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构主义解放了译者,确立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译者的任务、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期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对解构主义的认识,客观、积极地指引翻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谈互文性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理论在本质上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翻译教学应强调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运用能力,扩展学生跨文化知识面,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优化翻译效果。研究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是国内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论域。一般来说,译者的“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并且译者发挥主体性存在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有新的内涵,即确立“生态人”的身份认同,自觉遵守“译者责任”伦理观的规范和约束,进而通过“译有所为”产出翻译价值,树立“尚生”的生态翻译价值观,发扬翻译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4.
在原语中心论的影响下,追求完全与原文“对等”的译本的极端客观主义思想长期占据翻译理论话语的中心位置。因此,误译常常被一概斥为“劣译”,成为译者受到责难的原因。随着国内翻译研究范式的逐渐转变,译者主体性成为译界研究的焦点之一。误译,特别是译者有意的翻译策略导致的反映文化因素的误译也具有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出现的部分文化误译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翻译主体——译者,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经历的三个阶段:高扬、远离、返回,论述了高扬时期译者主体性与返回时期译者主体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并对各个时期的译者主体性做了相应评述。得出结论认为:在译者主体性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中,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偏差的修正,比前一阶段更先进、更能满足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陈黎 《科技信息》2012,(11):201-201,227
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的结合,以及译者的身份和地位等问题都是这次转向中突出并受到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刘睿 《科技信息》2011,(18):I0140-I0140
就翻译研究而言,西方和中国都大体先后经历过并且目前并存着三种主要研究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范式以及解构主义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路径,然而也都有着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出发,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每一范式的不足之处。从而试图使翻译研究回归它的本体,即以文本为中介的原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以及制约这一过程的语言规律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9.
从多维度解读了译者主体性,认为作者和文本中心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而翻译研究中的另一个极端则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基于对实际译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主体间性理论探析了译者主体与原文主体、译者主体与目的语读者主体、译者主体和翻译发起者主体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与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唐黎卿 《科技信息》2010,(33):I0295-I0296
本文从传统翻译观对译者的态度及转变出发,概括了译者主体性的凸现及国内近年来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分析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了小结,为今后的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以译者主体性的内因、外因两方面的解释为参照,比较林语堂的英语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文译本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翻译风格和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可作为"创造性叛逆"的代表,而郁飞译本《瞬息京华》则更加忠实于原作,这种差异更多是由译者各自的翻译选择所导致,亦即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红楼梦》死亡委婉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文化取向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根据翻译认知理论,在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和被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的适当发挥对准确传达原语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实现和谐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从1830年至今出现了多种《红楼梦》英译本。从历史的角度看,相关文学理论的发展会极大地影响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从而导致译者"叛逆"行为的产生,这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后,更多地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主张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回归到对翻译伦理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翻译伦理这一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翻译伦理的四种伦理模式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翻译者的个性主要是由“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这一翻译的基本特性决定并通过译入语所必然会具有的时代性以及译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所展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也必将与时俱进,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有利于推进翻译研究的经典理论,应该被不断地发掘和完善,随着翻译学科发展获得新的生机,使其成为对翻译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要推动创造性叛逆的发展,就必须先肯定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因此文章以创造性叛逆对翻译主体、忠实原则和翻译文学的全新解读为视角,指出创造性叛逆拓宽了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是我国翻译研究从经验感悟走向系统描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主体的认知体验与语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义观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因此,文学翻译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语义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