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追溯了刘勰“神与物游”说的根源,阐述了“神与物游”作为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展开的基本条件,并指出“神与物游”说对艺术想象过程中“言不尽意”和构思迟速两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知音》的篇名内涵,理论贡献与局限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鉴赏与批评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原道》是其第一篇,是对刘勰文的认识总论,刘勰也在这里提出的“文”“道”等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在文学艺术的上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刘勰的文学认识观。本文就以原道中的文和道来分析它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现"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宇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道”的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宙大爆炸假说”与《老子》中的“道”论相似,“道”的本义似应是“宇宙体积为零”状态;《老子》论“道”的思维方法与现代宇宙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原道>篇在<文心雕龙>中位居"文之杻纽"之首,是为文之道的理论基础,其文学美学思想精华在于:"道"是刘勰论"文"最高的美学范畴;"心"是文学艺术中最核心的创造性因素;"文道合一"是文章写作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论神篇目很多,从神的含义、形神关系,到神的作用、神的病证以及治疗养生等,阐述详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神学说,对研究中医心身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化思想史著作,它隐含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解读《文心雕龙》的和谐思想对当今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仍能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南朝梁刘勰所撰。全书五十篇,始于《原道》,终于《序志》,约三万七千余言,系统而周密地论述了文体流别、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等许多重大问题。每篇的篇末,均有一“赞”,每“赞”八句,每句四言。总计全书之“赞”,共一千六百字。就字数而论,不到全书的二十五分之一,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从为文的角度而论,却非虚设,它们不仅是全书各篇主旨的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2.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道”始终是在中日两国的哲学史上本土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无论是中国的“道教”还是日本的“神道教”.都对文化文学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中日古典戏剧中对“道”的体现却不尽相同:中国以“道化度脱”为主题的神仙道化剧成为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日本则主要体现在其戏剧中潜藏着的“真实物哀”的美学意境。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中日戏剧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在讨论诚与物的关系时,多把诚作为物之存在的根据,致使物的自身意义不显。而《中庸》中"物"与"诚"的关系反映着人的成德与天道的内在联系。天道之诚是人道之客观化,以此视角重新审视诚与物,物之于诚的意义以及它在人的成德中的关键作用就很明晰:物为人的成德提供了契机和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以"小道"为核心标准的"小说"观念,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小说"表现形态驳杂,并不具备稳定的文体。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汉人"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因此在20篇文体论中,没有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正面论述,仅仅是在探讨各种文学创作技巧时偶合了当时"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这符合"小说"创作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小说"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冯至20年代的诗集《昨日之歌》和十多年后创作的《十四行集》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转型,转型幅度之大,令人费解。通过对这一阶段冯至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考察,解析了这次转型深处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物之道>和<生之欲>是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展中的两件雕塑作品.<物之道>是李政道先生创意,表现物质结构微观世界的雕塑,体现了他在高等物理学研究深境中所具有的睿智及诗意的浪漫情怀,以及他对物质存在的哲学境界的体悟;<生之欲>是吴冠中先生创意,表现生命结构微观世界的雕塑.这两件雕塑艺术作品反映了科学领域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正负电子对撞机粒子对撞揭示的物质存在的情景,另一个是蛋白基因结构揭示的生命存在的途径,这两个领域是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探索宇宙奥秘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文果载心 ,余心有寄”是《文心雕龙·序志》的核心思想 ,亦为《文心雕龙》之精神线索 ;“心哉美矣”更是刘勰的灵魂慨叹 ,其中的“心”与“美” ,兼及儒家与道家。“树德建言”与“傲岸泉石”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志向 ;“振叶寻根”与“攀云采锦” ,则是儒道两家的审美旨趣 ;而儒家的“为仁由己”、“内圣外王”与道家的“为道日损”、“逍遥无待” ,作为刘勰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为《文心雕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篇中的概念“命” ,系由生存现状出发 ,落脚于对“命”的疑问 ,揭示了人之生存的必然律和偶然律 ,指出了各任其性命之情的道理 ,从而升华入“道”的逍遥游境界 ,颇具生存存在论意味。“道”是《庄子》的最高范畴 ,但内篇的主要兴趣似在于从“有待”到“无待”———也就是由“命”之“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和审美的节律呈现,体现着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国美学之“游”带有身体之游和精神之游的双重体验特征,既是精神的,更是身心共融的.生态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直指当代境遇下生命的存在关系,它与“游”性体验共同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构建.同时,“游”性体验所蕴含的本性解放与整体观念,以及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和呈现的大爱之境都体现着深层的生态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