立于1974年。那是在内阁令国务秘书部翻译署负责“整个联邦政府部门和向加拿大国会汇报工作的所有政府机关所用的英、法术语的核实和标准化”之后,建立的。完成此项委任任务,当时尤其需要组织和促进术语学研究项目,建立一个目的在于增进各领域翻译工作效率的术语库,以及发展与加拿大国内和国外的语言研究和标准化中心之间的合作关系。遵循1983年内阁作出的决定,翻译署的任务扩展到包括负责促进使用两种官方语言。此术语库现在已被认为是在私营部门和公众中促进使用英、法两种语言,及在技术和其他领域内鼓励使用恰当的法语术语的一种工具。二、背景本署的最初数据库来源于两个方面:蒙特利尔大学的计算机化术语库中的15万件记录和历年来本署翻译人员积累的几十万件术语记录。1975年年底,国务秘书部获得了经五年研究出来的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TER-MIUM)。它原先主要是作为一种翻译工具而创立的,所以最适合本署的需要。1977年1月,当软件的必要适应工作一经完成(产生第二代TERMIUM),此系统即被转移到渥太华的能源矿产部的一个计算机中心。取消了重复记录,筛选掉不准确资料,并合并了关于相同概念的记录。到1980年12月底,此术语库已拥有60万件记录,全部可以联机使用。不久迹象表明,由于第二代系统的技术可能性的局限,国内外TERMIUM用户网的扩大,从而需要一个新的系统。因此,从1982到1985年,国务秘书部发展了它自己的第三代系统,采用的是BASIS软件包与可用项目单和彩色图形的Telidon工艺相连的办法。为了确保术语库需要和便利用户存取资料,还购置了一部计算机。数据转换到新系统后,术语库存取的总记录数为83万5千件,大约代表2百万个术语。三、结构这第三代的发展结果,使得加拿大政府术语库改名为TERMIUM术语库。选用这个更具有吸引力和能更好地围绕术语库进行宣传的新名字,是使TERMIUM数据库能越来越为更多人们所利用而迈出的第一步。TERMIUM术语库现在是由四个语言数据收集系统和一个文件数据库组成。1.术语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包含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记录,它又分为三个文件存储器。1)单概念文件存储器保留校对的记录,这些记录提供的数据足够完整而能证实输入术语的等同性。2)主文件存储器保留校对的记录,优先保留单概念记录,储有不够完整而不能完全证实输入术语等同性的术语资料。3)工作文件存储器分成可储有多概念、不完整或未校对的记录的一些隔室。2.多语言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主要是为本署多种语言服务局使用及与其他语言数据库交流资料而建立的,它又分为三个文件存储器。记录中必须包含成对的术语词,其中一个必须是英文或法文,而另一个是德文或西班牙文(后者是现在收编到TERMIUM中的两种外国语)。术语及其等同词大部分是由多种语言服务局的翻译人员提供的。3.专有名称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储有输入专有名称的记录。最普通的例子是组织、委员会、规划和地方的名称,商号名称以及条例、规章和文件的正式题称。4.翻译问题数据收集系统这个数据收集系统储有关于翻译(诸如措词、格言和谚语)和语言(诸如词或短语的意义、词法、句法和文体)方面各种问题的记录。5.文件数据库TERMIUM术语库中的这个数据库是用来对出现于术语记录中的源码进行联机译码,并给用户提供来自储于UTLAS(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系统)中的约二万五千件完整的书目的参考资料和文件定位。四、实施支持TERMIUM术语库这个系统得以实施的,涉及许多要做的事情和物力问题。这些是:1.筛选最初用系统方式筛选此数据库,可是现在是在项目的承办过程中筛选记录,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术语学家在每项指派的研究任务开始时,先查询术语库,把他们查到的录在记录上,此记录在装入时就替换掉已成为多余的入口。因此,这种筛选是一种行进过程,它与术语库提供的最佳服务需要相一致。2.数据分类对各种各样项目的广泛研究证明,文件分类法用到术语上是不适合的。因此翻译署选用了TERMIUM分类法。它是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创立的,并且特别是为术语数据分类而研究出来的。此三级分类法以字母表的字母为基础,每个字母构成一个类的标题。26个类构成这个分类系统的基础,包括生成术语的主要活动领域(如医学、管理等)。每类又可分为26个部分,代表主要活动的次领域,每部分又可分为26个节或特定的次领域。这样,NCE节(眼外科)属于NC部分(外科),这个部分又是N类(医学)的一个次部分。这个分类工具是为了便于从术语库检索各种专业数据而设计的。从理论上讲,这个分类法为多至19,500个节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内部分级结构使人可以检索很有限的子集数据(例如眼外科),也可检索很大的子集数据(如像医学领域)。五、术语库的操作TERMIUM术语库操作是依靠通过一系列终端与本库连接的术语学家和专家网,也依靠已适应了经过处理的术语信息类型的数据输入和查询方法。1.研究人员网研究网包括大约一百位本署的术语学家,他们的工作方法是以全世界公认的术语学研究原则为基础。其他参加人员有本署的各翻译组和本署外的术语库用户雇用的术语学家、翻译和编辑。各术语科经常地收到全网内用户的研究请求单。这些请求单随后转交给专门研究该课题领域的术语学家,并且将研究结果储入TERMIUM。此外,从网的各点用户收到的数据则装入术语库,使人人都能获益,即使某些研究结果可能仅仅是尝试性的。2.终端网为了使全署的翻译人员,联邦雇员和署外各种范畴的用户都能从数据库进行存取,TERMIUM术语库的扩展计划要求尽可能安装最大数目的终端。除了联邦政府部门和机关以外,外界的用户有省政府,国内和国际组织、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私营公司。根据1986年7月的资料,有279个终端在工作。终端联接请求单是根据需要并按照上面概述的合作原则加以审查的。术语库的固定开支(发展系统、研究和数据处理)全部由翻译署承担。用户负责操作费用,即终端购置或租赁、电话线路的使用和计算工作时间的费用。有些终端直接与计算机连接,而其他的则通过电话相接。所以几乎可能使用任何类型的终端,字处理机或微计算机来查询术语库。术语库的终端也可以用来查询其他数据库(如可从加拿大国内或国外的其他组织得到的计算机化术语进行存取)。3.记录术语记录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块,其中有基本的数据元,诸如每种语言的入口名词术语、上下文或定义、来源、主题领域、作者和日期。此记录对所属的数据采集及其术语的任何有价值注释也有所指明。这些记录的输出格式可以是连续的(先是一种语言,然后是另一种),或是并行的(两种语言位置并排),这取决于用户的愿望。用户也可决定所接收的信息数量;例如,他(她)可希望看到全部记录或只是用两种语言的入口术语。某些记录可能含有图形,用以支持某个特定名词术语。这些计算机图形只有在用户恰当配备终端时才能使用。没有配备这种终端的用户,可以从翻译署术语局取得这些图形的硬拷贝。4.查询TERMIUM术语库主要是为了解决翻译上的需要而设计的,即为个别查询的术语词条(与全部词汇相对)提供立即答复。为此,提供了一种直接通讯方式,该方式能使用户按键输入一个术语词或一组术语词,并立即在显示屏上看到、或打印出一个或多个记录。也可借助脱机打印而存取数据。这样虽然较费时间,但可使用户以计算机列表形式得到两种语言词汇表或以主题领域、创作者或这些的组合所检索出的大量记录。每个用户有一个用户姓名、口令和个人简介,以确定让他(她)如何查询TER-MIUM。此系统所显示的一系列项目单,使用户既迅速又容易地获得答复。假如所请求查询的术语词是术语库中没有的复合单元,可以对这个术语词的一部分进行寻索,或可查询计算机化索引,找出有关的术语词或字母拼法与之不同的术语词。此外,可以通过电话信息服务(SVP)查询TERMIUM,即没有终端设备的用户可用打电话方法(或有时书面交来),查询术语词。5.术语学和〔1〕这个词还没出现时,他就已经是术语学者了,加拿大电台的术语卡片是在蒙特利尔术语库上最先使用的,自1970年10月1日开始,Robert Dubuc和他的小组与大学计算中心Jean-Francois Grégoie的小组紧密合作,日积月累地整理了术语词汇卡片和设计了为处理、储存、及发行这些卡片的“术语”系统。为了保证相邻步骤的统一性和保证术语研究的方法正确,Robert Dubuc对上述处理的每一步骤都进行细致地记录、描叙和解释。这种方法是体现和听从了科学界人士的意见和批评后精心制作的,同时也体现了Robert Dubuc对待工作谦虚朴实,循序渐进的深厚功底,也就是在这方法的基础上,他在蒙特利尔大学翻译学院进行了教学工作,并且把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术语实用手册”这本书之中。今天他把这本手册介绍给他的同事们,他的学生们,甚至可以说呈献给整个法语区的人们。在这方面不能忘记的是由国际法语学会协助出版了这手册。这著作是献给人们最珍贵的礼物,并给Robert Dubuc锦上添花。这也使得所有在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的合作者们,所有使用法语,保护法语和为它争光,为它做出加拿大人贡献的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不试图解释那些令我们信服的学者们在对待术语学和词典学之间所提出的不同看法,而在这手册里,Robert Dubuc用他的经验承担了这项工作。尽管如此,强调一下这个推动我们建成美洲第一个术语库的原因,也就是翻译人员迫切需要它的这个事实,不是没有用的。术语学面临的问题,不是词典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词典学里,一些概念的定义是有唯一答案的。事实上,所有的在用两种语言工作时所考虑到的词,它们之间并不能总是正确的一一相互对应,既使它们的词义是相符合的,也不能把它与它所处的上下文割裂开来,必须联贯起来看,才能正确地确定词义。这就是Robert Dubuc为什么能成功地提出用“比较术语学”这个词来阐述这项研究工作的原因。为了给翻译人员在给定文章中必须翻译的用语提供合适的词汇,术语学工作者不得不做这项研究工作。在使用两种语言和多种语言的情况下的语言研究工作,既使有时情况是能互相适用的,人们总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别开,而它与在使用单一语言情况下“用于命名任务级别和设想的专门体系研究”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Robert Dubuc是第一个研究建立这种方法和步骤的“比较术语学研究者”和第一个把它记载在清晰、条理的优秀著作之中的人,这不仅对那些打算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帮助,就连对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经验的翻译人员也会是有收益的。对作家们也不例外,手册将给他们提供保障,使他们明白了在他们自己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了术语学工作,也使他们明白了当他们的“语句”研究工作愈来愈感到困难时,术语学工作者能给予他们以可贵的协助,使得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细心考虑他们的文笔,这样将保障他们避免出现大量的挫折。著名的词典学家,小Robert词典的秘书长Alain Rey先生建议用明确的条文把从事术语工作的专家称为“术语编辑家”,而不是“术语学者”。无论是从Robert Dubuc所具有的才干来看,还是他的“术语实用手册”一书很好地符合了小罗贝尔词典第二条定义来看,术语编辑家Robert Dubuc对术语学做出了贡献。这是因为他不满足于做卡片,而是高瞻远瞩地论述了编写这些卡片的原则和方法。正是由于他,现在这个新职业有了它的规范章程。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科学名词审定的总原则应是“词符其义”。这当然并不排斥“约定俗成”。因为如不考虑“约定俗成”,则有些与词义虽有出入,但出入不大的名词也必需加以修改,牵动面太大,会影响这次名词审定的进程,但“约定俗成”的名词有的却与词义有较大的出入,如过分强调“约定俗成”,就会有不少“词不符义”的名词,以“约定俗成”为理由,沿用不改,延长“词不符义”名词的使用期,从气象教育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利的。因此,对于“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首先要肯定,将“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两者相比,“词符其义”是基本的。很多“约定俗成”的名词是“词符其义”的。因此这种“约定俗成”的名词具有生命力,能够长期用下去。但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词义与实际涵义出入很大,如不加修改,就会造成对事物内在涵义的误解,这就必需在这次名词审定中加以“正名”。另外,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虽然与实际涵义有少许出入,但尚不致使人误解原义,只要在实际涵义发展过程中,在关键意义上尚未突破词面意义,则这种名词可以用“约定俗成”为理由,暂时不变,允许保留使用。可见“约定俗成”仍应以“词符其义”为前提,它只是一种补充的办法,仅在“词符其义”及“基本词符其义”的情况下适用。如果根本词不符义,或易造成对实际涵义的误解,那末这类名词,应当坚决纠正,使之仍归于“词符其义”。我们所以同意“基本上词符其义”时可用“约定俗成”为理由而保留原名。这是因为名词本来就有产生和消亡的发展过程,原因在于科学在发展,从而实际涵义也有不断的发展,而词面意义却较为固定。在一般情况下,实际涵义常常有突破词面意义的现象,这种突破有程度的不同,因而出现了名词的发展变化,如果实际涵义发展过程中,在关键意义上尚未突破词面意义,这时词面意义与实际涵义出入不大,按“约定俗成”的办法保留原词是合理的,我们采用科学名词,并不希望经常变化。名词变化的次数过多,对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名词的采用,有一定长时期的稳定性,这是因为科学名词是用以沟通思想的,因此只要实际涵义在发展过程中其关键意义尚未突破词面意义,仍应当根据“约定俗成”的理由,保留原名词,这不仅是有利于促进这次名词审定工作的进程,也因为既然实际涵义在发展,允许实际涵义与词面意义在未突破关键意义的情况下有一定限度的出入,也是完全合理的。由此可见“约定俗成”的是否可行,应以实际涵义的关键意义是否突破词面意义为界线,突破了,就应当改变原名词,未突破,还应保留原名词,等到关键意义突破了,再改名词。但要这样做,必须要摸透“实际涵义”、“实际涵义的关键意义”及“词面意义”,如果不摸透这三种意义,拢统的“约定俗成”为理由,那就等于保留一切原有名词,这就失去了这次名词审定的主要目的。这是因为有一些名词,其实际涵义与词面意义出入很大,易使人在词面意义的诱导下,误解实际涵义。先以物理学上和气象学上已改的名词为例,来说明一些问题:1.物理学界过去认为光路上微粒后光屏之所以出现光亮,是由于光在微粒边缘绕行所致,因而名之为“绕射现象”,但以后知道微粒后光屏上出现的明暗相间现象,实系光在微粒周边所衍生的许多子波源,分别发出的辐射波在光屏上叠加干涉所致,因而改“绕射”一词为“衍射”。这种名词的改变,是由于我们对自然过程认识的深化所致。这时的关键意义早已大大突破了词面意义,改了名词就“名符其义”了。2.在元素名词中,原子序数14的“Silicon”,一向译为“矽”,解放后因“矽”与“锡”(原子序数50的“tin”)中文读音相近,而“锡”是用了中国历史上传统名,即“金、银、铜、铁、锡”五金之末,它是不能改名的。只好将“矽”由音译改为意译,即改为“硅”。这是因为“Silicon”在土壤中大量存在,它是非金属“石”字旁边加重叠两个“土”字,就可表示这个意思。但重叠两个“土”字(即“圭”)应读为“桂”,故“硅”字读边旁应亦读为“桂”。这样读音就与“锡”区别开来了。在物理学及化学界这样改词,已实行了二十多年,广泛采用了。可是气象学界仍无反映,在高空测风制氢中,仍沿用“矽铁粉”而不改称“硅铁粉”。这可能是因为气象学上很少用锡,而且“硅铁粉”也仅在制氢时用,并无声音的混淆。但我认为为了名词的统一,气象上的“矽铁粉”也宜及早改称“硅铁粉”,“矽”改为“硅”并不是“词不符义”的问题,它们应当说均是“词符其义”,只是为了在交换思想时避免读音(中文)混淆而采取的措施而已。3.“平流层”过去称为“同温层”。这是开始高空探测后命名的。早在1862年葛拉宣(J.Glaisher)就曾施放带了仪器升达11300米高的气球。在本世纪初(1901年)肃林(R.Süring,1866-1950)和贝尔森(A.Berson,1859-1942)曾乘气球吊篮升达10800米。在那些高度,都是平流层底及对流层顶的高度,那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较小,因此人们认为在对流层上有一层温度几乎不随高度而变的“同温”气层,从而将这个新发现的高空气层称为“同温层”是很自然的,但此后人们能够升入更高的气层,探空仪已可升达30公里,气象火箭能深入上百公里高处,人们发现了在对流层顶以上到约50公里的高空,温度基本上是逐步升高的,称它为“同温层”不合适了,因而在气象学界首先改称“同温层”为“平流层”,可是在航空工程界迄今往往仍有将它称为“同温层”的,这是各学科发展中对名称的认识有不平衡所致,从“名实相符”的观点看,当然以称“平流层”为妥。4.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云雾物理学发展伊始,当时气体水与固体冰间的转化,都称为:“Sublimation”,例如1954年强生(J.Johnson)《物理气象学(Physical Meteorology)”P.205中说:“Observations show that even at temperatures several degress be1ow the melting point of ice,water vapor may condense to undercoo1ed 1iquid water rather than sublime directly to ice”其至1963年版(英国牛津大学版)郝恩培(A.S.Hornby)等的《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在“Sublimete”一词的解释是:“Convert from a solid state to vapour by heat and a11ow to so1idify again(inorder to puvify it)”说明当时不仅将气态水化为固态冰也叫“Sublime-tion”,而且也有将先使固态直接变化气态,然后又自气态转为固态的提萃全过程总称为“升华”的。这种情况对于经常要研究“气变固”及“固变气”,且必须将“气变固”与“固变气”两个过程区别开来的气象学及云雾物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当时外文既然把“气变固”与“固变气”均称为“Sublimation”,所以在物理学名词中,就将这两种过程,均称为“升华”。我由于教气象学及研究云雾物理的缘故,觉得将“固变气”称为“升华”还是确当的,但将“气变固”称为“升华”无论如何也感到别扭。因为相反的过程用相同的名词是不合理的。为了区别这两种过程,我把“气变固”的过程创用“凝华”一词。“凝华”、“升华”都有一个“华”字,说明它们均属“气、固”间的相变过程。用“凝、升”来区别这两个过程,说明这两种“气、固”相变的方向是相反的。用“凝”表示相变向凝聚态方向进行,用“升”字表示相变向扩散态方向进行。当时我在自己所写的文章上首先开始采用“凝华”一词,在自己译的书中,将表示“气变固”的“Sublimation”译为“凝华”。例如在1959年在所著的《气象学基本原理》中,正式对“凝华”下了定义。在60年代任《辞海》气象分科主编时,正式提出“凝华”这个辞条,并在各分科主编交叉名词会议时与物理分科同志共同讨论,认为这个“凝华”名词的引入,对物理学的发展也有好作用,于是从60年代起,“凝华”一词正式列为物理学基本名词之一,现在“凝华”一词已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习用。气象学名词及词汇在编定时,我也曾积极提出而已蒙采用,其实我的这种看法,国外气象同行也是有同感的。他们也在较后时期创造了相当于“凝华”的名词,例如1974年霍布斯(P.V.Hobbs)的《Ice Physics》就在第一页中说:“For example, the deposition of water vapour on to a base at tem peratures between about -80 to -130℃ also Produces a crystalline solid…”即借用 “deposition” 一词来表示“凝华”。 这在60年代(1963)弗里格尔(R.G. Fleagle)和布辛格(J.A.Businger)的《A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Physics》p.96中已有端倪,文中说:“Ice crystals also may grow on suitable crystal structures by transition from the vapor to the solid plose. This process is called sublimation or deposition, and the nuclai on which the initial sublimation occurs may be called “Sublimation nuclei” 这段文字首先使用了“deposition”,但却还有继续保留将“Sublimation”兼用作“凝华”含义的意思。文中还仍将“凝华核”称为“Sublimation nuclei(升华核)”,说明他们当时正处于新旧名词交替时期,已想改革,但未敢大胆下决心改,这个决心在70年代才下,因为上述1974年霍布斯《Ice physics》中已放弃“Sublimation nuclei”之名而完全改为“deposition nuclei”了(例如该书P.489、P.509、P.630等),这就是说,我国区分“凝华”与“升华”两过程的名词早于欧美区分“deposition”与“sublimation”两过程名词约十年,从名词的构词来看,“凝华”一词表示“气变固”的意义是唯一的且十分明显的,一般并无歧义。但英文“deposition”释为“凝华”是借用的。因为“deposition”一词,具有原义“沉积、沉淀、沉降、脱溶、析出”等意义,“凝华”的意义对于“deposition”来说是新赋予的,这就是说“depo sition”不一定只解释为“凝华”,它是一个多义词,即“deposition”一词,具有歧义。因此我们认为中文“凝华”新词的确定,比英文“deposition”赋予新义是更为贴切的,因为“凝华”比“deposition”更符合实际涵义。现在我们再对一些应当改革的气象名词,作一些建设性的提议:1.“辐射平衡”与“辐射平衡差”,一般认为“辐射平衡”一词,源自英文“radiation balance”,但如果是这样的,这是对“balance”一词的误解和误译,我不是说“balance”一词用的不对,而是说“balance”并不能译为“平衡”。而应译为“平衡差”。真正“辐射平衡”也是有的,但这应源自英文“radiation equilibrium”,不应源自“radiation balance”,在英文“equilibrium”与“balance”两词是有区别的,当用“radiation equilibrium”时,表示一物所收入的各种辐射能量与支出的名种辐射能量正好相等,这时此物的温度可保持不变,例如在我们研究地球平均温度时,常常假定地球在辐射的收支两者间正好相等,这就是“辐射平衡”(用equilibrium”一词)。但如一物的辐射收支不平衡,即收入辐射不等于支出辐射,则当收入辐射多于支出辐射,多余的辐射能必用于加热此物使之升温。这种多余的辐射能量称为“正辐射差额”,或“正辐射平衡差(positive radiation balance)”。因此这种多余的辐射属“辐射平衡差(radiation balance)”。反之,当收入辐射少于支出辐射时,不足的辐射必消耗物体的热能而使之降温,这种不足的辐射能量称为“负辐射差额”或“负辐射平衡差(negative radiation balance)”。这个不足的辐射也属“辐射平衡差”。只是它不是“正辐射平衡差”而是“负辐射平衡差”而已。我们习惯见到的“balance”一词,本来就是上述“平衡差”的意思。在日文中,也已发现了这个问题,例如1975年日本气象学会出版文部省《学术用语——气象学编》P.102中R部内,将“radiation balance”译为“放射收支”,而将“radiation equilibrium”译为“放射平衡”,我在60年代编《辞海》气象名词时,想对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的“辐射平衡”一词改为“辐射差额”,却受到了阻碍。这是因为几十年的错译沿用,及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使得更正是很不容易的。在80年代编《气象学词典》,为了想将错误的“传统”扭转过来,仍受到不少阻碍,仅在个别地方有所修改,而总的说来,这种将“不平衡”译为“平衡”的现象,仍未得到明显的改进。因此在目前进行气象名词审定工作时,我再次提出:“辐射平衡”一词只能用于辐射收支相等之时,它的相应英文当为:“radiation equilibrium”,决不能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而相应于“radiation balance”的中文,决不能译为“辐射平衡”,应译为“辐射差额”、“净辐射”或“辐射平衡差”。当收大于支时,为“正辐射差额”、“正净辐射”或“正辐射平衡差”;当收小于支时,则为“负辐射差额”、“负净辐射”或“负辐射平衡差”。至于日本将“balance”译为“收支”,如与译为“平衡”相比,自然是较好的,但是也并不能说译得“词完全符合义”。因为“收支”表示的仅为一种帐面总情况,“辐射收支”的英文相应词应是“radiation budget”,而不应是“radiation balance”。既然“radiation balance”可译为“辐射平衡差”、“净辐射”及“辐射差额”,因此我认为中文气象名词中,可将“辐射平衡差”、“净辐射”及“辐射差额”三词均列入,因为它们是同义词。2.“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效应”,我曾指出实验已证明“温室效应”与“大气保温效应”不同*。因此建议这次名词审定时,应将“大气保温效应”仅指由于大气对长短波吸收能力及透过能力不同所造成的保温效应,其相应的英文词应是“Atmospheric heat preserving effect”,而将“温室效应”仅指由于玻璃房、薄膜温床及土壤增温剂等的采用、使内外空气难以交流而造成的保温效应,其相应的英文词当是“Green-house effect”。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将“大气保温效应”改为“〔大气〕温室效应”或“大气温室效应”呢?我认为“断乎不可”,因为这样做等于公开宣布“大气保温效应”即“温室效应”,这必然进一步混淆“大气保温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区别,那正是我们力求避免的,“大气保温效应”已证明并非“温室效应”国外已多次提出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苏联辐射学权威康德拉捷夫(К.Я.КОНДРАТЬЕВ)也曾证明它们的不同而主张区别,所以这种要求区别的意见并不仅来自英美。目前虽有些书刊上仍未作区别,但这是因为他们对这种区别还不认识或还不知道,从趋势上看,区别开来是必然的,迁就不区别的状况是不明智的。3.“气溶胶”和“气溶胶质粒”我在上节所举文中曾建议这次名词审定,应区分“气溶胶”与“气溶胶质粒”希望我们切不能因循国外将“Aerosol”一词既表示“气溶胶”又表示“气溶胶质粒”的不合逻辑的办法。我认为中文“气溶胶”一词也不应既表示“气溶胶”原义、又表示“气溶胶质粒”。我的具体看法是:中文的“气溶胶”一词,应相当于“Aerosol”,而中文的“气溶胶质粒”一词,应相应于“Aerosol particles”。但有人认为“Aerosol”是一词两义,应允许一词两义,因为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在具体使用时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但这种看法我认为要进一步加以分析。我们知道“Aerosol”是“Aero”与“sol”合成,“sol”即“溶胶”,据《辞海》(1979)“溶胶”条:“溶胶”亦称“胶体溶液”,是多相系(高分子溶液可为例外),由线性大小在10-5-10-7厘米间(也有大于10-5厘米的)的质点分散于介质中所组成。前者称“分散相”,后者称“分散介质”。分散介质为液体的称“液溶胶”,如墨汁;为气体的称“气溶胶”,如烟、雾;为固体的称“固溶胶”,“如泡沫玻璃”。在王箴《化工辞典》(1979)中说:“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例如雾是水滴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烟是固体粒子分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等”。可见“气溶胶”是分散相(质粒)与分散介质(气体)两者组成的整体,“气溶胶质粒”只是“气溶胶”的组成成分之一,所以“气溶胶”与“气溶胶质粒”是整体与成分的关系。诚然,我们应当允许一词两义,但不能允许一个词既表示整体,又表示同一整体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允许的“中国气象学会”一词也表示“中国气象学会会员”的意义吗?如果我们想说明“气溶胶是由气溶胶质粒与空气组成”的概念,难道可以由于允许一词两义,而说:“气溶胶是由气溶胶与空气组成”吗?允许这样的一词两义还有什么思想逻辑性可言?用这种说法如何能够沟通思想呢?因此这样的一词两义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审定气象名词时,切不可笼统地以“约定俗成”为理由贸然下结论,必须首先了解这个词想要表示的是什么实际涵义,它的词面意义是什么,这个词面意义是否能表达实际涵义,或是否能表达实际涵义中的关键意义。