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文章制定了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熵权法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各个层面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验证两者协调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科技条件、经济条件和科技经济融合能力远高于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融合支撑条件不足已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科技和经济融合的重要瓶颈等。对此,应从强化地方科技经济融合分类指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要素支撑等方面入手,有效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与政策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科技的战略性有六:从深层次来说,民生科技实质是改革发展成果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让全民共享;从社会来说,民生科技有利于减轻科技自身带来的风险;从经济来说,民生科技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带动产业升级换代;从科技发展理念来说,现代科技正在从“工业科技”走向“民生科技”;从长远来看,民生科技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亮点;从价值来说,民生科技重点服务公共经济。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经济     
《科技与经济》2006,19(5):2-2
《科技与经济》杂志创刊于1988年,是一份关注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以软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1276/N;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7691;邮发代号:28—302。《科技与经济》杂志旨在追踪科技与经济工作的发展,探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传递科技经济信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杂志紧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主题,力求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指导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实际工作,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研究与宣传平台。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而深远,科技社团作为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有生力量,具有先天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组织动能。以“科创中国”品牌建设作为科技社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观测窗口,从供需对接、资源推介及技术服务3方面总结了科技社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现状,调研了中国科技社团在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未来科技社团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推进区域科技水平快速提高是兰州市安宁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经济繁荣和科技革命存在着峰谷相间的发展规律,历次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期与经济萧条期基本吻合,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引发下一轮经济繁荣的新科技,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都会出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因此依靠新科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走出金融危机的根本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工作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科技工作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程度,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体现着区域科技的含量。“十五”期间,永平县的科技工作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建设、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搭建平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形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恶性循环。可以说,扭转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做好“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技与人才”三结合,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0.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江苏省“科技兴省”战略向纵深发展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面向、依靠”的方针,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促进科技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了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科技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的兴起,区域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体现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竞争力来源于区域创新能力,而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以区域科技发展来支撑和引领。全国科技大会的胜利召开,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深入人心,探索以改革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科技咨询业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科技咨询业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浙江科技资源相对短缺,科技综合实力与经济实力不相称的情况下,咨询产业的发展是填补这种短缺较为有效的方式,因此发展科技咨询业将成为完善浙江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2005年科技工作情况 2005年以来,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工作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创新、服务、优化”为主题,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五大主导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推动了全市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已成为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科技资源相对薄弱,因此宁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国内外科技合作。“十一五”以来,宁波确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国内外科技合作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突破点,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合作质量不断提升和突破,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今年甘肃将在科技经济结合上大做文章副省长李重庵在3月2日召开的甘肃省级科教文部门负责人大会上强调:“今年,我省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在过去的一年里,甘肃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在...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科技(研)处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的主管职能部门,在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相结合,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双重任务的完成,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兴国的战略目标实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等学校内部科技体制改革仍跟不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技、教育和经济结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地区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还有待进一步确立,科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熵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效率和经济贡献率。研究结论表明:(1)时序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科技创新效率在波动中呈微弱增长趋势,科技创新经济贡献率波动起伏较大,呈微弱下降趋势。说明科技创新能力要转化为科技创新效率和经济贡献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2)区域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效率和经济贡献率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前的城市,科技资源投入更为丰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相对更为突出。(3)创新要素方面,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差异。各城市应注重结合创新要素情况,注重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补短板、强弱项”。  相似文献   

18.
我国18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科技竞争力评价,是在现有科技资源务件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开展的科技活动及其体现在社会、经济上效能的考核,来衡量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等4个方面的考核,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及苏州、无锡、温州共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2001年度和2002年度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为各城市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科技工作向纵深发展,加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关键是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托科技、教育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科教兴区”战略,努力探索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子,尝试科技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科技进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步提高。2004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3亿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3元,同比增长103元。科技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00年安定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复查验收时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区)”,2001年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园区被科技部首批确定为全国二十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