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物化现象或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理论没什么区别,相反,他们在异化或物化的理论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包括对象化,也包括异化,并没有区分二者;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异化和物化(即对象化)却有了明确的界分.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批判与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相融合的产物。如果对物化理论的理解仅止步于此,那么我们便无法理解卢卡奇为何花费大量篇幅展开对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的分析。卢卡奇此时已经超越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物化理论的分析已经融入了黑格尔的精神。正是由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卢卡奇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了克服物化的道路,同时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真精神,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展示了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即资本为商品完成形态的抽象统治的秘密,提出现代性的两大根基——资本和形而上学,并对其进行客观、历史的评价,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凸显出来。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洞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具有批判视角的总体性,批判态度的辩证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立场的价值关怀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萨义德"旅行理论"通过分析卢卡奇"物化——总体性"理论在批评家戈德曼、威廉斯理论中的旅行过程,指出理论接受者自身所处的"情境"和"批判意识"对理论接受分别产生的不同作用。但是他只考虑理论的接受者,忽视了理论创造者理论中存在的永恒价值问题,因而得出"变化的存在的就是进步的和合理的","批判意识能弥补理论未能涵盖的现实"这两个命题。本文以阶级认同意识方法,补充萨义德"旅行理论"的某些片面之处,指出阶级认同意识在理论旅行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一定意义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在方法论维度上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正统所在。卢卡奇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努力建构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卢卡奇社会历史总体性辩证法彰显了"历史性"与"总体性"相统一的总体性思维之特色、史与论相结合的特色和现代性批判的特色,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8.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揭示社会运行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开创社会理论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建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研究领域。在社会发展理论的建构路径上,马克思通过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解构与建构相统一、实现自我批判的社会本真批判,建构起一套真正直面社会问题,以关注"现代社会"发展命运,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人类解放为内容的严密的科学话语体系,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生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鲍威尔的批判哲学既是宗教的批判,也是政治的批判,但归根到底是宗教批判。这是由鲍威尔批判哲学的思辨性质所决定了的。鲍威尔批判哲学的双重立场使得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呈现出交错的复杂局面,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的原则性结论,而必须深入鲍威尔哲学的内部,客观公允地对待鲍威尔的批判哲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鲍威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费尔巴哈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作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加速了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但是,犹如一直都不是纯粹的黑格尔派一样,马克思从来也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不仅依据费尔巴哈的宗教理论展开了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而且还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脱离现实,忽视政治,这正是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4.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卢卡奇创造性地提出了物化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十分相像。不过,卢卡奇的物化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的负面批评,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则看到了辩证性的一面。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的方法是总体性,而总体性的执行者是无产阶级,但这种思想却有使无产阶级物化的危险。今天,克服物化仍是这个社会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前提下,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姿态来理解总体性,从而寻找人本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的分析.认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首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主要是阐明了国家和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他在社会物质关系的阐述中.更进一步地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并把人类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因此,1843—1844年期间马克思在历史观上也有较大的建树.巳具有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找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对《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十八章"三位一体的公式"的理解。在了解萨伊"三位一体"公式表达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马克思批判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逻辑和内容,即马克思是如何在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基础上,从公式的形式、内容、公式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的假象、产生这些假象的必然性以及公式体现的资本主义拜物教方面,批判"三位一体"公式的不合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以萨伊的"三位一体"为代表的要素创造价值学说的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运用辩证法的总体性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全面分析,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此作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