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它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民俗文化。自顾始汗入居青海湖开始,青海环湖地区的蒙藏两族有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当地蒙藏女性背饰也在继承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服饰文化。文章以青海湖南岸藏族女性背饰“玛尔丹”和蒙古族女性背饰“恰当”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分析二者的功能、仪式、符号、象征等文化意蕴,提出了其形成受当地人口、地缘、宗教、民俗、生计、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发生变迁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居住在西藏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儿童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研究血红蛋白含量与高原海拔高度的关系。方法:对居住在海拔3700米(拉萨)的406名9—10岁藏族儿童和444名居住在海拔4300米(定日)的相同年龄段藏族儿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测量血红蛋白含量及人体基本数据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14.0软件系统分析。结论:居住在海拔4300米的定日藏族儿童的血红蛋白含量14.0(13.9—14.1)g/dl明显低于(P〈0.05)居住在海拔3700米的拉萨藏族儿童的血红蛋白含量14.6(14.5—14.7)g/dl。  相似文献   

3.
昌吉地区回族婚礼中的认“卧曲利妈”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曲利妈”是昌吉地区回族婚礼中一个独特的习俗 ,这个特有的习俗体现了当地回族 ,乃至整个回回民族的文化品格之一——信仰与务实相交融的实践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长期相互渗透、交融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藏的清真寺在历史上共有11座,其中拉萨有6座,日喀则有2座,昌都有1座,山南泽当和阿里古格各有1座。西藏清真寺有着藏穆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融合的印记。西藏清真寺的载体表现出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综合体,同时也体现出伊斯兰教向西藏本土化的过程。西藏清真寺文化即西藏穆斯林文化已成为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拉萨外来居民生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在西藏长居和客居的外来人大多居住在城市,特别是拉萨。拉萨的外来居民中主要有汉人、尼泊尔人和穆斯林。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大都从事商业和贸易活动,也有部分手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他们在拉萨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不尽相同。虽然人口数量不大,但他们对拉萨,特别是西藏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章试图通过对20世纪初居住在拉萨的外来居民社会生活状态的研究,展示特定历史时期西藏社会生活构成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精美的吐蕃时期金银制品陆续被发现。这些吐蕃金银器虽然形制、风格各异,但大都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来自西藏本土、中原唐王朝、北方草原地区和青海吐谷浑民族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是吐蕃时期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为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提供了考古学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的血压,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藏族青年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及特点。方法:在海拔2700m的林芝波密县、3650m的拉萨市以及4700m的那曲安多县,以865名(422名男性、443名女性)15~25岁世居藏族青年为受试对象,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基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史等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不同海拔藏族青年的平均低血压患病率为65.8%(波密59.1%、拉萨59.3%、安多76.9%),正常血压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低血压组(P<0.05),基础血压与低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结论:发现西藏世居藏族青年血压普遍偏低,提示藏族高原适应并非以通过提高血压来增加机体的摄氧能力,但此结果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来探究不同海拔的藏族是否具有不同的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牦牛有着密切的关系。赛牦牛作为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但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调节情感、陶冶情操,还具有吸引游客,进行商业贸易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和谐,提高民族凝聚和交往,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等功能。文章从加强项目开展,扩大媒体宣传,与旅游结合打造精品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赛牦牛项目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藏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藏民族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交往等在服饰语境中的体现.文章分析了藏族传统服饰文化所体现的生态特征、多样性特征、阶级特征、传统审美上的一致性,以及服饰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并探讨了这种文化选择所产生的缘由及其特质.  相似文献   

10.
滇西北8个民族群体面貌特征观察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滇西北怒江州、迪庆州等地是氐羌民族南迁的集散地。对当地独龙族、怒族、普米族、(拉玛)白族、福贡和维西的僳僳族、(康巴)藏族、纳西族等8个群体的面形、眼、鼻、唇、耳等5大类24项观察性特征进行了描述,以此计算了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已报道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滇西北氐羌群体面貌较一致,而其他地区的氐羌群体则不可避免地与别类群体进行过遗传交流,导致面貌趋近于外族。僳僳族和白族在迁徒中族内血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就近居住的群体之间遗传交流往往是不可避免而且可观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藏族与白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国前中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贸易通商和马帮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是藏族和白族间经济交往最多、文化碰撞和交流最频繁的时期;而民国后期建筑师和民族手工艺者充当了藏族和白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使者,通婚和民间宗教交流作为藏族和白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非主流形式而存在。这一时期藏族和白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极大,但两个民族却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述了西藏传统服饰习俗文化的发展演变,对西藏传统服饰做了两个大的分类,即传统常用服饰或节气性服饰、以及节日服饰或盛装。引用了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民俗学有关的知识体系,对上述两大类西藏传统服饰习俗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对正在变化当中的西藏服饰习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学家研究的热点。文章利用罗布特.海孜提出的"丧葬礼仪中的灵魂、尸体与死者家庭间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就拉萨藏族丧葬习俗中不同阶段的仪式的初衷和人们对于这些风俗的理解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命名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交往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文章主要研究汉族命名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及影响,并以此探讨历史上汉族与云南少数民族之间命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得益于各民族长时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一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与情感纽带下的中国文学共同体已然形成。文学共同体的建构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体格局中的基础和媒介之一,以多民族文学的开阔视野实现了民族间的对话与沟通。文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主轴,从共同体意识的不同层面将次仁罗布笔下小人物命运根植于大的时代和背景中进行解构,揭开其西藏书写所蕴含的文学共同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西藏民族工作的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治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西藏民众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大量史实奠定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实的历史基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使西藏早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其服饰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藏族服饰的设计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逐步变迁,形成了现代的藏族服饰特色。本文从不同朝代的特点论述了文化对藏族服饰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云南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的服饰和居民建筑与云南滇西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等相衬,形成了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在迪庆藏族、丽江纳西族的服饰和居民建筑中蕴藏着藏民族与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希冀,也蕴含着许多的数学文化,值得我们去探析解读它.  相似文献   

20.
章对当代藏族美术教学的发展历程、教学实践中的不同类型、藏族美术教学的特色、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和意义,以及藏族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在当代时期的交融互补、当代藏族美术在学校教学中尤其注重引入传统美术,继承、宏扬藏民族优秀化传统。从而建立现代化、民族化的当代美术教学体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