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土壤盐分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辽河口滨海湿地盐地碱蓬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提出一种实时、准确、大尺度监测碱蓬群落及周围滩涂土壤盐分的算法十分必要.为了减少大气对模型的影响,该文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模拟Landsat 8 OLI卫星反射率,采用基于交叉验证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 碱蓬样本的土壤盐分明显低于裸滩,海南三区域土壤盐分在总体上低于鸳鸯沟和笔架岭区域,而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普遍均高于鸳鸯沟和笔架岭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土壤盐分对盐地碱蓬生长的影响;2) 模拟卫星反射率构建的多光谱指数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相较于单波段在整体上有所提高,其中植被指数NDVI和RVI与土壤盐分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达到了-0.689和-0.683;3) 利用基于交叉验证的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土壤盐分反演模型,模型的自变量为RVI、SAVI和SI3,模型的建模集决定系数R2为0.684,均方根误差(RMSE)为3.45,验证集RMSE为1.88,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28,表明模型的反演精度和反演能力较好;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精度,对比分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的指数因子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反演模型,发现交叉验证的逐步回归模型的R2、RMSE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反演模型,同时土壤盐分反演值和实测值散点图更接近1∶1线,为辽东湾北部碱蓬群落及裸滩土壤盐分因子的反演提供技术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盐沼湿地是处于海陆交界并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且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 活动,辽河口盐沼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进程加快. 本文基于1998—2017年的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通过 ENVI软件图像 预处理和 ArcGIS分析工具,获取了辽河口拦门沙上20年间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盐地碱蓬 群落斑块面积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而芦苇群落斑块面积逐渐增大、最后趋于稳定;空间格局上,盐地碱 蓬群落随时间变化逐渐南移,而芦苇群落随时间变化逐渐向南扩张;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逐渐增加,水文条件 和地表高程的改变可能是其演替加快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6,(2):267-272
在详细解读云南昭通毛坪的Landsat 8 OLI影像的基础上,以蚀变围岩的光谱异常为理论依据,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资料,根据矿物的光谱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为主、比值法为辅的方法利用OLI卫星数据提取研究区内蚀变信息,并用ETM+影像的主成分分析作为比对,表明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比值法辅助,对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上的铁染蚀变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9/1990年Landsat TM,1998/1999年TM,2011 年TM 和 ETM+以及2015年OLI遥感影像资料,运用比值阈值法(TM/ETM+为b3/b5,OLI为b4/b6)结合目视解译法,提取天山阿拉套和博罗科努山脉4个时段的冰川边界,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冰川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为例, 将多时相的Landsat TM/ETM+影像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结合起来提取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 并进行验证和分析。首先, 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得到城市建成区的大致范围, 利用这个范围内的Landsat TM/ETM+数据和多波段纹理进行图像分类, 得到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然后, 利用分类后比较法得到城市建成区的变化信息, 将提取的建成区变化结果与利用 DMSP/OLS数据得到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以及基于统计数据的城市建成区变化趋势进行对比, 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结合DMSP/OLS数据和Landsat 数据的光谱特征以及提取的多波段纹理特征, 可有效地减少裸土与城市建成区的混淆, 与只利用光谱信息的建成区提取及变化检测相比, 得到更高的精度。因此, 结合 Landsat TM/ETM+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供了一种进行大型城市建成区扩展检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北大港古泻湖湿地植被群落成带现象明显,利用DCA对群落成带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采用CCA确定影响该现象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发现,植被"岸带成带"现象在空间上反映了植被的演替情况,植被类型按水生植被-湿生植被-中生植被-旱生植被进行变化,植被由聚盐植被变化到拒盐植被.通过DCA排序,北大港湿地植被呈现明显的6条分带,分别是芦苇-扁秆藨草群落、芦苇-碱菀群落、芦苇-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碱蓬群落、芦苇-柽柳群落、猪毛蒿-黄花蒿群落.其中芦苇伴生在大部分的植物群落周围,具有非常宽的生态位,起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外部因素是驱动群落成带分布的主要原因,通过CCA排序,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都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而生境因子中,坡度对群落分布有较大影响.