然后根据“词符其义”的总原则,并兼顾“约定俗成”的办法来慎重确定气象名词,国外将“Aerosol”既表示“气溶胶”又表示“气溶胶质粒”这是国外名词的混乱,将这种混乱现象原封不动地翻译过来,等于引入国外落后的东西,是不足取的,现在中外不少辞典对“Aerosol”或“气溶胶”一词,往往加入“Aerosol particle”或“气溶胶质粒”的意义,这是不对的,翻译工作者应在对英文“Aerosol”翻译时,弄清原文中Aerosol实际表示什么意义,如果它表示“气溶胶”,就可以直接译为“气溶胶”,如果它实际是表示“气溶胶质粒”,则我们应当直接将它译为“气溶胶质粒”,以保障我国科学名词的纯洁性,使之符合“词符其义”的要求,正确的负责的翻译,应当这样把关。至于在中译英时,对于中文“气溶胶质粒”一词,如果是外国人来翻译,他如何翻我们管不着,但如果是中国人来翻译,我认为应译成“Aerosol particles”而不应译为“Aerosol”,这是因为译为“Aerosol”可能造成外国人的误解,而译为“Aerosol particles”,译文很明确,不会造成外国人的误解。4.“土壤湿度”与“水土混合比”在农业气象中,土壤湿度方面的名词最为混乱。这不论中外,都存在这种毛病,这套名词来自“土壤学”,有时总称为“土壤水分常数”,但在“农田水利”、“农业气象”、“作物灌溉”、“土壤改良”等部门,也经常要用到这套名词,1984年北京林学院主编的全国林业高校试用教材《土壤学》中,有“土壤水分常数”一节,内包括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定义。另外在水文学和农业气象学中,也常用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等名词,这些名词是否合理呢?我们应进一步加以分析。表1为有关土壤湿度诸名词的中英对照表,表2为这些名词的定义。仅仅从表1的中英对照来看,除了将Parameter译为“常数”不很合适外,似乎没有定名上的大问题。但是定中文科学名词,只是从翻译外文名词为依据,往往很成问题。我们应当追索一个词的实际涵义,才有利于正确定名。为此我们可参看表2中各土壤水文名词的“通用定义”。这里所以称“通用定义”而不叫“定义”,是因为在实际使用这些名词时,是按这些名词的“通用定义”而使用的,并不是按这些名词的“词面定义”而使用的,因此了解“通用定义”更为需要。可以看出,表2中名词和通用定义是相当不符的,这可以分下列几点来分析:(1)从通用定义来看,这一套名词的实际意义都是:“液水与干土在土内的重量百分比率”,亦即均属于“水土重量混合比”的范畴,可是无论从中文或英文名词看,没有一个在词面上包含“水土重量混合比”的概念。(2)表中名称大多较为笼统。如“土壤水分”、“土壤湿度”中的“水分”及“湿度”究指什么?是水汽、液水、还是冰?其实都是指土壤中的液水,但仅凭“水分”、“湿度”等称呼是猜不出来的,有的称为“系数”,更不知是怎样的“系数”。会不会是温度、湿度、养料等的条件所形成的萎蔫现象的系数?其实仍是指土壤中的液水条件。有的称为“点”,如“萎蔫点”等,“点”当然是一些临界条件,但是是什么气象要素的临界条件?其实还是指土壤中的液水条件。当然,我不是说要取消这些较笼统的名词,因为有时为表示一些笼统的概念,也需要一些笼统概念的名词,但根据现在所知的这些笼统名词的“通用意义”,却是具体的概念,即用“水土重量混合比”来表示的概念。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用能表示这些具体概念的新名词来表达它们,使之“名实相符”,而让那些笼统的旧名词,留着表达一些笼统概念之用,这样才各得其所。(3)表中有些名词,似乎是有量纲的量,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但是根据“通用定义”,它们是用“水土重量混合比”来表示的概念。既然仅是混合比的量,事实上是无量纲的量,以有量纲的名词来表示无量纲的概念,这也是“名实不相符”。我们当然也不是要废弃这些有量纲的旧名词,因为在表达土壤中水分时,有时也需要有量纲的概念,从而也需要有量纲的名词,但现在按“通用定义”,这乃是一些无量纲的“水土混合比”的概念,因此也迫使我们另创一些与之“名实相符”的名词。(4)“凋萎”与“萎蔫”两词,似乎用“萎蔫”两字为好,因为原义是土壤中液水供应不足,使植物细胞失水,难以维持膨压,发生软垂萎缩现象,称为“萎蔫”。在此情况下虽然也有时发生叶子凋萎现象,但不一定都发生凋零。因此用“萎蔫”比用“凋萎”为好,“萎蔫”的“蔫”字好象很少见,但这个词在口头上是常用的,并不是一种文诌诌的词。(5)“土壤水分常数”一词,按原义系指上述吸湿系数、萎蔫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等的总称。但事实上上述诸量,其值均随土壤成分、性质、孔隙度、植物品种等而异,它们都不是常数,而是一些特征量。那么它们应改为什么名称才合适呢?依照它们的“通用定义”,建议改为表3的名称。在表3中,水土比特征量名称栏内,凡括号内之字,为简便计均可省略不用,使名称更简洁些,从而这些名词在日常使用时就能免于累赘拖沓。表3中5的“名称”中,只提“毛悬”,而定义中却提到吸湿水、膜状水及毛管悬着水,这似乎有“名实不符”之嫌,但我们知道,当土壤中有了毛(管)悬(着)水时,必然会同时具备吸湿水和膜状水的,不提及吸湿水和膜状水,事实上也等于已包含了吸湿水和膜状水,另外,毛悬水远大于吸湿水及膜状水,只提毛悬水与将吸湿水、膜状水及毛悬水三者并提,所得的水土重量混合比值几乎相等,为了使名词简洁,表中5的名称,实质上是“名实相符”的。又表3中各名称都简称“水土比”,而未用“水土重量混合比”的全称,这是因为目前通用的都是“水土重量混合比”,很少用“水土体积混合比”,而且一般均是与干土相比,因此简称“水土比”,并不会造成对实际涵义的误解,在此条件下,力求使名词简短些,是有利于方便应用的。因此我们希望在这次气象名词审定中,表3所提出的名称(名词)能够通过。我们认为表3中所提出的名词,不仅应在气象学名词中推广,而且还应当在土壤学界、农学界、水利学界、水土保持学界等各有关学科名词中推广,以解决近百年来在这方面的名词与实际涵义不符的混乱情况。在表3的基础上,我们在表4中建议了这些名词所相应的英文名词,由于原来的一些英文名词本来就是中文名词的辞不达意的根源,因此我们故意绕过这些混乱含糊的原来英文名词,而是采用译自我们在表3所列的中文名词的办法,这样对以后中文文献的英译,也能做到“词符其义”,同时通过这个途径,有利于促进英文名词的改革。上表中英文译名中括号内的字,也是可以省略而不致造成误解的。5.“虹采”和“华采”过去一向将“Iridescence”译为“虹采”,这是指在云上出现的亮艳彩带,主要是阳光受云滴衍射而成,以绿色与红色为主,其形成的原理与华环的形成相同,实际上常是半径较大的华环的一部分,出现于距太阳的角距离10度到40度的云块上,以高积云上出现为多,我认为它的形成实际上与虹毫无关系,称为“虹采”易于使人对其形成误解。日本气象学会出版的《学术用语集——气象学编》(1975)将“Iridescence”译为“彩云现象”,词中并不牵涉到形成原因,这当然比译为“虹采”要好得多。但我认为现在既然已知它是半径较大的华环一部分在云上映现的现象,自应将原来易于令人误解的“虹采”一名,改为“名实相符”的“华采”为妥。6.“热辐射”与“温度辐射”,长期以来,我国辞书中对“热辐射”与“温度辐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混淆的,以《辞海》(1979年)的“热辐射”条为例,解释说:“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向外发射能量,不论冷热程度和周围情况如何,物体经常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发出能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而且辐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热辐射是传热的方式之一,与热传导、对流不同,它能把热量以光的速度穿过真空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物体,太阳传给地球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方式经过宇宙空间而来的,……。”198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现代科学技术词典》P.1757的“热辐射”条释义,即摘自《辞海》上述条目。但加上相应的两个外文词“heat radiation”及“thermal radiation”它们均无“温度辐射”的词条。在科学出版社《英汉气象学词汇》(1985)中,有“heat radiation,热辐射”及“thermal radiation,热辐射”也无“temperature radiation,温度辐射”条。我们对《辞海》(1979年)“热辐射”条的释义作仔细分析,认为它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这个释义事实上把“热辐射”与“温度辐射”混为一谈了。上引释义中自开头到“而且辐射波长分布情况也随温度而变”为止,讲的是“温度辐射”,而自“热辐射是传热的方式之一”到“太阳传给地球的热量就是以热辐射方式经过宇宙空间而来的”为止,讲的是“热辐射”,“温度辐射”与“热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温度辐射”重点在于物体有温度就有电磁波辐射出来,这种辐射,波长有长有短,当射到物体上,发生的效应可以是热效应,也可以是光效应或化学效应等。“热辐射”并不是说“热可以辐射”,因为在真空中无分子运动,热是无法通过真空的,所谓“热辐射”是指“在射到物体上能产生热效应(即分子运动)的辐射”。这种辐射并不必需由“温度辐射”造成,可见“温度辐射”所辐射出的电磁波不一定是可产生“热效应”的“热辐射”,而能产生“热效应”的“热辐射”又并不一定是由“温度辐射”所造成,这就证明了“温度辐射”与“热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辞海》(1979)中却将它混在一起,都称它为“热辐射”,这是应当更正的。(2)《辞海》(1979)中有关“热辐射”条中说:“热辐射”能把热量以光的速度穿过真空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物体”。这话是有问题的,因为热能是以分子运动来表征的,只能在有分子作为成分的物体中借分子运动来传送,在真空中既无物体,就没有分子运动作为传送的凭借,因而是无法通过真空的。更谈不上以光的速度传播,太阳辐射能射到地球上,并不是热能通过宇宙空间,而是热能转化为电磁辐射后才通过宇宙空间,然后在射到地球上物体时再转化为分子运动,从而表现为热能。由于上述理由,我在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气象学词典》中,首先将“热辐射”与“温度辐射”分别列为两个词条,在释义中将它们的区别明确起来,阐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温度辐射”这一词条是过去各辞书所未列的,属于新创,但“温度辐射”的概念并非新创,普朗克辐射定律、基尔霍夫辐射定律、斯忒藩一玻尔兹曼辐射定律及维恩位移定律,基本上都是研究“温度辐射”而得。但长期以来却将它与“热辐射”的概念混淆起来了,这在国外也有这种混淆。例如1965年高教出版社兰斯别尔格(Г.С.Ландсберг)《光学(Оптика)》第十一编“热辐射”中也曾说:“热辐射有时也叫做“温度辐射”(下册P.281)为了“名实相符”和“词符其义”,将“温度辐射”一词独立出来,以区别于化学辐射、电激发辐射、生物化学辐射等其它过程所产生的辐射,是有必要的,而且“温度辐射”又是大气科学研究时经常要遇到的课题,将这个名词强调出来,也是必要的、既然“温度辐射”的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列出“温度辐射”这个名词,也就“名符其实”。而在“热辐射”这个名词释义中,把有关温度辐射的内容删除,并正确对“热辐射”下定义,这也符合“名实相符”的要求。关于“热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可仍用“heat radiation”。有的辞书中将“热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又兼用“thermal radiation”,我们认为这个英文词“thermal radiation”译为“热辐射”是可以的,但易为人误确为“温度辐射”,这是因为“thermal”一词也有“温度的”之意,因此为区别于“热辐射”,索性将“thermal radiation”作为“温度辐射”的相应英文词,另外我们还按“温度辐射”的中文,直译为“temperature radiation”,这就更不致于发生混淆了。即:热辐射 heat radiation温度辐射 temperature radiation,thermal radiation这样就比较合适些,其中temperature radiation可作为“温度辐射”的主要英译名,而thermal radiation这一英译名尽可能不用,以免混淆。通过本文的探讨,我认为可以对“词符其义”与“约定俗成”的界线,有进一步的认识,即只有深入词目的实际涵义、关键意义及词面意义,发现其关键意义尚未突破词面意义时,“约定俗成”的办法才可采用,如已突破,就必须改变名词,以满足“词符其义”的总原则,不应再强调“约定俗成”。注释: *参见《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6年1-2期1页。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科技术语中,绝大多数的术语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些单词型术语,一般都是构成词组型术语的基本成分,它们是词组型术语的建筑材料,我们对于这些单词型术语,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绝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对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材料主要来自国家标准《GB-5271数据处理词汇》,这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术语标准,此外,我们还从《辞海》中选取了一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单词型术语,因此,本文的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汉语单词型术语的基本的结构情况。一、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类别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出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由词组构成的术语。因此,可以把术语系统中的术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另一类是词组型术语。有的单词型术语可以用作词组型术语的组成成分,又能单独用作术语;有的单词型术语只能用作词组型术语的组成成分,不能单独用作术语。我们把前者叫做“独立的单词型术语”,把后者叫做“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术语,它们只不过是术语的组成成分。根据单词型术语所属的词类的不同,可把单词型术语分为如下几种:(一)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前面可加“这种”、“这个”或“一个”等词语修饰;2.后面不能带“着”、“了”、“过”等时态助词。例如,“数据,信息,算法,规程,信号,变元,参数,首数,尾数,序号,算子脉冲,符号,地址,比特,串,块,库,表”等等。名词可以独自充当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的组成部分。名词用N表示。(二)形容词: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作名词的修饰语;2.可以作谓语;3.前面可加“很”。例如,“绝对,抽象,空,纯,低级,高级”等等。形容词一般都出现在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单独用作术语。形容词用A表示。(三)动词:动词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可加“着”、“了”、“过”等时态助词;2.前面不能加“很”作修饰语;3.前面不能加“这个”、“一个”作修饰语。例如,“读,写,复制,译码,选取,清除,消零,打印,装入,穿孔,保留,示踪”等等。动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组成成分。动词用V表示。(四)限定词:限定词有点象形容词,它们都能作名词的修饰语。限定词与形容词的不同之处在于:1.形容词可以单独用作谓语,而限定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语;2.形容词前可加“很”,而限定词前不能加“很”。列表比较如下:例如,“单,双,宏,伪,例行,相对,一元,二元,全同,离散,自动,时序,实时,共同,平均,递归,横向,纵向,批式,单步,步进,高速,定期,动态,远程”等等。限定词广泛地出现于词组类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组成成分,它们一般不能单独作术语。在汉语的计算机术语系统中,限定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注意,“相对”是限定词,“绝对”是形容词。因为“相对”不能单独做谓语,“绝对”能单独做谓语;“相对”前不能加“很”,“绝对”前能加“很”。限定词用QA表示。(五)副词:副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2.不能修饰名词。例如,“再,不,只,自,未,立即”等等。副词一般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汉语中,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是,在汉语的术语系统中,副词可以修饰名词。例如,“立即指令”,“立即地址”等。这是科技汉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副词用AD表示。(六)方位词:方位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它的语法特点是:1.前面可加“很”、“不”等副词修饰(“间”前不能加副词修饰);2.可与介词一起组成方位结构,也可以不用介词,前面直接加名词,组成方位结构。例如,“前,后,内,外,中,间”等等。方位词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是出现于词组类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方位词用FN表示。(七)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它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不能加“着”、“了”、“过”等时态助词;2.后面只能直接接动词或动词词组。例如,“可,可能,能够”等等。情态动词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情态动词用MV表示。(八)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如“一,二,三”等等。在汉语术语系统中,我们规定“零”是名词,不是数词。数词可以单独用做术语,也可以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数词用C表示。(九)量词:量词又称单位词,它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词类。量词一般用于数词之后,不同的名词,要求用不同的量词。在汉语术语系统中,量词多用来表示科学单位,它与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给予特别的注意。例如,“个,倍,比特,分贝”等等。量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量词用L表示。(十)结构助词:这是一种没有词汇意义的功能词,用于表示结构关系。例如,“的”是一个结构助词。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在汉语的术语系统中,我们规定,任何单词或词组,加了结构助词“的”之后,就成了一个形容词词组。结构助词绝对不能单独用作术语,它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结构助词用PR表示。(十一)介词:这也是一种表示结构关系的功能词。它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接名词作介词的宾语,组成一个介词结构;2.后面不能加“着”、“了”、“过”等助词。例如,“对,按”等。介词绝对不能单独作术语,介词结构也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介词用P表示。(十二)名动同形词:名动同形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语法的特征之一,并使汉语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独特性质。名动同形词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类,它兼具名词和动词的许多语法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个”或“一个”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后面可以加“着”、“了”、“过”等助词,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不能加“很”作修饰语,这是名词和动词区别于形容词的特征。名动同形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在科技术语中,名动同形词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名动同形词也可以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组成成分,由于名动同形词的特殊性质,导致词组型术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歧义现象,这又使得汉语的词组型术语具有与印欧语截然不同的许多特点。例如,“模拟,输入,输出,转换,定义,循环,计算,处理,编码,生成,操作,进位,触发,翻译,结合,存取,分割,设计,分配,测试,检测,表示,传送,运算,排序,分类,编辑,说明,保护”等等。名动同形词用NV表示。(十三)名形同形词:名形同形词也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形容词,但是,它兼具名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前面可以加“这个”或“这种”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可以单独用作谓语,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可以加“很”作修饰语,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例如,“等价,准确,自然,对称,关键,标准,实际”等等。名形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形同形词用NA表示。(十四)形动同形词:形动同形词也是单独的一类词,它既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动词,但是,它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特征:1.前面可加“很”,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2.后面可加“了”、“着”等助词,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3.可以单独作谓语,这是形容词和动词共同的语法特征。例如,“重复,固定,集中”等等。形动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形动同形词用AV表示。(十五)名连同形词:名连同形词是单独的一类词,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连接词,但是,它兼具名词和连接词的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种”或“这个”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可以把其前和其后的两个单词或词组连接起来,这是连接词的语法特征。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术语中,常常出现名连同形词。例如,“与”、“或”,它们既是连接词,但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它们又同时是运算的名称,是名词,如“或运算”、“与运算”,在这里,“或”和“与”都是运算的名称,它们应是名连同形词。名连同形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连同形词用NC表示。(十六)名限同形词:名限同形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限定词,但它兼具名词和限定词的语法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个”、“这种”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不能单独作谓语,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不能受“很”修饰,这是名词和限定词共同的语法特征。例如,“顺序,多数”等。“异”本来是一个限定词,但是,在计算机术语中,它还可以是运算的名称,如“异运算”,因此,我们也把它看成是名限同形词。名限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限同形词用NQA表示。(十七)动限同形词:动限同形词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动词,又不是限定词,但是,它兼具动词和限定词的语法特征:1.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2.前面不能加“很”,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3.可以单独作谓语,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4.后面可加时态助词“了”,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例如,“同步,绝缘”就是动限同形词。动限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动限同形词用VQA表示。上述的各种“同形词”,一般语法书中大多作为兼类词来处理,这样,在语法分析时,势必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区分兼类词,设法在不同的条件下,使这些兼类词归入某个确定的词类。这种做法在术语工作中是不足取的,它将会导致混乱。其实,兼类词的大量存在,恰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这些兼类词正是汉语词类的特点,正是汉语特有而其它语言不常有的独特的语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把它们当做汉语中单独的词类来看待,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一步研究汉语术语的语法特点,从而开辟汉语术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二、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单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稳态”这个词,由“稳”和“态”两个语素组成,这两个语素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有意义的语素并不都能独立使用,“稳”这个语素可以独立使用,而“态”这个语素虽有意义却不能独立使用。我们把能独立使用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把不能独立使用的语素叫做“粘附语素”。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粘附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单词可由自由语素结合而成,也可以由自由语素与粘附语素结合而成。只由一个语素(当然是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1〕。我们只讨论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因为它们是在术语词条中,实际遇到的单词型术语。至于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由于它们只在词组型术语中出现,并不形成单独的术语词条,从术语工作的实际出发,可以把它们放在词组型术语中进行研究,本文中暂不讨论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的问题。