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保民 《奇闻怪事》2009,(10):20-22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语文课上,教师如何设问永远都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倾情投入自己的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理解和探究,并在课后热情万丈地去进一步品味、研究、鉴赏,关键就是要“善问”,要有使学生欲罢不能的“问”,使学生产生创新解读或个性化解读的“问”。  相似文献   

2.
章承建 《科技信息》2010,(21):343-343
课时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活动常源于问题,有了问题,思考才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若能巧妙设计水平不同,形式多样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展来自探究的过程,而数学教学则是数学发现在教学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认为:“教学应以培养研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及问题解决过程来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在此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解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知道解决的方法;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解决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巧妙地处理,才能既维护教师的尊严,又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并解决问题?论文提出了解决"不知道"的教学技巧,使教师通过巧妙地处理两种情况的"不知道"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人困境时,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巧妙的设疑,可突破重点和难点;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整理时,教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从而更快地得出结论。课堂上的提问,可使教师立即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迅速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的提问会使用自己语言表达,这样更符合他们的自身特点,更容易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很多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为主要特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极易碰到"突发问题",如学生提出一些怪问、课堂中暴露出学生某些方而的缺失等等.怪问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迅速理解与判断问题的实质和教学价值,同时作出教学决策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老师预先想好的思维轨道运行,课改形势下的新课堂,课堂气氛更是活跃,学生勤于思考,出现的问题就会越多.教师对新课堂中的突发问题,要冷静、机智、妥善地处理.  相似文献   

7.
邵彩侠  刘丹丹 《科技信息》2009,(32):I0142-I0142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或提出肤浅平庸、不需思考的问题;或提出过于笼统的、宽泛无底、不着边际的问题;大部分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诸如拓展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要难易适度,要有启发性;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等等。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恰如其分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 ,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10.
占明忠 《科技信息》2011,(12):I0286-I0286
在"自育自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成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答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抓住重点,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实践,指导学生自育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邓胜华 《科技信息》2007,(29):290-290
课时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思维活动常源于问题,有了问题,思考才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若能巧妙设计水平不同,形式多样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围绕数学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展开数学思维,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过程,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真实而科学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讲述或教科书的叙述提出一些意外的问题,让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史事类的问题和认识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生的认知习惯及思维特点有关,二是同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关。学生提出意外问题这一现象,有着一定的教学上的意义,为此,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讲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加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简要论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讲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教学效果刘秋香怎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带着一种高涨的、兴奋的情绪,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是历来教师所探讨的教育教学问题之一。一个成功的教师往往以满腔的热情、极大的耐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  相似文献   

17.
从文章写作过程进行考察,思维能力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关键。写作课教学必须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为此,文章提出了写作课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五种途径: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思维密度;留出思维空间,增加学生思维机会;巧妙设置思考,拓展多向思维;倡导怀疑意识,培养求异思维;改变单一、封闭的传统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将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巧妙设疑,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定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锤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地、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之间的广泛联系,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分析、敢于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等等.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中激发学生思考的一些提问方法陈燕玲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发明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力与想象力一旦被激发,将有助于教师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的,取得令人满...  相似文献   

20.
斯滕伯格认为思维风格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就是教学思维风格。斯滕伯格把教学思维风格从三个层面上划分为7种。通过对教学思维风格的分析和有关实证研究的介绍,提出在教学活动中纳入教学思维风格这一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