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同时负载阿司匹林和普罗布考两种性质差异显著的药物,探索实现阿司匹林/普罗布考复合药物协同包埋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当阿司匹林与普罗布考的质量浓度比为2∶1、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质量浓度比为1∶2时,协同负载普罗布考和阿司匹林的效果最佳,其包封率分别为96.33%和98.35%;并且表面电位为-13.94mV,储存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甲醇废水的包埋条件优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选取高浓度的甲醇废水,利用固定化包埋技术对甲醇废水进行污染物降解处理实验研究.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为包埋材料,包埋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制成固定化小球颗粒,对甲醇废水中COD的降解为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出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的最佳包埋条件,并对在最佳包埋条件下制成的固定化小球进行了性能的改进.同时通过对固定化颗粒小球的比表面积、传质性能的测定以及电镜扫描分析了固定化小球的性能.实验表明,交联时间是固定化颗粒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种材料均有适合微生物附着生长的网状结构;加入添加剂后,PVA固定化小球的机械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海藻酸钠作为固定化细胞包埋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包菌量,海藻酸钠(SA)浓度,交联时间和小球直径四个因素对海藻酸钠包埋菌株的脱氮性能的影响,并优选出最佳包埋条件.在最佳包埋条件下包埋的脱氮菌株的脱氮性能优于其游离状态下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固定化小球还原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来固定硫酸盐还原菌株,分析不同因素对固定化SRB小球还原硫酸盐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B固定化最佳时间是菌株增殖64h;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4%、菌液浓度30%、CaCl2 溶液浓度4%;小球在氯化钙溶液中的最佳凝胶化时间为4 h;小球的最佳颗粒粒径为1 mm;最佳环境因素是:温度35℃、pH 6.5~7.0、球液配比量1∶10.不同因素下固定化SRB小球对硫酸盐的还原效率最高可达98.76%.  相似文献   

5.
选用海藻酸钠(CA)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作为包埋载体,对经富集培养的以反硝化聚磷菌为主的活性污泥固定化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包埋菌体量、海藻酸钠质量分数、沸石添加量和交联时间对固定化菌除磷效果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包埋菌体量和沸石添加量这2个显著性影响因素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固定化反硝化聚磷菌的最佳包埋条件是:PVA质量分数为8%,CA质量分数为3%,包埋菌质量体积浓度为25g/L,沸石质量体积浓度为20 g/L,固定化小球交联时间为18 h.  相似文献   

6.
叶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叶酸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及包封率,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包封材料,用乙醇注入法快速制备叶酸纳米脂质体,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脂质体的形态结构,研究了叶酸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胆固醇和卵磷脂浓度均为0.03μmol/mL时,纳米脂质体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当叶酸质量浓度为80.0μg/mL时可以得到较高的包封率,达到39.82%.电镜观察显示,制备的叶酸纳米脂质体颗粒多数呈比较规整的圆形或卵圆形,颗粒彼此分散,轮廓清晰,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33 nm.  相似文献   

7.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漆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漆酶,探讨了固定化条件、固定化漆酶及游离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包埋法和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海藻酸钠浓度3%、CaCl2浓度1.5%和海藻酸钠浓度2%、CaCl2浓度2%、壳聚糖浓度1.5%、戊二醛浓度1%.两种固定化漆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相同,分别为5.0和30℃,游离酶pH为4.6,温度20℃.包埋法固定化漆酶、包埋一交联法固定化漆酶和游离酶的米氏常数分别为3.3,2.8,1.22mmol/L.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全细胞转化靛蓝的过程中,靛蓝易被游离细胞吸附,造成产物提取困难,是微生物产靛蓝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该问题,尝试了不同固定化方法将基因工程菌固定,其中海藻酸钠包埋法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最佳包埋条件为3.5%海藻酸钠、1%氯化钙,固定化细胞在有机-水两相体系中可以重复利用两次,首次转化6h后,靛蓝浓度为15.9mg/L.另外,两相体系的引入有效避免了固定化细胞产靛蓝过程中伴随的产物分解现象,选择正十二烷作为有机相,优化得到其最佳比例为体积分数40%.体系对吲哚的最佳耐受浓度为400mg/L,在此条件下,靛蓝产率为0.28mg/mg.  相似文献   

9.
海藻酸钠微囊对蛋白质控制释放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一种蛋白质类药物的控缓释系统的工艺条件及其体外释放行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海藻酸钠(Alg)为包埋材料制备微囊,研究不同的阳离子、不同BSA浓度时,测定微囊的形态、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并对该微囊包埋前后的完整性和体外溶出速度进行了测定;用Ba2 制备的微囊成型稳定,粒径均一,具有良好的包埋率;发现微囊在制备过程中,BSA没有受到破坏,BSA蛋白分子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材料对蛋白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突释效应也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硫酸盐还原菌包埋固定化技术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 采用蠕动泵滴加, 包埋固定经驯化后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占优的活性污泥. 以小球强度、传质性能、成球难易为指标定性确定包埋条件. 评价海藻酸钙(CA)法、 PVA法、 PVA混合载体法包埋小球对含铬废水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以Cr(VI)去除率为考核指标, PVA混合载体为最好的包埋方式, 其最优条件是PVA质量浓度为9%、包泥量为1:1, 添加少量的海藻酸钠, SiO2, CaCO3和粉末活性炭(PAC)有利于颗粒球传质与耐用性能的提高. 在连续化处理含铬废水的工艺中, 进水COD质量浓度为500 mg/L, SO2-4为500 mg/L, Cr(Ⅵ)为100 mg/L, 水力滞留时间为6 h的条件下, Cr(Ⅵ)的去除率为99.68%, 出水总Cr质量浓度为0.45 mg/L, COD质量浓度为187 mg/L, 同时铬以沉淀的形式与颗粒球分离有利于铬的回收.  相似文献   

