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抓住文章的题目解读文本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的进入文本的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地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牟杰 《科技知识动漫》2010,(16):113-1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境,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3.
哈哈镜     
广 告 语         一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住。校长问:“为什么不走校 门?”学生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 “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得过去?”学生指了指裤子说:“‘李 宁’——一切皆有可能。”接着,校长又问:“翻墙的感觉怎 样?”学生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二天,这个学生从学校大门进来,被校长看见了。校 长问:“今天怎么不翻墙了?”学生说:“‘安踏’——我选择, 我喜欢。”          第三天,学生穿混混装进校,校长说:“不可以穿混混 装上…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辑者、本文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之一。”“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和倡导多元对话式阅读教学新策略。那么,什么是多元对话式阅读教学新策略?具体说来,它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阅读文本,体味文本,质疑文本,与文本进行多重对话,产生超越字面的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朱建卫 《奇闻怪事》2009,(10):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怎样在实施这种对话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主动推进对话,当好对话的主体和主角,使这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及多边对话成为可能?我以为就学生来讲,文本的解读是最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见过飞机地上跑.见过飞机天上飞,可你见过飞机是怎么“出生”的吗?动心了吧?来来来,让我们一起去法国的图卢兹,看看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中客车A380”是怎么造出来的吧!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地进行教学,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妥善地处理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驾驭教材。一、疏通教材疏通教材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通读全文,疏通文字,了解作品全貌,掌握文章中心。特级教师钱梦龙“六步读书法”,对我们疏通教材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作法是:⒈认读:解决学生新字生词问题。⒉辨体:辨别文章体裁,根据不同的体裁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⒊审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辨别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理解作者命题意图。⒋自问自答: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等等。⒌质疑:在…  相似文献   

8.
一看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纳闷。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有这等美事?难道你家做慈善事业,开超市不收货款?呵呵,我所说的“免费超市”是我奶奶的储物间。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听我慢慢道来吧。  相似文献   

9.
钱骏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237-237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审题能力是指迅速而准确地审察题目对写作要求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知道写作的要求:写什么内容,有什么范围限制,重点应放在哪里,适合用什么体裁写等等。审题是很重要的,好比开汽车掌握方向盘。开汽车,如果方向错了,司机的技术越高明,开得越快,离目的地就越远;写文章,如果把题目的意思搞错了,就会偏题,甚至离题。江西中专考试曾出过一道《在烈日下》的作文题。题目对时间、空间有限制。“烈日”的季节限制是“盛夏”,“夏日”在四季中最“烈”,故称“如火骄阳”;“烈日”在一天中的时间限制是中午前后,因为“日初出沧沧凉琼,及其日中如探汤”,中午的太阳是最热的。《在烈日下》的空间限制是“暴露在烈日下”,应是“头顶烈  相似文献   

11.
诗歌阅读题,必须要关注所有的必要信息,不能有所疏漏。 一、作品名称君可知 很多学生做完了诗歌题,你问他:“诗歌题目是什么?”他会茫然而思之,继而羞赧而笑:“我忘了,我再看看试卷吧!”这种情况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缪芳 《奇闻怪事》2007,(9):10-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自立。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我认为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3.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人不喜欢美丽的花草树木,没有人不喜欢可爱的小动物,而这些美好的事物正好是我们生物课堂需要研究的内容,可是现在初中生物教学的怪现状是:“生”物课变成了“死”物课,是谁扼杀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怎么才能找回孩子们遗失的乐趣呢?文章现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总结了出来,以期与同行进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和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课堂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浮在表面呢?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一般从品题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阅读文章的窗口。打开了这扇窗口,就等于找到了阅读的向导,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怎样品味题目呢?了解内容梗概有的题目高度浓缩了文章的内容,阅读时加以扩展补充,就可抓住文章的梗概: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比  相似文献   

16.
“什么时候从咱北京到上海也能这么方便就好了!”放假了,爸爸带小飞乘坐京津城际高速动车到天津游玩,小飞忍不住感慨道。爸爸一听,乐了:“哈,我看你是在想念上海的儿童游乐场和锦江乐园吧?”  相似文献   

17.
林勤 《海峡科学》2006,(9):124-124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多元感悟的阅读目标。因此,有效的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南天民 《科技信息》2009,(9):190-190
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及效果,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职业学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在内容上注意解决“教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方法上解决“怎么教”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检验教学效果上解决“怎么考”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钱正权老师如是说。因此,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才能作出真正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的解读,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二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和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课堂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浮在表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