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由九部古老文献组成的苯教文献集,第一次把尘封已久的苯教文献公诸于众,为我们更好的了解、研究藏族神话传说和祭祀仪轨的原始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2.
与西藏岩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献资料应该是敦煌古藏文苯教写卷,这些写卷中记载的苯教传说与仪轨内容,隐晦而曲折地反映了早期羌人西迁、开发藏北草原(藏语“羌塘”)的历史过程;而西藏岩画则以生动而写实的画面,直接表现了羌人西迁及开拓“羌塘”的壮举。研究西藏岩画,不能不特别涉及到苯教仪轨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省甘南州迭部、舟曲和陇南市宕昌等白龙江流域不少藏族社区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供施鬼神的各种仪式、仪轨,并有数量较多且弥足珍贵的手抄本苯教文献遗存,呈现出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疾病与健康、民族文化交流及交融等方面的大量历史信息。文章通过研究分析,梳理文献流布范围、已知文献存量、传承形式,以及类型、内容等,并指出了其多元文化特征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大数据文献分析法对近30年国内外趋向动词“回”的研究进行调查与梳理,分析未来趋向动词“回”的研究方向,发现学界对“回”的研究立足于普通话、方言以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从句法、语义、语法化与二语习得四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来“回”的研究仍需往广处和深处拓展,既应该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加强“回”的语言类型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学报》2014,(3):195-196
传教士视野中的川藏地区苯教 国外学者对川藏地区的考察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中部分来华传教士对川藏地区苯教的认识独具特色,内容涉及苯教性质、源流探析、寺院与僧人的考察,以及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因其宗教背景与异域的视角,传教士在对苯教的考察研究中,较好地协调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文化人类学学者”之间的身份冲突。  相似文献   

7.
首发学术论文的文前摘要,关于古代校理典籍的“叙录”,旨在说明论文本事。现行期刊使用“提要”和“摘要”两种文本,前者带有主观提示后,后者则是严格的客观报道式,社科论文总体适用“摘要”文本。“摘要”的内容结构含论题、观点、论证、结论、意义五项。直接作用于读者选择、文献检索、计算机存贮。合格的摘要文本应同时适应这三种需要。负载信息具有质的特殊规定性,并有适当的数量控制。其文本应是论文的要点概括,有结构完整的表达形式,成为独立的短文。编辑和作者都应着力研究摘要的文本范式。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特别是藏族歌舞音乐一直是藏族民间音乐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和形式。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南迭部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创造并传续了很多传统的民间歌舞,其中格尔巴、玛、夏琼等是迭部藏族特有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艺术形式,是“垛”节民俗仪式活动中最重要的歌舞音乐形式,至今仍在迭部民间流传。这些歌舞艺术依附于独特的本土民间仪式,有着特殊的使用场合与功用,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独特的迭部歌舞艺术的魅力以及特定的文化意义。文章以迭部“垛”节中的歌舞音乐,格尔巴、玛、祭山神舞以及其他民间音乐为研究对象,较为深入地阐述其歌舞音乐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文天文历算学方面的资料,认为其历史悠久,内容涉及五行、纪日法、八卦、二十八宿、十二生肖以及十二因缘等。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中,有关藏族历法方面保留有比较全面的资料,对此进行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藏族天文历算文化,尤其是藏族历法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巴採·巴桑旺堆先生是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藏学研究会理事、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五度出访,为奥地利科学院、美国纽约哥伦毕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现系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多年来,他致力于藏族古代史的研究,尤其在吐蕃非王室墓葬、古代石刻碑文研究和史料整理翻译方面,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巴採·巴桑旺堆先生认为,在西藏境内发掘吐蕃时期的苯教文献尚属首次。从该文献的内容、书写及语法特点而言、对研究古代苯教仪轨和相关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历代文人学者对流传于壮族地区民间一种聚会对歌传统的汉语表述。其在各地壮族民间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航单”是其中的一种。在总体把握时间、空间、实践主体等特性的基础上,描述其结构网络,进而考察其主要活动。从中可知,这个节日与男女两性的聚会对歌活动确有密切关系,但也包含着宗教、经贸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日益衰落,有组织的对歌比赛在“航单”中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示了歌圩对“航单”传统自上而下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之一的《定势》,因为其“势”的概念的多解性,而颇多争议,后人引用也较少,但从“即体成势”人手,我们会发现该文中的所谈“体裁”对“势”规范性作用不可忽视,更值得注意的是“势”作为一种自然的对读者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体裁具有自然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得《定势》与《神思》、《体性》、《风骨》、《通变》一起构成刘勰创作论的最精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相互对接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系统、科学地梳理"一带一路"研究现状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深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或建议.文章以中国知网检索所得10 380篇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利用文本分析法和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460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一带一路"主题相关成果文献的属性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后发现:1治理、对外贸易、新型城镇化、粮食安全、周边外交、贸易格局为当前研究热点;2机构、作者间合作广泛程度较低,目前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中心研究机构和高产作者合作群体中心;3"一带一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空间视角统计文献所涉区域,发现"一带一路"研究对象区域在国内整体呈现出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的状况,国际区域则偏向于中亚地区,国别地理研究薄弱.研究内容从学科角度看,多从经济学着手.与《愿景与行动》对比发现:合作重点中的微观层面,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及国家态势是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南涧彝族“跳菜”是彝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南涧彝族“跳菜”的起源、文化内涵、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的研究作归纳和总结,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为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说“襁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襁褓在我国古代民间和宫廷都曾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是我国许多民族生育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襁褓作为历史悠久的育儿民俗用品,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又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襁褓”不仅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古汉字中也有所反映。通过对“襁”、“繦”、“强”、“保”、“葆”、“緥”、“褓”、“子”等字词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襁褓”的演进过程及相关习俗,还可以澄清对“襁褓”相关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