汉语中的独立的单词型术语主要有名词术语、动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名形同形词术语、名限同形词术语,下面分述它们的结构。(一)名词术语:名词术语按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1.单纯词:单词本身就是一个自由语素。例如,“零,与,或,反,门,位,串,块,组,字,顶,层,级,库,域,段,表,数,阶,序,道,带,区,行,帧,轴,芯,熵”。根据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又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种。单纯词中的单音词,有些值得加以特别的注意:“氢,氧,氮,碳,硅,磷,溴,铁,铜,银”等单纯词代表化学元素的名称。从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看出,每一个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都有明显的标志,它们带有表义的偏旁。非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带有“气”字头(“气”)、“石”字旁(“石”)、三点水儿(“氵”),分别表示元素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气体、固体、液体等不同的状态,除“汞”之外,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烃,烯,炔;醇,酚,醚;胼,腙;苯”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它们分别带有“火”字旁、“酉”字旁、“月”字旁、“草”字头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类属。“数,和,差,积,点,线,面,角,圆,场,力,功,热,波,光,电,磁,酸,碱,盐”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自然科学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长期使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不断地派生出新的合成词或词组来。例如,由“电”构成的物理学术语有“电场,电子,电荷,电量,电势,电视,电路,电阻,电压,电解,电磁波,电动势,发电机,无线电”等等。单纯词中的多音词大多数是外来语。例如,“盘尼西林(来自英语penicillin),卡博霍林(来自俄语КАРБОХОлин,一种治高血压的药),密陀僧(来自梵语mud-arasingu,一种无机化合物,即氧化铅,也叫黄丹),模特儿(来自英语model),尼古丁(来自英语nicotin)”等等。2.附加式:在主要语素前附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合成词。一般说来,前缀和后缀都有某种概括或抽象的意义,它们只是构词的辅助成分,当它们与主要语素结合在一起时,其意义才明确地显示出来。在汉语术语中,用附加式构成的术语是不少的。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前缀有“反,超,非,相,单,被,多,总,类,准,半,自,过,分,第,逆,不,无,子”等。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后缀有“性,度,率,化,体,子,质,剂,物,法,式,学,系,量,论,炎,素,计,仪,器”等。值得注意的是,“子”既是前缀,又是后缀。在这些前缀和后缀中,当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时,它们就可以当做单词来看待。但是,目前我们还提不出有效的标准来判断究竟独立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看成单词。在汉语数据处理术语中,用附加式构成的术语举例如下:例如,加前缀:“子程序”。加后缀:“自动化,规格化,标准化,数字化”;“控制论,信息论”;“精度,准确度”;“准确性,锁定性,可靠性,维修性”;“算子”。汉语术语中的这些前缀和后缀,统称“语缀”,它们不仅可附加在语素上,还可附加在单词甚至词组上。这是汉语术语构成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3.联合式:由两个语素平行地联合而成。例如,“信息,语言,误差,差错,空白,宇宙,机械,阻抗,疏密”。4.偏正式: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大部分名词术语都是偏正式的。例如,“硬件,主机,软件,算法,变元,参数,标量,向量,首数,尾数,整数,实数,字长,字节,字段,底数,基数,矩阵,终端,限幅器,数据基,字符基,字符集,连接符,试探法,二进制,有效值,受限名”。“器”是一个粘附语素,它前面加上其它语素构成的语言成分,是一个合成词,而不是词组;“机”是一个自由语素,它前面加上其它语素构成的语言成分,是一个词组,而不是合成词。从这个观点看来,“计算器”是一个合成词,而“计算机”则是一个词组。合成词与词组之间的界限不是很容易确定的,除了考虑语素的独立性之外,还要考虑语义的完整性。目前,我们还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来区分它们。5.动宾式:前一个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名词性语素,这个名词性语素的功能类似于动词性语素的宾语。例如,“结果,询站,分时,作业,比热,积分”。6.主谓式:前一个是各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类似于动词性语素的主语。例如,“位置,语用,电流,像差,脉博,血沉”。7.音译式:模仿外语的读音,并将其译写为汉字。例如,“比特(来自英语bit),山农(来自英语人名Shannon),哈特莱(来自英语人名Hartley),摩托(来自英语motor),锆(来自英语zirconium或德语Zirkon),马达(来自英语motor),雷达(来自英语radar),拓扑(来自英语topology)”等等。其中,“比特,山农,哈特莱”表示单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术语,为了突出它们的地位,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叫做单位词。8.音译意译式:其中一个语素按音译,另一个语素按意译。例如,“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ethod),斐波那契搜索(Fibonacci search),布尔运算(Boolean operation),伦琴射线(Rntgen ray),本生灯(Bunsen burner),居里点(Curie point),夫琅和费谱线(Fraunhofer lines),伏打效应(Volta effect),伏打电池(Voltaic cell),安培计(Anperemeter),莱顿瓶(Le-yden jar),马赫数(Mach number),巴黎绿(Paris green),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等。其中的音译部分多是代表发明者或发现者的名字,有时也代表地域。8,补充式: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表示这一事物的计量单位,以补充该事物的含义。这是名词术语的一种特殊的补充式,与一般的补充式不尽相同。这样构成的名词术语通常表示事物的通称。例如,“星座,土方,钢锭,光束,壳层”。名词术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用偏正式构成,其次是附加式、很少使用主谓式、动宾式、联合式,它的补充式有着特殊的形式。这是名词术语合成词的特点。(二)动词术语:动词术语采用下列方式构成:1.单纯词:例如,“读,写”。2.附加式:在语素后附加词缀“化”,表示某种变化的过程。如“量化,液化、汽化”。“化”既可用于构成名词术语,又可用于构成动词术语。3.偏正式:例如,“复写,复制,直译,紧缩,左调,右调,遥控”。4.联合式:例如,“合并,寻找,整理,监督,引导,捕足,覆盖,调试,修补,交叉,调度,涨落,燃烧,膨胀”。联合式中的各个语素,一般应该是动词性的。5.补充式:前一个语素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语素的功能相当于动词性语素的补语。例如,“返回,迁出,迁进,抹除,扩散,吸附,稀释,合成,化简,击穿,浓缩,导出”。6.动宾式:例如,“求反,采样,译码,解码,填零,消零,置零,置值,分段,仿真,编码,置位,复位,整卡,通分,移项,检波,调谐”。动词术语的合成词,偏正式用得比名词术语少得多,而更多地采用动宾式、联合式、补充式。(三)名动同形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采用下列方法构成:1.偏正式:例如,“隐含,蕴含,否定,下溢,预存,对换”。2.联合式:例如,“编排,模拟,变换,包含,舍入,运算,比较,询问,取代,记录,传送,翻译,转换,搜索,结合,编辑,调整,指示,汇编,编译,填充,调用,连续,循环,转移,传送,开关,浮动,处理,执行,保护,存储,扭斜,维修,计算,碰撞,摩擦,起伏,伸缩”等等。3.补充式:例如,“排除,移入,删除,移出,输入,输出,说明,展开,存入,证明,溶解,凝固,沸腾”。4.动宾式:例如,“编码,进位,移位,换页,退格,回车,换行,转义,告警,作废,排序,分类,分枝,编址,失效,置址,还原,通讯,守恒,失真”。名动同形词术语极少使用偏正式,大量使用联合式、动宾式、补充式、完全没有使用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这是名动同形词术语合成词的特点。(四)名形同形词术语:名形同形词术语采用联合式和动宾式构成。1.联合式:例如,“准确”。2.动宾式:例如,“等价”。(五)名限同形词术语:名限同形词术语多用联合式构成。例如,“顺序”。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中文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动宾式、联合式、补充式以名动同形词术语用得最多,其次是动词术语,名词术语用得最少。2.偏正式以名词术语用得最多,其次是动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用得最少。3.只有名词术语使用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其它各类术语一般不使用。三、汉语偏正式术语中的语义关系由偏正式构成的术语,其中的两个语素都是实语素,这两个实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我国语言学家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2〕,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这种修饰和限制的关系在语义上划分为以下几种:1.表示性质:例如,“直角,重根,变星,切线,直线,纵波,实象,合力,相似形,同位素,共价键”。2.表示用途:例如,“导线,烧杯,漏斗,量筒,滑轮,计数管,电离室,变压器,避雷针,蓄电池”。3.表示质料:例如,“硅钢,钠云,磷酸,氧气,氢弹,银粉,晶体管,碘钨灯,中子星”。4.表示数量:例如,“三角,半径,八线,四维,单键,二极管,双曲线,二面角,三相点,三棱镜”。5.表示领属:例如,“圆弧,数轴,球面,物镜,光源,音频,能带,电力线,原子能,定义域”。6.表示方式:例如,“平动,对流,偏振,互感,串联,裂变,衍射,跃迁,公转,电解”。7.表示形状:例如,“曲线,梯形,平面,圆柱,凸镜,彗星,丁字尺,正方形,云形规,环形山”。8.表示方位:例如,“外角,旁心,中线,邻域,左旋,右旋,下弦,南极,对顶角,子午线,红外线”。9.表示程度:例如,“微扰,真空,透视,极值,巨星,弱酸,短波,高频,遥控”。10.代表发明者或发现者的名字:例如,“李代数,韦达定理,杨辉三角,黎曼几何,罗素悖论”。11.表示颜色:例如,“白热,红磷,黄金,绿矾,灰光,黑洞,白垩,赤道,紫铜,红宝石”。12.表示动力:例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视,电铃,气锤,煤油炉,煤气灯,核潜艇,核电站,酒精灯”。13.表示地域:例如,“英制,莱顿瓶,侏罗纪,克山病,大理石,钱塘潮,北极星”。14.表示比拟:例如,“水银,银河,天鹅座,龙卷风,珠母云,芥子气,香蕉水”。一般地说,由偏正式构成的术语,都是与这个术语的后一个语素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只是范围的大小不同。极个别的情况,如在“碳黑,铜绿,铁兰”等术语中,后一个语素是表示颜色的,而整个的术语则是表示矿物的,整个术语的义类与后一个语素的义类各不相同。四、汉语术语中的语缀汉语术语中的语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在用附加式构成术语时,这些语缀与主要的语素结合起来,把整个术语的意义明显地表示出来。这些语缀也可以与单词或者词组结合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辅助成分。我国学者对于汉语术语中的语缀也进行过许多研究〔2〕,这里,我们将有关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汉语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前缀如下:1.“反”:表示相反、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反函数,反对数,反正切,反粒子,反作用,反时针,反散射,反三角函数,反弹道导弹”。2.“超”:表示超过、超出。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超音波,超高压,超低温,超音速,超导体,超巨星,超固态,超氧化物,超几何级数,超精细结构”。3.“非”:表示不属于某类事物或某种范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非导体,非溶液,非零解,非金属,非极性键,非静电力,非偏振光,非电解质,非理想气体,非弹性碰撞”。4.“子”:表示某一事物的一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子程序,子系统,子公司”。“子”也可以用作后缀。5.“相”:表示彼此相关。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少数为形容词。例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相差,相斥,相邻,相等,相交,相切,相似”。6.“单”:表示简单纯一。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单质,单根,单相,单体,单色,单晶,单原子,单名数,单细胞”。7.“被”:表示受动。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被加数,被减数,被乘数,被除数,被积式,被溶质,被诱物,被覆线,被吸附物,被开方数”。8.“多”:表示数量大。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多相,多极,多细胞,多环路,多元酸,多面体,多边形,多项式,多极矩,多重线”。9.“总”:表示全部。它构成的术语大多数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总焓,总温,总压,总面积,总位移,总效率,总电导率,总信息量,总溶解热,总吸收系数”。10.“类”:表示类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类星体,类金属,类蛋白,类新星,类矿物,类地行星,类氢离子,类空矢量,类正弦函数,类辐射物质”。11.“准”: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当作某种事物、过程、状态或理论看待。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准直线,准光波,准卫星,准元素,准原子,准导电体,准电介质,准线性理论,准稳定状态,准静态过程”。12.“半”:表示不完全,或者表示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半群,半影,半导体,半胶体,半透膜,半微量,半变态,半抗体,半透明,半流体,半自动,半衰期”。13.“自”:表示自身。它构成的术语为动词、名词、名动同形词或形容词。例如,“自乘,自激,自转,自旋,自感,自调制,自变量,自同步,自同态,自共轭,自相关函数”。14.“过”:表示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名动同形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过乙酸,过电流,过电压,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硫化钾,过硫化钠,过耦合,过扫描,过饱和,过稳定,过冷”。无机化学中的“过氧化某”和“过硫化某”指的是含有过氧基-O-O-和过硫基-S-S-的二元化合物。15.“分”:表示分支、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分点,分力,分路,分米,分克,分音,分相,分对数,分压力,分矢量”。16.“第”:表示序数、次第。它构成的术语为序数词或由序数词和名词结合而成的名词词组。例如,“第一,第一项,第二层,第三列,第四维,第三纪,第二代”。17.“逆”:表示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名动同形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逆定理,逆元素,逆矩阵,逆算子,逆时针,逆反应,逆运算,逆平行,逆卡诺循环,逆康普顿效应”。18.“不”:表示否定。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形容词。例如“不等号,不等式,不变量,不变点,不尽根,不锈钢,不定积分,不同类项,不规则,不科学”。19.“无”:表示没有。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无理数,无机物,无线电无旋场,无影灯,无穷大,无核区,无条件,无定型碳,无坐力炮”。汉语术语中常见的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1.“性”: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例如,“惯性,弹性,塑性,酸性,碱性,反射性,腐蚀性,挥发性,对偶性,有界性,模糊性,概率性,离散性,层次性,任意性”。2.“度”:表示事物的性质所达到的程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角度,弧度,散度,梯度,速度,密度,自由度,电离度,溶解度,灵敏度,离散度,可懂度”。3.“率”: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曲率,斜率,几率,频率,功率,圆周率,离心率,折射率,放大率,电阻率”。4.“化”: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也可以构成名词。例如,“液化,汽化,氧化,风化,熔化,溶化,硬化,老化,蜕化,极化,量子化,机械化,电气化,名词化”。5.“体”:表示物质存在的状态。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气体,液体,固体,流体,刚体,导体,磁体,晶体,天体,绝缘体,类星体”。6.“子”:表示某种自成一体的单元。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原子,粒子分子,量子,光子,电子,中子,质子,胶子,核子,黑子”。7.“质”:表示构成物体的材料。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媒质,介质,胶质,杂质,电解质,顺磁质,抗磁质,电介质,蛋白质”。8.“剂”:表示有某种化学作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是名词。例如,“试剂,氧化剂,还原剂,引发剂,干燥剂,防腐剂,催化剂,腐蚀剂,抑制剂,激活剂”。9.“物”:表示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化合物,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氧化物,骤合物,参考物,媒介物,生成物”。10.“法”:表示某种方法。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合成法,图象法,速算法,变分法,优选法,焙烧法,数学归纳法,量子统计法,逐点测定法,历史比较法”。11.“式”:表示有某种规律或关系的符号的组合,或者表示某种方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等式,分式,因式,根式,代数式,行列式,方程式,分子式,化学反应式,质能关系式,串行式,并行式,模拟式,喷墨式”。12.“学”:表示有系统的知识学科。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声学,神学,光学,热学,力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生物学,地质学,历史学,热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微波波谱学,数理语言学,太阳物理学,天体光谱学,天文年代学,宇宙纪年学,天文地球物理学”:13.“系”:表示彼此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晶系,星系,力系,参考系,坐标系,均相系,太阳系,银河系,光谱线系,元素周期系,直角坐标系”。14.“量”:表示事物的数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矢量,变量,重量,质量,能量,动量,热量,电量,流量,原子量,信息量,光通量,弹性模量,裂断模量”。15“论”:表示某种学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数论,场论,函数论,概率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论,天演论,潜在歧义论,气体分子运动论”。16.“炎”:表示某种炎症。它构成的术语均为医学名词。例如,“肺炎,肝炎,皮炎,发炎,脑膜炎,肠胃炎,腮腺炎,静脉炎,气管炎”。17.“素”:表示具有某种基本性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元素,核素,卤素,色素,同位素,纤维素,抗菌素,叶绿素,胰岛素,维生素”。18.“计”:表示测量的装置。例如,“比重计,电流计,电压计,磁强计,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雨量计”。19.“仪”:表示观测、演示或检验的仪器。例如,“光谱仪,陀螺仪,地球仪,质谱仪,经纬仪,天象仪,三球仪,月地运行仪”。20.“器”:表示某种仪器或器官。例如,“计算器,示波器,整流器,加法器,喷雾器,吹干器,听诊器,生殖器”。前缀和后缀可以结合起来同时附加在某个语素的前后,构成单词或词组。例如,“超星系,总效率,半自动化,非弹性体,非周期性,反铁氧体,准自由电子论”。在现代汉语术语中,语缀比在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中要丰富得多,这是现代汉语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语缀多数是由具有实在意义的单词或词根逐渐虚化而来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完全虚化了。例如,前缀“第”、后缀“子”等。有的正在虚化,现在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这些意义一般是比较抽象、概括的。例如,上面所述的大多数语缀,特别是附加前缀(如“反、超、非、单、被、多、总、准”等),都还处于虚化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单词。目前,这类语缀还在不断增加。这是现代汉语术语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汉语的语缀不仅可以附加在词根或单词上,还可以附加在词组上。例如,“反双曲函数,非线形规划,波粒二象性,同素异形体”等术语中的附加前缀“反、非”和附加后缀“性、体”。而在印欧语言中,语缀一般是不能附加在词组上的。这是汉语术语的又一个特点。加在词组之前的语缀,为了结构分析的方便,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当作单词来处理。如果不把加在词组之前的语缀当作单词处理,那就势必要承认词组加了语缀之后变成单词,这与传统的构词法理论是不相容的。可见,汉语术语的这一个特点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挑战〔3〕。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术语学的研究固然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是,与此同时,它反过来对于语言学研究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定于2003年第4季度发射第1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它将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3个发射自主研制开发载人航天器的国家。一、 我国载人航天为什么要从飞船起步载人航天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1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3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4号送上九重天。那么,至今,人类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3种航天器,我国为什么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呢?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激烈的争论过。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决定从飞船起步,并起了一个有中国特色而且非常动听的名字——神舟号。同时,考虑到我国在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方面已拥有相当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以及有可能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所以,我国飞船的起点非常高,一开始就瞄准了当代最先进的第3代飞船——3舱式载人飞船。二、 先进的神舟号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由轨道舱(也叫工作舱)、返回舱(又称座舱)、推进舱(或叫服务舱、设备舱、仪器舱)和1个过渡段组成。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因而必不可少。它不仅和其他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舱内设置了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座椅前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还装有照明灯和通信设备等必需的设备。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即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过渡段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他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飞船顶部还有1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千米),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神舟号飞船返回时,返回舱落到地面,推进舱被抛弃,而轨道舱则留轨工作半年。这是我国飞船与众不同之处。国外的做法是:航天员返回后,飞船的轨道舱就废弃在轨道上了。我国的神舟号飞船却具有“留轨利用”的功能。留在轨道上的轨道舱由太阳能电池翼继续供电,舱内的仪器设备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像卫星一样自主地工作半年左右,因此能充分发挥飞船的“余热”。三、 载人航天的7大系统进行载人航天仅有载人飞船是远远不够的。载人飞船的发射、运行和返回,离不开运载火箭、航天员选拔与训练、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和返回着陆场等系统的支持与保障。所以,我国载人飞船工程是由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7个系统组成。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是影响航天员安全最主要的因素。