北大港湿地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以盐生草本植被为主,为了增强水土保持效果形成草-灌-乔稳定的群落结构,应该采取合理措施,加速演替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依据柽柳、碱蓬、芦苇、棉田4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样品资料,分析了滨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表层盐离子的变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表土中全盐含量分布不同,柽柳群落土壤表层全盐含量相对最高,碱蓬次之,芦苇和棉田全盐含量较低。(2)Na+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阳离子的含量,均表现为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同样,阴离子均表现为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根离子。(3)可溶性盐离子变异性分析表明,柽柳群落是以SO42-为强变异的群落;碱蓬群落以CO32-为强变异的群落;芦苇以Mg2+、Cl-、为强变异的群落,棉田地无强变异盐离子。而全盐含量仅芦苇属于强变异,这与芦苇的地表高覆盖,而局部裸露地形成"盐斑"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了解海岸线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干扰程度,对海岸环境的维护、改善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门湾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Landsat MSS/TM/ETM+/OLI)提取了1985—2015年7个时期的海岸线矢量数据,分析三门湾海岸线的时空变化和2015年三门湾海岸带所受的人为干扰程度.结果表明:1)人为因素对三门湾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受影响最大的区域为白礁水道、沥洋港、蛇盘水道等地;2)1985—2015年,三门湾海岸线由内陆向沿海不断迁移,总长度减少了1.86 km,但总面积增加了137.16 km~2.从1995年起,人类主要活动区域由象山县转移到宁海县和三门县,2001年后,人类对三门湾的开发力度加强;3)2015年,人类活动对三门湾海岸带产生中度偏强干扰,个别区域达到高度干扰,在未来的海岸带开发工作中,需要合理规划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二代Bandelet和主成分变换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具有波段多、波段间冗余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二代Bandelet和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变换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融合的方法,利用二代Bandelet变换进行图像的多尺度几何分析,得到每个波段图像的Bandelet系数和几何流,对多个波段Bandelet...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 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 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 — 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 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 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 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 的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 以上土壤,占50cm 深土壤 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 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 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碱蓬种群变化及扩散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卫星遥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生物种群扩散模型相结合,利用1996、2006、2016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3期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景观转移矩阵、景观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互花米草和碱蓬动态变化,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6年的演变趋势开展预测模拟.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 a来互花米草总面积由1996年的3.45 km2增长到2016年的25.14 km2,碱蓬总面积呈大幅度下降;在空间上,互花米草发生了连通阻断,其重心由胜利油田边缘向河口方向移动,碱蓬重心向陆源方向有一个小幅度后退.2)模拟预测2026年互花米草面积为26.67 km2,碱蓬面积为26.15 km2.3)2种植被在2006—2016年转移变化剧烈,20 a来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呈增加的趋势.从预测结果分析看,20 a间黄河三角洲河口受重大人工改道、初期的断流、风暴潮等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强烈影响,互花米草、碱蓬等滨海湿地植被数量造成短时序变化,导致模拟精度不高.如果不对互花米草加以人为控制,到2026年互花米草面积的激增将对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GIS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应用RS/GIS技术,以1994年5月12日的Landsat TM影像和2003年4月25日的Landsat ETM+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基于光谱值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厦门市的土地覆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约10年间厦门市土地覆盖状况变化显著,耕地大量减少,林地明显增多,建设用地整体增多且结构有所改变,常规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很少;综合年变化速率不大;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是城市扩张的驱动力,造成土地覆盖情况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天津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窗算法对1993年、2001年和2009年3景Landsat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将反演结果进行标准差分类后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通过对不同时期地表温度分布进行时空分析,得到天津地表温度高温区在1993年到2009年期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以及两者之间道路沿线等区域,其中,中心城区高温区不断加剧,滨海新区高温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变化非常明显.