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betan ArchaeologyArts)自2002年始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会议以推动西藏文明之传承、促进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事业之进步为宗旨,每3年举办一次,业已成为汉藏佛教艺术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例会。第6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5年10月16~20日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并得到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  相似文献   

2.
霍巍先生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兼香港城市大学、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客座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霍巍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馆学等,曾多次赴日本、美国、德国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考古学报》《民族研究》《文物》以及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东方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西藏西部佛教文明》等学术著作多部,先后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并两次荣获四川省教学一等奖。文章从霍教授的学术成果等出发,围绕西藏考古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藏族著名学者诺章·吴坚先生精通藏传佛教教理知识,善长藏族传统诗词与藏族传统财经算术。他著有《藏传佛教念诵与仪轨经集》、《西藏割据史》、《西藏王臣记详释》、《数称词释义大全》等多部专著,还与藏族著名学者恰白.次旦平措和夏玉.平措次仁合作撰写了藏族历史巨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他的新作《佛本生如意腾详解》也即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章根据诺章.吴坚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主要研究方向,对有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及西藏分裂割据时期的某些问题进行了采访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更堆先生长期从事西藏考古研究工作,并对其作过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文章围绕西藏20余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对更堆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藏族著名学者诺章·吴坚先生精通藏传佛教教理知识,善长藏族传统诗词与藏族传统财经算术.他著有<藏传佛教念诵与仪轨经集>、<西藏割据史>、<西藏王臣记详释>、<数称词释义大全>等多部专著,还与藏族著名学者恰白·次旦平措和夏玉·平措次仁合作撰写了藏族历史巨著--<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他的新作<佛本生如意腾详解>也即将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章根据诺章·吴坚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主要研究方向,对有关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及西藏分裂割据时期的某些问题进行了采访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一位熟悉和了解藏族历史并对其作过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他主持编纂的《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已成为藏史名著,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这部书以唯物辨证的眼光阐述了西藏的历史发展观,为进一步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2013,(1):97-104,13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简称《心经》),被认为是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汉藏《心经》译文比较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心经》译文比较,对探究汉藏佛教的语言、词汇、译风,追溯汉藏间佛教界交流的历史,进一步挖掘汉藏两个民族文化交流和历史融合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玉·平措次仁先生是西藏著名的藏族学者、国家级专家,在70多年的生命旅途中,用崇高的治学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攀登知识高峰,经过无数次社会和生活的磨砺,走过从旧西藏到新西藏的发展变迁历程,在历史学、佛学、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他的著书硕果累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西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章主要对夏玉.平措次仁先生的生平、研究成果、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联合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西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吐蕃敦煌文献选》、《西藏文史考信集》、《宗喀巴评传》、《水晶宝矍》、《藏戏故事集》、《西藏萨迦格言译注》、《藏学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历史文献类、语言类、宗教类、文化艺术类等藏学专题论文数百篇并主编相关学术出版物。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史(吐蕃)、藏传佛教及敦煌古藏文。文章围绕王尧先生主要藏学学术生涯,概览其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意欲管窥新中国藏学的发展,展现以王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藏学专家,对于中国藏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先后应邀到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西来大学等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学或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史,尤其是西藏历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含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先后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发表论文80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篇;出版《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等专著9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合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合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独著)等8项。文章围绕王川教授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藏汉民族关系史领域二十余载的研究,对其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大明一统志》是由明英宗朱祁镇令李贤等人主持编修一部一统志,其第89卷中的《西蕃》为记今西藏地区的专篇。该篇虽篇幅不大,内容较简,体例不全,但却具备了我国传统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可谓寄存于《大明一统志》中的一部西藏简志。更早成书的《寰宇通志》是《大明一统志》编修的主要参考,两书中的《吐蕃》专篇的体例、内容、篇幅基本一致,是明代西藏方志的姊妹篇。继唐代的《吐蕃图经》、宋初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吐蕃》之后,明代编修的《寰宇通志·西蕃》和《大明一统志·西蕃》被确认为西藏方志,填补了元明时期西藏地方志的空白,为西藏地方志自唐代以来一直延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而在西藏地方志源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宗堡建筑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宗堡建筑是西藏官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专指西藏地方政府宗(县)一级政府机关所在地,属于西藏宫殿建筑类型。西藏宗堡建筑起源很早,是宫殿与寺院以及防御堡垒的综合体,在属于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喜玛拉雅地区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带有一定的本地化特征。文章通过对宗堡建筑起源和建筑特征研究,说明西藏宗堡建筑为多起源,该建筑类型对藏传佛教文化圈建筑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1):95-101
西藏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之中,承载着内容丰富的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它们不仅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多层面地对西藏地方施政和主权管理的具体体现。关注和研究这类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藏考》是清光绪间刻本,主要内容为巴勒布、布鲁克巴奏书及七十九族分辖经过,碑文、摩崖文及题词,路程几部分。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西藏考》不是《西藏志》的衍生书,其材料取自于或抄录于《西藏志考》;《西藏志考》成书应在前,《西藏志》是在《西藏志考》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西藏志考》应是《西藏考》、《西藏志》两书共有之"祖本"。  相似文献   

16.
《虚拟的西藏——从喜马拉雅山到好菜坞寻找香格里拉》(Virtual Tibet:Searching for Shangri-La from the Himalayas to Hollywood),2000年7月Henry Holt & Company,Inc.出版,全书共340页,共22章,由三部分构成。作者奥维尔·斯且尔(Orville Schell,汉名夏伟),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学家。该作品以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西方人的“西藏情结”,勾勒了西方人“发现”西藏和制造“香格里拉神话”的来龙去脉,展示了西方人的“西藏观”及其演变,描述了西方传媒在制造“西藏热”中的作用,分析了西方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达赖在西方的影响和美国与西藏的关系,论及了“香格里拉”神话的破灭与西方人认识西藏的误区。该书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学术研究和西藏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对上述观点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7.
本就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各自的侧重点作了比较研究。两都把“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西藏工作的根本宗旨,都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汉藏关系的立足点;都把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同少数民族群众商量着办事作为西藏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侧重点表现在:在西藏发展的根本任务上,毛泽东致力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邓小平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在西藏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毛泽东注重人口数量,邓小平强调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18.
院所动态     
《科技潮》2006,(2)
首师大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成立1月4日,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成立大会在该校实验楼报告厅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文儒,国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长王哲一,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长江等领导出席。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隶属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致力于汉藏佛教美术的研究,重点研究藏传佛教美术在我国内地的留存。研究所将与故宫博物院、法国国家科学院等单位合作,于2006年10月14~17日在北京召开“汉藏佛教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农产品加工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西藏大学的艺术教育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人文教育,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动力,其公共艺术教育走在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其专业艺术教育已经成为西藏对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章阐述了西藏大学艺术教育的现有优势和面临的发展瓶颈,剖析了发展瓶颈的根源,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为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学术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宋代(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创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活动,因恰逢佛教在雪域复兴的黄金时期,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也因此迎来了西藏艺术史上最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瑰丽时期。而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艺术范式、艺术理念、艺术精神,更对后来的藏传佛教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西藏美术的许多特点对后来的西藏艺术有直接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