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开放科学价值基础的论析场域包括弱资本逻辑和知识商品性,科学建制的动态发展,数字时代的网络生态.米洛斯基将资本与开放科学的关系延伸到科学内容、社会建制、知识价值和科学家伦理领域,其视域、观点在概念逻辑、历史实践方面有待完善.结合知识与经济活动的显性、隐性关系和开放观念的共时性双重逻辑,开放科学价值基础包括合理知识的价值判...  相似文献   

3.
浅析"生态"内涵及主体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详尽论述"生态"内涵以及主体的演变过程.阐释了"生态"的内涵经历了由"关系论"到"和谐论"、"生态"主体从生物有机体到人类的演变历程以及相关原因.  相似文献   

4.
约翰·H.布鲁克通过对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的关联性研究、机械论史和进化论史的研究,揭示了科学与宗教互动过程的历史复杂性,解构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和谐论"和"分离论"。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2):114-118
科学家社群的"生态问题"一直是城市绿色治理的科学根据,可是近十年来,"居民经验知识"典型挑战了生态专家"客观知识"。迈亚等人据此提出居民经验知识"象征论",即居民经验知识推动绿色治理具有多方面的潜力。居民经验知识的作用取决于公务员、决策者、利益相关者对它的看法和法律依据。芬兰虽有法律可循,但应用居民经验仍受制于决策者的价值观。"居民经验""生态问题"孰轻孰重取决于对科学、权力的认知。居民经验科学知识的输入就是居民提供感受快乐、逃避惊恐的方法。绿色治理融合"居民经验""客观知识"是符合科学路径和人民利益的。我国尚缺乏居民经验知识输入的历史基础,首先要在哲学层面上有所认识,才有决心推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的技术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技术人类学,先后出现了物质功能论、象征意义论、社会系统论和整体过程论等理论派别.技术人类学具有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方法实践化、技术知识语境化、技术活动完整化、技术与人复合化五大特点.根据当前的技术人类学研究,可以提炼出分为观念层面、对象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研究纲领.技术人...  相似文献   

7.
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初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管理,远离价值追问直奔利益主题,使得工具理性张扬的管理系统偏离和谐的轨道而走向失衡。求真,成了这种管理的最高追求。随着以和谐为共同指向的经济、社会和文明的转型,要求管理也必须相应转到和谐的轨道上来;随着美学在管理领域的延展,要求以求真为惟一的管理转到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管理方向上来。无疑,这样的管理是基于和谐的魅力管理,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所谓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即美学在管理学领域以和谐为介质的自然延伸。和谐的理念、管理的智慧和美学的飘逸构成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的基本特征。基于和谐的管理美学是趋利性的经济活动拥抱人文精神的结晶:求利与求美在和谐的旗帜下实现双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和谐的轨道上完成整合。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证由于对记忆持有内在论的看法受到相客论者的批评。拉德娄等人提出外在论的记忆观,进一步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外在论的记忆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却是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本文提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做是窄内容,即看做是从被记忆的原初信念内容中抽离出来的那部分得到明晰表征的、不受语境约束的、跨语境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做是宽知识,用具有语境约束性质的自我知识取代笛卡尔的单纯“我思”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把康德的知识论定位为主观论、现象论、不可知论和建构论是有缺陷的,这从根本上忽视了其知识整体论。康德在“先验分析论”中通过确立“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这一人类知识的最高原理建立了知识的整体论,从而不但克服了其前辈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和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认识论中的原子主义错误,而且表明了包括现代分析哲学在内的认识论上的原子主义必然无法为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合理性、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奠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铁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学界对高铁的研究限于技术层面,鉴于高铁运行之后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论,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对高铁技术的来源、运作和影响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哲学探析。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应该实现从集成创新转向到原创性创新,以自主创新打破技术的黑箱桎梏;从单一技术到多元技术,以摆脱巨机器奴役;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利益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以保持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人与自然既同一又斗争的矛盾关系,人们真实地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当是国家政策的重要之举。  相似文献   

12.
和谐伦理: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向度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理应是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就是调节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道德规范。“三和”——心和、人和、天和,是和谐伦理的终极指向。心和指自我身心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微观伦理基础;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中观伦理基础;天和指人与自然界万有存在之间的和谐,是和谐发展的宏观伦理基础。实现了“三和”,方能求得人类需要和非人类需要的和谐,达致“保合太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代技术论和产业技术观没有全面展现当代产业技术的和谐本质和发展趋势。和谐产业技术是产业生产活动中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关系体系,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技术关系。技术造成的问题不能仅仅以更新技术来解决,技术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和谐产业技术价值实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工程进行伦理规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首先,以知行合一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人本身的和谐,这是人的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现实圭臬;其次,以和而不同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现实载体;第三,以天(地)人合一为伦理尺度能够实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现实表达。  相似文献   

15.
论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要实现动态协调,对此,现代科学和市场经济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障碍,存在着必须要克服的局限.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对新的激励机制和新的科学提出了本质性的要求,必须建立新的信仰体系,塑造绿色经济体,完整把握能够动态适应环境变化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6.
和谐就是力量--兼评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谐--无论是结构状态的分布有序还是功能状态的进化有道,都蕴涵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神奇.自我和谐是个人身心微观和谐发展的调适力,人我和谐是社会中观和谐发展的协和力,物我和谐是人与自然宏观和谐发展的自然力,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和谐是发展之源,和谐就是力量;反之,自我失衡是身心微观灾变之端,人我失衡是社会中观模糊或畸形运作之始,物我失衡是一场没有胜利的逆变,以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失衡是畸变之兆,失衡就是耗散."知识就是力量"是一个工具理性张扬的命题,而"和谐就是力量"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的合理升华,是东方智慧的集大成.通过物理学与伦理学的二维证明我们发现,"和谐就是力量"不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物理学定律,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和谐伦理命题.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保持生命多样化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危机使人类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到盲目乐观地征服自然,再到今天积极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文视野的拓展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事实上,走出环境危机离不开人,以人类认识世界并掌握世界规律的文明为依据,保持生命多样化,是人类文化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学家在探讨农业技术的同时,始终要考虑人的因素。他们认为,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人的因素又是由“人和”及“人力”构成,人和需要靠道德来维系,人力又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部分,于是三才中的人又可分解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传统农学理论中有关“人”的论述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智力”或“知识”的作用,但尊重知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重体轻脑、重德轻艺的片面认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体力和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墨家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欲利,无称善恶。肯认人性欲利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使墨家自然地走向功利论伦理立场。《墨经》中有关生与知的论述是对墨家人命观的精炼概括;墨家重生而不惧死的生死观是其功利论道德理性在生命领域的必然体现。在生态观上,墨家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其重点强调的是代际伦理,主张生死两利,追求代际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