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在汉画像中鱼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具有很多象征意义和神话意义。从神话的角度阐述了鱼图像在汉画中的神话意义:图腾保护神、星精兽体的象征、载天立极、穿越生死等,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汉代先人的神秘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汉代所存在的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俗。画像中祭祀天神的题材,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在死后能及时羽化成仙的渴望;画像中祭祀地祇的材料,反映了汉代在"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死后能安宁、享乐的美好愿望;画像中祭祀人鬼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厚葬思想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繁荣昌盛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内容丰富,对于汉画像中虎形象的阐释,多数人倾向于其辟邪、长生等抽象意义。本文则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画像中所反映出来的虎患对家畜和对人的生产生活的危害,然后再从汉画像中试探当时人们对虎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斗兽、驯兽是汉代乐舞百戏中角抵戏的内容之一。汉画中有许多斗兽驯兽的内容,这些内容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是汉代斗兽驯兽情况的真实反映。但作为墓室中的画像内容,这些斗兽、驯兽画像是服务于汉代人的丧葬思想的,有它们自己特殊的思想内涵:娱神表演、为升仙驯兽。那些看似人与兽斗的场面实则是驯兽,斗兽驯兽都是升仙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王琦 《科技信息》2012,(36):348-348
南阳汉画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艺林中的一朵奇葩。南阳汉画起于西汉,鼎盛于东汉,余波及于魏晋,存世画像集中于南阳一带。它以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的画像内容而驰名中外。南阳汉画是南阳汉代文化中的精粹,它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两大类。汉画产生的历史背景1、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汉画作为特殊“艺术活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生活状况的观照。通过一些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或事物的汉代画像,从文化视阈的角度与史实结合进行研究,发现汉画所反映的汉代消费文化具有感性化、奢侈化、趋时化、符号化、时尚化、实用化、自塑化、休闲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武氏祠汉画像通过展示其独特的造型秩序美确立了在汉代艺术中的价值.画像视域宽泛、内容丰富使其表现社会秩序成为可能.其内容在分层分格中展示其连贯性,带动视点在空间的移动,唤起人们在画像空间中畅游的幻象,用心体验向前行进.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中共有20余幅鸡首人身神怪图像,这类图式多数在西王母座前出现,学术界较少问津。结合目前我国所发现汉画像中人兽混合神怪图像的基本情况,从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在对汉画西王母神怪侍者进行图像志的研究基础上,解读鸡首人身神怪的神性,探索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汉代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从而生发出鸡首人身神怪驱除鬼邪的神圣职能,其中展现了汉代人超越自身主体的审美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9.
清代浙籍金石学家黄易不仅是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开创者,同时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亦有开山之功。武氏祠重见天日所引发的汉画像摩拓、著录与研究之风,其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0.
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砖木结构建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现存的汉代石阙仿造的就是古代砖木结构的阙,它较完整地展现了古代砖木阙建筑的原始模样,同时在汉墓建筑、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石)上也保存有大量建制宏伟的"阙"。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将巴蜀地区的汉阙分为汉石阙和汉画像阙两大类,对巴蜀汉石阙的分类比较主要是从其功用、形制、建筑结构、雕刻画像和技法等几个角度进行,而对汉画像阙的分类则主要从其所处的位置和结构上进行分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巴蜀汉阙的细节地方用比较分类的研究方法做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汉代宫廷鼓吹"是汉代音乐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音乐现象。从史料及汉画像多个角度对汉代宫廷鼓吹乐做了详细分类及介绍。  相似文献   

12.
邓霞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0):59-62
通过汉代体育文化的客观表现,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对汉画像中所体现的体育文化形态进行解析,一方面体现了汉画像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拓展,及对于今天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原汉画是汉代艺术的代表,它的发展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中原汉画艺术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一个神仙鬼怪、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孝子忠臣、现实中的歌舞娱乐等的幸福生活相统一的秩序井然的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虚幻的艺术世界;二是使中原汉画在内容上多反映道教题材或道教思想;三是使中原汉画呈现出飘逸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南阳是任侠故事类汉画像砖石出土较多的地区。这类画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炽盛的任侠之风。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历史传承、尚武精神、复仇习俗等三方面原因。研究这一任侠风尚对进一步解读两汉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汉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根据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从区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从类型特性出发,可以把汉画像艺术的产生与存在分为五个主要区域,进而可以发现不同区域汉画像石出现的地域与文化意义、汉画像石不同区域之间可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和服务的,表达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画像思想反映了生者寄希望于死者的目的,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丧葬习俗的产物,它隐含了汉代人的群体习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识。与古代汉语书写文本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熊作为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被汉画这一艺术形式真实地记载了下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熊图像,由于出现时的环境和相配的人物事物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不同的含义,熊在汉画中体现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田猎之熊、守门之熊、斗兽之熊、大傩之熊、娱人之熊。  相似文献   

18.
羊在汉画像中是比较常见的形象,庖厨、狩猎、畜牧、祭祀、升仙等场景中均有出现。这说明它不仅以其自然物的有用性得到了汉代人的喜爱,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对汉画像中的羊进行审美分析,可以对汉代人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南阳汉画像中持器械技击图像特点的分析入手,对图象进行归类,并对所分的三类图像从动作和所体现的意义进行了解析,意在让人们了解汉代器械技击的水平已相当高超,为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金沙县汉代画像石墓是贵州省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汉代画像石墓葬,该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龙身交尾"画像,在该墓葬画像中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人首龙身交尾"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画像表现的内容、画像的源流、画像的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对该画像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