载人航天用的运载火箭除了要有足够大的推力外,还必须保证高可靠性。发射我国神舟号飞船的长征-2F火箭能把飞船送入200~450千米高的轨道。其上增加了故障检测系统和逃逸救生系统。火箭飞行的可靠性达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99.7%。航天员系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这是一个以航天员为中心的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复杂系统,涉及到航天生命科学和航天医学工程等许多重要领域。航天员系统一般包括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航天员的医学监督与保障、航天环境医学、航天工效学、航天员个人装备、航天员的营养与食品、航天员选训中心等。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学和流体科学等实验。载人飞船的发射场在选址时,除应具有发射其他航天器的条件之外,还必须更多考虑人的安全问题,如雷电天气较少,有较好的空中和地面电磁环境;火箭的发射方向上近百千米范围内最好没有高山密林和较集中的居民点等。当航天员乘坐飞船在太空飞行时,还需要强大的地面支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我国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包括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海上测控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西安测控中心、各地的测控台站和测控船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挥调度下,可保证神舟号在上升段的测控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并能完成在轨运行和返回阶段的重点弧段的测控通信。载人飞行必需建设可供返回用的着陆场。由于飞船使用降落伞回收,所以着陆场的要求不像机场那样高。其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船着陆前后的测量通信、飞船着陆后的搜索回收、营救航天员和对舱内的有效载荷进行处置。着陆场要有足够大的面积以适应较大落点偏差的情况。我国根据国情和飞船运行轨道特点,在内蒙古草原上建造了主着陆场,并备有酒泉副着陆场,还设立了若干陆上应急救生区和海上应急救生区,以防备出现各种特殊情况,保证飞船安全着陆和顺利回收。四、 4艘飞船步步高至今,中国已成功发射了4艘神舟号试验飞船。神舟1号首次采用了“三垂”新模式,即在厂房完成对飞船、火箭联合体进行的垂直总装和测试,然后将其整体垂直运至发射场,最后进行垂直测试与发射。中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与神舟1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2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神舟2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及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和空间材料等领域的实验。神舟3号的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能模拟人体代谢和人生理信号等的“模拟人”,它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也是我国一个创新。神舟3号还增加了逃逸与应急救生功能。在飞船的待发和上升段,一旦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的情况,可以由地面或飞船发出指令,把装载航天员的舱体与火箭分离开来,让航天员得以逃生。神舟4号飞行试验是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在充分继承前3艘无人飞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这艘飞船增加了人工控制和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等多项功能。科技人员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飞船发射后的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4号飞船搭载了两个穿航天服的“模拟人”,旨在对船内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进行更全面考核,以便对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船内载人的安全性、可靠性,为中国今后真正实施载人飞行奠定基础。以“模拟人”这种无生命载荷取代动物,在飞船内模拟、检验飞船载人状态,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首创。在飞行中,载人航天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全面参加了试验,先后在太空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试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研究项目;预备航天员在发射前也进入飞船进行了实际体验。飞船在轨飞行期间,船上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我国已经成功发射的4艘“神舟”飞船,基本上都是在相对较为寒冷的季节发射升空的。这种情况不是巧合,主要原因如下: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多个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我国的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远望1、2、3和4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除了远望1号外,其他3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则极为恶劣,尤其是在冬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航天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神舟”飞船的发射要尽量避免安排在南半球的冬季。五、 新船更上一层楼中国已经基本建成高安全、高可靠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神舟5号飞船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飞船已完成总装总测阶段,搭载的科研设备都通过验收,现正整装待发。中国的载人航天梦想即将实现。据悉,神舟5号拟在白天发射。以往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时间一般在凌晨和子夜,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仪易于捕捉到目标。而神舟5号将在白天发射主要是考虑到白天温度将有利于发射人员工作,也易于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充分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神舟5号与神舟4号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神舟5号的头部是圆柱体,而神舟4号的头部是半球体;神舟5号舱内比较空,为的是尽可能给航天员留出空间,神舟4号里面则装满了实验仪器和物品。实现载人飞行,确保航天员安全是关键。针对航天员的安全问题,神舟5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说,中国有信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他说:“我们在设计飞船时有一个原则,就是飞船的每一个系统要做到‘一次故障,正常飞行;二次故障,安全返回’。换句话说,当一个系统第一次出现故障时,要做到飞船能正常运行,出现第二次故障时,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5号飞船认真汲取前4艘飞船的研制经验,在诸多关键技术方面又进了一步,安全性、可靠性万无一失。比如,轨道舱和返回舱连接处需要多个螺栓来加固,但当两个舱在太空分离时,螺栓需要立即“松绑”,也就是“连要连得可靠,断要断得干脆”。这就是舱段之间的连锁技术。通过前几次上天测试,这项技术将在神舟5号得到升华。此外,像飞船如何进行空中姿态调整,穿过稠密大气层时如何不被烧蚀,如何利用空气作用安全着陆等技术环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都一一得到完善。六、 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即将实现载人飞船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要完成出舱活动、太空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中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中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将突破以飞船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卫星组网和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批航天关键技术。这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为实现载人航天,还将为中国今后进行深空探测、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做准备。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术语是知识传播、技术传递、科技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工具,存在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术语标准化,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标准化的手段,通过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反映出其本质特征,进而为概念选择或寻求最适当的术语,力求达到术语的精确性和单义性,即一词一义(避免多义词)、一义一词(避免同义词),从而避免信息交流过程的歧义与误解。术语标准化通常是各专业领域实现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术语数据库(又称术语库)是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对术语信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工具,是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利用术语库可以全面、迅速、准确地从大量术语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可以发现库中所存术语的多义性、歧义性,排除数据的冗余性、不一致性,进而维护数据的正确性;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服务。面向概念的术语库,含有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是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工具;多语种术语库是翻译工作、语言研究与教学、科技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往来所需要的;而向知识型的术语库(有时又称概念库)又是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至于人工智能的实现所必不可缺的。因此,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对科技、教育、出版、贸易、语言研究、标准化管理,以及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若干特点1.基础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是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术语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具,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基础性。2.综合性。术语学是涉及到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信息科学、科学分类法和各种具体学科及专业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更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情报学、管理科学以及电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3.紧迫性。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日俱增,新概念、新术语大量涌现,以手工方式对大量的术语进行分类编目处理、分析研究以及检索已经越来越困难。根据ISO/TC37文件,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发布国际术语标准大约300个,正在制订过程的国际术语标准草案(DIS)国际术语标准建议草案(DP)合计大约200个。我国现已发布国家术语标准600余个,所含术语词条10多万条,并且在其他非术语标准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术语词条。这样大量的术语,若没有一个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进行管理,极易出现各种问题,给标准化管理工作带来困难。4.复杂性。一般来说,术语库中的数据有以下特点:(1)数据量大。通常每条术语及其定义需占用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上千字节;(2)数据类目多。比较完善一些的术语库的数据类目通常有数十项甚至上百项;(3)数据类型复杂。有些定义中含有图形(片)、公式、复杂的符号等计算机较难处理的数据类型;(4)数据关系多样。例如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术语间的同义、反义、近义关系,行话与方言的限定关系等,既有一一对应关系,又有一对多关系,还有多对多关系。设计术语库的数据结构,记录或字段间的拼链是非常复杂的工作。5.艰巨性。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难度大,且综合性强,涉及多种学科以及高新技术,其中一些技术至今在世界上仍处于开发阶段。例如,大数量汉字处理问题,简繁汉字及日本、南朝鲜所用汉字的兼容处理问题;图形(片)、符号、公式处理问题;数据库标准化与术语库专用软件的开发问题;批量数据输入输出技术(如光电识别、语音识别);异机种联网等。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必需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据有关资料,国外几家大中型(含10万或10万条以上术语)术语库,仅术语库应用软件的开发一项就都耗资十万美元以上。财力、物力的不足,使得大型术语库的开发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受到限制。6.社会效益显著。无论各行各业都有术语,无论是在行业内部,还是在各行业之间,以至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想要尽力避免歧义和误解,都必须进行术语标准化工作,而术语库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毋庸赘言,术语库的建立具有明显和现实的社会效益。7.经济效益长远。信息交流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术语标准化、术语库的建设又是信息交流所不可缺少的。同时,术语库的研究又涉及到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些经济上极具开发价值的领域,对电子辞典、知识库系统、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具有商品价值的实用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它具有潜含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三、国外术语库概况及问题分析术语学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刚刚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则在六十年代刚刚开始。六十年代末,欧洲共同体翻译公司希望利用计算机为翻译人员迅速地提供多语种术语。欧共体的重要文件需使用英、法、德、荷兰、丹麦、葡萄牙、希腊等多种语言,建立多语种术语库可以为翻译人员迅速查询新术语提供方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欧共体以上几种官方语言文件中的术语协调和统一。欧共体术语库——EURODICAUTOM于七十年代建成,该库存有25万条术语,17万5千条术语缩略词,每年更新术语1万条左右,并包含了以上除希腊语(因为是非拉丁字母的语言)外的所有语种。该库由欧共体提供财政支持。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的术语库——NORMATERM。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最初是为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叙词表》提供资料。该库只收录法国国内和国际标准中的术语,存有2万多条术语,使用法语,提供英语对应词,每年新增术语约1000条。经费来自法国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和工业的赞助。加拿大政府的术语库——TERMIUM。该库主要用来满足对加拿大两种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术语进行核实和标准化。现存有术语大约300万条,包含90多万个记录,其中英、法两种语言的术语数据记录80万个,专名数据记录9万个,惯用法数据记录1万个,以及包含英、法、德、西班牙四语种对应词的数据记录3万个。加拿大政府提供全部财政开支。德国语言管理局的术语库——LEXIS。该库主要用于翻译目的,现存有上百万条术语,使用英、德、法、俄、波兰、荷兰、意大利七种语言,年更新/新增术语3万多条,经费由德国政府提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术语库——TEAM。该库是出于公司生产和贸易的需要和用户的要求而建立的。现存有术语上百万条,使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荷兰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年更新新增术语1万条,对外实行有偿服务,现已自付盈亏。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DOK。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只收录官方规定的标准化术语,对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现收有近十万条术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1977年,世界上共有术语库16个。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受到重视,1979年4月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为此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专题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一本“术语数据库(Infoterm Series 5:Terminological Data Bank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论文专集。八十年代,术语库得以迅速发展,ISO/TC371986年底统计,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46个,1989年再次统计时已达到74个。世界上术语库统计情况见小表:注1:国际组织的术语库有3个设在美国;2个设在法国;2个设在瑞士;1个设在意大利。注2:多国术语库中一个为欧洲——阿拉伯术语库,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另一个为阿拉伯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的术语库,设在突尼斯。注3:地区性组织的术语库为:欧共体术语库,设在卢森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术语库,设在法国巴黎。注4:以上所列术语库中,有少部分是正在开发中,例如中国机械科技情报所的机电工程术语库。八十年代建成的比较有影响的术语库有:前苏联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院的术语库——ASITO。该库主要用于标准化管理,提高国民经济术语信息服务的效益,已收录标准化术语12万余条,年处理能力为1万条左右,含俄、英、法、德术语索引。该库使用两台大型计算机,有45个终端,工业部门和480余个科研、教育、出版、科技情报、图书馆等部门使用该库。丹麦术语库——DANTERM。该库建在哥本哈根经济学院,用于研究、教学和对外咨询,含有丹麦、英、法、德、西班牙等各种术语,已录入了从8000多篇论文中摘录的术语。德国夫浪和费研究院的术语库——GL0T。该库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使用德语,含有英语、法语术语对应词,并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定,由我国学者为该库配加了国际标准ISO 2382《数据处理词汇》的中文(汉字)术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近又有不少术语库在微机上建成。1989年11月下旬,国际术语情报中心又召开了“术语工作与高级微机的应用”专题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术语网通讯(TermNet News)出版了一期专刊,介绍了若干在微机上建成的术语库系统。据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加林斯基先生介绍,现在世界上有各类术语库达200余个。根据对现有的统计数据的分析,现有的术语库大致可分为:政府或官方机构建立的,多用于管理目的,例如标准化管理、语言管理等;科研与情报部门建立的,多用于科学研究、科技交流、翻译等;大学或教育、文化机构建立的,多用于语言、翻译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对外咨询等;工业部门或企业公司建立的,多用科技交流、经济贸易和商业目的等。并且越是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科技、教育、文化、贸易等发展的国家与地区,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就越受到重视。根据表1的统计,欧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的近70%,但是其中东欧、前苏联术语库仅占欧洲术语库总数的不到10%;亚洲术语库占世界术语库总数为不到10%,其中有半数又是建在日本。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发达国家具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来开发高质量、多功能的术语库;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信息传递的数量、速度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了术语库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ISO/TC37最近又向ISO中央秘书处建议,建立国际标准化术语数据库。国际上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进展很快,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1.兼容性差,库间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早些时候没有制订关于术语库开发方面的国际标准,因而,各国际组织、各国所建术语库在硬件、软件、数据项、数据格式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兼容性较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ISO/TC37的重视,正在着手制订有关标准,现已完成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WD 11(工作草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并提出新工作项目:NWI 16《面向翻译工作的术语编目》、NWI 18《术语工作文献管理》等。但是,在术语库标准化的国际活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前苏联对ISO 6156的修订就提出了非常强硬的意见(ISO/TC37/SC3 N45,en)。2.质量层次不一,规模大小不一。现已建成的术语库有的含定义,有的不含定义;有的术语和定义选自权威性的标准、辞书,有的仅选自一般性的词典;大的库专业领域覆盖面广,词条数量大,语种包含多,用户遍及各行各业,小型库专业狭窄,词条数少,属于建库单位自建自用。各库之间的科学性、实用性、易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技术指标都无法比较与评价。3.重复开发,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库最初设计未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不得不经常变换计算机机型,重新开发软件。有些库换代频繁,加拿大的TERMIUM库建于1974年,现已开始运行第四代;苏联ASITO库第一代1981年开始使用,1985年就改用第二代;欧共体的EURODICAUTOM库一开始运行在IBM 370/158计算机上,以后又改用Siemens 7760计算机;瑞典技术术语中心的术语库TERMTOK一开始使用微机,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不得不改用DEC-10数字计算机,IR系统3RIP对话式数据库。4.中文(汉字)术语库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世界上只有个别术语库含有少量的中文(汉字)术语,尤其是简繁汉字、日本和南朝鲜汉字兼容处理问题仍未真正解决。5.多语种术语库有待进一步完善。多语种术语库,尤其是含汉字术语库,无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还是在建立各语种对应的术语概念分类体系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6.术语库的综合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不显著。利用术语库制作出版物、电子辞典,以及支持开发具有商品价值的机器翻译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等有待进一步研究。7.发展不平衡,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术语库开发进展缓慢。在术语库研究与开发方面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四、国内术语库开发简况我国术语库研究与开发工作于1989年年初开始。