11.
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以及特殊成形性,相对于其他吸附材料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被广泛用于吸附重金属离子、染料、抗生素、农药、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文章介绍了海藻酸钠交联水凝胶、互传网络凝胶、海藻酸钠小颗粒吸附剂复合材料以及磁性复合材料吸附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海藻酸钠复合材料脱附后可以重复使用且能保持良好的吸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生物聚合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抑制食品表面微生物的生长,以海藻酸钠为基材、吐温.80为乳化剂、甘油为增塑剂、CaCl2为交联剂、丁香油及肉桂油作为杀菌剂,制备具有杀菌性能的海藻酸钠膜.其中丁香油和肉桂油采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测定方法确定其最佳剂量配比为8: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海藻酸钠膜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及对膜的力学性能、厚度、吸水率和杀茵性能的研究,得到了抗茵性海藻酸钠膜的最佳制备配方为海藻酸钠3.O%、CaCl25.O%、吐温一80为2.0%、甘油为1.0%、丁香油和肉桂油为2.0%(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柠檬酸钠”三组分反向温敏凝胶体系的特性,向其中添加了海藻酸钠。通过粘度跟踪法考察了新体系在体温下的凝固特性,分析了凝胶配方、pH值对于凝固过程、凝胶强度的影响;研究了海藻酸钠的加入对小分子药物体外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加入提高了胶凝速度、凝胶强度及凝胶稳定性;体系在生理pH附近具有较快的胶凝速度和较好的凝胶强度;新体系对于小分子药物,尤其是亲水性强的小分子药物具有更好的控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丙酮沉淀法对海藻酸钠原料进行了提纯,对纯化后的海藻酸钠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和凝胶渗透色谱测试,并测定了提纯前后海藻酸钠样品中剩余蛋白质的含量.此外,通过CaCl2-海藻酸钠、CaSO4/GDL-海藻酸钠和Ca-EDTA/GDL-海藻酸钠3种交联体系制备了多种海藻酸钙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由质量分数为2.5%~3.0%的海藻酸钠所制得的Ca-EDTA/GDL-海藻酸钙三维多孔支架材料中微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该支架有可能用作组织工程和细胞工程中培养细胞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刘让同  李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1):6317-6322
采用AR—1500ex流变仪对不同质量分数海藻酸钠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溶液流变性的浓度依赖性问题。结果表明,非牛顿指数随海藻酸钠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表观黏度、动态黏度、稠度系数、结构黏度指数、黏流活化能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损耗模量和贮能模量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损耗因子和动态黏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压静电法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了将高压静电法用于制备蛋白药的可能性,选用牛血清白蛋白为芯材,海藻酸钙-壳聚糖为壁材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并对芯材/壁材的比例、壳聚糖浓度及微胶囊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微胶囊不但形状圆整、粒径分布均匀,而且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是一种很好的制备蛋白类药物微胶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海藻酸钠溶液的温度和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SEM测试技术,分析了海藻酸钠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以双氧水为发泡剂的体系中,随着海藻酸钠溶液掺量的增加,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适量的海藻酸钠,可降低发泡孔径、促进水泥和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水化以及增强孔壁的密实度,从而使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复凝聚法制备生物农药微胶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以壳聚糖和木质素磺酸钠为囊材,以阿维菌素为囊芯,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利用正交实验对复凝聚体系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影响微胶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各种因素,获得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cps1500、壳聚糖浓度0.5%、木质素磺酸钠浓度2%、乳化剂Tween80/Span80配比2、乳化剂用量6 mL、壳芯比6、复凝聚时间15 min、交联剂用量4 mL、交联时间1 h,所得微胶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可达到9.6%和82%。采用FT-IR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的结果表明,囊芯与囊壁之间无化学键合。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复凝聚微胶囊对阿维菌素具有一定的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鱼明胶单网络凝胶的性能,利用复凝聚法制备不同质量浓度的鱼明胶/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研究其表观特征、色度值和流变性质,并以单一鱼明胶凝胶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鱼明胶质量浓度提高(0.06~0.10g/mL),单一凝胶弹性增加,网络结构更加优良,但在较低质量浓度(0.06、0.07g/mL)时,凝胶脆性大、易破碎;复合凝胶整体展现了良好的凝胶特性,成型效果较好,且随着海藻酸钠质量浓度的提高(0.01~0.03g/mL),凝胶强度持续提高。由此表明,海藻酸钠的加入可以改善复合凝胶的凝胶强度。通过研究不同质量浓度鱼明胶与海藻酸钠在不同阶段的凝胶性质,为二者复合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喷雾法制备了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海藻酸钙微球,通过比较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包埋率,优化了喷雾法的制备参数,使微球对BSA的包埋率大于60%、载药率达8%以上.释放液中BSA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免疫印迹以及圆二色光谱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没有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抗原性以及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给药系统具有pH响应特性,尤其在模拟胃液中,BSA的释放速率最慢、释放量最低,可以保护蛋白类药物免受胃酸等的破坏作用,达到肠部实现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