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福建土楼优秀的生态特性,深入研究其室内热环境,土楼民居内部的风环境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步骤.依据福建圆形土楼民居的当地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环境,提取其典型建筑类型的空间原型,利用PHOENICE分析软件,对在封闭和开敞两种状态下圆形土楼民居内部院落的风环境状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内院空间的通风性能.结果表明:封闭状态下的内院风环境较为稳定,开敞状态下的内院空间通风状况良好,为营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提供了适宜条件;福建土楼民居应合理利用自然通风的各种技术措施,适当加入导风板、兜风结构设计等改造设计,实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传统地域建筑的发展研究,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重新转译,而目前国内对传统装饰构件的研究还停留在艺术人文或部分节点的方向上,缺乏跨学科研究和从房屋的整体营造结构出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通过前期调研基于有限元分析对晋北代表性木结构五架檩木结构、广亮大门木结构、垂花门木结构进行研究,结合DLUBAL RFEM软件进行模型构建和模拟,通过施加横向荷载将同一木构有装饰构件和无装饰构件两种状态下产生的最大位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晋北民居注重实际功能用途,多数装饰构件都有着其结构功能,它们不仅有着装饰艺术,更有着重要的维护性作用;在同一木结构体系下,有装饰构件比无装饰构件更能抵御横向剪力,使木结构整体更为稳固,遇到横向荷载时产生的位移较小,整体木构抗剪承载力有明显提高;有装饰构件和无装饰构件两种条件下受到的水平荷载和最大位移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斜率上的差值证明二者整体木构稳定性有较大的差距。装饰构件的拉结作用提高了受力节点的稳固性,从而提高了民居木构整体的稳定性。将装饰构件与营造技术结合研究可以为...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综合文献资料,对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传统民居形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期从建筑整体机制上把握宁波民居聚落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并为宁波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幅员辽阔的黄河流域集存着众多保护完好的传统聚落,呈现着丰富而独特的地域特征。本文以山西省孝义宋家庄为研究对象,试对这一聚落及其民居的结构布局、空间组织和形态特征等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传统聚落的规划技术和实践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聚落形态特征分:“择水而居、择平地而处“的选址原则;“注重整体、层次分明“的布局特征;“主次有序、秩序井然“的街巷组织;“外筑高墙、堡中设堡“的防御模式。就民居形态而言,其建筑形式多以砖拱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体现了秀丽古朴的民居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传统建造技术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特征.通过对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一栋传统碉房民居的具体建造方法和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其中传统技术建造手段的应用.从川藏地区丹巴民居出发,总结了民居传统技术建造的特点,分析了其中设计、建造与使用的生态性要素,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建造逐渐消亡的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居室内外空间时刻都是以人的行为为尺度,体现着人的本性意志,是自然和社会的人双重意义的物化空间。分析徽州民居传统建筑空间观念,重视空间环境和城市设计,吸取传统建筑空间精华,以人为本,创造现代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结合皖南地区气候条件特点,运用模拟软件对当地传统民居的被动式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当地传统民居被动式技术的改造方案——保持建筑本身造型特点的同时,结合建筑细部构造适当运用易实施的新技术,为传统民居创造出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民居的营造与自然环境融洽度高,对应生成了诸多以调适居住环境为目的的设计方法与营造经验。以一种斜向门道空间为例,从空间营造与使用角度出发,遴选室内、院落和巷道3种代表性空间形态,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斜向门道空间对民居建筑微环境能够起到有效调节作用,改善场域风环境,提升活动空间整体舒适度。将传统营造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知传统建筑自身所蕴含的绿色营造智慧,为传统民居在当下的新发展提供多样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地区传统民居风格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是在喀斯特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影响下 ,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 ,在明清的发展渐趋稳定的表现为干栏式建筑的民居 ,原为仡佬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的住屋形式 ,后为土家族、苗族仿用 ,具有美学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和石板房。贵州喀斯特传统民居以其就地取材的便利和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充分利用传统民居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 ,结合景区开发能促进景区、社区和自然的统一 ,并能保持旅游地的持久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关丹丹 《江西科学》2011,29(2):248-252
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其中对于一些特殊地理形态下的民居,自然因素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以烟台养马岛为例,通过对胶东传统民居在山、海、岛的特殊地理形态下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建筑形态的描述,从"山地"、"滨海"、"岛居"3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对于民居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石谦飞  吕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860-13871
大同市天镇县为军事型防御性聚落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传统聚落形态在保证防御性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营造策略。本文选取晋北防御性聚落——村堡安家皂村,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查询整理,并进行实地调查。按照由“大”及“小”的尺度顺序,从聚落整体,院落形态,民居单体进行了营造分析。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如气温与降水,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研究分析其营造技术,并总结出村落建设营造技术策略,将其应用于传统防御性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深入研究晋北防御性聚落营造技术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对聚落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国内其他防御性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参考价值,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的更新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传统民居光环境品质,对福清城区岑兜村代表性传统民居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民居大部分室内的采光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需求.利用参数化模拟工具对传统民居的光环境建立数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从玻璃透射率、室内反射比、增设内墙开窗和顶部采光口进行单项优化,得出均满足不了采光需求的结论.进而在对整体建筑风貌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提出综合优化设计策略以改善民居室内光环境,为地方传统民居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白族民居建筑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大理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因素,从白族民居建筑顺应自然、施法自然的特点着手,通过对白族民居建筑的框架结构、建筑材料、物理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解析,呈现出白族民居建筑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白族民居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莉  潘国泰 《工程与建设》2009,23(5):630-631,674
环境景观足心理思想的物质外化,徽州传统民居无论是其环境设计、总体布局,还是景观营造、园林规划,无不展示了古代徽州人的勤劳与智慧.针对现存占徽州传统民居环境,提出徽商心理观念、风水堪舆理论以及徽州特有的地形是徽州传统民居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这种因素在现存传统民膳中的具体体现,以及重点阐述了建成完备的徽州传统民居环境对居住在此的徽州人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的生成和发展相对于千篇一律的现代民居建筑而言,是人们对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以土掌房、窑洞和吊脚楼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存在特征和生态优势,探讨了其存在的价值,并指出它们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使现代民居建筑既能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又能保持传统民居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方传统民居大多是围绕天井的组合方式,天井的尺度和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孝感地区小河镇现存明清古民居为例,研究天井的形态特征对民居内部光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大量传统民居的测绘和空间分析,总结天井尺度和空间形态的共同特征,分析室内光环境照度分布与眩光影响,探讨其在中庭式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阐述现代中庭式建筑通过借鉴传统民居天井尺度与空间形态能实现优良的室内光环境,提出中庭式公共建筑中庭空间的适宜高宽比及理想的中庭剖面形式.  相似文献   

20.
济南传统民居及其环境特色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杨 《科技信息》2007,(8):114-114,86
本文从评析济南传统民居及其环境特色的目的意义着手,论述了济南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重要性。继而,分别研究了济南民居和民居环境的主要特色,即既有北国的深厚纯朴,又具有江南水乡的轻巧灵透。民居及其环境是城市生活的载体,是物化了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民居及其环境的特色就是阅读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熟读自己城市民居的特色,因为这历史的符号将是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回顾过去的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