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于1989年年初决定建立标准化术语库,拟收录国家术语标准、其他国家标准中的术语词条,IS0、IEC等国际组织的术语标准及标准中的术语词条,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前苏联等)的标准化术语。现该库仍处于调研和试开发阶段。机电部机械科技情报所1989年开始建立机电工程术语库,规划收录五十万条术语,第一期工程拟收录专业术语25万条,分20几个门类,100多个专业。该库小型试验库在微机上完成,使用中国科技情报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发的Micro CDS/ISIS通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定义功能,能较方便地按用户需要定义数据库,每个数据库记录最多可有200个字段,其下还可以定义子字段,字段均为不定长,可重复;用户可根据需要设计录入工作单,对数据库记录进行追加、修改、编辑等操作;该软件具有多种检索(顺排全文本,倒排各种逻辑操作)功能,多种数据输出格式,可以方便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该软件留有用户编程接口,用户可开发设计自己的应用程序,并与其衔接;该软件还支持光盘存储和IBM-PC局部网络,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术语库开发用的软件。该术语库多语种处理采用信通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QSML多语种处理系统软件,效果也不错。总之该库模拟库的开发是比较成功的。该库开发中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1.根据其计划,建设该库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耗费在对入库术语和定义的组织审定及外文对应词的选配上。2.这样大型的,多语种的术语库,还没有解决数据批量输入的问题,靠人工键盘录入无论是在术语库生成(需要大量数据的录入)阶段还是日常的数据维护与更新,都是比较困难的。3.许多机电工程方面的概念,其定义需要用图象(片)加以说明,如何开发图象(片)数据库,并解决与文字库的联接问题也是该库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4.现有的多语种处理软件还不十分理想,不能同时处理简繁汉字、日文、南朝鲜文中汉字,而且俄文处理是采用双字节,字母间隔大,比较难看,也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机械情报所正在通过国际术语情报中心邀请国外有关专家对该库进行评估。此外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含有二万条应用语言学术语的术语库。该库设有六个数据项,含术语的英文对应词;中国科技情报所周智佑研究员等利用微机建立了一个情报与文献标准术语库,收录了28项有关文献与情报国家标准中的术语约200条,该库设有10个数据项,配有英文对应词。以上两个库均使用dBASEⅢ软件,在IBM-PC微机上开发而成,属小、微型自建自用术语库。dBASEⅢ数据库软件是国内比较流行,并且汉化较好的一种软件,但也有一定局限,例如,可处理数据的容量小,处理速度慢;采用定长记录,空间浪费较大等,不十分适合大型多功能术语库的开发。目前,还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工部、地矿部等单位均表示了建术语库的意向。总的来看,我国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以及经济的实力,技术的保障等方面都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各有关建库单位对国际上的经验研究不够,缺乏足够的国际资料,而现有的资料又利用率不高。各单位分散开发,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合作。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采取了以下措施:1.1990年3月成立了第三分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委员会。该分委会由术语学、辞书编纂学、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机器翻译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代表十多个单位,以加强该领域内的协调与合作。2.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1989年以来组织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出国参加国际会议10多人次,邀请国外专家访华,组织报告会和座谈会近10次。3.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加入国际术语网(TermNet),以获得完整的国际资料和更多地参与有关国际活动。4.决定搜索、整理现有的国际资料,翻译出版《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5.提出并制订一套建库国家标准,以对我国各单位建库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保证建库质量以及未来各术语库间信息资源共享。五、术语库开发用系列国家标准的构想1.基础工作由于我国有许多单位已经开始建库工作,而在建库标准化方面并无直接可参照使用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建库国家标准的制订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研究国外的经验与教训,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考虑建库中的各种问题;其二,收集并综合国内各建库单位建库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使制订的标准适合我国术语库开发的实际需要。2.标准制订的三个阶段鉴于目前我国建库的进展状况,建库系列标准应分三步走。首先,在研究国外经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制订《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解决建库过程应该考虑什么,必须注意那些问题,做那些工作。但是只提出原则性规定。因为在建库方面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规定宜粗不宜细,要在各单位建库之前或之中搞好标准化原则与方法的协调。其次,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一部分特殊(具体)规定,解决建库工作应如何做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术语数据库开发用文件编制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参照ISO/TC37/WD 15);《对入库术语信息源、数据项、数据结构的基本要求》;《对术语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参照ISO 6156);《术语库间数据交换的方法与技术要求》;最后,解决术语库建成后的检验、评价、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制订:《术语库的审查与验收》;《术语库的运行与维护》;《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参照ISO/TC37/WD 11)等。3.标准制订过程的协调在制订标准过程中,需吸收术语学、标准化学、辞书编纂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逻辑学、情报学、管理学以及各有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参与,也要吸收各建库单位的代表参与,搞好标准化协调工作。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向国外介绍我国正在开展的有关工作。在最近召开的有关国际会议,我们介绍了我国建库及建库国家标准制订方面的工作,引起了一些国际反响。ISO/TC37/SC 3以编号文件的形式分发了我国的有关资料:《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草案讨论稿纲要,英文本)ISO/TC37/SC 3 No.73。《中国的术语标准化工作》(英文本)ISO/TC37/SC 3 No.74。其次,促请国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向我们提供他们的经验。目前,我们已收到加拿大有关机构来信,希望我们提供我国建库标准草案的中文本,并表示愿意译成英文,法文后,与我国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挪威等国的有关机构也向我国提供了他们建库方面的有关资料。最后,是加强与国外或国际有关机构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奥地利、前苏联、日本、加拿大等有关方面均有意向与我国在该领域内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与合作。六、我国术语库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1.两项国家标准91年完成审定报批:《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术语/辞书编纂记录用磁带交换格式》。2.已翻译有关国际文件:ISO 6156《术语/辞书编纂记录中用磁带交换格式》;ISO/TC37/WD 11《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技术报告》;ISO/TC37/WD 15《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和术语编目的数据元目录》;ISO 1087《术语学词汇》;ISO/DP 10241《国际术语标准的制订与编排》;ISO/TC37/WD 10《概念体系(发展与表述)》;ISO/TC37/WD 860《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Infoterm 8-87 en《奥地利标准的术语数据库》;Infoterm 11-8 en《计算机辅助术语文献工作与知识传播——发展中国家的术语工作和知识管理》;Infoterm 12-87 en《术语数据库的分类体系》等。3.有关专家撰写论文及背景材料,例如:冯志伟《国外术语库研制概况》;安树兰、姜树森《ISO 6156参考资料——书目信息磁带交换格式》等。4.两项新国家标准项目已列入计划,落实经费:《术语数据库开发规范》,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3年;《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技术要求与评价》,国家语委负责起草,制订期为1991-1994年。七、《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基本框架《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草案的主要内容有:1.术语库开发的宏观管理建议分为三级:国家级标准化术语库;部委行业术语库;基层术语库。分别提出管理要求。2.术语库类型及其结构描述类型划分为:面向概念型、面向翻译型、面向特定领域型和其他特殊用途型四类。结构划分为:信息源、输入端人机接口、术语库主计算机系统、术语库中处理的数据、输出端人机接口、库间(机-机)接口、用户等若干功能块。分别提出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3.质量控制对构成术语库系统的各功能部分提出质量要求,对术语库系统在质量、性能、功能、效益费用比、兼容性等方面规定了若干基本要求。4.过程控制对建库过程规定了若干阶段及基本要求。5.生成和使用对术语库生成和使用的有关方面,例如数据输入、检索、排序、输出、更新等规定了一些基本要求。6.维护与管理简述了维护与管理的几个方面及基本要求。7.信息资源共享简述了库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层次和基本要求。八、《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国家标准草案的基本内容该标准草案提供了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在磁带上的组织和标识方法,为单语种和多语种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规定了一种通用的格式。该标准还包括四个附录:附录A是经国内著名语言学、术语学专家研究确定的“汉语术语库推荐用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B为“ISO 6156规定的术语数据项及其标识符”;附录C是“信息交换说明书”示样;附录D是相关的国际标准目录。该标准不仅为我国各单位术语库间磁带交换提供了统一格式,而且还为国际上术语库间涉及到汉语术语与辞书条目数据的交换提供了依据。九、结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建库标准的制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项工作,要搞好这两项工作,需要各有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一道研讨术语库的研究与开发,及其标准化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众多的科技术语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科技术语构成一个概念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属—种关系”,有上位概念术语、下位概念术语等。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科技术语也可以构成一个概念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整体—部分关系”,有整体概念术语、部分概念术语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根据术语语义的异同,存在着单义术语、多义术语、多源术语、同义术语、等价术语;根据术语语音的异同,存在着同音术语;根据术语字形的异同,存在着异形术语、缩略术语;根据术语与其它语言的关系,存在着借用术语;此外,术语还存在着地域分歧、译音、转写、科学单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科技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术语学应该认真地研究并切实地解决的。本文不打算从逻辑学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于与语言学有关的术语之间的某些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供有志于研究这些问题的同志们参考。^^一、单义术语只代表一个概念的术语叫单义术语(monosemous term)。在某一语言中,如果一个术语只代表一个概念,而这一个概念反过来也只能用这一个术语来表示,那么,这种单义术语就叫做绝对单义术语(absolutely monosemous term)。例如,汉语的“北极星”是一个单义术语,因为它只能代表北极星这个概念。但它不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在汉语中,北极星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术语“勾陈一”或“小熊α”来表示。又如,汉语的“处暑”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它只代表二十四节气中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的这个特定的节气,而这个特定的节气也只用“处暑”这个术语来表示。再如,汉语的“实数”也是一个绝对单义术语,因为它只代表某个数,这个数可以在固定基数数制里表示为一个有限的或无限的数,而具有这种性质的数也只用“实数”这个术语来表示。术语学要求术语具有单义性,因此,单义性就成为了术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个追求目标。然而,在实际上,即使是命名时已获得绝对单义性的术语,在其使用过程中也往往会得到一些附加的含义,而逐渐改变其单义性。所以,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二、多义术语如果一个术语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又有某种语义上的联系,那么,这个术语就叫做多义术语(polysemous term)。多义术语可以出现于同一个概念系统之中,也可以出现于不同的概念系统之中,由多义术语所表示的若干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往往难于察觉,需要进行细心的观察和研究。概念属于内容方面,术语属于表达方面,因此,多义术语可图示如下:例如,英语的head可表示“头(动物的躯体)”和“柄(工具的一部分)”。法语的tête可表示作为动物躯体一部分的“头”和作为物体一部分的“头”(如螺钉的“头”或床的“头”)。俄语的голова可表示“人的头”和用具的“头部”。它们都是多义术语。有时多义术语可以表示许多概念。例如,英语的carrier这个术语至少就代表着如下十二个概念:1.载波;2.承载子,承载形;3.载体;4.载流子;5.载波频率,基频;6.运载工具,搬运车;7.航空母舰;8.载架;9.带基因者;10.带病体;11.鸡心夹头;12.带菌者。处于不同概念体系中的多义术语,可根据其概念体系或所属学科的不同来区分其意义的差异。例如,英语的bridge这个术语,在建筑学中表示“桥”,在音乐中表示弦乐器上“琴马”,在牙科学中表示“齿桥”。概念体系不同,多义术语的含义各不一样,还不至于造成科学交流的困难。但是,就是在同一学科的同一术语系统中,有时还会存在多义术语,这就会造成科学交流的困难。在术语规范化中,这种多义术语是要尽力避免的,为此,必须进行多义术语的分离。例如,在ISO-2382《数据处理词汇》中,“并行操作”(parallel operation)这个术语代表如下两个不同的概念:1.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执行两个或多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2.在同一瞬间出现两个或多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同一个关于数据处理的概念系统中,出现这种多义术语是不容许的。因此,ISO-2382国际标准针对这种情况作了多义术语的分离工作,把表示第一个概念的操作叫做“共行操作”(concurrent operation),把表示第二个概念的操作叫做“同时操作”(simultaneous operation),而把“并行操作”这个术语,用于表达下述概念:“在单个设备中,共行地完成几个操作的一种操作方式;或者在两个或多个设备中,共行地或同时地完成几个操作的一种处理方式”。这样,便把“并行操作”这一个多义术语,分离为“共行操作”、“同时操作”、“并行操作”三个术语,使用时不会产生混淆。在术语工作中,多义术语的分离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多义术语所表示的几个概念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这几个概念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那就不是多义术语,而是几个不同的同音术语了。例如,汉语中的“复数”这个术语,在语言学中是表示一个以上的数的语法范畴,当所指对象超过一个时,就用复数。但是,在数学中,汉语的“复数”却是表示由有序的一对实数组成的数,可书写成a+bi的形式,其中,a和b是实数,i2=-1。在“复数”这个术语所表示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复数”不是一个多义术语,而是两个含义各不相同的、没有联系的同音术语。多义术语与同音术语有时并不太容易区分。有些在一般人看来根本没有联系的概念,在专门研究词源学的专家看来,说不定还是有一定联系的。不过,在术语工作中,我们一般并没有必要追溯到词源,词源学上的根据,只能作为术语工作的参考,我们应该着重考虑术语的当前意义。^^三、多源术语在对两种语言中的术语进行翻译时,原语中的不同术语,可能会被译为同一个形式的术语,这样,译语中的这个术语,是来源于原语中的多个术语的,它具有多个来源,叫做多源术语(multiple-original term)。当把英语术语译成中文术语时,往往会在中文中产生多源术语。例如,“比例因子”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两个英语术语scale factor和scaling factor,因此,它是一个多源术语。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在取比例尺中被用做乘数的数。1/1000这个比例因子,可用于将数值856、432、-95和-182压缩在-1到+1范围内”。又如,“逻辑移位”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两个英语术语logical shift和logic shift,因此,它也是一个多源术语。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对于一个计算机字的所有字符都同样对待的一种移位”。有时,一个中文术语可能会有两个以上的英文来源。例如,“操作码部分”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三个英语术语:operation part,operator part和function part。在数据处理这一专业领域内,其含义是“指令的一部分,通常它只包含要执行的操作的显式说明”。多源术语可能会导致多义术语。例如,“数字的”这个中文术语,来源于三个英语术语:numeric,numerical和digital。前两个英语术语的含义是“指用数表示的数据或物理量的一种属性”,而后一个英语术语的含义则是“指数字或者用数字表示的数据或者物理量的一种属性”。这样,“数字的”这个中文的多源术语便成了多义术语。为了分离这个多义术语,有人建议把前两个英语术语译为“数值的”,只把后一个英语术语才译为“数字的”。多源术语还可能导致同音术语。尤其是当把不同学科的英语术语译成中文时,由于学科之间没有彼此协调,不同的英语术语在不同的学科中,可能会被译成同样形式的中文术语,而这两个英语术语在概念上并无联系,这样,就导致了同音术语。例如,“复数”这个中文术语,在语言学中来自英语术语plural,在数学中来自英语术语complex number,这两个英语术语在概念上没有丝毫的联系,因此,“复数”这个多源术语就变成了同音术语。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为了避免多源术语导致同音术语,要提倡在不同学科的术语之间进行协调。^^四、同义术语在同一语言中,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术语表示同一个概念,那么,这些术语就叫做同义术语(synonymous term)。例如,“食盐”和“氯化钠”这两个术语,都是表示一个氯原子和一个钠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它们是同义术语。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中,同义术语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都是可以彼此替换的。例如,在数据处理术语中,“作业流”(job stream)、“输入流”(input stream)和“运行流,(run stream)这三个术语,都是表示“提交给操作系统的待执行的作业或部分作业的表示序列”,它们在数据处理专业的文章中,是可以彼此替换的。有的同义术语有使用地区的差别。例如,英语中的“span”各“range”这两个数据处理术语,中文都可译为“变化范围”,它们的含义都是“一个量或函数可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但是,range这个术语用于澳大利亚,而其它说英语的地区则用span。这是同义术语使用时的地域差异。同义术语过多,往往会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因此,在术语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同义术语,在表示同一概念的各个同义术语之间进行比较,选取最好的一个作为标准术语,其它同义术语,根据用户对它们的使用态度分别进行处理。例如,在ISO-2382《数据处理词汇》中,“双稳触发电路”(bistable trigger circuit)、“双稳电路”(bistable circuit)、“双稳触发器”(bistabletrigger)和“触发器”(flip-flop)等术语是同义术语,它们都表示具有两个稳态的触发电路,其中,flip-flop这个术语,在美国用作双稳电路,而在英国则用作单稳电路,为了避免混淆,ISO-2382国际标准规定“在任何意义上都强烈反对使用它”,而bistable trigger这个术语,在字面上并未强调“电路”,术语的字面含义不太明确,ISO-2382国际标准规定“反对使用”这个术语。导致同义术语产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而误造术语,对于这种术语,在术语规范工作中应予取缔。2.由于不同的学派、学科分支以及不同的厂家的标新立异,使得同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术语来称谓它。3.由于标准化工作没有做好,对于新产生的同义术语未能及时处理。4.由于某些翻译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未经深思熟虑而随便生造术语。术语工作者应仔细地注意这些因素,尽量做到同样一个概念只用同样一个术语来表达,这对于科技交流是大有好处的。如果在一定的专业领域中,某些同义术语只能在一些上下文环境中彼此替换,而在另外一些上下文环境中不能彼此替换,则这样的同义术语叫做准同义术语。例如,在英语中,relation和relationship这两个术语,其含义都是表示“关系”,但前者多用于描述事件,而后者多用于描述状态,它们出现的上下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它们是准同义术语。又如,英语中的solenoid(螺线圈)和coil(线圈),法语中的baque(环)和anneau(圆圈),俄语中的АМОРТНВАТОР(减衰器)和ВУΦЕР(缓冲器)都是准同义术语。有时,由于术语的使用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往往会把一些并非真正的同义术语误认为同义术语,这样的术语叫做假同义术语。例如,在英语中,有人常把elasticity与plasticity这两个术语误认为同义术语,其实,前者指“弹性”,后者指“塑性”,其物理含义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它们是假同义术语。在研究同义术语时,应该注意排除假同义术语,不要让它们扰乱了研究者的视线。^^五、等价术语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叫等价术语(equivalent term),不同语言之间的等价术语,其内涵和外延都是完全重合的。同义术语仅用于描述同一语言内的术语,而等价术语则用于描述不同语言之间的术语。例如,汉语的“操作系统”及英语的“operational system”这两个术语,都是表示“控制计算机程序的软件,其功能包括作业调度、排错、输入输出控制、会计、编译、存储分配、数据管理以及有关的服务性操作”,它们是分布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因而它们是等价术语。又如,汉语的“流程图”、英语的“flowchart”、德语的“Flussdiagramm”这三个术语,都是表示“对某一问题的限定、分析或解法的图形表示;在这种表示图中,用符号来代表操作、数据、流向、设备等等”。它们是分布于汉语、英语和德语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因而它们是等价术语。在日常语言中,处于不同语言之中的完全等价的词语是很少的。由于各语言系统内各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对应语言成分很难完全等价。例如,法语的mouton与英语的sheep并不完全等价,法语的mouton既可以指“羊”,又可以指“羊肉”,而英语的sheep只能指“羊”,英语中的“羊肉”这一概念,则用mutton来表示。由此可见,法语mouton一词在法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与英语的sheep一词在英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并不一样。在专业术语中,由于标准化工作的效果,却存在着大量的等价术语。这些等价术语的存在,是术语能够执行其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保证。