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敏  乔轶娟 《科技资讯》2023,(9):173-176
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办学特色与提升专业竞争力的着力点。在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新专业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与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加快构建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标准建设、加强经济与金融新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师资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专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追求与发展选择,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不仅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攀枝花学院的未来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与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载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强化特色培育,不断探索特色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服务地方和工程应用型培养特色,以南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专业方向的设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环节设定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从多级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协同保障下的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专注、精细、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之下,如何培育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较强操作水平及较高职业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培育食品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及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中存在的师资力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统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培养目标,自主选择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教学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特色与地方产业难以实现对接等问题,提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抓手、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教学定位为举措,研究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原则、标准、目标;制定了5项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模式,为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是首要任务。将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资源融入到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中,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激发学习兴趣,与地方共享资源,搭建服务平台等方式,探寻环境设计特色专业建设道路,为地方培养多元化、本土化的特色专业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8.
易发全  赵林 《科技信息》2010,(30):411-411
地方高校要立足学校实际,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决策咨询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同时注重培育学校学科特色,造就学校学科品牌,壮大学校学科实力,实现学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境,更多是来源于原有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的路径依赖惯性,用路径依赖理论来重新审视和分析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跳出固有思路来探讨新专业发展,在师资队伍培育、专业定位和特色、产学研结合模式上实现突破,是地方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方高校转型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其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须结合民族地区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进行综合性的改革,从而提高社会竞争力,构建和谐、新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立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的特点,坚持实践能力提升理念,为培养服务中小学校、特殊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专门人才服务,促进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吉首大学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滞后,没有大规模的产业和企业,影响了该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吉首大学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需求为主导,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突出地方性,要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着力培育专业的特色并形成优势,从而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带动并引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已有经验和典型成果为参考,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和基础,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是学者积聚、生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特色学科体系和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场域,是提升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学科决策不科学、学科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文化生态沉淀不够等巨大挑战,从系统优化理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及相关性三个基本属性,探索性地提出“双一流”建设契机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布局结构优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应该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服务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确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实现高校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共赢。  相似文献   

14.
专业认证作为评估高校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高等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结合安庆师范大学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通过广泛的调研,以化工专业为例,分析了地方本科高校专业认证过程及化工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认证角度分析,构建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实施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专业建设的机遇,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时,理清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在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原则的指导下,考虑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为主导,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制定符合这一地区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计划和实施项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吉首大学、三峡大学、延边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例,总结了4所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特色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优势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阐述了4所地方高校精心培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取得的重要成效,为其它地方高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地方高校积极推进文科专业转型发展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但缺少路径依托和实施载体,导致输送的人才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研究的项目实际应用价值不高、开展的活动产生社会影响不大。地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与文科专业转型具有明显的政策关联、价值关联和路径关联,这些是推进文科专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办库宗旨、创新管理方式、培育研究特色;要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需求信息、共建创新团队、争取经费支持;要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承认研究价值、强化成果评估、调动工作热情;要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宣传渠道、规范成果发布、提升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常态下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动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应用水平的专业人才.为了确保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以此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与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行政化色彩严重、专业师资力量固化和人才培养机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必须从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专业定位、专业健康性评价体系建设和专业的创新提质等方面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着眼点。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要结合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学科建设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是高校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由于认识、基础和实力等原因,新升本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新升本应用型地方高校要区分优势和特色学科,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与学校定位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以优势求生存、特色谋发展,逐步体现一所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