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可”在穷尽性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细致的描写,分析其句法和语义特点。从形式上看,修饰“可”的副词以否定副词为主;分布在“可”后的谓词、谓词性结构中,单音节动词居多;能构成“不可不”这样的双重否定形式;在句子中能单独作谓语。从意义上看,“可”的语义主要有三种:可能、值得、应该。此外,还探讨了“可”“以”连用、“可”“得”连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再”具有多种语义,其义项划分尚无定论。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能够归纳出“再”的7种义项:重复,持续,程度加深,添加,继起,推迟,一直延伸、达到极值,并能描写各义项的句法分布及使用频率。在此基础上,利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原型理论,可对该语义范畴中每一义项的意义进行探讨,剖析各义项间的关联与区别,建立起“再”的义项体系,并揭示其中存在的语义连续性、模糊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直”是高频的形状形容词,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直”为个案考察形状形容词“直”在不同分布中的语义结构关系,旨在初步建立汉语形状形容词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可以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6.
“直”是高频的形状形容词,在传统词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逻辑语义学理论以“直”为个案考察形状形容词“直”在不同分布中的语义结构关系,旨在初步建立汉语形状形容词的逻辑语义模型及理解模式,可以为进一步形式化提供语义信息和知识,从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词义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规则—规律”是一对常见的近义抽象名词,近义词典多举例说明二者异同。文章基于BCC语料库,尝试从型式搭配角度考察其语义特征。文章认为,“规则”具有人为性、程序性、外在性和规约性等语义特征,受评价义形容词修饰。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语义特征,并以此为核心衍生必然性、内在性和永恒性等语义特征。“规则—规律”的深入对比研究,可为相关词典修订和汉语近义抽象名词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论衡》中的助动词“能”在穷尽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语法和语义特点。“能”的语法特点是:前面受副词修饰;后面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构成“不-不”双重否定格式;单独做谓语等。“能”在句法结构中表示三种语义:条件或情理上的许可;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肯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副词性的“有点儿”的考察,认为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心理或状态。”因此主张把它归入表情态类的副词中去。文中同时还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对“有点儿”及其搭配成分作了考察,对其间的搭配限制作了尝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X于”是一类常用的结构,性质比较复杂,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察。本文主要从语义层面考察对“X于”结构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和“X于”结构的语义指向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红楼梦》中的量词“一场”为考察对象,从结构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用类别、语义焦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以期对“一场”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徐娇玲 《科技信息》2009,(5):213-213,235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一直以来就是广大学者争先恐后研究的一项课题。有对日语授受动词句构成进行研究的;有对授受动词句意义进行研究的……但是对日语授受助动词进行汉译研究的却相对比较少。另外,几乎所有关于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研究都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但是.在进行授受助动词汉译研究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是授受助动词有些授受助动词是能够翻译成汉语的,而有些却是无法翻译成汉语的。笔者认为日语授受助动词在进行汉译时不仅仅要研究翻译成什么样的汉语,翻译更应该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的,即应该先判断授受助动词能否翻译成汉语.之后才能进行翻译成什么的研究。本文是从宏观上对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进行研究的,力求用相关理论找出授受助动词能否进行汉译的理论依据,从而解决日语授受助动词汉译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助动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助动词“见”的词性、词义和用法,并对《汉语大词典》的一些说法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前人对“反而”研究往往只注重其语义句法方面。本文则在深化对其句法语义研究的同时,从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而”句的焦点,“反而”篇章功能、人际功能等语用特征,其篇章衔接功能可以概括为:表对立式转折;表递进式转折.  相似文献   

16.
对词进行成分分析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语义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其目的是保证概念意义能够准确地得到表述和传达。一般来说,不同词之间存在着四种语义关系-语义重叠,语义包孕,语义交叉和语义空缺。用成分分析法对词语进行对比,无论在语言教学,语言学习还是在翻译过程中都能使“近义词”以及有些“对等词”语义特征的细小差别张显出来,从而在理解与表述中避免某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现代句法理论,考察了《孟子》中给予类三价动词的配位情况,描写出12种配位类 型。立足结构、语义、表达三个平面,对所涉及语义格的句法分布进行解析,指出移位是主要的句法配置手段, 不同的移位可表现不同的配位意义和语用取值。并以此为切入点,观察古代汉语有关句子构造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山西娄烦方言之情态动词“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娄烦方言“敢”之种种特殊用法进行论述,认为娄烦方言之“敢”还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命题、某一状态或某一事件的主观确定性。作此种用法时,没有否定形式“不敢”和正反重叠式“敢不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