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诗人陈恭尹对“雨”意象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刻意营构多姿多彩的“雨”意象,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恭尹笔下的“雨”,既有冷暖之分,又有粗细疏密、新旧、动静之别。诗人赋予“雨”以人格化,在情景的交融中使读者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2.
宋词中的"雨"意象是词人心灵的产物,展示着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在蕴涵,渗透出词人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黄昏潇潇雨"、"愁云恨雨"则是常见的复合意象,通过"雨"的这两种复合意象能将词人心中的人生短暂、时光流逝、情感相思、闲情逸致、人生坎坷、壮志难酬、国破家亡等情愫灵活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戏曲往往借助意象来使文艺作品的人物更显血肉丰满。而在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顶峰的《红楼梦》中"冷香丸"的意象对于全面理解和认识薛宝钗这个矛盾性与复杂性并存的人物形象具有关键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隐喻象征的功能、思想情感的传达及人物性格的凸显三个方面,这无疑使薛宝钗的艺术形象在明清文学人物画廊中愈加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4.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5.
"鱼"意象在庄子散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于内篇、外篇和杂篇之中,其中直接出现"鱼"的地方就有四十一处。本文就逍遥之鱼、快乐之鱼、涂中之鱼、辙中之鱼、相忘之鱼五个方面来探讨庄子通过"鱼"意象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进而剖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从容地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书写游走东西两岸的经验与想象,以水为媒链接岁月变迁,以水为喻弘扬女性精神,以水为思探寻精神之旅,赋予水意象丰富的审美内蕴与独特魅力。人与水的双向互动,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并由前期创作风格的清新婉约转向近期的更有力度,创作视域和"水域"愈来愈宽广,精心构筑了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8.
受《周易》中"利用以变"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司法官员在其司法实践中,会存在着"变通"的做法。为了令案件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官员会在技术、结果等方面进行变通。但是,对"变"的认可,也让官员在司法实践中为了私人利益而实行"诡变"成为了可能,成为明清时期司法腐败的一个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鲍勃·迪伦用"风"之意象营构了情景交融而又意蕴无穷的审美空间。其笔下之风形态多样,包含悲情之风、抗议之风以及浪漫之风。丰富的风意象是迪伦不同时期反叛个性的展现以及内心情感的承载,亦是迪伦反抗社会反抗现实的强兵利器,借助风之意象,他奏出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时代强音。风之意象凝聚了迪伦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时代、人生、生命、自我的质疑与反思,亦奠定了其沉郁悲情的歌曲主基调。  相似文献   

10.
徐小斌的作品中,"面具"是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对"面具"意象从人性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揭示徐小斌对当下人性的思考。徐小斌执著地追求人性本真的理想,但现实社会让她的梦想破碎,因此她选择了写作这种逃离现实的方式。徐小斌的创作在当代文坛体现出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植物和雨都是自然界的外在表征。唐宋词中有丰富的“植物+雨”意象,它就是一个把自然界浓缩在文字中的生动图谱。当这些自然物因为作家主观情志的复杂经验,上升为意象后,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意味,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承载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2.
从"描绘物象生命形态之抽取""画家生命意识之融入""生命意象相通性感受之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笔墨所蕴含的抽象的生命生机与活力。认为中国画的实现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以生悟生,以生化生,以生达生"的过程,对自然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传达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作为绘画技法语言的笔墨,之所以超出了绘画元素的表层功能与意义,具有触及心灵的力量,正因为其本身就是活脱脱的生命意象,是物我生命交融的新生。这正是"笔墨"之所以仍有其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开拓空间的主要缘由,也是其他媒材的绘画创作可学习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汉语中的"猪"和"狗"进行图式映射析比,从中发现其意象图式结构能从始源域分别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周边更加复杂的事物。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唐一大家,韩偓的诗歌独具韵味,突出表现为他经常写到的“雨”意象,雨中感时伤事,雨里落花,雨中风物的生机盎然,及雨中思妇,这诸多话题显示出烟雨苍茫的世界是其诗艺的特种元素。  相似文献   

15.
辞章意象乃由"意"与"象"互动而形成。若着眼于某一种"意"来观察,可以发现它能透过多种不同的"象"来传达。这种互动模式表现在辞章作品中,即是"一意多象"。本文以"思乡意象"与"闲适意象"进行例析,除了能考察辞章具有"一意"可藉由"多象"来表抒的文学现象外,亦归纳出"思乡"与"闲适"在"一意多象"方面,较为典型的意象系统。  相似文献   

16.
意象派诗歌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开路先锋,代表人物主要有:庞德、H.D.罗厄尔等。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主要强调意象和"意象并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罗伯特·勃莱、詹姆斯·赖特等把意象派诗歌发展成深度意象派诗歌,无论是诗歌理论或是诗歌创作实践,他们在对待诗歌"意象"上与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有着一定的差异;他们也强调诗歌的意象,但认为深度意象是对无意识的开掘,强调意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通过从定义和概念、哲学基础、文化来源以及创作实践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和深度意象派诗歌在"意象"处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它凝缩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形式美的精华,集实用价值与观赏性能于一体,因而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逐渐变成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意象。宋代词人频繁地以"功用性亭"意象入词,并以之为核心载体,巧妙灵活地组合诸多传统意象,或写离别之痛,或诉相思之苦,或抒羁旅思乡之愁,或道行人不归之怨,营构出了种种凄婉动人的词境,展示出了丰富的悲剧美学内涵,从而使宋词更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还原诗歌之美,品出诗歌之味。本文将从诗歌的韵味、意味、情味及未竟之余味四个方面来论述"诗之味",从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和结合意象分析,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再结合想象来挖掘"诗之味",使诗歌教学更有诗味。  相似文献   

19.
震惊世界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汶川地震给世人耳畔带来最多的词汇便是"伤亡"、"重伤"等等。众所周知,东方人和西方人眼中,虽然有很多食物表达的意象不同,如中国人口中所说的"害群之马"到了西方人口中就成了"a black sheep",但依然有一些常用词  相似文献   

20.
毕敬虎 《科技信息》2007,(22):129-129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比较大。明清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绵延千年永恒性的主题。《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