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确立的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变我国学校人才培养中根深蒂固的“重智轻德”问题,对于应对西方价值理念的渗透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立德树人”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传统学习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传统学习观主要表现为重学校教育,轻终身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传统学习观的成因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转型期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家训是传统孝道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孝道成为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导向之一。孝为立身之本、敬为孝先、扬名显亲、慈孝相应、俭以祭亲等构成传统家训教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家训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极说教。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方法是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良好家风陶冶,朝廷典型倡导,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以及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借鉴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孝德建设和孝道文化建设服务,要在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中敬为孝先、以功显亲以及慈孝相应等思想,在途径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践履、家风陶冶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陶冶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对专业的培养,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体、美、劳的全面教育,造成大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人文价值较模糊,法制意识淡薄,知识结构狭窄,一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出现不同程度的功利意识,缺乏应有的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人…  相似文献   

5.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景观,作为古人教化后人的重要载体,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实现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期对传统家训文化的创新诠释,同样也为当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动力。基于内容维度、方法维度、价值维度的考察,可以为新时期发挥传统家训的文化作用,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并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陆九渊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实施以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目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重显性灌输、轻隐形渗透,重学生培养、轻教师成长等问题。因此,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应科学设计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大力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健全责任明确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的重要举措,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对16所实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高校拔尖培养计划学生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道德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德育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使命教育不足、物质主义价值观流行、实践能力弱、重知轻德、...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家训”与当代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统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后代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包含有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主的个人品德教育和以耕读为主的处事方式教育。其教育的方式采用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和训诫与引导相结合。封闭性、连贯性、传承性和双重性是中国“家训”的独有规律和特点。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重现实,求实惠,对于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观念上的重专业轻变化、学习上的重技巧轻理论、伦理上的重个体轻集体、志向上的重眼前轻长远,集中体现了他们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想。为确保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必须以德为主线,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从其自身的角度理顺“德”与“才”、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入手,以学会做人为起点,抓住关键环节,培养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能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诵读是增加语文积累、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到“功利思想”的支配,重思考探究,轻朗诵品悟,对诵读或浅尝辄止,或死记硬背,减消了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为此,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按诵读的规律指导诵读;要在诵读中提升学生诵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董业明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3):12-19,61
曾国藩立足于湖湘文化的"士大夫之学",具有坚忍不拔、卓厉敢死的坚毅品格和博观约取、实践检验、另辟蹊径的为学精神,其学习思想的核心价值是重实践,这和"为己"、"自得"之旨是一以贯之的,也是湖湘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特征.曾国藩的学习思想对于推进洋务运动、解决中西文化撞击,具有无庸置疑的积极作用.曾国藩的读书为学之道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13.
《袁氏世范》堪称《颜氏家训》之亚,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思想是《袁氏世范》的重心,通过对其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德为本、强调仁爱的处世哲学,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之道,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切近实际、使之有业的教子理念及同情女性、提倡女教的女子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重“工具”轻“人文”的状况,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具体论述关于加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的途径及方法.中学语文正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格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塑造完美人格,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热情,帮助他们勇敢担起民族未来的重任.正如中国传统教育最著名的教本之一——《大学》开篇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5.
《国语》、《左传》记述的家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是对周公以来家训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使德教成为家教的核心内容并基本定势化。批判地取其精华 ,扌舍其糟粕 ,对于改善今天的家教 ,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性成熟较早、性教育的极端残缺、媒介色情的诱导、交友不慎、家庭教育的缺陷、中小学校重智轻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法律意识淡薄是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的内在原因。为此必须从加强性教育、“转移”未成年人的兴趣品味、抑制媒介色情、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好家长等方面来遇止、减少未成年人性犯罪。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有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人文社会环境的支撑.一个国家产品的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依赖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又与人的思想解放状况和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就我国"重综合轻分析,重人情轻规则,重实用轻求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及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道德教育的误区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但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即:在价值取向上,重政治灌输,而轻伦理教养;在目标定位上,重理想要求,而轻现实规范;在施教过程中,重客体批判,而轻主体自律;在效果评价上,重典型宣传,而轻整体提高。这四个误区,需要我们正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进一步强化伦理教养、人本教育、现实规范、主体自律和社会整体文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群体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倾向,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模式、成长过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当前,如果不能合理地构建留守儿童价值观,将会给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留守儿童树立和构建合理的价值观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诸如重政治教育而轻道德教育、重规则制定而轻执行效果、重填鸭式灌输而轻内省领悟、重对学生的戒律而轻对教师的约束、重学校德育而轻社会德育、重传统“工具式”人物的培养而轻现代公民的塑造等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对策,采取切实改进的措施,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