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敏的现代主义诗创作,彻底明确了象征主义与后期象征主义的分野,这种分野是从形式上的“气体诗态”向“固体诗态”转化,从内容上的沉迷于“小我”的哀伤到“对现实的大面积介入”的转换而完成的。当然,这种分野的明确,并不是也不可能是郑敏一个人来完成的,在郑敏以前,现代诗的转型便已悄悄开始,冯至、穆旦、杜运燮、袁可嘉等其他现代诗人更是从创作和理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郑敏广泛吸取了前辈们的经验,再加上西南联大神话般的文化氛围与郑敏独特的心智、知识结构,使她成为了40年代现代诗的“集大成者”,使她的诗歌转型最为彻底。  相似文献   

2.
郑敏的现代主义诗作 ,采取了开放的形式 ,使诸多诗质元素参与其中 ,意识、潜意识、思想、感官的各类经验都统一在诗中 ,她的诗学本质 ,已经由传统的表达方式 ,转换成沉思的过程、意识 (潜意识 )的流动和感官体验的结晶 ,是一种具有内在和谐的多种经验的综合 ,是一部统一在主旋律下的多声部的交响乐。郑敏的这种诗学特征 ,我们总结为“经验内质” ,用以区别 30年代象征诗———以戴望舒为代表的“情绪内质”的诗学特征。多元化的诗质元素构成 ,潜意识的上浮 ,感官体验的综合 ,哲思———意识的两极统领等既是“经验内质”形成的原因 ,同时 ,也是郑敏现代主义诗作最具个性化魅力的特征。综观郑敏的前期现代主义诗作 ,虽然她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技巧及某些品质 ,但汉文化内质却始终是她用以构筑现代主义诗篇的核心 ,她的现代性与她的汉文化特质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陈敬容既深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熏陶和“五四”新诗精神的洗礼,又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使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统一与音节和谐的传统诗美,同西方象征派诗歌注重象征、暗示、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和哲理思辩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紧扣除旧布新的时代脉搏,成为“九叶诗派”主体倾向的真正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4.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5.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   

6.
1959年,当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出版了他那部以惊人的坦白方式揭示诗人内心活动的诗集——《人生探索》时,他也许想不到自己竟因此而引发了一场风靡英美诗坛的“自白派”(Ronfes-sional School)运动.在洛威尔的众多追随者中,一位年轻的女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她“辉煌的嚎叫与神圣的痛苦”,粲然卓立于自白派诗歌艺术的峰巅.她,就是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普拉斯1932年生于波士顿,其父是波士顿大学生物学教授,其母为家庭妇女.普拉斯早年生活狭隘,但天赋极好,具有艺术才能,8岁时即在当时的《波士顿先驱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上中学时即被老师视为特别有创作才能的学生,并因此而获多种荣誉.后来她凭奖学金进入史密斯学院读书.在大学里她也很快以智力超群、多才多艺脱颖而出.她研习过绘画和小说,但后来还是决定以写诗为终身事业.她勤奋创作,写出了长篇自传体小说《钟罩》(The Bell Jan)、诗集《巨人雕像》(The.Colossus)、《渡水》(Crossing the Wa-ter)、《爱丽尔》(Ariel)等十部作品.但就在她的事业日渐完美之时,她却于1963年2月11日自杀身亡.在她生前,她的诗已在BBC(英国广播电台)公开朗诵,被世人理解和赞赏;她死之后,她的诗的价值更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今天,她被  相似文献   

7.
杨文骢,字龙友,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明末画家、诗人。关于他的生卒年,《辞海、《辞源》等工具书,都定为1597——1645年。但细查有关资料,其生卒年应为1596——1646年。现论说于下。关于生年: 据清光绪本《重修华亭县志》卷十一载,杨龙友于“崇祯七年”到华亭任教谕。而且在“名宦”一栏中有《杨龙友传》。《县志》说:杨文骢,崇祯七年任,有传。《传》中对杨龙友在华亭教谕任上的政绩给予了极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探索中前进在“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1977年春,二十岁的陈多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伙伴》(载《广西文艺》1977年第三期),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痕迹,人物也缺乏鲜明的个性。但从这篇处女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看到这位年青作者的艺术组织能力和生动流畅的语言功底。一年以后,陈多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她的第二个短篇《在北去的列车上》,小说去掉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痕迹,代之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关系。作品主人公——年青的女军医将陌路  相似文献   