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不同语言之间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的等价性,历来是术语标准化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语言中的术语是否等价,主要根据它们在各语言术语系统中的定义来判定。定义是判定术语等价性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英语的programming这一术语,在汉语中译为“程序设计”,但汉语的“程序设计”从字面含义来看,却有两种意义:一种是解释为偏正结构,“程序”是修饰语,“设计”是中心语,其字面含义是“程序的设计”,另一种是解释为主谓结构,“程序”是主语,“设计”是谓语,其字面含义是“程序被设计”,仅只从字面含义来判断,很难决定汉语的“程序设计”与英语的programming是不是完全等价。但是,根据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它们都表示“程序的设计、书写与调试”,可知汉语的“程序设计”这一术语,按定义应该是“程序的设计”,而不是“程序被设计”,从而可判断这两个术语是等价术语。^^六、同音术语如果一个术语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在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那么,这个术语就是同音术语(homonymous term)。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术语,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术语,只不过因为语音外壳相同,看起来貌似一个术语而已。同音术语可图示如下:内容A,B,C各不相同,在语义上也没有联系,但它们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X。至于如何来解释“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就是在词源上没有共同的来源;有的学者则认为,所谓“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使用语言的人们的头脑中已不复存在,并不一定要考虑词源。在不同专业领域中的同音术语,造成的交际障碍并不严重,它们的具体含义可以由上下文来判断,一般不会引起误解。例如,英语中的bark是同音术语,它有如下的含义:1.树皮;2.狗吠,狐叫;3.三桅帆船。这些含义之间在语义上没有相互联系,它们的使用领域也各不相同,不会造成交际上的严重障碍。在印欧语中,同音术语可分为同音同形异义术语和同音异形异义术语两种。例如,英语的arm可指“上肢”,亦可指“枪支”,法语的grève可指“河流的沙滩”,亦可指“罢工”,俄语的кпюч可指“键”,亦可指“源泉”,它们都是同音同形异义术语;英语中的sun(太阳)和son(儿子),法语中的mer(海洋)和mère(母亲),俄语中的лут(草地)和лук(弓),则是同音异形异义术语。此外,在印欧语言的术语中,还有一种同形异音异义术语,在ISO/DIS 704国际标准中,也被算为一种特殊的同音术语。例如,英语的tear(泪,发音为[ti])和tear(撕开,发音为[tε]),法语的fils(纱线,发音为[fil])和fils(子孙后代,发音为[fis]),俄语的ЗАМОК(锁,键,重音在第二个音节)和зАМОК(城堡,重音在第一个音节),这些术语在各自的语言中,词形相同,但发音不同,意义也不同。严格地说,这类同音术语只能算为同形术语,而不能算为确切意义上的同音术语,因为它们的发音并不完全相同。在汉语中,同音术语与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同音汉字的大量存在,许多同音术语仅只是发音相同而字形往往不同。例如,“公式”、“公事”、“攻势”、“工事”,其发音都是gōngshì,而字形则各不相同,这很象印欧语言中的同音异形异义术语。^^七、异形术语在汉语中,如果一个术语由形状不同的汉字表示,这种术语就叫做异形术语(hetero geneous term)。异形术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同义术语。例如,“日食”和“日蚀”,其读音都是rìshi,其含义都是表示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光被月球挡住的天文现象。“角色”和“脚色”,其读音都是juésè,其含义都是表示戏剧或电影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栏杆”、“栏干”和“阑干”,其读音都是lángān,其含义都是表示用竹、木、金属或石头制成的栏档的器物。“筹码”和“筹马”,其读音都是chóumǎ,其含义都是表示记数和进行运算的工具。“帐篷”和“帐棚”,其读音都是zhàngpéng,其含义都是表示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的器物。这种异形术语不能算为同音术语,因为它们虽然发音相同,但它们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同。由于这种异形术语表示的概念相同,我们把它们仍然算为同义术语。异形术语与一般的同义术语的区别在于:同义术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术语,而异形术语则是书写形式不同的一个术语。异形术语的规范化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在术语工作中,要提倡科技工作者尽量使用比较合理的术语形式和普遍通用的术语形式;编辑人员在审稿时,要尽量做到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中尽量不使用异形术语,使术语的使用前后一致。印欧语言中也有类似于汉语中的这种异形术语存在。例如,“布尔运算”英文可写为Boolean operation,也可写为boolean operation,前者用大写的B开头,后者用小写的b开头。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目前,在美国一般使用大写的B开头,在英国一般使用小写的b开头,也出现分化的倾向。^^八、术语的地域分歧由于使用的地域不同,术语常常会发生分歧。例如,“程序”这个术语,美国为program,英国则为programme。“流程图”这个术语,英国为flowchart,美国则有人用flow diagram。“开关点”这个术语,英国为switchpoint,美国则可用switch。“下推存储器”这个术语,美国为pushdown storage,英国则为pushdown store。在美国南部各州,“抽点打印程序”(snapshot program)这个术语,可叫做“抽点示踪程序”(snapshot trace program)。在中文术语中,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许多术语与大陆不同,术语的地域分歧也很明显。特别是在一些新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学科)中,这种地域分歧是十分严重的。例如,英语的accumulator,香港为“集数器”,台湾为“累数器”,大陆为“累加器”;英语的byte,香港为“数元组”,台湾为“拜”,大陆为“字节”;英语的jump,香港为“跃离”,台湾为“跳跃”,大陆为“转移”;英语的operand,香港为“运算元”,台湾为“运算数”,大陆为“操作数”;英语的peripherals,香港为“周边机”,台湾为“周边设备”,大陆为“外围设备”。有些术语,台湾和香港是一致的,而与大陆的术语则有差别。例如,英语的disk,港台均为“磁碟”,而大陆为“磁盘”;英语的flag,港台均为“旗志”,而大陆为“标记”;英语的memory,港台均为“记忆”,而大陆为“存储”;英语的program,港台均为“程式”,而大陆为“程序”;英语的software,港台均为“软体”,而大陆为“软件”;英语的subroutine,港台均为“副程式”,而大陆为“子程序”。这种术语的地域分歧,将会给科技交流和信息传递带来不便。在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也要逐步创造条件,通过学术交流,以期得到协调和达到统一。^^九、缩略术语顺应人们想用简易手段来表达复杂概念的愿望,把已有的术语加以缩短、简化,便得到缩略术语(abbreviated term)。缩略术语的大量出现,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是现代术语发展中的一种带普遍性的倾向。术语缩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首字母缩略法:取拼音文字表示的词组型术语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来构成缩略术语。例如,laser(莱塞)是英语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写;ADP(自动数据处理)是英语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的首字母缩写;MT(机器翻译)是英语Machine Translation的首字母缩写;GB(国家标准)是汉语拼音Guójiá Biāozhǔn的首字母缩写。2.截减法:截取某个术语的一个或几个音节来构成缩略术语。主要的截减方式有:i.截减原术语的前部,留下后部:例如,bus(公共汽车)是英语autobus的截减缩写,car(小汽车)是英语autocar的截减缩写。ii.截减原术语的后部,留下前部:例如,CAN(作废字符)是英语cancel character的截减缩写,ENQ(询问字符)是英语enquiry character的截减缩写。iii.截减原术语的中间部分,留下首尾部分:例如,Dr(医生,博士)是英语Doctor的截减缩写;Sté(公司)是法语Societé的截减缩写。iv.保留原术语的首、中、尾各一个字母:例如,Fbg(市郊)是法语Faubourg的截减术语;Cpt(现金)是法语Comptant的截减缩写。3.混成法:用词组型术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残缺成分构成缩略术语。又分下面两种类型:i.取词的首音节混合:例如,COMECON(经互会)是英语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 sistance的混成缩写;sysgen(系统生成)是英语system generation的混成缩写。在汉语术语中,通常取构成词组型术语的各个单词的第一个汉字用混成法来构成缩略术语,这是汉语缩略术语构成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机译”是汉语“机器翻译”的混成法缩写;“文改”是汉语“文字改革”的混成法缩写;“数理化”是汉语“数学、物理、化学”的混成法缩写。ii.取词组型术语中不同单词的词首和词尾混合:例如,pulsar(脉冲星)是英语pulse stellar中的pulse的词首和stellar中的词尾混合而成的;quasar(类星射电源)是英语quasi stellar中的quasi的词首和stellar中的词尾混合而成的;transistor(晶体管)是英语transfer resistor中的transfer的词首和resistor的词尾混合而成的。缩略术语本来是为了在科技交流中省时省力而产生的,但是,它的急剧增长,出现了大量的同形缩略术语,反而给科技交流带来不便。例如,仅在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英文缩写术语中,ST这个缩写术语可以表示如下39个不同的术语:Sawtooth(锯齿)、Schmitt Trigger(施密特触发器)、Sealed Tube(密封管)、Select Time(选择时间)、Shock Test(震动试验)、Shock Tester(震动试验机)、Short Ton(短吨,即907公斤)、Side Track(侧线,旁路)、Sidereal Time(恒星时)、Silicon Target(硅靶)、Single Throw(单掷开关)、Skin Track(雷达跟踪)、Sound Talkie(有声电影)、Sound Tape(声带)、Sound Telegraph(音频电极)、Sound Track(声迹)、Sound Trap(声阱)、Sounding Tube(测探管)、Special Tools(标准工具)、Standard Temperature(标准气温)、Standard Time(标准时间)、Standard Tube(普通电子管)、Star Tracker(恒星跟踪器)、Start Time(启动时间)、Starter(启动装置)、Static Thrust(静推力)、Steam(蒸汽)、Steam Trap(汽阱)、Steel Truss(钢桁架)、Stokes(沱,动力黏度单位,1沱=1平方厘米/秒)、Storage Tube(储存管)、Store(存储器)、Straight(直线)、Stratus(层云)、Studio-to-Transmitter Link(演播室到发射机间的传输线)、Summer Time(夏令时)、Supply and Transport(供应与运输)、Surface Transport(地面运输)、System Test(系统试验)。在这种情况下,缩略术语的规范化就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是术语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十、借用术语为了表达来源于其它语言中的某些概念,可以把其它语言中的概念以及表达相应概念的术语都借用过来,这种术语就叫做借用术语(loaned term)。借用术语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把其它语言中的术语毫不改变地借来,作为本语言的术语。例如,英语的crèche(日间托儿所)借自法语crèche;西班牙语的leitmotiv(主题)借自德语的Leitmotiv;英语的lieder(歌曲)借自德语的Lieder;汉语的“大本营”借自日语的“大本营”。2.把其它语言中的术语在拼写法上作某些改变,再作为本语言的术语。例如,英语的leader(首领)来自西班牙语的lider;英语的meeting来自西班牙语的mitin;汉语的“雷达”来自英语的radar;汉语的“钾”来自英语的kalium;汉语的“铍”来自英语的beryllium;汉语的“山道年”来自英语的santonin;汉语的“热瓦普”来自维吾尔语的rawap;汉语的“胺”来自英语的amine。3.把其它语言中的某些术语在拼写法上作某些改变后,再加上本语言中的某些词语,构成本语言的术语。例如,汉语的“本生灯”来自英语的Bunsen burner,“本生”是音译,而灯则是burner的意译;汉语的“霓虹灯”来自英语的neon lamp,“霓虹”是neon的音译,“灯”是lamp的意译;汉语的“尼克酸”来自英语的nicotinic acid,“尼克”是nicotinic的音译,“酸”是acid的意译;汉语的“佩落碱”来自英语的pellotin,“佩落”是pellotin的音译,“碱”则是加上去的汉语词;汉语的“微安培”来自英语的microampere,“微”是micro的意译,“安培”则是ampere的音译。4.按字直译。按照外语原术语逐字翻译而成。例如,英语的Flood-ligut(泛光灯)是由德语Flutlicht(泛光灯)逐字直译而成的;法语的module lunaire(登月舱)是由英语的lunar module(登月舱)按字直译而成的;汉语的“盲肠”是由德语的Blinddarm(盲肠)按字直译而成的:Blind的意思是“盲”,Darm的意思是“肠”;汉语的“鸡眼”是由德语的Hühnerauge(鸡眼)按字直译而成的:Hühner的意思是“鸡”,Auge的意思是“眼睛”;汉语的“病灶”是由德语的Krankherd(病灶)按字直译而成的:Krank的意思是“病”,Herd的意思是“灶”。汉语中的借用术语进行音译时,由于同音汉字较多,常常会产生许多异形的借用术语。例如,英语的hysteria这个术语,译为汉语时有“歇斯底里、歇斯的里、歇斯迭里、歇斯替利、歇斯德理、歇斯台里、歇斯的里亚、协识脱离、比斯的里”等等各种书写形式,这样会造成术语使用的混乱,在术语规范工作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十一、转写把一种字母表中的字符转换为另一种字母表中的字符的过程,叫做转写(translitera tion)。从原则上说,转写应该是字符之间一一对应的转换,也就是说,被转换字母表中的每一个字符,只能相应地转换为另一个字母表中的字符,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字母表之间能够进行完全的、无歧义的、可逆的转换。当转换字母表中的字符数目少于被转换字母表中的字符数目时,就必须使用双字母或其它的发音符号。这时,必须尽可能地避免随意的选择或者使用纯约定性的符号,应该尽量保持在语音学上的逻辑性。最普遍的转写是把基里尔字母、阿拉伯字母、希伯莱字母等非拉丁系统的字符转写成拉丁字母的字符,这种转写叫做“罗马化”(romanization)。日语的假名字母用其它的字母表字符来标记,也是一种转写。逆转写(retransliteration)是转写的逆过程,在进行逆转写时,转写系统的规则被逆向地使用,以便把已经转写了的单词恢复到它原来的形式。^^十二、译音把给定语言中的发音用转换语言的符号系统标记出来的过程叫做译音(trancription)。译音必须根据转换语言中的正字法规则进行,因而译音并不是严格地可逆的。译音可用来转换所有的文字系统,特别是在非字母文字中,译音是一种适合的转换方法。用汉字标记外语的发音,就是属于译音。目前,主要是用译音的方法来处理外国人名、地名和部分科技术语,把它们用汉字表示出来。由于使用译音这种方法时,对于同样的外语读音,所选择的汉字常常因人而异,使得译音的结果很不统一,必须进行译名的协调工作。为了译音的规范化,我国编制了多种语言的汉字译音表。例如,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编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就附有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与汉字的译音表。^^十三、科学单位在生产活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进行计量的单位,叫做科学单位(scientific units)。例如,用于计量长度的“米”,用于计量电灯功率的“瓦”,用于计量噪声声压级的“分贝”,用于计量金刚石质量的“克拉”等。科学单位是一种特殊的术语,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正逐渐采用国际单位制。1984年,我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我国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可以延续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国际单位制是在米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位制,其国际简称为SI.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有7个:1.“米”: 长度单位,单位符号为m.2.“千克”: 质量单位,单位符号为kg.3.“秒”: 时间单位,单位符号为s.4.“安培”: 电流单位,单位符号为A.5.“开尔文”: 热力学温度单位,单位符号为K.6.“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符号为mol.7.“坎德拉”: 发光强度单位,单位符号为cd.由这些基本单位可以得到许多导出单位。例如,由基本单位“米”可得到导出单位“平方米”来表示面积,由基本单位“米”和“秒”可得到导出单位“米每秒”来表示速度,再由这个导出单位“米每秒”和基本单位“秒”可得到又一个导出单位“米每二次平方秒”来表示加速度。导出单位的中文名称的读法应与其国际符号表示的顺序一致。符号中的乘号没有对应的名称,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无论分母中出现几个单位,“每”字只出现一次。例如,比热容单位的国际符号是J/(kg.K),其单位名称应读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不能读为“每千克开尔文焦耳”或“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国际单位制还包括国际单位词头和国际单位的十进制倍数与分数单位。国际单位词头规定了各个词头的名称和符号。例如,mega的中文名称为“兆”,符号为M,kilo的中文名称为“千”,符号为k,milli的中文名称为“毫”,符号为m,micro的中文名称为“微”,符号为μ,等等。国际单位的十制倍数与分数单位,由国际单位词头加国际单位构成,质量的单位由国际单位词头加“克”(符号是g)构成。例如,十进制倍数“千克”由国际单位词头“千”加“克”构成,分数单位“毫克”由国际单位词头“毫”加“克”构成。从上所述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研究与语言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7.
前言1984年10月正是英国伦敦的晚秋季节,笔者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第37技术委员会第二届全体会议,会上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术语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笔者收益匪浅。同时在准备参加这次会议过程中,汇集和学习了一些有关术语学的资料和著述,考虑到这个新兴交叉学科,我国学术界还比较陌生,根据个人粗浅的理解,对术语学的概况及其发展历史,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一、什么是术语学术语学(Terminology)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语言学、语音学、分类学、情报学、逻辑学和本体论密切相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专门探讨各学科术语的概念、概念分类,术语命名的原则、演变以及规范化等,一句话,就是研究各学科术语的命名原则,建立在语言学、逻辑学和本体论理论基础上。术语学虽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其进展速度很快,已建立起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领域,如算学语言、模式概率语言,符号逻辑学、语符学,类型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已有生物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年轻术语学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一,跨学科术语的单义性是科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工具;第二,专业细分性,新学科的涌现与诞生,必然创造出一批代表新概念的新术语和词汇,这两大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的发展,使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加之,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术语学已成为当代国际学术领域内一门极为活跃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当代术语学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从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关系得到论证。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控制论、系统工程、自动化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都涉及程序和程序语言问题,众所周知,人造程序语言,终归是参照自然语言规律编制的,无疑是自然语言的派生物,大量人造语言的出现与应用,为术语学提出了新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由此,不难看出,新学科、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术语学的进展,许多术语学家提出,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术语学的发展程度,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术语学研究的对象是经过定义的术语,而术语的定义根据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产物,总是与具体或抽象的实体相一致、相适应,事物的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正是概念分类的基础,是逻辑学和本体论的内容,术语学涉及到了哲学范畴,特别是在概念、概念系统分析中,强调概念的内涵(本质特征的总和)和概念的外延(同类性的实体总和)。术语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现实主义观点之上,这些理论与观点,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公布的文件中,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文件主要有:DP704《术语的原则与方法》(Principles of terminology)DP860《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International unification of concepts and terms)R.1087《术语学名词》(Vocabulary of terminology)R919《分类词汇编辑指南》等等。(Guid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raft standard detailed outline)二、术语学的发展历史术语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性学科。而术语的出现,实际上随着人类在社会舞台上活动和生活之始就已有流传,可以说,同人类社会活动具有相同的悠久历史。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概念和术语的使用,反映了欧洲古代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具有独特体系,反映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概念的术语,也具有光荣的传统。到了十八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日趋频繁和扩大,自然就涌现出大量反映科学技术概念的术语和词汇,于是术语的命名和统一就成为科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瑞典著名博物学家林耐(Linnee,1707-1778)1753年首创生物学命名双名法,开创了术语命名原则和方法论的研究。进入十九世纪,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各学科的科技协会,为了推动学术交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术语标准化的系统研究,像俄国技术协会的工作,都有一定影响。二十世纪初,1906年建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CEI),编订了《国际电工词典》,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术语标准化的发展。而术语学基本理论的建立和方法原则的形成,与奥地利学者E.沃斯特(Eugen Wüster,1898-1977)的成就分不开,他193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术语学的论文,闻名于世的《国际工程学,特别电工学语言的国际标准》(Die Internationale sprechnormang in der Techniki;Besonders in der Eletrotechnik,Berlin,VDI Verlag)。就在这篇经典性的论文中,他不仅阐述了术语系统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论述了术语学的基本原理,为术语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他相继发表了大量术语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诸如《普通术语学——一个介于语言学、逻辑学、本体论、情报学之间的学科》(1974)等,在他80岁高龄时,还发表了《术语学的基本理论与术语辞典编纂学》(Traduit dei Einführung in dei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而成为当代术语学的奠基人和权威。奥地利术语学界继承和发展了沃斯特的理论,他们多从哲学角度,强调概念在术语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给术语学在理论体系上增强了逻辑学上的论证。