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西方有关人权问题的报告中,中国西藏的语言、文化、宗教、环境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近来,“藏独”分子和少数西方政客又在捏造和炒作。事实上,60余年来,中央政府致力于在西藏建立现代教育体系,藏语的保护远胜于世界上其它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充分尊重西藏的宗教信仰自由;积极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传承藏族文化;在大力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西藏地区生态的多样性与重要生态区,实现了西藏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加巩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西藏之所以屡屡成为话题,这既有民族国家理念的差异.也有不了解西藏实际情况所导致的误读、误解,更有“藏独”和一些西方政客别有用心的歪曲。驳斥这些歪曲和误解,还世界以真相.可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海外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偏见为研究对象,以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构建2010-2020年河南省的国外新闻报道语料库,开展实证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偏见及文化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遵循文本分析-话语实践-社会实践的研究逻辑,对河南省海外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偏见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探讨话语偏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机制,寻找“反话语”策略来矫正和消除话语偏见。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展模式也因此成为西方研究的热点,“中国模式”也在西方话语中成为讨论的热点。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多的是片面性甚至具有荒谬性,为回应西方话语中关于“中国模式”的种种误解,我们应该以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引导全世界正确对待中国发展道路,正确理解“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研究在构建、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对外传播的研究却鲜有学者关注。在法律东方主义以西方法治为中心的立场误导下,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法律体系成为“西方”带有认知偏见的被动评价对象。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立场标记特征框架,筛选NOW网络新闻语料库中含有关键词“Chinese legal system”的语料并进行立场特征标注及数据分析,旨在探求法治话语域外传播现状。研究发现,西方媒体立场标记语使用中,认知立场、义务立场和态度立场及其子特征的分布各有其特点,其分布原因与新闻语篇特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改善法治话语传播现状,提高中国法律形象域外塑造,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应当继续不断完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5.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到五四期间,中西文化全面接触、交流、融合,西方"自由"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西方"自由"话语被译介到中国时,怎样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参与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新的主体形象建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操纵个人主义这一"西方"话语来建构他们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文论失语症"与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失语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在借且西方的话语说话,离开了西立的话语,中国的学者就不会说话了,中国的文论长期处于表达,沟通,解读的“失语”的提高,其所遵循的依据是西方化的逻辑,它与来自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9.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理论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理论景观。这种反人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在西方批评界再掀波澜,并迅速由西方蔓延到全球。这种批评理论主张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主要观点是针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神话”和“东方寓言”等等西方中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在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向西方译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这位多产作家常常弄出许多错误。评述了他三个方面的失误:一是对“法”在孔教中的作用的误会;二是将“发愤忘食”等语译错,歪曲了孔子的形象;三是因未弄清楚“三十而立”的含义,忽略了“礼”在孔子一生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以框架分析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了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叙事的3层次框架要素,认为《角度篇》是以“立足于真实,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作为叙事主题,在结构上着重突出文化软实力,淡化硬实力,在表达上采用西方世界容易形成优先式解读的符号和话语方式.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叙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是“道学”系统:而西方诗学话语则是“人学”系统,五四文学本体论的建构就是在反“道学”话语系统与引进“人学”话语系统中完成的.五四文学本体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都直观地反映了中西文学批评话语的差异性.而五四文学本体论的西化倾向,既反映了西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人学”话语的现代性优势,也反映出了五四反传统对文学本体论建构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西方有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竭力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篡改性的“研究”,大肆宣扬什么“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已经衰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已在瓦解”;国内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人,步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后玺,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大失败论”之际,我们简要研究一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传播和影响,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穿“衰竭论”、“过时论”、“失败论”者的歪曲和篡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5.
自13世纪以来,西方“北京形象”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不断变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打破了西方“北京形象”话语霸权,解构了神秘的或带有恶意的“北京形象”。《京华烟云》描摹了北京的历史大事、精神气质、风景名胜、文化观念以及民俗生活,塑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人的北平”形象。在《京华烟云》的基础上,《辉煌的北京》进一步展现了北京古老的辉煌、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及其精美的艺术,展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与文化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植根于社会历史语境,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而翻译则是文化身份的再现,受制于源语、译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文学翻译的文化再现。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受这一虚构神话的影响,文学翻译中往往展现出一幅歪曲变形的东方形象,这体现了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的歧视与压制。  相似文献   

18.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比较、分析了它们的优劣,并提炼出“叙事话语范式”的理论框架,对整个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流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开创性地将当代小说进行叙事学的概括与分析,对当代小说乃至文学史的重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问难“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近年来的“族群话语”,我们发现了以下缺点:(1)由于诸家在使用学术概念时不注意词义、词源和词用,也不注意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和国度的变异,且较少联系中国历史,尤其较少联系中国“民族”和“族群”话语的近代演变史,更缺乏足够的个案和国内少数民族表述的支持,结果,以印刷文字出现的讨论,大多成为西方话语或者西方话语的汉语代言。(2)缺少辩证和历时的观点,沉湎于“宏大叙事”,束缚于功能论,受制于原生说,不能认识“民族”和“族群”的翻译话语,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史,处在一个前后不同的、开放的变化过程。(3)由于学术上的急躁,有的作者对中外相关著述咀嚼不细,乃至误读、误用、误译、误批。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者马建辉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范畴》回到文学理论研究的小语境中,从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畴”、“历史与真实”、“反思与推进”角度,找回现代文学理论话语存在的真实细节与微观历史呈现方式,对当前中国文论史研究是一个明显的创新与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