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从生产劳动看待历史,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人类发展史的钥匙。因为人的第11个活动是生产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活动。马克思研究了自己实践哲学新思想与德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对立,彻底清算了自己的哲学信仰,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实践哲学诞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一方面,马克思将工业与技术视为人的类本质,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类本质的技术-工业可能产生异化。他以人本主义的理想劳动来关照现实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将工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与造成异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研究视域实现了向经济学哲学的转变,其技术哲学思想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物象化论"的本体论学说,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及其历史规律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并较为合理地解答了历史的存在性质、历史与人的活动、历史与逻辑、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广松涉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物象化论阐释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黑格尔主义阐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内容。在该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产生异化劳动的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无情的批判。但是,由于该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研究成果,也明显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有一定启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尽量消除包括异化劳动在内的异化现象;现阶段可以合理利用异化劳动的可供利用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7.
财富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总结和哲学革命的前提,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财富的本质实现与劳动的本质实现相一致,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根据,也是社会建筑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因此,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对于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自由观,以及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很多深刻、深层次的比较和论述。汉娜·阿伦特在她的著作《人的境况》中深刻的论述了她的行动观,而马克思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本文也旨在阐释马克思的劳动观与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指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作为思考和探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实质是一种实践人学。和旧哲学不同之处在于:其运思路向是生存论的,而不是知识论的。哲学生存论与传统知识论的简单区别就是:我们的对象世界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还是我们的实践之参与构成的。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看来: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相对于人的实践历史地生存着的。哲学生存论转向虽然是由胡塞尔、海德格尔等20世纪西方大哲提出来的,但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有萌芽。马克思天才般的哲学变革比胡塞尔、海德格尔早了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中,异化观一直被作为研究全部历史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共产主义理论做出论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人类学哲学视野出发,探讨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就有一种自然的抑或是社会的价值引导.由这种价值引导把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社会和历史既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循环的引导中,通过有意义的价值导向把实践和认识、真理性与价值性、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决定论与选择论、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种新实践观的价值引导观察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人类学哲学实践价值引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哲学史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劳动范畴的内涵,指出了劳动所具有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双重性质,揭示了劳动要素中劳动主体的内在构成,从而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或任意扩大创造价值劳动外延的理论误区;同时着重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劳动范畴的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劳动范畴的内涵,指出了劳动所具有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的双重性质,揭示了劳动要素中劳动主体的内在构成,从而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或任意扩大创造价值劳动外延的理论误区;同时着重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劳动范畴的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上替代“非劳动占有”的奴隶、封建社会,进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非劳动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谷”思想(社会主义即劳动占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捍卫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于澄清当前理论界三个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新论”与“共识”。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但其发展至现代却陷入了理论困境,迫切需要找寻出路。马克思人学源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并最终超越了后者,是人本主义哲学摆脱困境的解药。马克思人学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其发展历程中,马克思注重探讨人的本质,强烈批判了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现象,在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解释学之本并无原初的封闭的整体意义、其意义是由解释以各自的世界经验在对本的解释中不断发生的观点看,在“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哲学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注重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实践的制约性;在“重读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的哲学被界定为实践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批判超越的本质分析,注重的是实践批判的现代和后现代意义。二相比,后较之前,似具有更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