9.
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把《水浒传》推向世界第一人”的赛珍珠的英译本《水浒传》向西方宣传了中国文化,这已被中国和世界所肯定,她本人也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译者对“吃”字翻译的角度探讨她对原作语意、语境及典故的把握程度,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她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一名翻译者的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读者和译者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楚辞是以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楚辞曾以其特有的异彩照亮了《诗经》之后沉寂了若干年的诗坛,从而使我国的诗歌艺术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楚辞对后世诗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单就诗体演变来说,它的贡献就很值得重视。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明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四言变而《离  相似文献   

11.
卢亚男 《科技信息》2008,(36):285-285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12.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纪绝唱邱文龙英国当代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风云变幻,而他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此后,诗人被誉为“现代诗派”的...  相似文献   

13.
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早在19世纪初,拿破仑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句话已成了许多西方人的口头禅。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1992年11月28日出版一期中国特刊,刊头就是《当中国醒来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十分关注,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诗人的生活是多方面的,但并非所有的生活素材都能激发他的创作冲动。易卜生说:必须“清楚地区分被体会的东西和被肤浅地经历过的东西,只有前者才能作为创作对象。”戴望舒在1927—1932年这个时期,一方面对革命和革命文学由向往到逐渐冷淡,正象他在《铁甲车·译序》中评价作者伊凡诺那祥:“他从事政治生活,然而他那时对于政治理解却很薄弱。”另一方面,爱情则是他的用心和激情所在。前者是公开的社会政治生活,他主要通过翻译和文艺论文来反映,后者是隐蔽的“另外一种人生”,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他诗歌艺术的表现对象。戴望舒在同施蛰存的交往中,也结识了他的妹妹施绛年。不过当时施绛年还只是一个垂髫总角的小姑娘。对她产生一往的深情,是自戴望舒匿居松江时。但诗人的生理缺陷,则给初恋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方面有“五言之冕冠”之称,这已为历来诗论家所公论,而它的思想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古诗十九首》思想价值最突出的成就是诗人在我国文人五言诗中第一次把“人生”这个严肃的主  相似文献   

16.
当五四文学革命的洪涛在中国汹涌澎湃之际,“诗体大解放”的壮潮,神速、迅猛地冲坍文言旧诗的堤坝,以鲜活灵动的现代白话诗使诗坛色彩为之一新。在这新诗创作、讨论的热潮中,被胡适称为“新诗人”的鲁迅,不仅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等六首被人赞为“全然摆脱了旧镣铐”的新诗,而且还有精辟的诗论。鲁迅早在1907年,就已写成了长篇诗论《摩罗诗力说》,该文近二万字,纵论西方“摩罗”(即“浪漫”)派诗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经济发展的理论综述与思考/汪丁丁作者在香港《信报:财经月刊》第213—216期上发表连载文章,综述了这几年西方经济理论的进展,进而勾画出一个有“体系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作者认为,经济学在90年代最初几年的发展实在是值得思考一下的。首先是美国《...  相似文献   

18.
正当“七月”的诗人们以其果敢进击的战斗精神,“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的时候,在国统区的上海等地,一批年青的诗人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阵地,发表了不少忧时伤世的诗篇。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的探究中,他们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本文试就该派的思想,艺术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驶向拜占庭》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晚期的代表作,诗歌围绕中古拜占庭文明探索了肉体与灵魂、短暂与永恒、现实与理想等诸多问题,蕴含了诗人的西方基督教思想以及东方神秘主义观念。该诗的美学以事物的对立原则为基础,在对崇高精神和民族身份的追寻中得到强烈表达;"金鸟"意象意蕴深刻,是矛盾对立的调和物的集中体现,体现了诗人反对物质主义,追求精神不朽及艺术永恒,实现"存在的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1929年,弗朗索瓦·程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书香世家,1949年获得奖学金资助远赴法国,毕业后定居巴黎,成为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教授。作为学者,他出版了《中国诗语言研究》(1977年,包括法译唐诗122首、李煜词11首等),《虚与实:论中国画语言》(1979年),《梦的空间:千年中国画》,《朱耷:笔墨天才》,《石涛:生命的滋味》等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专著;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长诗《石与树》、小说《天一言》赢得过多项荣誉:作为翻译家,他把波德莱尔、马尔罗等法国大家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2002年6月,他成为法兰西学院历史上第一位亚裔院士,以“程抱一”这个中文名字广为人知。熟稔东西方文化的程抱一对中国文化之于西方的独特与局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