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张华 《应用科技》1999,(5):24-25
天麻为常用名贵中药材,用途广泛,销路较大,已成为农民短平快致富首选项目之一,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仍存在着产量低而不稳,本想种植天麻发家致富,不但没有致富,反而赔了本,真正高产高效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种严重退化和有良种而没有良法粗放型管理加工方法不当而增产不增收等原因,河南省卢氏县中药材指挥部潘河杜仲天麻基地科技攻关组,针对上述问题,历经八年探索研究,成功创出了穴产69.3kg的“三新”栽培新技术,现将大麻高产高效十项措施介绍如F。选种高产不高产,良种最关键,天麻因长期以来一直延用传统无性繁殖…  相似文献   

2.
张党省 《科技资讯》2006,(25):211-212
结合陕西省汉中地区生产实践,介绍了天麻生物学特性,大棚栽培天麻的优势,大棚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紫杉醇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枝、叶、皮、种子中紫杉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文献报道的东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的紫杉醇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种子、枝条、叶和皮中的紫杉醇含量分别是0.01256%,0.00193%,0.00102%和0.01483%,它们均有开发利用价值,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施盛 《应用科技》1998,(6):33-33
江苏沐阳县南关乡长庄村沙河组陆凤英,去年利用大棚集约化栽培天麻145m2,收成品麻1089kg,再加上出售菌材与部分麻种,年获利匕万余元。现将她栽培天麻的先进经验介绍如下,有条件者不妨一试。1播种前准备(1)先打扫好栽天麻的房间或者遮荫的塑料棚(因为天麻生长不需要光合作用),要注意灭鼠,以防老鼠嚼天麻块茎。另外,房内(或棚内)冬天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通风。(2)栽前备料,每平方米需河沙200kg,老菌材16kg,新材16kg。栽培前,新材要砍鱼鳞口,在水中浸2小时(材质应该用阔叶树,如槐树、榆树等),麻种每平方米(白麻与…  相似文献   

5.
天麻采用无性繁殖栽培的产量低而不稳,且逐代退化严重。本试验对天麻种子与紫萁小菇(或蜜环菌)伴种栽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的有性繁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克服无性繁殖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徐俊 《汉中科技》2010,(5):30-31
介绍了天麻室内栽培技术应注意四个方面:天麻种的选择、菌材选择和培育、栽培方法、栽培时间及生长习性,栽培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温度的控制、菌棒和场地的选择,注意保持空气的新鲜,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天麻别名赤箭、木浦、日月天麻,为兰科多年共生草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吉林、台湾等省区.以长江南岸山区生长较多。随着野生变家栽的成功,当前全国各地都有人工引种天麻分布。以地下块茎入药,近年来已从天麻中分离出近10种化学成份,主要成分是天麻知、香草醛、香草醇、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B-谷苗醇,胡萝卜素,柠檬酸及其单甲脂,琥珀酸以及棕间酸和蔗糖等。  相似文献   

8.
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正平 《应用科技》2004,31(1):56-58
介绍了人们在不断提高天然植物红豆杉——紫杉醇提取技术的同时,利用人工栽培、半合成、全合成、生物合成、真菌发酵、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紫杉醇,为解决天然资源的严重不足和紫杉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天麻是一种中草药。它与密环菌营共生关系,但过去天麻均以野生采集,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天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工农兵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我们必须大力开展人工栽培天麻的工作。将野生变为家培。在野生天麻生长过程中发现,天麻与密环菌菌材有密切关系。人工栽培天麻首先要解决人工培养密环菌菌材问题,而菌材质量的好坏是家栽天麻的成败关健。目前,我省菌材培养主要是采集野生菌材进行  相似文献   

10.
经过三年人工种植芨芨草的小试、中试栽培和大面积种植,认为利用荒地种植芨芨草既可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绿化环境,又可以为造纸提供优质原料,同时掌握了芨芨草的多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天麻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天麻及其伪品之一的马铃薯作了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的红外光谱和马铃薯的红外光谱有明显差异。红外光谱能够将家种天麻和野生天麻,以及野生冬天麻和野生春天麻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以杨树菌材、传统的栎树菌材和栗树菌材为材料在湖北省宜昌县、五峰县、鹤峰县3个栽培点进行了天麻的田间栽培实验.结果表明:蜜环菌在杨树菌材上生长较传统菌材菌丝萌发早,生长粗壮,生长点多;杨树菌材易被蜜环菌分解利用,腐朽程度高;不同菌材对天麻的产量与生物转化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实验点之间差异显著;在适宜的条件下杨树菌材栽培天麻易获得高产,其产量与生物转化率分别高达4.977 kg/m2和30%.杨树是栽培天麻适合的菌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样方分析与核密度估算揭示了都江堰市耕地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趋势变化,最后探究了耕地破碎度和人工干扰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都江堰市耕地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平坝地区;研究期内都江堰市耕地破碎化程度增大;耕地破碎度与人为干扰度紧密相关,破碎度高的区域受人为干扰程度大,破碎度低的区域受人为干扰程度小.根据耕地在各密度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为都江堰市耕地整理整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Cs示踪和土壤粒度分析, 着重探讨了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为沙质丘陵草原 > 耕地 > 退耕还草地 > 人工林 > 石质丘陵草原, 提出了对研究区保持石质丘陵草原现状、保护原有人工林等植被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不同蜜环菌对天麻生物产量及天麻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不同生物学类型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 ex Fr.)Earst]接种到同一品种的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上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天麻的生物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发现不同蜜环菌——天麻组合对在天麻生物产量及天麻素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将我国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丙型蜜环菌[Armdlaria mellea(Vahl ex Fr.)Earst]接种到同一品种的天麻,(Gastrodia data Bl.)上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天麻的生物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发现不同丙型蜜环菌一天麻组合对在天麻生物产量及天麻素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自然荒漠区、自然人工交错带、人工种植区等3种不同生境类型下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ge)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db)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研究不同生境下梭梭和柽柳的生理生态特性,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自然荒漠区和人工种植区的柽柳和梭梭丙二醛含量较多,保护酶活性较高。而自然人工交错带上的植株相对于上述2种样地,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都较低。结合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梭梭比柽柳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9.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种群结实与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调查了陕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油松人工种群的结实特性、种子生活力、幼苗更新和生长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及更新的因素,确定了油松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边界.结果表明八个地区的油松都具有结实能力.对不同地区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测定表明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由北向南,随年降水量的增加,油松球果长、宽、单果种子数、种子长、宽、千粒重逐渐增加.有活力种子的数量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萌芽成苗,中南部地区种子落地后能萌芽成苗,但只有南部地区幼苗幼树生长良好,林下更新有效.影响油松人工种群更新的环境因素分析表明降水最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油松人工种群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未来油松人工林培育应立足于降雨量大于550 mm的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宜再扩大油松人工林面积.  相似文献   

20.
天麻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天麻素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文献报道天麻素是天麻多种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但天麻素的一些活性没有天麻提取物高.为了开发天麻抗衰老和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功能,考察了天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与其天麻素含量相关性.结果表明,粗提物及20%EtOH洗脱液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但60%EtOH洗脱液的天麻素含量最高,提示天麻素不一定是天麻抗氧化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