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鑫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8):675-683
虽然已有很多关于麻黄科化石的报道, 但是其作为整株植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见. 正是由于对于部分保存的化石材料缺乏信任, 通过DNA序列分析来研究麻黄的现代生物学家怀疑麻黄的早期起源进而提出了麻黄的近代起源说. 为了进一步增进对麻黄植物历史的了解, 报道了来自辽宁省早白垩世义县组整株保存的麻黄化石——洪涛麻黄(新种). 这些化石具有麻黄的典型特征, 如灌木习性、交互对生的分支方式、带有珠孔管的顶生雌性单位. 这些整株保存的化石为麻黄的早白垩纪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助于消除目前关于麻黄起源时间的争议, 并对人们了解麻黄科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态和演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我国特有植物斑子麻黄的叶绿体matK和rbcL基因以及核糖体18S基因和ITS区的序列, 选取麻黄属15个物种的16个类群(含旧大陆8种和新大陆7种)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探讨斑子麻黄的系统位置. 基于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和最大似然法(ML)的独立与联合分析均表明斑子麻黄与木贼麻黄关系最近. 根据相对速率检验结果, 结合前人所建立的麻黄属rbcL基因进化速率估计斑子麻黄与木贼麻黄的分歧时间约为10.85±2.44 Ma.  相似文献   

3.
苯内胺(即安非太明)是在1887年面世的。后来,制药业又发明了一种效力更强的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即脱氧麻黄卤。脱氧麻黄卤能对大脑起刺激作用,使脑子产生暴风雨般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荒漠区东部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中国荒漠区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 通过39个表土花粉样品分析与植物样方植被调查结果显示: 荒漠区不同群落间花粉组合差异比较明显, 盐爪爪群落和驼绒藜群落均以高含量的藜科花粉为特征(高于45%, 平均63.5%), 驼绒藜群落以含有一定量的麻黄花粉(高于3.3%, 平均16.5%)可与盐爪爪群落区分开来, 蒿群落以蒿花粉含量(多高于50%)明显高于藜科花粉(低于35%)为特征, 白刺群落以含有一定量的白刺花粉(高于2.6%, 平均13.6%)为特征, 红砂群落与四合木群落都含有一定量的柽柳科花粉(高于2%,平均8.6%), 但红砂群落蒿花粉含量一般高于藜科花粉含量, 且含有较多的禾本科、菊科、豆科等花粉; 四合木群落花粉组合蒿花粉含量一般低于藜科花粉含量, 其他类型花粉较少, 沙拐枣群落以含有一定量沙拐枣花粉(高于2%, 平均5%)为特征, 且麻黄花粉含量较高(高于38%, 平均49.3%). 聚类分析及降趋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 霸王柴、沙拐枣、四合木、蒺藜属、柽柳科花粉联合指数A值较高, 对植被指示性良好; 蒿、藜科、禾本科具有较高的R值, 白刺、十字花科、景天属花粉具有较高的超代表性指数O, 但母体植物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p远大于母体植物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a, 对植被具较明显指示意义; 葱属、豆科、蔷薇科、马先蒿、菊科等花粉类型, 联合指数A值较低, 超代表性指数O或低代表性指数U较高, 母体植物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Xp与母体植物不存在时花粉百分比平均值相差不多, 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显. 其他仅出现于花粉组合中的花粉类型如松、云杉、桦、栎、榆、胡颓子科、麻黄、毛茛科、石竹科、蓼科、虎耳草科等对植被的指示意义无法确定. 麻黄/蒿比、白刺/麻黄比与蒿/藜比一样具有指示干旱区环境意义, 典型荒漠群落花粉组成中蒿/藜比值小于0.5, 麻黄/蒿比值大于0.1, 白刺/麻黄比值小于1; 草原化荒漠群落花粉组成中蒿/藜比值多为0.5~2, 麻黄/蒿比值多小于0.1, 白刺/麻黄比值多大于1.  相似文献   

5.
熱河麻黄素廠在製造麻黃素過程中,發現一無旋光性的中性物質,經藥物研究所鑑定爲消旋麻黄鹼鹽酸鹽,熔點爲189°;使之轉變爲消旋麻黄鹼後,熔點爲78°;其苦味酸鹽,熔點爲146°,與文獻上所載者相同。此物是否存在於國產麻黄原植物中,或由製造過程中轉變而得,該廠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消旋麻黃鹼在國外多用化學合成法製備,療效只有普通左旋麻黃素之一半,分開左旋及右旋麻黃鹼方法,以用杏仁酸爲分開劑  相似文献   

6.
刘念  王庆彪  陈婕  朱勇  扎西次仁  胡祎瑶  陈凡  钟扬 《科学通报》2010,55(14):1341-1346
采用PAML程序检测麻黄属14种及其他9种裸子植物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以"分支"模型检测到该属植物RbcL蛋白催化活性区先后经历了3次大范围的选择;以"分支-位点"模型检测出在该基因第365位密码子位点存在正选择的物种;计算机三维结构模建进一步显示该位点引起RbcL蛋白βG折叠、βH折叠和βE折叠的空间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麻黄属该蛋白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秦仁昌 《科学通报》1957,2(3):114-114
植物区系方面阿尔泰山植物区系的組成是复杂的。它的西北部高山区生长着許多种类的常綠针叶树、石楠科的烏飯树、团叶樺灌丛和鹿蹄草科等亚寒带植物,屬西伯利亚山区太加(Taiga)类型;东南部的植物中有比較耐旱的落叶松、綉綫菊、多刺的野薔薇、茶麃子、各种鋪地檜等,屬于半干旱森林和森林草原类型;低山以下的植物,抗旱性很强,以禾本科、藜科、菊科的蒿屬、蓼科的斜技蓼屬、麻黄等占优势,屬中亚北部荒漠和半荒漠类型。但在自然地理条件和組成种  相似文献   

