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十八世纪关于古今之变的大讨论中,古代共和国公民德行与淳朴的道德风俗成为政治思想家借古讽今的对象。卢梭从人性论上说明这种德行的强大自然基础,以批判现代政治治理仅仅聚焦暴力和利益的作法。自然状态是卢梭虚构以分析事物性质的哲学方法,包含了对两性关系进行的规范引导。在自然状态中,两性都是受自然律支配靠本能生存的野蛮人。在向社会状态过渡过程中,家庭和性别的劳动分工出现,两性出现自然不平等基础上的分工合作。从野蛮人到家庭角色,从情欲到道德情感,人类逐渐实现了有道德追求的社会生活。卢梭对于两性性激情与家庭情感的规制理论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王凌 《科技信息》2007,(16):404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体现出作者所理解的清教主义对美国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中的影响。主人公个人的短暂一生恰恰是清教对美国民族影响的整个历史的缩影。作品中也体现出清教主义的道德力量的消失。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道德情感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布依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道德心理结构。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对布依族伦理道德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伦理道德认知由感性到理性;伦理道德情感由简单到丰富;伦理道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  相似文献   

4.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性征模糊的小说,它提出大量关于书中人物性欲的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这种性征模糊的结果缘于这个异性恋故事是以一个隐藏的男同性恋者的敏感性为中介传递给读者的,这个男同性恋者就是叙述者尼克·卡罗威.这部小说性征模糊是菲茨杰拉德自身性欲存在激烈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谭佳 《科技信息》2012,(32):I0108-I0109
菲茨杰拉德在其诸多作品中真实地记录了那个让他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的富人生活,表达了传统的理想主义在物欲横流的20世纪20年代的失败。《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美国人在“爵士时代”的道德沉沦和“美国梦”的彻底破灭。它引发美国人去思索自己所追寻的“美国梦”,去重新衡量向命运宣战的力量,让自己从“美国梦”的幻想中走出来,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念的分疏递进错综复杂,如何从中找出基本线索,是进行现代转换的基本前提。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逻辑,可从三条理路予以洞悉:其一是从道德到道德文化再到道德文化理念的衍生之路;其二是从道德意念到道德观念再到道德理念的递进之路;其三是从传统文化到传统道德文化再到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7.
内部控制表现为具体的制度和规则,谓之“道”;内部控制被接受,谓之“德”;内部控制由“道”及“德”,谓之“文化”。内部控制从建立到执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循环,即从道德确立,到道德教化,再到控制文化。保持道德循环的完整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探讨了道德、文化与控制三者之间的互济关系,期望人们重视道德和文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用伦理批评与原型批评相接合的方法,探寻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创作意旨.笔者把为追求理想和爱情而献身的盖茨比与耶稣·基督受难和复活的象征意义作比较,发现他们有惊人相似之处,认为作者借此希望盖茨比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和传统道德能复生.他又藉尼克·卡罗威这个"身在其中又在其外"的叙述者之口,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评价与反思,批判了以汤姆·布坎南为代表的美国上流社会的精神荒芜、道德沦丧、虚伪与残暴,对盖茨比给予无限同情.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溯源刘元力刘富国人类即将迎来新的世纪。回顾漫长的历史,追溯生命的起源,人类从无到有,从野蛮到文明,从愚昧到智慧,从落后到先进……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创建着文明,发展壮大了自己。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起,就以其神奇...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从近现代至今,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之相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也实现着从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换,并实现着从资产阶级道德向社会主义道德的转型,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转型之趋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就都为自己设置了这样那样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左右了主人公们的所有活动,因为目标本身许诺给人们的是实现如意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为了这些无限可能性,人们苦苦地追求。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世界又是一个充满了失败与幻灭的世界。这个倾国妖姬许下的只是一个个空头支票,对理想的追求者而言,实现理想的可能性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遥不可及。为了这些空头支票,菲茨杰拉德的主人公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所以如此,在美国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媒体宣传鼓吹的美国梦,给人们带来的错误的思想导向,美国的经济繁荣掩盖下的道德败坏应为此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具有鲜明自觉意识的有关美国的成功和理想的小说。菲茨杰拉德在作品中反思了社会现实,展现了浮华背后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道德问题在学界的争论总是不乏其声。从道德的定义到道德的演进,东西方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关于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的划分来探究道德演进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最优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成功地运用色彩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促成了小说的伟大成就,确立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界的地位,成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李晶晶 《科技信息》2010,(19):I0184-I0184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以深沉凝练的基调,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悲剧。盖茨比生活在"爵士时代",他为实现其梦想表现出执着的精神,最终梦想遭遇失败,描绘了由美国梦所引发的一场悲剧。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他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谭欣欣 《科技信息》2011,(15):J0263-J0263,J0276
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笔》(The Great Gatsby)这部著作中,作者在标题中使用了"Great"一词。该词在文中的蕴意一份丰富,展现了主人公所处时代最动人的梦想和梦想幻灭的过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揭示作品的思想主题,分析主人公"Great"的梦想幻灭的原因,凸现作者对西方文明的考问,通过批判来呼吁人类道德和精神文明回归而体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许晓宁 《科技信息》2011,(12):I0142-I0142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成功地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形象,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眼中,黛西是一个粗俗愚蠢、轻浮放荡、浅薄虚伪、冷酷无情的豪富阶层的坏女人。然而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在父权社会中黛西是怎样从一朵美丽娇艳的玫瑰蜕变成了残落的玫瑰花瓣,揭示出黛西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8.
进化心理学的证据表明道德厌恶是由生理厌恶泛化而来的,道德厌恶是生理厌恶从口腔到道德,由躯体发展到心理,由生理发展到社会文化的一种延伸。另外,生理厌恶与道德厌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推动了道德厌恶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野蛮 是一种点到即止的调调 女人爱男人,不外乎两种爱法:不是做小伏低,便是称王称霸。也许有人要说,还有相敬如宾这一类呢--可是请问,你对来串门的客人竟会用到"爱"这么高级的情感吗? 热恋中的女孩,往往一身被男友纵容出来的任性和娇憨。情到浓处,张口就咬,一言不合,抬手便打。要搁以前,你可以说她轻狂、乖张、粗暴,但现在,这些貌似不良的行为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野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诚信主要着眼于个人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在诚信的道德建设上 ,重内诚之德的修炼 ,轻外信之德的实践 ;在具体措施上 ,厚诚信道德教化 ,薄诚信制度建设的确保。当前 ,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规律 ,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主要不是道德境界 ,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基本义务。因此 ,诚信建设也从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下移到社会制度层面上来 ,从人们“愿不愿为”提升到“必须为”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