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吻合,变化趋势与城市发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水文条件下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的淡水芦苇湿地(FPW)、受潮汐影响的咸水芦苇湿地(TPW)、非淹水芦苇湿地(NPW)和受潮汐影响的盐地碱蓬湿地(TSW)为研究样地,在2018年10月(秋季)、2018年12月(冬季)和2019年4月(春季)采集0~25 cm深度的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DOC和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NPW土壤DOC质量分数总体高于其他3种湿地,3个采样季节中的DOC最大平均质量分数为18.54 mg·kg?1(冬季).TSW、NPW、FPW和TPW土壤DO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7.75、16.03、9.07和9.40 mg·kg?1.沿0~25 cm土壤剖面,DOC质量分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层土壤DOC质量分数最高.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离子和土壤质地是影响湿地土壤DOC质量分数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对各类湿地土壤DOC来源分析表明,湿地土壤DOC来源较复杂,内生源和外部输入对不同水文条件下土壤DOC具有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95年-2015年广西海岸带养殖用地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蒙静  华璀  张建兵  卢远 《广西科学》2017,24(2):135-143
[目的]海岸带由于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一直是生态相关研究的焦点区域,其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尤受关注.由于广西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快速扩增,导致该区景观格局显著改变,因此开展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综合评价其环境效应.[方法]以北部湾滨海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Landsat多光谱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MNDWI水体指数(Madify Normalize Difference Water Index)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各期研究区养殖用地信息,并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分析研究区养殖用地20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20年来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时空演变显著,在数量上先增后减,养殖面积由1995年的9 024.03 hm2增加到2010年的41 153.58 hm2,而后逐年减至2015年的38 903.95 hm2;空间上逐年向西北移动,并整体分布于北海滨海一带.[结论]北部湾滨海养殖用地的增长源主要为耕地和近岸海域,而去向则主要为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导致该区高生态服务价值用地(耕地、滩涂等)减少,环境效应出现负面趋向(养殖污染、自然岸线破坏等).  相似文献   

16.
王盼盼  蔡亮 《科技信息》2011,(17):50-52
以涿廊高速公路为例,在GIS的支持下,以2008年Landsat ETM遥感数据和ASTER GDEM为主要数据源,结合气象数据和调查数据,基于主成份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构建高等级公路边坡植被适应性评价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研究区的植被适应性进行统计分类。在此基础上,在空间分布上对结果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适应性良好的区域、基本适应区域和基本不适宜用区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27%,30.37%和20.35%。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利用GIS和RS技术、基于主成份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高等级公路边坡护坡植被适应性的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和GIS的尼洋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978年的Landsat MSS遥感影像和1988—2001两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别进行了遥感分类得到三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采用了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引入转移矩阵、变化动态度指数等描述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的指标,对尼洋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时空过程分析,最后,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以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区,利用1980年9月20日的Keyhole遥感影像与同一时期的Landsat MSS遥感影像,通过融合处理,获得既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又有多光谱分辨率的历史遥感影像,填补历史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空缺.研究结果将历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监测时间序列推前的同时,提高杭州湾南岸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研究中将使用历史融合影像对杭州湾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进行监测,同时结合1990—2020年4景Landsat遥感影像,获得杭州湾南岸地区近41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辅以前人的目视解译结果图,得到分类精度>90%的土地覆被利用分类结果.从面积变化、类型转化、年均变化率3方面分析讨论了1980—2020年间杭州湾南岸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0年,杭州湾南岸库塘呈减少的趋势,耕地逐渐向海岸地区扩张;1990—2020年,城市的扩张面积不断增加且呈现向海岸扩张的趋势,库塘的面积增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人工养殖场继续向海岸扩张.城市的发展是影响杭州湾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在杭州湾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其生态环境的问题,加强自然湿地保护,严格控制自然湿地的开发规模,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