8.
药物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药物在调制、包装、运输、存放及使用过程中,常因发生变质等问题而降低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及继发反应等。药物变质的原因大致有三种。(1)化学因素:药物相互之间或药物与辅料、溶剂、空气、水份及容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2)物理因素:如片剂在存放期间崩解性能的改变,乳剂发生乳析、分层,芳香水剂中挥发油的挥发逸散,某些散剂的共熔等;(3)生物因素:由于微生物的滋长导致药物霉变、腐败或分解等。就化学因素而言,氧化反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药物氧化变质的机理及其防止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嵇汝运 《科学通报》1959,4(12):391-391
精神病的化学治疗人类的疾病大多由于寄生虫、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合成药物发展初期集中在杀灭寄生虫的药剂,三十年代研究中心轉向对抗細菌药物。自从发現了各种特效磺胺药物,以及接踵又找出了許多抗菌素以后,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大多已能控制。对付病毒的理想药物虽还很少,但預防疫苗的发明有力地压制了发病率。可是,另外一些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病、精神神經病等,却还缺少有数的防治办法。近年来,神經系統发生的疾病是医药界围攻的堡壘之一,精神病药物的问世更是揭开了化学药物史新的一頁。精神病发生在高級神經系統,是思維与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0.
黄如衡 《科学通报》1986,31(13):1031-1031
药物在体内的运动,无不受热力学规律的支配,但是由于机体的复杂性,要弄清它是不容易的。药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模式推导出一系列参数来阐明药物在体内运动规律。根据动力学参数,曾计算药物在体内运转自由能变化。由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无法研究药物运转的  相似文献   

11.
正抗体药物的成功应用大大延长了很多乳腺癌女性患者的生命。将一种药物描述成为革命性的、改变性的或一个本垒打,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作新闻稿或报告给投资者的。但是肿瘤学家却更愿意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两种药物:这是两种可以为一些乳腺癌患者提供治疗而不仅仅是安慰的药物。这两种药物分别是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和帕妥珠单抗(Perjeta)。这两个免疫抗体制剂都靶向作用于信号蛋白HER2上,HER2是在20%~25%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12.
食物和药物常常是相互影响的。食物不但能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可以完全破坏某些药物的有效作用,以至危害健康。复方丹参片不宜与豆奶同食。其主要成分丹参酮与牛奶、黄豆易形成不溶物,会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封面说明     
<正>纳米药物载体由于具有延长药物循环时间、提高药物治疗针对性、减少非特异性吸附、减少用药量、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实现有效的药物装载和控制释放,是构建纳米药物载体的关键.王柯敏研究组利用异喹啉类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与腺嘌呤(A碱基)在酸性条件结合力下降的特点,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DNA酶切保护性以及易于  相似文献   

14.
毛晋哲 《自然杂志》1997,19(4):216-218
新型生化药物的研究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疾病本身认识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生化药物的应用将为一些顽固性疾病的根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各国对生化药物的开发都投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图居于领先地位。现就新型生化药物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两种抗寄生虫药物的发明者、细胞修复DNA机制的发现者以及表明中微子有质量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步的傲慢自大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在不到一个半世纪之前,人类的大多数药物都是草药。时至今日,有些著名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吗啡和洋地黄在内——要么是取自植物,要么是根据植物分子制成的。因此,治疗疟疾的最新特  相似文献   

16.
新药开发一直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药物重定位(drug repositioning)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而成为现今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流行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药物小分子的相似性或关联性(化学结构、副作用、表达谱和小分子-蛋白作用关系等),预测药物的新功能.由于仅仅依赖药物-药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新功能限制在现有药物的功能空间之内.本研究中提出一种以疾病为导向,基于pathway谱的药物-疾病关联性评估方法来预测药物的新功能.考虑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除了作用于预先设定的主要治疗靶点以外,还能作用于其他一些额外的靶点,而这往往是产生副作用或是新的治疗功能的原因.该方法充分利用药物的已有靶点信息,认为药物通过作用于多条疾病相关蛋白影响的pathway,达到调节疾病的病理过程的目的.以2010年全球最热销的8个药做测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主治功能排在前10的位置,超过60%的预测功能可以得到文献的直接支持.它可以作为以往方法的有效补充,为药物的重定位以及毒副作用评估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美国药物致癌管理监察站指出,在药物致癌方面人工制造的化学药品仅是一个次要原因,而由饮食和社会习惯所引起的更复杂致癌危险往往被遗忘掉了。许多环境问题专家作了两种假设:首先是人工制造的化学药品,从本质来说,要比天然药物危险得多;其次是政府有能力并知道如何发现和消灭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六万多种药物致癌的危险性。上述两种假设都没有科学根据。得到的结果是不很简单、难以管理,甚至会妨碍生产。  相似文献   

18.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辟流变学新领域──药物流变学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蔡绍 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王远亮重庆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吴云鹏1药物流变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流变学”一词是蔡绍皙教授于1993年在国家医药管理局成都会议上提出的。它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即运用生物流...  相似文献   

19.
药物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生物医学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为深度学习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为加速新药研发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文章围绕药物设计流程,简要介绍深度学习算法在药物靶标发现、分子生成、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4个主要环节中的应用和研究进 展。  相似文献   

20.
链接化学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利·夏普莱斯教授提出的一套基于快速、高效、几乎定量地合成新化合物的实用方法,为生物靶标、药物设计、药物筛选、基因组学、蛋白质研究,特别是固相界面的功能化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