现在已形成了具有相当威望的维也纳术语学派。苏联也是术语学理论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塞弗金、萨哈洛夫、П.Л.库拉纳,B.C·库洛巴金等曾作过大量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标准化协会内,专门成立了术语标准委员会,1933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了术语委员会,后改为科技术语委员会,两个系统都做了大量工作,像术语标准委员会主席洛特(Lott,1898-1950)院士,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术语学论著,因而获得第一个术语学教授的光荣称号,他的代表作品《科技术语学构成原理》(Основы постройнной научно-tе-хнической теминологии)也是奠定术语学理论基础的重要文献之一,早为术语学界所公认。此外,德雷林教授在术语标准化方面作过大量工作,维诺库尔(Vinokur)则在术语词汇单位组成概念整体结构方面,作过系统论述。苏联科学院科学技术术语委员会的塞弗金(1869-1942)教授专门论述过苏联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受到广泛称赞。在这些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莫斯科学派。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术语原则与协调)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就设在苏联,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承担和负责这个分委员会工作。国际标准化协会(ISO)的诞生,为术语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936年,协会下就成立了技术委员会(TC37),其任务就是专门制定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相继在布达佩斯、巴黎、柏林、赫尔辛基等召开过术语讨论会,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2年停止了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建立,鉴于术语标准化的重要意义,1951年,在荷兰、奥地利等国家的标准化协会的积极倡议下,重新恢复了TC37技术委员会的活动,负责术语学原则的协调,探索和推荐各国标准术语,其具体规定是:1.一般术语:技术术语和概念原则;2.国际术语:国际技术术语的原则;3.单语词汇:单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4.多语词汇:多语专业词汇的编排原则;5.语言符号:专业词汇、著作目录中国际通用符号;6.其它符号:专业词汇中其它国际通用符号。TC37委员会重新建立后,积极地开展了活动,相继召开过各类专业问题的会议。1952年在哥本哈根召开了第一届会议,着重讨论了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工作规划及机构设置问题;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二届会议,会议主要通过了术语的特性和定义的原则;1958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三届会议,主要讨论了多语种词汇的格式及语言符号;1960年在柏林召开了第四届会议,通过了若干推荐标准,包括上文中提及的704《命名原则》,860《术语学词汇》等;1974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五届会议,主要修订和充实各类推荐标准。第四届与第五届会议相隔之长,也是由于各国对推荐标准十分关注,致使一个标准草案要经过多次专门性讨论会,协调会,这期间,相继在魁北克、巴黎、维也纳召开过多次会议。正是由于这些学术上的系统而深入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走向信息社会的一门反映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学科。1984年10月在伦敦召开的TC37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对术语学的基本理论,诸如概念及其分类,概念的特征及其与事物属性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足以说明术语学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发达国家中术语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观上述,当代术语学的发展,简要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术语学孕育与形成时期,沃斯特和洛特的论著,奠定了理论基础。2.六十年代中,欧洲共同体在卢森堡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翻译工作,为术语库的建立,创出了新路,把术语学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现代化基础上。法国标准化协会,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苏联等国相继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术语数据库,1979年在莫斯科召开的术语学讨论会和术语数据库讨论会,显示出术语学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七十年代以来,在奥地利维也纳建立了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及术语网络,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TC37委员会协作下,积极开展了术语人才的培训,促进了学术交流,协调了国际合作,大大丰富了术语学的理论基础。八十年代以来,术语学已成为世界学坛中非常活跃的新兴学科,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术语库体系日益扩大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向纵深发展,显示着术语学在各国科学技术现代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当代术语学学派术语学既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包括着本体论和哲学内容,因而对概念的理论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出现不同的学说,进而形成了当代术语学的四大学派。1.德国—维也纳学派奥地利是现代术语学的奠基人沃斯特的故乡,沃斯特的论文,既奠定了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也为术语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沃斯特逝世后,经过达尔伯格(I.Dahlberg)和沃尔西施(G.Wersig),莱比锡马克思大学霍夫曼(L.Hoffmann)等人的工作,使这个学派在术语学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在正为维也纳大学费尔伯(Felber)教授所继承和发展。费尔伯教授,不仅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学原则与协调(TC37委员会)的秘书,也是国际术语信息中心的主席,组织和领导着国际术语学的研究工作,曾两次来我国讲学。这个学派主要强调概念、概念体系,认为概念体系才是术语的基础,一个概念体系是由具有多层结构逻辑体系构成的,同时认为定义是用来确定概念,划定概念范围要受内涵和外延关系的制约。因此,他们在阐述术语学意义时,总是强调术语学是科学和各分支学科概念系统的原始基础,是传递知识、技术、各语种之间概念的工具。他们把术语学分为:(1)术语学的一般理论;(2)术语学在特定学科和语种中的理论;(3)代表特定学科领域中概念系统的集合词汇;(4)出版代表特定科学领域中概念的词汇。这些论点,在费尔伯教授最近编写的《术语学手册》中有更为系统而新颖的论证,并概括了一系列严格的方法原则,确保术语定义的一致性。费尔伯教授两次来我国讲学,对我国术语学的发展十分关心,经常寄赠有关论著和资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个学派不但在过去术语学形成中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当代术语学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莫斯科学派苏联术语学是在著名学者洛特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塞普林金(S.A.Caplygin)、德雷森(E.K.Drezen)、克里莫夫斯基(Klimofski)、戈龙文(B.Golovin)、丹尼连科(V.Danilenko)等人的工作形成了一支有影响的术语学学派,其中苏联科学院科技术语学委员会,在苏联术语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整个工作是在苏联标准化机构领导下进行的,因而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是:强调术语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属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认为术语本身来自科技各领域中的概念名称,反映着科技成就的新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术语学属于语言范畴,所以主张从一领域的语言单位建立概念体系,然后为概念定义,最后再确定术语。这个学派近年来,在术语分类、分类原则、术语特性、术语的概念、术语定义、术语在其它学科中的使用和地位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为术语学界所称赞。特别是在1959年由苏联科学院召开的第一届苏联术语学讨论会,引起国际术语学界的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的第一分委员会(术语学原则与方法协调)的秘书处就设在莫斯科,现由苏联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研究所具体负责。在第一分委员会主持和组织下,起草了《术语学词汇》(1087),《术语命名原则与方法》(704),《概念与术语的国际统一》(860)等文件和标准,对整个术语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3.加拿大—魁北克学派这是一个比较年轻而活跃的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没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学派奠基人,可以说是在七十年代初在术语学方面才有所发展的,它以集各派之长,综观各派理论与方法为特点。他们同样强调概念是术语的基础,认为概念单位构成了分类、定义以及命名的出发点,术语的命名应建立在概念的多层体系结构之上。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加拿大著名术语学家隆多(Cuy Rondeau)教授反复阐述概念、概念体系及其分类在术语学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术语在本质上是由概念与名称组成的语言符号,并作为特定概念总体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个学派十分重视翻译工作,他们也强调术语学是社会语言工具的论点。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建立,与魁北克推行“法语化运动”有着密切联系,现在拉瓦尔大学成立专门术语教学与研究机构,由隆多教授领导,他在著名的《术语学概论》一书中,对整个术语学的概念、发展历史等作了系统论述,受到术语学界的欢迎和称赞,这本书已由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隆多教授应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邀请,将于近期来我国讲学,专门讲授术语学理论。这个学派得到加拿大政府机构的支持和法语委员会的赞助,多次在加拿大召开国际性术语讨论会,对这个学派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TC37委员会第三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魁北克法语管理局内,负责研究专门词汇与编辑方法,由他们组织和主持起草的文件和标准有:《单语种分类词汇的编排》(4466),《分类词汇编辑指南》(919)等,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讨论和使用。4.布拉格术语学派捷克斯拉伐克的术语学工作,起始于三十年代,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保护两种民族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他们的论点,多侧重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术语学问题,深受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传统论点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古典的布拉格学派在术语理论上的继续,故称之为术语学上的布拉格学派。近年来,多从事于术语的特性和符号中的概念与名称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术语学方面的活动,参与了国际术语交流、协调和合作,取得较好的效益,他们还分别在捷克科学院(布拉格)和斯洛伐克科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召开过语言学和术语学专门讨论会。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克库莱克(K.Kocourek),他在1965年发表的论文《Term-in a jeho definice》深受术语学界称赞,其他尚有哈弗拉奈克(D.Havranek),霍莱斯基(J.Horecky),鲁登尼(M.Roudny),R·科楚莱克等人。提及布拉格学派,不能不涉及1926年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会,其创建人就是查理大学的马泰修斯(Vilém Mathesius,1882-1945)教授,在该学会发表的纲领性文件《布拉格语言学会论纲》中,反映布拉格术语学派中元老们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有层次的结构,同时反映出了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语言功能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因而可以论断,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更强调于理论基础,正像北京外语学院宋伟华在报告中所指的:他们不赞成用人造语言来统一各国的科技术语,认为这是不切实际,但也反对“民族化”的语言“纯正主义”。他们主张:“尽量使本族语的术语(本源术语)与相应国际术语保持概念上一致”,并力求在形、声上接近与相似。遗憾的是,在1984年伦敦的全体会议上没有这个学派的代表参加,未能当面了解这个学派的基本论点。北京外语学院朱伟华副教授曾在捷克斯洛伐克进修两年,对布拉格学派进行过专门研究,曾对这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做过系统介绍,发表过一些文章。5.其它在会议期间,我们尽可能地接触一些国家的代表和术语学家,了解他们在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统一工作的情况,像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萨格尔(J.C.Sager)教授,他在术语学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大会发言中,对概念及其分类的论述,十分精彩,博得与会者的称赞。最近从他的来信中,得知他在计算语言中心(CCL)的研究工作,越发显示出他在术语学研究中的独特论点。近年来,北欧国家的术语学研究及标准化工作,取得颇大的成就,像丹麦、瑞士学者在会议上的发言,反映出他们在术语学工作中的新观点。最近收到丹麦的H.皮茜特(H.Picht)副教授来信说,他主持的哥本哈根经济学院术语中心,建立了术语学专业课,并开展有关术语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此外,法国的吉伯特(L.Guilbert)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术语学的论著,他虽然多侧重语言学观点,但十分重视当代术语学的社会作用和经济实用价值,是术语学界中有影响的人物。联邦德国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术语学研究上独具特色。四、术语库1984年伦敦会议期间,TC37委员会的第四分组专门讨论有关术语数据库问题,由于多与一、二、三分委员会开会时间重叠,我们只参加了一次讨论会。这个工作组是由柏林德国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的,其任务是研究情报学,利用电子计算机磁带,及其在编纂术语和词汇中的应用,过去曾提出了DIS/6156《用磁带交换术语资料的形式》,在开展术语学工作使用电子计算机方面,起了推动作用,因而许多先进国家相继建立起不同规模的术语数据库。术语数据库就是一部概念和术语的自动系统词典,不但包括自动处理能力,而且也包括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是信息论诞生与发展的产物,尽管现有大多数术语数据库还处在第一代,但其功能已达到了输入、储存、查找、记录和输出,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局部问题,在较长时间内,提供某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全部术语。下面分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术语库的情况,供一般性了解:1.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术语数据库(EURODIOAUTOM)设于卢森堡,为1963年所建,是世界上最早建起的一个数据库,专门为翻译工作服务。1976年已拥有400,000个词条,这个库可以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荷兰和丹麦语等。2.魁北克术语库(BTQ)这个术语数据库是魁北克法语管理局于1969年创建,当时的容量就是34,000条,现在加拿大对术语工作十分重视,术语库规模不断扩大,如加拿大术语库,蒙特利尔大学术语库等。3.法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术语库(NORMATERM)为1972年初建,从编辑《国际标准化组织序词表》取得经验,进行了英文与法文的对译,截至1976年就拥有15,000个术语概念。4.加拿大术语库(BTC)开始,从统一广泛流传的词书、工具书和手册中的术语着手,现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术语分类系统,是一个多级性的,包括55个主要学科的序词表,1979年就收入800,000词条。5.瑞士技术术语中心术语库(TERMODOK)1968年开始组建,从术语汇编自动化着手,到1978年达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水平,现在的TERMODOK已是第四代,拥有75,000条术语可供使用。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语言管理局术语库(LEXIS)1966年开始输入第一批术语,其容量为120,000条,现在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广泛向翻译人员提供服务,可把英、俄、法文的科技论文译成德文,截至1976年就拥有900,000条术语,其中有40,000条属于电工学术语。7.全苏技术情报、分类和编码科学技术研究所(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классификаций и кодирования)创建于1979年,当时输入各类术语120,000条,近几年有了颇大的发展,其科技术语工作在苏联科学院的科技术语委员会内有着雄厚的基础和设备。8.丹麦术语库(DANTERM)1975年由哥本哈根商业高级研究院筹建,1980年投入使用,现已具有先进系统的术语库,专门供给学者、教授在科研、教学中使用,他们十分重视新术语的推广和使用。会议中哥本哈根经济专门学校皮西特(H.Picht)教授向我们介绍,该校也有相当规模的术语数据库,主要为翻译和编订辞典之用。9.西门子公司术语库(TEAM)1967-1968年于慕尼黑建成,其目的是向广大用户提供全部术语信息。该库功能很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等均可自由输入输出和互译。1976年就拥有3,000个存储单元,750,000条术语,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术语库之一。10.博利瓦尔大学术语库(BTUSB)1979-1980年建成,其目的是收集、储存技术术语,近年来也传送标准术语。最近加拿大拉法尔大学隆多教授寄来大量有关术语数据库资料,由于翻译力量薄弱,尚未整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萨格尔(Sager)教授也来信介绍英国术语数据库的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结语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工作,既有优良的光荣传统,又有雄厚的基础,但若从当代术语学角度从事研究和命名,可能尚处在启蒙阶段。当务之急,应首先建立起专门术语研究机构,以使我国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工作,建立在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其次是强化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与审定机构,早日统一我国自然科学术语,并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积极地筹建全国的科技术语库,以便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现代商业具有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和不断增长的全球竞争三大特征。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来适应这种全球性的发展和变化。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即网络贸易,已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作为全球物流和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采购商纷纷看好的发展中国家的供应商基地,拥有电子沟通能力是国内银行、企业所必需的,网络贸易,是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经之路。一、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不适应性在国际贸易与商业领域中,传统的贸易方式至少涉及5方当事人:进口商、出口商、进口方银行、出口方银行及船公司。其业务流程见图1。站在现代商业与科技的高度来看,这种通行已久的传统国际贸易与结算系统和手段有着诸多不适应性:1.资金流与物流分离物流是指商品的实体流动,通过买卖双方成交、订货、运输、保险、清关等环节流动;而资金则通过金融机构流动。物流本身各个环节也是分离的,不同的机构为商品交易提供各阶段的服务;资金流中又有多家银行参与,扮演贷款、开证、通知、议付等不同角色。在这种贸易模式中,没有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或机构来提供全套服务。2.环节多、周期长如图1所示,传统国际贸易结算至少需要12个环节,一般贸易周期约为25天,仅信用证处理即需要7~10天。这些繁琐的环节再加上币种、语言、文化、管制等外围环节,使国际贸易变成了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过程。3.效率低大部分国际结算业务都需要靠人工操作,人工处理大量单据:如发票、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明、检验证明、保险单、报关单及信用证等。再加上陈旧的交流方式:如邮寄、传真等,使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服务大量用于单据处理及与各方的交流协调,因此国际结算部门往往是银行最庞大的部门。4.成本高据联合国估计,全世界现有国际贸易年度总额60 000亿美元中的7%(即4 200亿美元)为管理成本,这高额的管理成本中很大部分是由于管理与流通的低效率造成的。5.风险高假合同、假单据给进出口商和银行带来高风险;而进口商和开证行故意制造、寻找不符点(discrepancy)常使得国际贸易无法正常进行。二、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商贸领域电子商务(e commerce)的蓬勃发展使电子化经济(e economics)逐渐成型,使传统的国际贸易产生革命性变革,将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推进到网络贸易(internet trade)的新世纪。1.什么是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在网络交易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国际交易,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与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网上自动处理。2.网络贸易的平台网络贸易的平台Bolero.net是由传统国际贸易中分别代表资金流与物流的两大机构SWIFT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环球银行间财务通讯协会)和TT Club(Through Transport Club,运输俱乐部)各出资50%共同开发的。BOLERO(Bill of Lading Electronic Registry Organization)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在于联合银行、企业、运输业、保险公司、海关与政府等所有贸易链成员,通过开放且中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Bolero.net,为全球贸易链成员提供跨行业的电子化商业环境。SWIFT的主要业务就是安全传送各会员国之间专有的国际金融业务通讯。该组织目前服务遍布全球189个国家的6 700个金融机构,平均每日处理全球超过2万亿美元的金融支付指示,所以SWIFT最适宜扮演全球贸易的资金流中心。而TT Club服务对象包括80个以上国家的海运、港口、货物承揽等后勤相关行业,其业务涵盖全球2/3以上的货运船队,1 725个港口,5 890个后勤相关行业,所以TT Club足以扮演全球贸易的物流中心。因此这两个机构的合作,是电子商务中资金流与物流整合的最佳典范,也最适合发展全球通用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网络贸易的运作Bolero.net平台是一个开放性与中立性的组织,它提供先进网络科技和交易保障,具有吸引大型国际性企业正式注册的优势,受到全球贸易链成员的重视,堪称全球最大的B2B(商业对商业)应用系统。Bolero.net专业化的服务,让其使用者可以在其开放性平台上轻松地接收与传送贸易文件,快速完成国际贸易各环节的作业程序。交易前,主要指交易各方在交易合同签订前的活动,包括在各种商务网络和Internet上发布和寻找交易机会,通过交换信息来比较价格和条件、了解对方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交易对象。交易中,主要指合同签订后的贸易交易过程,涉及银行、运输、税务、海关等方面的电子单证交换,即EDI。交易后,在交易双方办完各种手续后,商品交付运输公司起运,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跟踪货物;银行审核电子单证,按要求对外付款,实现整个交易过程。