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苹  李松 《咸宁学院学报》2012,(10):187-189
赛博格是指既有人造成分又有自然成分的控制论有机体。面对赛博格这一跨学科领域,应该在方法、视角、问题意识与思想资源方面结合科技哲学进行整合性的综合研究。目前海外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赛博格的界定;人-机关系的模式;赛博虚拟问题;赛博格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本书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人类"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后人类"?"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本书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  相似文献   

3.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轨道板铺设采用了德国博格精调技术,博格精调技术的重点是板与板之间的过渡连接及板自身的位置和高程,可将板的位置和高程控制在±0.3mm内。本文结合该实体工程,详细阐述了无碴轨道板博格精调施工技术,可供同类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就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神仙造人”,也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诞生。以人造肌肉组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如果说机器人把“人”变成了工具,那么,人造肌肉则把机器变成了“人”。从这个特定的角度看,人造肌肉的出现,将从根本上加速人类探索自然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包括机器人和在线化身在内的虚拟人将成为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埃文斯表示:“动画人物已经具备语音识别能力,同时还可以将文字转换成语音,辨认出此前遇到过的人”。2020年,机器人在身体上将超越人类。  相似文献   

6.
科普新知     
<正> 5年据《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人造血液,将于5年内用于救治战场上的伤兵。这种人造血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制成,用机器模拟人体骨髓的造血过程,从脐带细胞中制造出大量血红细胞。一条脐带最终可以转换为大约20个单位的可用血液,而在战场上,平均每个伤兵在治疗中需要6个单位的血液。研究人员称,人造血与健康人体循环中的血红细胞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身体文化是人类长期关注自我身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产物。身体文化的形成见证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但人类在向文明迈进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身体文化异化了。人不仅在自己创造的身体文化中,将自己异化成了零碎的物件和他物的活动展架,也将自己异化成了消费品和公共观赏物。在现当代美化身体的热潮中,人甚至将自己异化成了医学与化工的试验品。在大众传媒营造的现代身体文化语境中,人们对自我身体认知的失误是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体异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3,(2):70-71
“人造尾巴”随心情摆动 狗和猫可以通过摇尾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今人类也可以了。日本一位发明家日前研发出一种名为“Tailly”的人造尾巴.人类佩戴上这种尾巴后.也可以通过尾巴的摇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相似文献   

9.
李湘涛 《大自然》2011,(2):65-67,2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行为:身体后仰,下颌绷紧,嘴巴张开,吸入大量空气,紧接着快速呼出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快感便随之而生。没错,就是打哈欠。事实上,打哈欠不仅限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纵向力学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研究高速铁路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纵向力学特性,建立纵向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非线性有限元空间力学模型,与德国博格公司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以10跨32 m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为例,用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对伸缩荷载、制动荷载、断轨荷载、断板荷载工况下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空间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与单元板式桥上无砟轨道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单元板式无砟轨道相比,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可以大大降低伸缩、制动、断轨荷载工况下作用在钢轨及墩台顶的纵向作用力,有利于采用大阻力扣件并在全线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保证列车高速安全运行,并降低高速铁路桥梁墩台造价,但博格纵连板桥上无砟轨道板折断后,将在无砟轨道各部件间引起较大的纵向作用力,因此,必须保证无砟轨道板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观察》2012,(4):27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1日报道,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人造皮肤这个课题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人造皮肤就能用来治愈烧伤患者和其他皮肤疾病患者身体上大面积的创伤了。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的8月号上。目前,多伦多大学正在为这种新的人造皮肤申请专利,准备将其推入商业领域。阿克瑟尔冈瑟是多伦多大学机械及工业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也是"人造皮肤"项目的参与者之一。他介  相似文献   

12.
数字     
《华东科技》2011,(8):10-11
很多科学家认为,2020年将是技术“大爆炸”的一年,很多新兴技术届时将成熟并造福于人类。这包括首个完整的人造大脑已被构建出来;汽车能在天空飞行;阳光、生物燃料以及从月球采来的矿物质携手为城市供电;计算机将比人脑更“给力”等  相似文献   

13.
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已经所剩无几,人类如何找到理想的替代能源?50多年来的热核聚变研究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造出一个人造太阳,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发展的能源之需。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的即将启动为人类实现这个梦想带来了曙光。再用50年,人们能看到人造太阳吗?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合成出人类历史上首个人造染色体,并有可能创造出永久性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     
人造DNA面世据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制造出人造脱氧核糖核酸。DNA被称为组成生命蓝图的分子。这项科技突破标志着人造器官可望在2年内诞生。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链含有上百万个碱基对。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很难把100个以上的碱基对连接在一起。而得克萨斯大学基因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伊文思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通过创造脱氧核糖核酸的短链、再将短链连在一起的技术,成功地将包含10万个碱基对的链连接起来,这一数量是足以形成简单生命的基础。据报道,东京工业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够大大…  相似文献   

16.
经过科学家考证,约在600万年前,原始人中的一个小类群从树上下来,在地面上直立活动。由此,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直立活动的变化,从而进入了人类的进化阶段。由于直立行走,人的手被解放出来,可以使用各种工具,而人的双脚则用来支撑身体、承担全身重量、走路等。手和脚从此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7.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身体隐喻——身体器官隐喻、动作及感官功能隐喻、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身体经验对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身体是隐喻乃至语言的最大来源,是人类籍以认识和描述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坦·贝尔克(1942~)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领导研究工作,曾长期担任日本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发表过《原始与人造:面对大自然的日本人》、《日本人的空间意识:生存、思考与建筑》等大量关于人类社会与环境尤其是日本这方面问题的著述。他提出了在欧洲人眼里总是很神秘、又值得欧洲人去了解和借鉴的日本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方明 《科技潮》2004,(12):22-24
1人造钻石 如果人类能够找到生产人造钻石的方法,势必会带来电子产业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20.
"人体极限"证明,人类到了火星上转眼变"超人",只能是一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科学幻想而已。好莱坞科幻大片《异星战场》,讲述了美国内战时期的前军官约翰·卡特无意中从地球穿越到了火星的"科幻传奇",由于引力不同,卡特在火星上顿时变成了力大无穷、弹跳如飞的"超人",也因此卷入了火星人族群的战争冲突中。那么,人类的身体真的能因重力不同或其他因素而突破人体极限变成"超人"吗?我们的身体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人体极限"?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研究数据揭开了人类无法超越的各种"人体极限",这些"人体极限"证明,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