三、网络贸易方式的优越性1.安全快捷Bolero.net平台中最重要的服务项目有下列两项:(1)核心商务平台(Core Messaging Platform;CMP)以公开金钥与私密金钥的电子锁签章方式和加密技术以达到身分确认、不可否认、贸易资料完整等特性,确保所有贸易文件的交易信息能够安全快捷地传送至信息接收者。(2)所有权档案服务(Title Registry Service)Bolero.net提供一种电子式海运提单,称为Bolero提单(Bolero Bill of Lading; BBL),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在线监控契约及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服务。2.运作标准化(1)遵循网络贸易的国际惯例 Bolero.net的工作守则遵循国际商会(ICC)的国际惯例,适用于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游戏规则eUCP条款,这意味着Bolero的会员在进行网络贸易时有统一的、公认的标准规范会员的行为。(2)规范网络贸易的法律保障 网络贸易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法律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跨国交易时物权转移与货款支付等法律问题相当复杂。Bolero规则全集(rulebook)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全球18个主要司法领域的电子商务法律,是一独创的多边契约(multiparty contract),规范所有网络贸易文件的法律效力与纠纷的解决方式。(3)贸易单据标准化 目前国际贸易中的单据交换,如订单、订船、跟踪货运等都可在网上进行。但由于单据种类复杂,涉及面较多,必须开发出一套国际上接受的标准电子单据格式,在网上传递并处理单据,这样才可能实现网络贸易。Bolero.net采用新一代的扩展置标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自行开发出“boleroxml单据定义全集”(BXDD-boleroxml document definitions),有可能成为网络贸易结算的行业标准。综上所述,网络贸易方式使得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在互联网这一系统内完成,并几乎包括了贸易的全部环节和功能。它将复杂的交易环节、众多当事人都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使得贸易结算处理分散化的弊端得以解决,从而大大简化单据交流等程序,缩短了单据处理周期,节约了管理成本。据Bolero.net的首席执行官Barry Morse称,网络贸易方式下的管理成本将减少到传统贸易方式的50%。同时,贸易单据标准化使得信用证业务中的不符点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减少了因不符点争议而引起的拒付现象,降低了贸易结算中的风险。网络贸易提高了贸易融资的透明度,所有当事人都可实时追踪交易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了风险。四、中国在网络贸易中的机遇和对策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1世纪的主流商业模式是网络贸易。中国作为全球物流和资金流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抢先行动,参与网络贸易规则的制定,进而在全球网络贸易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最大机遇。中国应抓住机遇,根据财力、国情,制定长远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发展网络贸易。这包括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商务的法制建设,建立可靠的安全机制,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主动与国际接轨,鼓励电子商务领域的国际合作,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等。网络贸易将市场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虚拟形态结合起来,将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成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环路,使参与者以市场为纽带,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得到最大的效益。相信网络贸易的发展会带给我们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装备工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工程涉及面广,包括的专业门类多,是工程学科中最大的学科之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非常重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一、概况在全国名词委和机械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正式成立。委员会由顾问、正副主任、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学者。经与全国名词委商定机械名词委组成9个专业审定组,分别审定以下9个专业名词:A 机械工程基础B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C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D 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E 流体机械F 汽车、拖拉机G 动力机械H 传动及传动元件I 仪器仪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划分的专业逐渐展开。各专业完成审词后,将考虑其内在联系及出版的方便,分成若干个分册进行公布。二、基本做法1.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审定工作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审定组直接参与机械工程名词各专业组的审定工作。专业审定组的组成与该专业名词的审定质量密切相关。我们在确定专业审定组人选时不局限于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特别注意聘请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我们聘请的审定组专家之中有的参加过《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工作,有的制定过专业术语标准,也有的参加过各种专业词典的编制工作,还有些专家参加过《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的编写工作。这些专家一直工作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参加专业学会工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专家是本专业的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和学术权威。有高水平的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机械工程名词专业审定组工作,保证了各专业名词审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好选词关初审稿是审词的依据,是终审稿的雏形。我们充分利用了机械行业术语标准数量大;综合、专业词典种类多;《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规模大;《机械工程叙词典》等词表规范化工作做得好的有利条件,努力把好选词关。(1)术语标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公布的术语标准中,约有1/5以上来自机械行业,总数达到150余项,另外还有数十项部颁和专业术语标准。虽然,这些术语标准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却是我们选词的可靠基础。(2)各种词典机械工程领域的各种术语、词典种类也很多,粗略统计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收词量较大的也有十多种,如《机械基础与工艺标准术语词典》(中国计量出版社)、《机械制造标准术语大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术语辞典》(中国标准出版社)、《机械工程词典》(安徽科技出版社)、《简明机械工程词典》(中国农机出版社)、《机电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种类众多的术语、词典为选词和审词提供了较多的依据和借鉴。(3)《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1年,做了大量机电工程术语的收集、整理和规范化工作。目前,已收录了中、英、俄、日、德、法6种文字的名词及中文定义的词条4.4万条,包括20余万个记录,数据库尚在不断完善之中。该数据库为机械工程名词的审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主题词表《机械工程主题词表》是机械情报所集中了全行业的智慧,组织了数十个专业百余人参加,耗时5年于1979年编制完成的,共收词1万余条,其修订版《机械工程叙词表》于1990年完成,共收词1.5万条。更可贵的是上述两个词表在机械行业数十种检索期刊和上百种科技期刊的文献主题标引中,经受了检验。此外尚有《汉语主题词表》,机械工程的词量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主题词表对机械工程名词的规范化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想方设法增加新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词不断地涌现,名词术语工作要适应和反映这一特点。为了能及时收录新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词源的保障《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在收词时注意了选取新词,对参与收词的各学科专家曾提出新词应占到10%的要求。机械工程名词中的不少专业名词以《中国机电术语数据库》为基础选词,这样,从词源方面对增加一定数量新词的要求,有了较可靠的保障。(2)以新版工具书来补充新词新版各种手册、词典等工具书是出现新词较多的地方,在选词时我们注意了这一补充新词的途径。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名词的选词中,将刚刚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编译的《机械制造术语辞典》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手册》作为补充新词的依据。(3)审词过程请专家增加新词我们不仅重视选词过程中增加新词,也重视审词过程中增加新词。在请专家进行一审、二审时,每次都在通知中一再提醒专家们注意剔除过时不用词,增加新词。4.讲求实效,加强联系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经费非常紧张,不可能经常召开会议,沟通情况。为了弥补此不足,我们加强与审定组成员之间的电话、通信联系,对于重要问题采取走访或请少数人进行座谈的方式予以解决。几年来,我们觉得这些灵活的联系方式,有时比召开较大规模会议有更高的实效。当然,不排斥在必要时召开适当规模会议,解决一些非召开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三、进展情况1.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包括:总论、铸造、锻压、焊接与切割、热处理、表面工程、粉末冶金等7个部分,共2000余个词条。1993年底完成选词工作,1994年上半年完成一审,之后根据全国名词委的意见补加定义,并于1994年底完成。1995年上半年完成二审,年底之前发出征求意见稿。2.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包括:切削加工工艺与设备、量具与量仪、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机床附件、模具、钳工及装配工具等8个部分,共1100余个词条。1994年下半年开始选词,然后加定义,1995年初形成一审稿,6月底之前完成一审,年底之前完成二审,1996年初发出征求意见稿。3.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包括:仪器仪表基本名词、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电测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和装置、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仪器仪表元件、激光元件和激光设备、仪器仪表材料等11个部分,共3400余个词条。1995年上半年开始选词(包括定义),1996年初完成一审,下半年完成二审。3.机械工程基础、传动及传动元件这两个专业的名词于1996年上半年进行选词、下半年进行一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体来看,还仅仅是开始,尚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大学生字母词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使用字母词的规律、特点、影响因素,为了解字母词的分层使用情况和规范提供依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必然带来词语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网络的高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带来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包括大量使用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构成的字母词,如UFO、TV、卡拉OK、PC、R粒子等等。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成长正经历字母词的涌入及发展,字母词在他们的生活中使用很典型。笔者对大连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字母词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归纳出了字母词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了解字母词的社会分层使用情况和规范提供依据。调查形式采用的是对在校大学生的随机性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从大一至大四的都有,调查院校是辽宁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水产学院6所高校。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背景材料,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对字母词的使用情况。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但由于采取随机发放式调查,在问卷中有35份问卷因背景资料不全(被调查者或性别或学校或专业等不详,无法进行统计,作为废卷处理)。这样所有可用问卷总数为165份,有效问卷率为87.5%。本问卷始于2007年3月27日,2007年3月29日结束,历时3天。最终获得的样本结构如下表:笔者通过让被调查者“写出你最常用的10个字母词”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一些规律。结果共得到大学生最常使用字母词282个,字母词出现次数为1072次。一 大学生常用字母词的语义类型从调查结果看,字母词表达的语义内容领域非常广泛,如下表所示:(一)专业术语类由于大学中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学生在1~4年的专业学习中,会接触使用不同专业的术语,如:计算机与电子信息专业多使用ATM(异步传送模式)、ASP(动态服务器网页)、DSP(数字信号处理器)、GB(十亿字节,指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GPRS(通分分组无线服务)、USB(通用串行总线)。金融、会计、外贸专业多使用经济类词语,如:GDP(国民生产总值)、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的缩写,指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I(消费品物价指数)、MBO(目标管理)。新闻广告专业多使用与大众传媒相关的术语,如:4P:place(地点)、price(价格)、produce(产品)、promotion(促销)。4C:consumer(消费品)、cost(价格)、communidjcation(沟通)、customer satisfaction(顾客满意)。5W:when(什么时候)、what(什么)、who(谁)、why(为什么)、where(什么地点)。机械、力学相关专业多使用X射线、α粒子、γ射线等。化学专业多使用CO(一氧化碳)、PP(聚丙烯)、pH值(氢离子浓度指数)。(二)专门名称类从表中数据可以显示,这类字母词的数量比例是最大的。其中包括:1.企业公司名称: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PICC(中国人民保险公司)、GE(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产品名称:BMW(宝马)、Haier(海尔)、NIKE(耐克)、CDMA手机。3.机构组织名称: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NHK(日本广播协会)、OPEC(欧佩克)、FIP(国际集邮联合会)、FBI(美国联邦调查局)、CAAC(中国民航)、ISO(国际标准化组织)。4.职务名称:CEO(首席执行官)、CIO(首席信息官)。(三)医疗健康类大学生对这类字母词的了解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网络及日常的医疗术语。如AIDS(艾滋病)、BSE(疯牛病)、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此外,还有常见的医疗术语:B超、CT等。(四)文化教育类这类字母词主要集中在各种类型的考试资格认证以及与各类学科专业、学术论文相关的内容上,如:ACCA(注册会计师协会)、CET(大学英语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学硕士)。(五)娱乐时尚类现代大学生崇尚个性、另类,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因此对时尚的东西更不例外,主要包括:1.网络语言主要体现在网站名词或上网聊天语中,如WWW(万维网)、Internet(因特网)、Baidu(百度网站)、Google(谷歌网)、Yahoo(雅虎网站)、BBS(公告牌系统)、E-mail(电子邮件);网络聊天语言:AE(任何情况下)、GG(哥哥)、MM(妹妹)、DIY(Do It Yourself的首字母缩写,“自己动手做”)。2.娱乐方式或场所KTV包房、卡拉OK、DISCO。3.新生事物MP3(便携式播放机)、KFC(肯德基)、BP机、S0H0一族(指在家办公的人)、IC(集成电路卡)、IP电话(网络电话)。4.专有名词大学生对已存的中文事物喜欢用字母词来表示,如:DJ(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VIP(贵宾、主要人物)、fans(仰慕者)。(六)日常口语类从调查问卷中,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说字母词是不经意、不自觉地溜出口,这与学习外语有很大关系,经常出现的字母词有Bye(再见)、0K(好的)、Sorry(对不起)、Yes(是的)、Sir(先生)、WC(厕所)、Cool(酷)等。二 大学生使用字母词的特点(一)结构特点1.纯字母词的使用由于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的英语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者约占70%),因此大学生对纯字母,也就是英语词汇的缩略语的使用次数是最多的,约占90.9%。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于纯字母词中的网络字母词使用频率较高。自诩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自我、反叛传统,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自我个性的平台,网络语言正迎合了他们这种心理,因此,网络字母词(即在网上交际中使用的外来字母或字母的组合)也涌入了大学生的口中。2.数字字母词的使用为了专业学习的方便,许多专业术语的组合被缩写成数字字母词的形式,一个词往往表示几项内容,如4P:place(地点)、price(价格)、produce(产品)、promotion(促销)即为广告专业术语,被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使用,其所占比例为1.4%。(二)语义特点字母词表达的语义内容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专门名称类,在1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出现次数为333次,占总数的31.1%;其次是专业术语类,这主要与调查对象有关,因为大学中专业分类比较明确,各专业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在1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出现次数为160次,占总数的14.9%;此外,娱乐时尚类在1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其出现次数为161次,占总数的15.0%,这也与大学生追求前卫、时尚的个性有关。(三)词频特点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系统,一个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其被一个系统的接纳程度密切相关。在1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词前15位依次是:WTO(87次)、CCTV(65次)、WC(37次)、PK(26次)、OK(22次)、UFO(21次)、MBA(20次)、IBM(17次)、E-mail(16次)、NMD(15次)、VIP(14次)、GDP(14次)、DVD(14次)、CET(13次)、卡拉OK(13次)。从这些字母词的排列顺序可见,WTO是2002年关注的焦点;电视节目、电子设备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CCTV、DVD;2005年,随着“超级女生”的热播,PK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大学生的口中更成为了一种时尚语言,是大学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母词;各种资格认证、等级考试充满在大学生脑中,如CEN、CET、MBA;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使用字母词情况,如E-mail、IBM;大学生对科技、国防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如UFO、NMD;还有,大学生对字母词的熟悉大多来自于课堂学习,共有102份调查问卷中这样回答,占总数的60%以上,是所占比率中最高的,如GDP、VIP;另外,日常口语中大学生也经常使用字母词,如卡拉OK、OK、WC等。三 影响大学生使用字母词的主要因素一些字母词在社会语言中能够流行开来,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大学生所以接受它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这是字母词在社会上得以流传的最主要原因。当今社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强烈。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也更加受社会的影响。在设计的16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96名同学回答他们了解字母词的途径之一是电视。打开电视,电视屏幕上角总是CCTV、CETV、BTV、TJTV等等,电视节目中更是MTV、DJ等词语反复出现,令人目不暇接。有65名同学回答他们了解字母词的途径之一是阅读中英文报刊。报刊文章体现的是最新资讯、最新潮流,翻开报刊,不难发现目前大量的字母词出现在报刊文章中,这些无疑会对经常阅读报刊的大学生产生影响。95名同学回答他们了解字母词的途径之一是网络。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迎合了大学生求新立异的心理。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之一,网络中的字母词也随之被大学生接受。此外,我们生活中一些被大众熟知的品牌也同样被大学生接受,如BMW(宝马)、Haier(海尔)、NIKE(耐克)、CDMA手机等。人们长期耳濡目染,即使不是有心去学,记住反复接触的几个字母词也是可能的。这实际是种有意或无意的语言渗透,或者说是有意或无意的“语言强迫”,并非完全是什么人民大众“乐于”使用。我们不能把这些看起来热热闹闹近乎商业性的炒作看成正常的语言发展趋势,但也不可低估了这种导向的效果。第二,字母词使用简便。在调查问卷中涉及的“你为什么使用字母词”,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为了使用简便。例如多说“FIP”,而少说“国际集邮联合会”;多说“GE”,而少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多说“MBA”,而少说“工商管理硕士”;多说“ACCA”,而少说“注册企业会计师协会”。显而易见,用字母词比用汉字简便得多,它使得我们在工作、学习的沟通交流中,变得更方便。这适用于实用的要求,凡是方便的、适用人们需求的东西便会自然沉淀下来,被广大人们群众接受,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也是字母词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现在提及的WTO,人人都知道,但说世界贸易组织未必人人知晓;说DNA大多数人也知道,但如果说脱氧核糖核酸就不一定了。因此,像WTO、DNA这样的字母词已经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了。第三,大学生追求时尚新潮的心理。字母词的流行,不可否认代表一种时尚,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猎新求异的心理。他们嘴上笔下充满着字母词,凸显了个性与潜能,体现着自己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以字母为载体的字母词,往往成为青年文化圈的象征,这与青年勇于标新立异,追求脱俗时髦,酷爱偏离常规的做派有一定的关系。第四,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使用字母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有效调查问卷中,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者约占70%,这一方面与当前许多高校要求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英语使用越来越广泛有关。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就不自觉地接受了字母词。此外,《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使人们不再以字母为怪。这些都为大学生接受使用字母词提供了一个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